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罷免行動現「連署超人」 前縣長蘇治芬一次繳交3500份連署書
【台灣新報記者綜合報導|2025年4月6日】
全台「大罷免二階」行動如火如荼進行中,根據最新統計,目前已有35位泛藍立委、12位綠營立委進入第二階段罷免程序。各地公民團體正加緊推動連署工作,而雲林縣出現一位被譽為「連署超人」的重量級人物——前雲林縣長蘇治芬,一次繳交高達3500份連署書,支援罷免國民黨立委丁學忠的「拔釘」行動,成為近日政治圈與公民運動關注焦點。
媒體人吳靜怡於4月5日透過社群平台Threads發文指出,蘇治芬不僅親自投入連署,還一次提供大批連署書給「拔釘」公民團體,展現其「守護民主」的堅定信念。吳靜怡讚揚這位前縣長「雖然很兇,但她並沒有責任額,卻用實際行動表達對台灣民主的支持」,呼籲各界民代不分黨派與利益,儘速整合手中資源,全力支援基層民間發起的罷免運動。
丁學忠為國民黨籍立委,於2024年立委選舉中當選雲林縣選區立法委員,在立院表現與其所屬政黨主張密切配合。根據觀察,其政治立場及投票紀錄引發部分選民不滿,進而成為「大罷免」風潮中目標之一。「拔釘」行動由在地自主公民團體所發起,旨在透過憲法保障的罷免程序,表達對特定政治人物不信任的民意。
根據蘇治芬4日在其個人臉書的貼文,她親自證實已將3500份連署書交予公民團體,並公開感謝多位協助連署工作的地方政要,包括雲林縣東勢鄉議員蔡永富、北港議員蔡岳儒,以及不願具名的幕後協力者。她寫道:「向自主公民致敬,向認真的黨公職致敬,向默默付出的每個人致敬。」
蘇治芬曾於2005年至2014年間擔任雲林縣縣長,長期耕耘雲林地方政壇,後來亦曾擔任民進黨立委,其政治資歷深厚,與地方基層互動密切。她此次主動參與並高調支持罷免行動,被視為對國會現狀的不滿表態,也象徵部分政壇資深人士對當前政治氣氛的回應。
面對外界對罷免行動的各種反應,吳靜怡指出,目前仍有部分地方派系、政黨組織對參與罷免持觀望態度,擔心自身資源遭掠奪。她直言:「拜託,台灣都要被奪走了,不要再想這麼多了!請無私支援公民團體。」呼籲各界放下成見,集中力量協助第二階段連署達標。
依據《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規定,立法委員罷免案進入第二階段,需達該選區選舉人總數10%以上有效連署方能送件,通過審核後始可進入投票階段。此次罷免丁學忠行動,目前進展雖未全面公開,但蘇治芬一次貢獻3500份連署書,被視為大幅推進當地罷免進程的關鍵行動。
除雲林之外,其他如台中、彰化、新北等地也正進行多位藍營立委罷免連署行動。據悉,部分民間團體與網路社群正組織跨縣市支援隊伍,透過造冊、設站、說明會等方式,試圖讓更多選民了解罷免制度與參與流程,提升公民參與率。
儘管罷免案最終能否通過仍待觀察,然而此次「連署超人」蘇治芬的高調參與,不僅象徵一種跨越黨派、回應民意的政治態度,也重新喚起社會對罷免制度作為民主監督機制之一的關注。後續發展將牽動地方政治生態,亦可能對2026年縣市首長與議員選舉布局產生連鎖效應。
漢光41號演習納入「2027共軍犯台」想定 國防部推演高強度衝突情境
【台灣新報記者綜合報導|2025年4月6日】
國軍年度最重要的聯合演訓「漢光演習」將於今年展開第41號次演訓。根據國防部公布,本年度漢光41號演習模擬情境將首度以「2027年中國解放軍可能對台發動軍事行動」為主要想定基礎,進行為期10天的全島戰備驗證。此舉不僅呼應外界對「戴維森窗口」的安全預測,也標誌軍方演訓思維進入更具前瞻性、系統性的轉變。
國防部長顧立雄先前表示,漢光演習作為實戰化訓練平台,將逐年延後設定1至2年之戰略期程,以驗證軍方對未來威脅的應處能力,進一步推升整體聯合作戰效能。根據規劃,今年的漢光演習區分為「電腦兵棋推演」與「實兵演練」兩階段,預計分別於5月與7月實施,重點驗證項目包括聯合防空、灘岸殲敵、戰力保存與後勤支援等。
前美軍印太司令戴維森(Philip Davidson)曾於2021年公開預測,中國可能在2027年前後對台採取行動,該論點已成為國際戰略研究的重要參考,並被稱為「戴維森窗口」(Davidson Window)。此次國軍將2027年納為主要推演年份,被視為對該預警視角的回應。
