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罷免風暴延燒 票票不等值問題浮現
【社論】
2024年立委選舉落幕後,民進黨陷入朝小野大的局面,立法院內藍綠對峙態勢益發激烈。近日,民進黨立法院黨團總召柯建銘拋出「大罷免」行動,號召親綠民間團體發動連署,試圖罷免國民黨及泛藍41席立委。國民黨則迅速反擊,由友好團體發動連署,鎖定部分民進黨立委進行報復性罷免,朝野角力加劇,政治紛爭愈演愈烈。前民進黨立委林濁水更直言,這場「大罷免」源自於台灣選制的票票不等值問題,並將矛頭指向前總統陳水扁及前立委林義雄,認為他們當年推動國會席次減半,才造成今日的政治僵局。
罷免戰火升溫 朝野陷入惡性循環
罷免權原為民主社會中制衡公職人員的重要機制,但當前的「大罷免」風潮已從原本的公民權利工具,淪為政黨鬥爭的延伸。柯建銘主導的罷免行動,直接瞄準藍營41席立委,並由民間團體發起連署,試圖在國會失利的局勢下,以罷免戰術重塑政黨版圖。國民黨則立刻展開反制,透過親藍團體發動罷免部分民進黨立委,使罷免行動成為「你來我往」的政治對抗手段。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立委罷免案需經過三大門檻:
第一階段由選區內1%選民提案。
第二階段須達10%選民連署。
最終投票需過該選區選舉人數的1/4門檻,且同意票數須過半。
這意味著,罷免案要成案並非易事,過去幾次成功案例(如高雄市長韓國瑜罷免案)皆需高度組織動員。然而,當罷免淪為政黨攻防工具,雙方勢必投入大量資源,導致政治氛圍更加撕裂,民間社會也無可避免地被捲入政治鬥爭之中。
票票不等值成因與影響
林濁水的言論,點出了選制不公帶來的政治亂象。根據2024年立委選舉結果,民進黨在區域立委選舉中獲得比國民黨多出69萬張選票,在不分區政黨票則多出22萬票,然而最終席次卻遠不及國民黨,形成了「得票多,席次少」的現象。這種落差正是「票票不等值」的結果。
票票不等值的根源來自於2005年修憲,當時民進黨內部在陳水扁與林義雄主導下,推動立委席次減半,從原本的225席減至113席,並採取單一選區兩票制。然而,立委席次減半的結果,使得部分選區選民數懸殊,導致選區間的選票價值出現嚴重不均。例如,偏遠地區的選區人口較少,但仍保有相同的立委席次,導致部分選區選民的投票權重高於人口密集地區選民。
國際間,多數民主國家會根據人口變化適時調整選區劃分,以確保選票價值的公平性。例如,日本在歷經多次票票不等值的違憲判決後,逐步修正選區劃分,並於2022年完成第六次選區重劃,以縮小票票不等值的差距。然而,台灣自2005年修憲後,至今仍未進行實質性的選區檢討,使得問題持續惡化。
政治僵局難解 改革仍待共識
面對當前的政治僵局,總統賴清德已於今日召開五院院長協調會,希望透過行政、立法、司法、考試及監察機關的協商,尋求共識。然而,在朝野嚴重對立的情勢下,要達成實質性的改革並不容易。
首先,立法院內政委員會若要推動選制改革,需經由朝野協商並取得共識,但目前國民黨掌握立法院主導權,民進黨的改革動能受限,任何修法提案都將面臨嚴峻考驗。此外,民進黨自身也難以輕易承認當年修憲決策的失誤,導致改革進程更加複雜。
