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6凱道集結在即 國民黨拚場反制罷免潮 藍營士氣壓力鍋待釋放
距離國民黨號召的「426戰獨裁」凱道集結活動僅剩數日,黨中央近日宣稱報名人數已突破五萬人次,力圖營造聲勢壓過日前「青鳥行動」主導的「419反共」遊行。面對罷免壓力日增,藍營此舉被視為戰略反擊的一環,亦是試圖凝聚內部、穩定軍心的重要戰術。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日前高調呼籲支持者4月26日走上凱道,以「戰獨裁、反罷免、救民主」為號召,結合民眾黨與其他在野勢力,向執政黨民進黨發出政治抗議。對此,台北市議員苗博雅在三立新聞節目《新台灣加油》中直言批評,「戰獨裁」主軸已經徹底「歪樓」,其內容與實質目的與傳統定義的獨裁政權如中國、俄羅斯、北韓相去甚遠,質疑國民黨將民主選舉產生的政府貼上「獨裁」標籤,恐流於政治語言的濫用。
苗博雅指出,若要「戰獨裁」,理應針對真正壓制言論、打壓自由、缺乏選舉的政權發聲,而非對一個由人民選出的政府進行此等定性。她認為,藍營有權監督、批評賴清德總統的施政內容或預算編列,甚至質疑貪腐問題,但以「戰獨裁」為號召,反而可能僅吸引深藍甚至偏紅基本盤,無助於擴大選民基礎。
相對於苗博雅的批評,國民黨台北市議員秦慧珠則坦言,黨內現階段正處於極大壓力之中,「快要爆炸了」,認為426凱道活動對黨而言極具關鍵意義。她指出,近期因大規模罷免案壓力,許多藍委深感孤立與焦慮,此次動員不僅為凝聚共識與士氣,亦是給基層與選區立委一個「出口」,讓大家有機會站上台面、發聲、吶喊,提升整體士氣。
根據黨內人士透露,自綠營推動多起罷免案以來,包括台中、新北、桃園等地的多位國民黨立委,均面臨選區壓力與輿論攻擊。部分立委已私下表示對罷免連署的應對困難重重,且黨中央至今尚未提供具體資源或戰略應對。此時推出全黨集體行動,被視為是中央對基層的一種交代與支持象徵。
另一方面,國民黨近來的政治動員策略,也引發外界對其是否將進一步偏向激進路線的疑慮。尤其在「倒閣論」未獲內部一致支持下,「戰獨裁」成為新的政治主軸,但是否足以凝聚除基本盤外的中間選民,仍待觀察。
政治觀察人士指出,「戰獨裁」訴求雖能短期內激起群眾情緒與媒體關注,但若無後續政策訴求與具體議程支撐,恐淪為一場情緒動員,反使外界質疑其政治操作性質過高。對此,國民黨發言人強調,426活動除遊行外,將同步發布對抗罷免與監督施政的具體行動方案,盼以實質內容回應外界疑慮。
隨著426凱道活動逼近,外界聚焦的不僅是現場動員規模,更關注活動後是否能真正為國民黨轉化成穩定內部、打破罷免劣勢的實質效益。屆時是否能如預期產生團結效應,成為藍營是否轉危為安的關鍵指標。
台灣製造成全球抗關稅利器 美媒盛讚MIT雙重優勢
在全球半導體供應鏈重組與美中科技戰升溫的當下,台灣製造業再度獲得國際媒體高度關注。根據《洛杉磯時報》最新專題報導,台灣憑藉專利布局與製造實力的雙重優勢,已成為抵禦美國對中國晶片關稅的關鍵支撐力量。
報導指出,「Made in Taiwan」(MIT)已成為國際市場品質與效率的代名詞。台灣擁有全球約九成的高階晶片代工能力,並在2023年由智慧財產局(TIPO)受理專利申請達72,607件,進入全球前五之列,展現其在創新與技術累積方面的深厚實力。