對於此一發展,前空軍副司令張延廷4月5日接受中天新聞專訪時指出,2027年對中國解放軍而言,具備高度象徵意義,為其建軍百年目標的達成時點,同時也是中共總書記習近平第三任期的尾聲,具備高度政治與軍事壓力。他表示:「習近平是否在卸任前交出對台政策的成績單?是否有可能以武力展示成果,包括軍事封鎖、飛彈威懾或實際登陸作戰行動,都是不能排除的可能性。」
同樣關注此議題的陸軍退役少將栗正傑則指出,從解放軍現代化裝備進展來看,2027年前後亦是中共武器系統大量成熟的重要節點。他分析指出:「福建號航空母艦成軍進度加快,殲-20、殲-35等第五代戰機服役成形;相對而言,台灣在同一時間點則需完成F-16V戰機全面換裝、海馬斯火箭系統部署、無人機與反制系統整建,雙方確實在軍力布局上正朝各自設定的節點努力。」
學者分析指出,將漢光演習推演設定於2027年,等同軍方提前兩年針對該年度潛在高強度衝突情境進行驗證,可提早發現軍備採購、兵力整編與作戰協同的不足之處,進而加快修正。軍事專家蘇紫雲指出,此舉也有助於國防預算執行邏輯的前瞻規劃,強化國會與民間對軍方戰備進程的認知。
根據國防部內部規劃,今年演習將模擬解放軍自東南沿海同時對台展開聯合火力打擊、網電作戰與島嶼封鎖三軸攻勢,軍方則依「重層嚇阻」作戰構想,依序執行防空作戰、要點防護、反登陸作戰與重要設施後援支援作戰,考驗三軍聯戰指管系統及民防動員整合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漢光演習不僅為軍方驗證作戰能力之核心平台,也日益承擔對外釋放戰略訊號的角色。過去數年,在美台軍事交流與區域局勢變化下,漢光演習的演訓內容與形式均有所升級,例如去年首度採用戰場管理模擬系統、引入部分AI兵棋推演技術,今年則進一步朝「模擬未來威脅實景」邁進。
總體來看,漢光41號演習聚焦於2027年可能情境,不僅是一場軍事演習,更是一項戰略布局預演。透過提早導入想定年限,軍方將更能系統性盤整國防整備缺口,並引導政策與社會資源集中投入,對於維繫台海和平穩定具關鍵意義。
裕隆補助爭議再起 高關稅政策與產業保護歷史引發社會關注
隨著美國總統川普提出「對等關稅」主張,汽車產業關稅問題再度成為台灣外關注焦點。立法院質詢中有綠營立委質疑,台灣長年對進口汽車施加高關稅,形同以政策護航裕隆汽車,反遭美方認為構成不公平貿易障礙。網路輿論亦熱議裕隆是否長期接受政府鉅額補貼,成效卻不彰,引發對產業政策合理性與資源分配的討論。
裕隆汽車於今(6)日發表聲明駁斥外界傳言,強調「網傳拿上百億政府補助並非事實」,並表示公司自1953年創立以來,長期配合政策、合法繳稅,投入數百億元自有資金進行自主品牌研發。聲明指出,裕隆為上市公司,其財務數字公開透明,呼籲外界勿以訛傳訛。
然而,財經自媒體「Emmy追劇時間」隨即發文回應,強調網路上關於裕隆受補助的資訊有其依據,並指出早在2023年即製作影片詳列「台灣補助裕隆六十年血淚史」。該影片資料指出,裕隆自1960年代起即受政府產業政策扶植,享有進口管制與關稅調整等政策紅利。
根據「Emmy追劇時間」整理資料顯示,1961年政府公布〈發展國產汽車工業辦法〉,禁止新設汽車裝配廠,並以匯率與進口管制手段保護裕隆汽車市場。1970年代,政府透過將進口車關稅由50%調升至75%、暫停日本車進口,提供裕隆免於國際品牌競爭的內需市場。
「Emmy追劇時間」指出,即使在國產汽車銷售不如預期的情況下,政府仍持續加碼支持。例如2006年起推動「整車科專IA計畫」,裕隆獲得9億元補助,協力廠商另得6億元。2010年「智慧電動車發展策略與行動方案」中,再提供高達113億元補助,雖裕隆稱僅取得11億元,惟補助資源多流向其供應鏈體系,裕隆具高度話語權。
此外,2011至2015年間工業局推動三項電動車補助案,裕隆共計再獲3.4億元補助。合計相關補助金額,社會輿論估計裕隆與關聯企業受益金額逾新台幣20億元。對此,裕隆並未否認補助事實,惟強調資金用於電動車技術開發與自主研發,且成果如納智捷品牌具實質投入。