其次,若要進行選制改革,可能涉及修憲,而修憲必須經立法院四分之三席次同意,並交付公民複決,門檻極高。即使朝野有共識願意調整選區劃分,也需面對如何重新劃分席次的挑戰,牽涉不同區域利益,易引發地方政治勢力的反彈。
結語:化解對立需回歸制度改革
當前「大罷免」已演變為朝野惡鬥的延伸,不僅耗費大量社會資源,更可能進一步加深台灣的政治對立。若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應將焦點回歸選制改革,重新檢討選區劃分與席次分配,以實現選票價值的公平性。
歷史證明,選舉制度的設計影響國家政治發展甚鉅,當制度設計不當時,政黨對立與政治僵局將無法避免。台灣若要擺脫惡性循環,唯有透過制度性改革,才有可能化解當前的政治危機,讓台灣民主走向更加穩健的未來。
民進黨2024選後困境:泛綠分裂與國會勢力消長
2024年大選後,民進黨雖成功維持執政,但立法院席次未能過半,陷入「朝小野大」的困局。面對國會掣肘,民進黨立法院黨團總召柯建銘拋出「大罷免」議題,試圖反制在野黨。然而,黨內外對於此次選舉的檢討聲浪不斷,尤其泛綠內部分裂所導致的選區失守,更成為關注焦點。
泛綠分裂與關鍵選區失利
在此次選舉中,民進黨原本穩定掌控的選區,因泛綠內部分裂而遭國民黨翻盤。最具代表性的案例發生在台北市內湖南港選區與台東選區。
在內湖南港選區,民進黨推派現任立委高嘉瑜尋求連任,但因與台灣基進候選人吳欣岱競爭,導致泛綠選票分散。最終,國民黨候選人李彥秀以些微差距勝出,而吳欣岱則獲得11%選票。選後,前民進黨立委謝欣霓痛批,若非吳欣岱堅持參選,導致選票瓜分,該選區原可維持綠營優勢。
台東選區則因民進黨內部分裂,使國民黨黃建賓奪回立委席次。民進黨在初選中提名賴坤成,但原本具連任優勢的劉櫂豪不滿初選結果,選擇脫黨參選,最終使泛綠票源流失,讓國民黨坐收漁翁之利。選後,民進黨內對於劉櫂豪的批評聲浪不斷,認為其個人因素導致選舉失利。
內部檢討與派系角力
民進黨內部對於此次選舉結果的檢討不一。部分人士認為,泛綠應強化整合機制,避免因派系矛盾或意識形態差異而自相殘殺。例如,在內湖南港選區,若能事先透過民調協商產生單一候選人,或可避免選票分裂,讓泛綠保住該席位。
然而,也有聲音指出,問題並不僅限於個別選區,而是民進黨整體施政表現、選戰策略及候選人提名機制的結構性問題。部分支持者認為,高嘉瑜作為內湖南港現任立委,與黨內關係緊張,影響了選舉動員力。而台東選區的爭議,也凸顯民進黨初選機制的缺陷,如何避免黨內競爭轉為選後分裂,成為未來改革的重要課題。
「大罷免」策略能否奏效?
面對立法院席次落後,民進黨試圖透過「大罷免」行動扭轉局勢。黨團總召柯建銘主張,應對部分在野黨立委發動罷免,試圖削弱國會制衡力量。此舉引發社會熱議,有人支持以此手段反制在野黨的「杯葛政治」,也有人擔憂會加深台灣政治對立,進一步惡化朝野關係。
國民黨與民眾黨則對「大罷免」行動強烈批評,認為這是民進黨無法接受敗選結果的報復行動,可能造成政治內耗。另一方面,罷免案的成功機率取決於民意動向,若民進黨無法有效說服選民罷免對象確有失職之虞,恐將徒勞無功,甚至引發反噬效應。
未來展望:民進黨如何突圍?