回顧歷史,台灣在1950年代透過與美國簽署《中美共同防禦條約》,成為冷戰時期美國在亞太地區的核心戰略盟友,亦因此吸引大量資金與技術援助。經過數十年的產業升級與轉型,台灣從勞力密集的加工出口區蛻變為全球電子與半導體產業的重要基地,尤以台積電(TSMC)為代表,領導全球先進製程。
《洛杉磯時報》分析指出,台灣對美投資占整體對外投資比重自2023至2024年間超過四成,顯示美國不僅是台灣的重要市場,也是最主要的戰略夥伴。此一趨勢亦體現在科技產業的合作模式上,美國企業如Apple、Nvidia、Qualcomm、Intel與AMD,均高度依賴台灣的製造能力。
分析人士指出,美國若對台灣實施經濟制裁或提高關稅,非但無法加速其本土晶圓廠的產能擴建,反而將重創本國科技業生態。建造先進晶圓廠動輒需耗資數十億美元與五年以上時間,短期內難以取代台灣供應鏈角色。
此外,WIPO儘管尚未納入台灣完整數據,但國際專利佈局顯示,台灣企業積極在美、日、歐等主要市場申請關鍵技術專利,進一步鞏固其國際競爭力。此策略不僅強化市場話語權,也在貿易爭端中提供法律上的反制空間。
報導總結表示,台美雙邊科技合作長期以來呈現「設計在美國、製造在台灣」的典範模式。此一模式不僅符合雙方比較利益,更在地緣政治日益緊張的背景下,展現民主陣營內部的互信與互賴。美國媒體直言:「台灣製造已成美國晶片關稅下最堅實的護身符。」
中美關稅戰持續升溫 日本越南拒當棋子 美孤立中國策略受挫
隨著美國對中國祭出新一波高關稅措施,力圖在全球經貿體系中孤立中國,來自亞洲的兩大關鍵國家——日本與越南,近日紛紛表態拒絕配合美方壓力。資深媒體人指出,各國已看出美國振興經濟的時間壓力,中國亦早有準備,這場中美貿易戰在關稅議題上出現轉折跡象。
根據中國商務部21日發出的聲明,中方強烈警告「任何國家試圖以損害中國利益來討好美國,是與虎謀皮,中方絕不接受」。在此背景下,日本首相石破茂隨即表示,日本不會對美國一再讓步,也不會干預匯市,顯示對美施壓策略的保留態度。越南總理范明正亦強調,談判必須避免對其他市場產生負面影響,間接否認配合對中升高關稅的可能。
石破茂更親自撰寫親筆信給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傳達日本政府不願捲入中美衝突的明確訊號,顯示日本雖為美國長期盟友,卻在全球經貿戰略上選擇保有空間。越南方面亦針對美中緊張局勢展現外交技巧,表明將以區域穩定為優先考量,強調不會協助孤立中國。
美方對中國發動高額關稅戰,實為川普政府在2025年7月美國總統選舉前急於提振經濟的策略。然而各國早已看出,美國對中國商品的高度依賴——尤其在消費性產品與零售供應鏈方面——使得制裁空間有限。她認為,在中方展現強勢立場後,日本與越南的態度轉趨強硬,顯示美方孤立戰略已受阻。
中國對美商品依賴度極低,主要進口項目如原油、糧食均可尋找替代來源,反觀美國則深度依賴中國製造,零售商更難即時轉移供應鏈。一旦關稅持續升高,勢必造成美國消費市場重大壓力,導致商業機能受阻。
此外,除了貿易戰,金融與科技層面的對抗仍在持續進行。中國近期已要求國營基金停止對美國私募基金投資,是「趁你病要你命」的策略反制。她認為,美國金融市場當前動盪、避險基金去槓桿化現象明顯,中國此舉恐將加劇資金流動性問題。
分析人士指出,從中美雙方的行動與各國反應來看,僅就關稅一役而言,美國試圖拉攏盟友圍堵中國的策略正逐漸瓦解。各國更傾向維持戰略自主性,避免深陷大國對抗泥淖。
現今川普政府必須在經濟、就業與市場穩定上展現成績,中美關稅談判極可能在雙方實力與時間壓力下走向妥協。各界正密切關注是否能在未來數月內出現轉機,為這場歷時已久的貿易對抗畫下段落。
