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芳醫院精神科醫師潘建志

新北市幼兒園餵毒案,拖了一個月仍有許多疑點。網路討論中,連醫生和藥師都感到困惑,有人認為這是場誤會。甚至臉書將「巴比妥」三個字「祖」掉了,官方解釋是為了防止毒品擴散。

身為專業精神科醫師和部落客,比利潘醫師在深入調查官方資料庫大數據後,鍵盤柯南重新梳理事件經過,讓我們一起來覆盤:

【1】這可能是一場烏龍嗎?

當發生了前所未聞的事情時,吃瓜群眾最方便的解釋就是「這是一場誤會!」因為節省腦力,是大腦的最輕鬆的認知習慣。然而,這個事件很難解釋為誤會。原因包括:家長發現幼兒行為異常、多次陳情抗議、好多個小孩的尿液和血液檢驗結果陽性、學期未結束幼稚園卻突然停業、監視器和老師手機記錄被刪除,以及官方處理這起事件的步調緩慢。

家長們共計向衛福部打了87通申訴電話,有25個小孩被帶去醫院看診。你要對他們說一切都是誤會?

最合理的解釋是,園方偷下藥的罪行真的發生了。犯罪者當然會全力掩飾罪責,而新北市政府因為侯友宜選情希望把大事化小、小事化無。恩恩案不就是這樣被拖延至沒事了嗎?

絕對不可能是烏龍。

【2】怎麼看家長自力救濟檢驗的過程?

篩檢毒品,醫院最常使用的快速毒物檢驗套組,這是種利用螢光免疫分析法進行尿液檢查,一次可以檢測十個類別以上的毒物。

雖然我們稱之為十類,實際上每個類別包含數十種化合物,每一類藥物都有許多結構類似的成分。單單巴比妥一個類別就超過十種成分,而苯二氮平(BZD)類更超過20種。

這種套組的原理和我們之前疫情時的快篩還有驗孕棒類似,使用高度特異性的標記與藥物結合,可能存在偽陰性,但偽陽性的比率很低。換句話說,有吸過毒的人可能驗不出來,但如果**檢驗結果呈陽性,那肯定有吸毒(肯定有被下藥)。

同時有9個小孩(而不僅僅是1個)篩檢出鎮定類藥物,不可能是巧合、偽陰性或是背景污染什麼的,烏龍機率小於十的負9次方。

苯二氮平還沒有那麼罕見,但是連派出所列管的藥癮累犯都驗不出來的巴比妥,一家幼稚園竟然有好幾個小孩尿裏面跑出來,這怎麼樣都說不通。

6月2日記者會,幼兒家長在民進黨立委羅致政和邱泰源的陪同,秀出醫院抽血報告,驗出苯巴比妥(Phenobarbital)濃度為1.2微克/毫升(μg/mL),在醫院由醫檢師抽小孩的血,比驗尿更不可能作假。

【3】苯巴比妥(Phenobarbital)是什麼?

目前國內有三千多種藥物,臨床上仍在使用的巴比妥類藥物只剩下一種:苯巴比妥(Phenobarbital),主要用於治療癲癇。巴比妥類的基本化學結構是六條氫鍵組成的烏龜殼,尾巴上接一個苯環就變成苯巴比妥。苯巴比妥發明超過100年,是第一種抗癲癎藥,最著名的商品名是魯米那(Luminal),我也曾經開立處方過,但後來出現了許多更新的抗癲癇藥,因此苯巴比妥用量已經不多,苯巴比妥全台灣一年用掉四百萬顆,相較於史蒂諾斯台灣人一年吃掉一億四千萬顆,苯巴比妥算少用的藥物,我從來沒有遇到藥廠代表來醫院推銷。

由於一些抗癲癇藥物可以治療躁鬱症,因此精神科醫師對於抗癲癇藥物相對熟悉。我之前提到,亞培等廠商開發的尿液檢驗套組可以同時檢查十個類別上百種藥物,包含苯巴比妥在內。這種快速篩檢套組原理和疫情時快篩類似,屬於定性分析,結果是1和0,有或沒有。套組有11條線而不是兩條線,一條是對照組(CT),另外每類藥物都對應一條線(BAR/BZD/KETA……),當然也有人一次就檢驗出三四條線(多重藥物濫用的情況也會有的)。

套組尿液篩檢很方便,可是我記憶裡,至少十幾年我沒從病人身上篩檢出巴比妥類藥物的了。我查閱台灣藥物濫用統計資料,前幾名是嗎啡、海洛因、吸安、拉K和大麻,偶而有人濫用苯二氮平和Z藥-史蒂諾斯(少於5%),但過去十年的資料中沒看到巴比妥類藥物。生產紅中白板青發、巴比妥大三元等的地下工廠不再生產,想取得已經不可能。

某些廠商的驗尿套組,已經將巴比妥這一類移除,因為它不再流行了。

【4】三級毒品和三級管制藥?