民進黨面對的不僅是國會席次劣勢,更是內部整合與在野挑戰的雙重考驗。若要突破當前困境,民進黨可能需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強化泛綠整合機制:透過更完善的協商機制,確保泛綠不再因內部分裂而影響選情。
優化提名制度:避免類似台東選區的分裂情況,建立更具包容性的初選機制。
穩定立法院關係:在「朝小野大」的格局下,與在野黨尋求合作空間,減少惡性對立。
回應社會期待:面對通膨、房價、勞動權益等重大議題,民進黨需提出更具說服力的政策,以維持民意支持。
2024年選舉結果已成定局,但未來政治局勢仍充滿變數。民進黨能否從內部整合、政策調整及政治策略上找到突破口,將決定其未來在台灣政壇的發展方向。
美國學者建議台灣擴大LNG採購與地緣戰略布局 引發熱議
美國霍夫斯特拉大學(Hofstra University)法學教授古舉倫(Julian Ku)8日在社群平台X上發表一系列推文,建議台灣參考日本模式,增加對美國液化天然氣(LNG)的採購,並藉此強化美台關係。此外,他還拋出一個「不太正式的想法」,探討如何讓前美國總統川普對台灣產生興趣,類似他對格陵蘭或加薩的關注,引發熱議。
台日能源戰略比較 LNG採購為外交籌碼
古舉倫的建議緣起於日本首相石破茂7日與川普的首次會晤。根據《日經亞洲評論》的報導,石破茂積極展現親美立場,承諾斥資1兆美元(約新台幣32.8兆元)投資液化天然氣(LNG),以鞏固日美能源與經貿合作關係。這筆投資不僅強化了日本在能源供應鏈中的穩定性,也進一步深化了與美國的戰略夥伴關係。
古舉倫認為,台灣可以仿效日本模式,擴大從美國進口LNG,藉此提升雙邊關係,並增加台灣在美國政策圈內的重要性。他指出,一旦中國對台灣進行封鎖,台灣將難以支付LNG費用,因此應提前與美國建立更緊密的能源合作,確保供應穩定。
地緣政治視角 台灣能否提升美國關注度?
除了能源合作,古舉倫還拋出一個極具爭議的「不太正式的想法」,即如何讓川普對台灣的「吞併」產生興趣。他在推文中提到,川普曾對收購格陵蘭表現出濃厚興趣,也曾對加薩的未來處置提出獨特見解。因此,他建議台灣是否能以某種方式引起川普的注意,使其認為台灣具有戰略價值。
古舉倫甚至提議,台灣可以考慮在高雄設立賭場,以吸引川普的關注。他認為,雖然台灣民眾渴望維持現狀甚至邁向獨立,但如果與其他選項相比,成為美國領土或許並非最糟糕的選擇。
此番言論雖帶有玩笑成分,但仍引發關注。分析人士指出,川普在2019年曾公開表示有意購買格陵蘭,當時此舉雖遭到丹麥政府拒絕,卻顯示出他對地緣戰略具有獨特且實用主義的視角。若台灣能夠藉由經貿或能源合作進一步深化與美國的連結,確實有助於增加美方在安全議題上的承諾。
美日聯合聲明措辭變化 台灣議題受關注
除了能源與地緣政治議題,古舉倫還針對美日聯合聲明的用詞變化提出觀察。他指出,這次石破茂與川普會後的聯合聲明在台海議題上的表述首次採用「反對任何以武力或脅迫片面改變現狀的企圖」。
過去,美日聯合聲明多次在東海與南海議題上使用類似措辭,但從未明確適用於台海。古舉倫認為,這項措辭的變化,雖然表面上細微,卻透露出美日雙方在台海問題上的關注度提升,可能象徵著美日對中國動態的警覺升高。
台灣的應對策略 強化能源自主與國際連結
面對這些國際討論,台灣的最佳應對策略為何?專家指出,首先,台灣確實可以考慮擴大LNG的進口,與美國建立更深層次的能源合作,這不僅能降低對單一市場(如卡達或澳洲)的依賴,也能增強與美方的經貿聯繫,提升戰略價值。
其次,在外交層面,台灣可積極利用美日聯合聲明的措辭變化,強化與美日兩國的安全合作,並推動更多實質性軍事與經貿對話,以確保自身安全利益。
