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 林立青
(圖/翻攝自林立青臉書)

昨天(10/31)台灣啟示錄播出了剝皮寮在疫情期間臨危受命的故事,在臉書上刷了一排,萬華的鄉親們看了感觸良多,那段時間每天忙著到處跑,經過時總是特別難受,原本拿來辦展的剝皮寮展間全部停了,只剩下拒馬和包得緊緊的醫護。

萬華的商家們這陣子開始受到矚目,總統前往兩喜號招待貴賓,這不是第一次,去年捷克議長來,一樣由兩喜號送餐,這家魷魚羹早就已經是萬華的傳奇,許多相關的故事和回憶充斥著這一兩代人,今年剛好是兩喜號的100歲生日,百年前僅18歲的陳兩喜用扁擔挑著魷魚羹來到艋舺,由於一碗裡面有爽口魷魚加上手作的魚丸,成為了和名字一樣「一碗兩喜」的傳說出現。

這也成為招牌,扁擔後來慢慢成了攤車,又成為了露店,兩喜號也和其他老店一樣,後來搬入了龍山商場,第二代開始出現了米粉炒,有吃有喝有了更多的服務和小菜,攤商總是在有了固定的位置以後慢慢增加品項,作吃的會嘗試新的口味,生意越來越好。

很長一段時間裡面,兩喜號在龍山寺前,是拜拜後很適合來上一碗的回憶。迎神的大鬧熱日子,農曆年到元宵,那裡的人潮不曾斷過,需要兩三班人輪著做生意,見證萬華的全盛時期。

直到龍山商場被拆,地方上出現一個傳說:市政府發文要攤商代表前去開會,然後趁著店家男人們前往市府的時候「天賜良機」動用強勢警力拆掉所有攤位,那時候的警察從女人先開始往死裡打,傳說是不是真的已經無從得知,但兩喜號的第三代從此失去了攤位,也在那天強拆的日子裡被痛毆一頓。

那時代沒有這麼注重人權,龍山商場的拆除被說是斷了艋舺的風水氣運,觀音佛祖座前的商場拆除,連同剝皮寮的原居民遷出,這裡失去了風光。

那段日子裡,失去起家厝的兩喜號只能從路邊攤開始賣起,第四代說,那時候必須在晚上倒垃圾叫父母起床擺攤,只有一天一天努力擺攤,才有錢賺,困境之下,拚的是努力,好不容易在後來的廣州街有了店面,又因為房東而搬遷,兩載三載始終圍繞著龍山寺而開,這樣的堅持終於迎來了台灣人重新看待自身文化的機會,兩喜號相傳三代的故事,被各大媒體看見,越在地就越國際,懂得行銷以前,要先懂得自己。

先祖之名的招牌隨著愛台灣的口號,被行腳節目、電影製作看見,兩喜號帶頭改變,將傳統小吃轉型成為地方的驕傲,裝修店鋪,打造質感,所有的店員都有制服頭巾,又保證衛生乾淨。

去年疫情期間,兩喜號挺住腳步,成為宴請外賓時的台灣代表小吃,他們一直用自己的方式回饋社區,送物資,送自己賣的魷魚羹等等,今年疫情,兩喜號保住員工,提供外送選擇,甚至有了外送員取件的保溫區。保證品質與名聲。

而今,那個扁擔的少年祖先名字已經被後代發揚光大,兩喜成為宴請外賓的首選,既有雙方互惠的意涵,又代表了碗中百年來的兩種美味。

不止是國宴級的小吃,更重要的是兩喜號所代表的故事,那種精神勵志且榮耀。

(轉載自林立青臉書)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