■文:Claudius

(2月)17日有一名網友分享在鳳山區文中街,離文德國小約50m一個路口距離,約有50名國小生走在路上,因為沒有人行道,學生只好自己拉起繩索、隔出步行空間,再由兩名老師在最外側顧隊,這張照片立刻引起熱烈討論。

在網友留言與媒體報導中,都再次提到了台灣是「行人地獄」的狀況。經過一天發酵,工務局回應研議後,決定先增設標線型人行道、取消分向線、設置路肩,還有設置速限30等,確保學童安全。

然而,不要說高雄全市,就算只看校園附近,高雄的人行環境大部分仍相當惡劣,只改善有上新聞的案例當然是不夠了。

如果我們拿大家熟悉的日本對比,我們隨機選擇(真的是打開google地圖後亂選)一個案例,這是池袋北側的「板橋区立板橋第五小学校」周邊,由於位在在窄小的巷弄內,離開學校之後,緊接的道路是沒有實體人行道的。

然而,當地劃設為「通學路」的範圍,雖然沒有設置實體人行道,但在道路邊線上(有的會塗成綠色的標線式人行道),設有圍欄阻隔車輛偏移與違停。另外不論路邊住家或小型工廠,都在自己的土地上設有停車位,因而佔用道路的行為相當少。

這種規格,其實在人本交通標準上,算是及格而已。歐洲許多國家,已經更嚴格的執行超級街廓(小巷弄無車化)、增加徒步區、市中心無車化等方案。另外在實體人行道、標線、自行車專用道等建設上,也都有更好的規格。而日本也知道不足,近年持續繼續改善人行環境。

也就是說,以現有台灣城市的架構,要做到日本那樣是至少不用打掉重練的。

而我們在鳳山文中街的新聞下方,也看到一大片「笑死」、「趕快長大趕快北漂」、「Who care」、「劃標線人行道給車停」、「抗中保台比這個重要多了」的酸言酸語(以上均為PTT實際留言),都希望政府趕快做事。

當然,也有很多比較有營養的社群,會提出規劃建議,或是要求實體人行道的建設。

但是,「行人地獄」這個問題,絕不只是硬體設施不足的問題,也不只是「工程、執法、教育的交通3E」問題,而涉及整個城市規劃。

這其中,牽涉了市民對車輛的依存程度、車輛的取得成本與普及率、大眾運輸的便利性、通勤位置與住宅的交通可及性等問題。但如果要改善其他方面,網路的風向馬上就變了。

例如,如果我們要把車道撥給大眾運輸改成輕軌,同樣在PTT上,也會有同一群人酸「笑死」、「製造交通問題」、「沒用的建設」、「腦殘建設」。

要蓋捷運、同一群人會酸:「給猴子搭」、「載空氣」、「繼續增加負債」。

要增加購置或持有車輛成本,同一群人會酸「台灣人被當盤子」、「民主價值」、「智商稅」。

要加強執法:同樣會酸:「自己選的暖」、「搶錢」、「把人民當印鈔機」、「白痴道路設計逼人違規」(以上都是去爬PTT的實際推文)

總之,怎樣都是你政府的問題,你看日本多好你台灣多爛,但要比照日本做就是擾民。

以上是網路酸民,還有另一群是真心覺得「違停方便、車輛優先、真心覺得高雄人都沒在走路,不需要行人空間」的實體酸民,他們會理直氣壯的違停路邊、佔用騎樓、騎乘人行道,覺得一直都這樣沒什麼不可以。

要人行道實體化、甚至外推、設置庇護島,就會有里長議員出來抗議,這些實體酸民,戰力比網路酸民還高。

就算真的要做實體化,另一個問題是經費,我們舉例而言,台南東區中華東路2.7公里、永康區中華路3.5公里今年爭取改善經費,其中,中華東路經費為8840萬元、中華路為9000萬元,每公里為2811萬元。以高雄市道路長度約12,814公里,而全國市區人行道普及率約4成來看(郊區更低)。全高雄市道路都要有實體人行道,經費大約在2500億左右。當然實際需要多少,是值得精算一下的。

如果我們真的要解決「行人地獄」的問題,涉及整個城市價值的改變,由車本走向人本,不是「機車和汽車平權」,而是「行人權優先」,我們會面臨都市計畫、交通建設長期的改革與投資比重改變,不只人行道,而是從交通、都市使用分區、商業規劃……都要以人為優先。

另外,我們也要接受合理的成本支出,以及逐漸改善的過程。例如很多人罵標線型人行道,但誰有辦法想出立即拿出千億,或花十年每年編數百億公務預算改善人行道的財政方案?要拿這麼多錢,更多人會想拿去鋪馬路吧!只有夠多人能堅持人本優先的價值,也願意付出代價,以上很多衝突,才會有一條可解決的路徑。

(圖文轉載自高雄好過日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