至於古舉倫的「吞併論」,多數專家認為,此論點過於極端且缺乏可行性。然而,他所揭示的關鍵問題——如何讓美國更重視台灣,仍是政策制定者應思考的重要課題。
總結而言,台灣若能在能源戰略、經貿合作及國際關係上採取更積極的行動,不僅能強化自身在美國政經圈的影響力,也能在日益緊張的地緣政治環境中找到更多生存空間。
深化司法民主:國民法官制度兩週年成果與未來挑戰
國民法官制度兩週年回顧:司法透明與公信力的進展
隨著台灣司法改革的持續推進,國民法官制度自2023年上路至今已滿兩年。為檢視其運行成效,法務部於今(10)日舉行「國民法官法施行兩週年成果發表會」,並宣布2026年起,國民法官審理範圍將擴大至最輕本刑10年以上的重大刑事案件,包括貪污罪等,進一步強化司法透明度及民主參與。
根據法務部統計,自2023年1月1日至2024年12月31日,全國地檢署共起訴284件適用國民法官法案件,其中2023年審結16件,2024年則審結63件,顯示該制度正逐步成熟。司法院的調查結果亦顯示,絕大多數參與審判的國民法官認為檢察官論點與證據適當,並對檢方的專業表現給予高度肯定。這些數據反映出國民法官制度在提升司法公信力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
檢察官角色轉變:強化公訴策略與量刑依據
新北地檢署檢察官郭智安分享,國民法官制度施行後,檢方在偵查與量刑準則上做出調整,制定更嚴謹的標準,包括精神鑑定、量刑證據蒐集及國民法官案件辦案手冊,確保審理流程透明公正。此外,回應國民法官的建議,檢方在證據呈現方式上更為精確,例如提供犯罪現場影像或重現案發情境,以幫助法官更全面理解案件。
台中地檢署則採用「ART」(Active 生動、Real 真實、Touching 感人)三大原則,強化公訴說服力。檢察官受專業簡報培訓,以更貼近國民法官的語言進行論述,並確保證據的真實性與完整性。此外,透過與犯罪被害人保護協會合作,讓家屬在審判過程中充分發聲,使司法審判更具人性關懷。
橋頭地檢署則運用360度環景導覽技術,讓國民法官透過虛擬實境方式「身臨其境」理解犯罪現場,提高對證據的理解度與審判效率。這些創新舉措顯示,國民法官制度不僅改變了檢察官的訴訟策略,也促使司法體系更注重證據展示與說服力。
國民法官參與審判:挑戰與改進方向
雖然國民法官制度已展現穩定運行的態勢,但仍有部分挑戰需克服。首先,案件審理時間的延長,導致部分國民法官因工作或個人因素無法全程參與,影響審判連貫性。此外,某些案件涉及專業法律知識,國民法官的理解與判決能力仍需進一步提升,如何在尊重司法專業與強化公民參與之間取得平衡,仍是未來努力的方向。
另一值得關注的問題是,隨著審理範圍擴大至貪污等重大刑案,未來的審判壓力將進一步加劇,特別是如何確保國民法官能夠在政治與社會壓力下,保持公正獨立的判決,將是制度能否長久運行的關鍵。
展望未來:深化司法公信力與公民參與
法務部長鄭銘謙強調,2026年起國民法官適用範圍擴大後,檢方已要求檢察官提早準備,並強化公訴訓練,以確保未來審判品質符合社會期待。未來,法務部將持續提升國民法官的法庭體驗,包括提供更多案件背景資訊、優化審理流程,並強化司法與公民之間的互信關係。
國民法官制度的實施,不僅讓民眾有機會直接參與司法審判,更促使檢察機關與法院在案件審理上更加透明與嚴謹。然而,如何進一步提升審判效率、確保國民法官的判決品質,並在司法專業與民主參與之間取得適當平衡,將是未來改革的重點方向。只有持續精進,國民法官制度才能真正成為台灣司法民主化的重要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