【社論】
能源韌性?還是外交貿易下的碳排陷阱——賴清德「天然氣優先」政策的戰略與疑慮
4月22日,賴清德接見多個環保團體,聽取長達數小時的60項建言,原是一場展示政府誠意與對話開放度的重要會面,卻因賴總統親自表述「將天然氣列為台美貿易優先採購項目」引爆爭議。環團普遍感到震驚與憂心,認為此舉恐將我國未來數年綠能與碳排政策全然綁死於美國天然氣供應鏈,並對國內能源安全、碳排控管與主權選擇提出質疑。
賴清德在新聞稿與後續臉書貼文中指出,台灣將提升對美採購,包括天然氣與石油,是處理台美貿易逆差與強化能源韌性的必要戰略。此番表述表面上合乎現實經濟邏輯,實則暴露出多重矛盾與深層隱憂。
首先,所謂的「能源韌性」究竟為何?依據賴政府說法,依賴美國進口天然氣可分散供應風險,減少對中國或中東地區能源依賴。但環保團體直指盲點:天然氣是一種需依賴長距離海運與液化再氣化設備才能使用的高風險能源,其運輸途徑極易受制於地緣政治或天災阻斷。一旦港口封鎖、接收站毀損、海運中斷,便會面臨立即性限電風險,與其所謂的「韌性」構成邏輯衝突。
更嚴重的是,天然氣仍屬化石燃料,雖較煤炭潔淨,但依舊是碳排主力。目前台灣能源結構中,火力發電占比高達85%以上,其中天然氣比例已超過45%。若如王醒之所言,政府將未來數年政策投注於搶建、擴建天然氣接收站,將意味著碳排只增不減,淨零轉型目標形同虛設。賴清德雖在隔日聲稱「政府有推動淨零轉型與韌性社會的決心」,但此番話語與前述政策路徑明顯矛盾,社會難以信服。
從國際戰略觀察,將天然氣列入對美採購第一順位,不僅是貿易談判工具,更可能成為外交籌碼。2025年是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進入關稅協議談判的關鍵年,拜登政府長期要求貿易逆差國擴大美方能源與農產品採購。台灣在全球布局中勢弱,對美出口結構又高度集中於電子與半導體,當政治壓力上升時,只能以能源等結構性政策作為交換,這不僅暴露出我們外交與能源主權的脆弱,更可能讓台灣未來在全球碳關稅體系中,承受更大外部成本。
粉絲專頁「政客迷因」直言:「加大跟美採購被堵七天進不來就準備限電的天然氣,能強化能源韌性?」網友留言也直指:「連能源都綁死在美國?」、「這不是為阿拉斯加管線鋪路,就是在壓垮環保政策最後一根稻草」。更有民眾憂心:「火力發電95%,還要喊減碳,這不自欺欺人嗎?」
值得深思的是,當政策面對國內民意批判時,行政部門是否已進行全面性政策環評?是否就碳排變化、能源轉型成本、貿易依賴風險提出公開評估報告?目前經濟部對此依舊三緘其口。身為總統的賴清德,若真有意「讓國人放心」,當立即指示能源政策透明化,對天然氣擴建案進行政策環評,並設立國會監督機制。
本報認為,賴清德的天然氣優先政策,反映出台灣當前外交、能源與經濟三重困境交織的現實,但這並不意味著台灣只能接受單一能源依賴與單邊貿易結構。真正的「韌性」,應來自多元布局、彈性應變與自主調控。綠能、核能與儲能的全方位組合,才是未來台灣邁向淨零社會與民主韌性國家的必由之路。
結語,呼籲政府重新審視此一政策方向,停止在缺乏社會共識與科學評估下貿然推進能源結構重組。環保團體的聲音,應當是推動轉型而非被要求背書的對象;人民的疑慮,也絕不該被抹煞為非理性抵制。否則,台灣不僅將輸掉碳排戰爭,更將輸掉能源與主權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