藥物和毒品分為四個等級,大致上互相對應。巴比妥和苯二氮平等藥物有些藥是第三級,有些是第四級。販賣三級毒品將面臨較重的刑罰,而第三級管制藥包括一、二級管制藥,醫院的藥師管理起來很麻煩,要定期清點並上報庫存,並且藥物還需要存放在上鎖的櫃子中,不能用玻璃櫃,避免引誘醫護人員……XD

巴比妥類的紅中白板青發大三元屬於第三級管制藥,但台灣的醫院已完全不使用,地下市場上也沒有藥頭販賣。苯二氮平類藥物還有五種三級管制藥,例如FM2、酣樂欣、一粒眠等等,實際上都可以用第四級苯二氮平來替代。我們家萬芳醫院雖然是醫學中心,但把第三級苯二氮平藥都停用了(是聰明還是懶?)。我之前在馬偕醫院看診過,因為馬偕是百年老店,所以還有一些三級苯二氮平品項。

現在血液驗出的苯巴比妥屬於第四級管制藥。因為苯巴比妥存在歷史太久,開枝散葉,台灣有幾種複方藥物中含有這個成分,包括抗癲癇藥、腸胃藥和止咳藥等,共有12種含苯巴比妥成分的複方藥物,但用量都很少,使用最多的是井田的胃可樂錠,一年銷售量也就50萬顆,遠不及單一成分的苯巴比妥的四百萬顆。複方藥用量不多,不可能是巧合下不同家長同時給小朋友吃的。事件如果源自複方藥,一樣是幼稚園下藥,而且因為來源少更好查。別忘了台灣是資訊大國,每顆藥在哪裡生產進口,去了哪家醫院藥局,哪個醫生開的,病人服用期間劑量這些數據是早就數位化存在電腦裏,要找藥的源頭並不困難。

含有苯巴比妥的複方藥物在分類上被視為一般藥物,並不被視為第四級管制藥物。但還是能追踨的到。

複方藥物不太科學,一般醫師不常開。不過也有一些特殊情況,例如疫情時的救命神藥輝瑞P藥(Paxlovid)就是複方藥物,我之前寫過好幾篇文章不重覆了。

【5】8個小孩子的血液檢驗出現苯巴比妥是怎麼回事?

6月5日,有28名幼兒接受了血液檢驗,其中8名幼兒檢測出血液中有苯巴比妥成分,1人檢測的濃度到了200微克/毫升(μg/mL),其他7人的濃度低於20μg/mL。(附記:μg/mL=mg/L=mcg/mL=ppm)

這些檢測結果顯示出苯巴比妥(Phenobarbital)的存在。醫生開的藥,能測血液濃度藥不多,最常見的就是抗癲癇藥。這裡有一個誤區,即苯巴比妥在檢驗結果上會有一個15至40μg/mL的「建議值」,這是什麼意思?

這個值在臨床上是用來提醒醫生,在此範圍內的苯巴比妥濃度統計上是最適合的,能控制癲癇,又不會出現太多副作用。

如果檢測值低於15,代表什麼呢?這表示在體內有藥物存在,只是濃度比較低,為什麼?

最常見的原因是之前吃過這種藥物,但有段時間沒有再吃了(或風聲緊幼稚園沒敢再被下藥),因此藥物濃度會逐漸下降。苯巴比妥幼兒的半衰期大約是110小時,也就是說,服用一顆藥物後,要四天才會代謝掉一半。低濃度的7個小孩,代表他們之前吃過苯巴比妥,但有一段時間沒有再被下藥,因此濃度下降。

**濃度再低,只要驗到就表示有被下藥,不要被15這個數字迷惑了。

如果完全沒吃過,例如28個接受檢測幼兒中的其它20個,那麼就無法檢測出來,不會有數字(當然也有可能已經太久,藥物完全代謝殆盡,一般認為需要5個半衰期,大約550小時22天)。藥物血液濃度檢測是在機器中自動操作的,都是由國外大廠製造,驗苯巴比妥又不是病毒會繁殖,哪會交叉污染?而苯巴比妥也不可能多到造成環境飲水存在有背景值。要麼無法檢測出來,要麼檢測結果有數字,就表示吃過,只是現在濃度很低。我在精神科經常見到血中藥物濃度很低才一咪咪零點幾的情況,因為我們也常測藥物濃度,很多病人說有吃藥,其實沒有乖乖按時服藥,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大概只有60%會遵從醫囑上的指示。

病人不好好吃藥,隔一段時間發病又回來找我,一臉抱歉地說,醫生,我錯了,我沒有聽從你的苦口婆心,自己停藥,病又犯了,我怕你會生氣罵我。

不會生氣的啦,不愛吃藥人之常情,要生氣的話,醫生早就氣死了。

而那個驗血驗到200μg/mL,已經高到了苯巴比妥的致死劑量(一般認為是100-200μg/mL)。苯巴比妥的治療窗口這麼窄,所以有新藥後醫生當然不愛開,新的抗癎癇藥,治療窗口要寬鬆多了。

只是怎麼想也想不到,會有人拿這種醫生少開連藥頭都不賣的管制藥,去給小小孩吃呢?

【6】結論:侯市長必需要快速行動,給人民交待。

要調查出真相不難,驗頭髮絕對可行。另外比對調查幼稚園員工和家屬的用藥記錄,特別是苯巴比妥(Phenobarbital)這種用量不大的藥,應該可以查的出來源。除了科學微量跡證辦案,還可以用隔離審訊囚徒困境博弈理論污點証人的審問技巧,就看我們警察博士侯市長的功力了。

如果查不出來,是選不下去了,反正也還沒辭職,先把新北市長任期好好HOHO做完吧。

(轉載自潘建志醫師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