然而,「Emmy追劇時間」質疑,補助效益與最初承諾差距甚大。以2012年原承諾交付3000輛電動車為例,實際交車僅約300輛,達成率不足一成。而裕隆進軍中國市場與東風汽車合資成立「東風裕隆」亦以十年虧損、累銷23萬輛、最終撤出市場收場。
關於裕隆轉向代理MG品牌,該品牌目前由中國上海汽車持有,進一步引發外界批評「以國產補助培育出的車廠,最終淪為中國車進口商」。此一指控,裕隆方面並未回應品牌問題,僅強調品牌經營策略為回應市場需求轉變。
針對產業保護政策與自由貿易的矛盾,經濟部官員受訪表示,台灣汽車政策歷來旨在扶植自主產業,惟未來面對國際公平貿易壓力,將評估逐步調整政策方向。對於是否檢討高關稅與補助政策,官員僅回應「將視國際談判進展與產業發展現況通盤檢視」。
川普推動的「對等關稅」主張,強調針對不公平貿易障礙採取報復性措施,若美方認定台灣汽車進口限制屬非關稅壁壘,未來台灣汽車出口美國可能面臨更高關稅壓力。此一變數,使得台灣針對汽車補助與關稅保護政策的檢討聲浪日益高漲。
目前,立法院交通委員會預計於下週召開專案報告,邀請經濟部與裕隆汽車說明產業扶植政策細節,釐清外界疑問。各界矚目此次風波是否能成為台灣汽車產業轉型與透明化的轉捩點。
馬斯克義國發言引關注 警告歐洲恐攻升溫、籲美歐攜手抗威脅
美國億萬富豪、科技業鉅子馬斯克(Elon Musk)5日以視訊方式出席義大利右翼聯盟黨(League party)國會會議,除針對歐洲安全議題提出警告外,亦表達對美歐深化經貿合作的支持,特別針對川普近期提出的貿易政策發表看法。此次發言迅速引發歐洲媒體與政界關注,波蘭媒體《Poland Daily 24》與義大利政論圈均對馬斯克言論進行廣泛報導與討論。
根據波蘭媒體報導,馬斯克在會議中指出,近期義大利與歐洲其他國家的恐怖攻擊事件有明顯上升趨勢。他強調,儘管主流媒體傾向淡化這類消息,但實際統計資料與趨勢已顯示恐攻頻率逐步升高,相關傷亡人數亦不容忽視。「每週幾乎都有事件發生,無論是小規模襲擊或較嚴重爆炸,都在逐步累積社會壓力」,馬斯克表示。
馬斯克並警告,若歐洲各國未能迅速應對此趨勢,未來「大規模屠殺」的風險無法排除。他建議歐洲各國政府應以更加科學與透明的方式,將恐攻事件的數據與趨勢進行視覺化處理,例如製作圖表以警醒公眾風險。他說:「你們的朋友、你們的家人、你們的孩子、你們的父母,全都在這個危險範圍內,這不是抽象的問題,數字已說明一切。」
馬斯克此番言論,被認為與義大利副總理、右翼聯盟黨領袖薩爾維尼(Matteo Salvini)近年強調的「歐洲安全防線」主張互相呼應。薩爾維尼曾多次於公開演說中指出,歐洲在移民政策與社會治安議題上「過度寬鬆」,導致社會安全漏洞擴大。
在會議的後半段,馬斯克亦談及其對美歐貿易政策的看法,特別是針對川普提出的「對等關稅」主張發表評論。他指出,儘管目前關稅爭端為現實考量所致,但他個人更傾向推動一個「跨大西洋自由貿易區」,以實現美歐之間「零關稅」的理想目標。
馬斯克強調,自由貿易將有助於美歐兩地人才、資本與科技更有效地交流與整合。他表示:「給予人們更多自由,讓他們可以在歐洲和北美之間往返工作、創新與生活,這對於提升全球經濟競爭力至關重要。」
此次馬斯克參與義大利右翼政黨會議的發言,雖以視訊形式進行,卻引發歐洲政界對於其政治立場與科技界參與公共事務界線的討論。尤其是他對歐洲安全情勢的警告,被視為對目前歐洲移民政策及社會融合政策的間接批評。
此外,馬斯克近年逐步與前總統川普陣營走近,不僅出席保守派政治活動,亦曾公開表示支持川普部分政策主張。分析人士認為,馬斯克此行動除反映其個人價值觀外,也可能試圖擴大其企業版圖在歐洲的政治支持基礎,特別是在義大利與中東歐等保守勢力逐漸壯大的地區。
值得注意的是,會議中對馬斯克觀點持正反兩面評價。支持者認為馬斯克敢於點出歐洲安全問題的「政治不正確真相」,有助喚醒決策層重視現實威脅。然而,也有歐洲議員指出,這種「以恐懼動員政策」的說法可能助長排外情緒,應謹慎對待。
目前,義大利政府並未就馬斯克言論發出正式回應,但包括薩爾維尼在內的多位聯盟黨議員則表示歡迎馬斯克提供的「數據驅動安全觀點」,並承諾將進一步探討歐洲安全與移民政策的改革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