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任閣揆人選上任,種種跡象顯示,我們可以確定新內閣將是為政治服務而存在,而非回應人民期待的改組。民進黨再次用實際動作證明:在他們心中,爭權奪利的優先順序永遠高於人民福祉。

新內閣的組成更多是民進黨派系之間的平衡、更多是為了2024的選舉佈局,許多人民真正關心的議題,像是平均地權條例、礦業法、淨零碳排等重大法案與政策,很大機率在這任內閣中依舊不會有太大的進展。

蔡英文上月27日宣佈由陳建仁擔任閣揆時,期許陳建仁達成「盤整防疫措施、社福總檢討、提升國家基建、續推六大核心戰略產業」4大民生經濟目標,陳建仁也表示會強化台灣經濟韌性、環境韌性、社會韌性,並允諾會穩健銜接政務、擴大世代合作、增加女性閣員,凡此都讓外界充滿期待。

但當陳建仁公佈內閣名單,卻只見多數爭議官員幾乎留任,包括經濟部長王美花、衛福部長薛瑞元、勞動部長許銘春、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國發會主委龔明鑫等人,讓外界看來還是充滿過去蘇貞昌內閣的影子。

副院長鄭文燦、秘書長林佳龍與內政部長林右昌等人的就任,讓陳建仁內閣形成由英系、新潮流與正國會等派系共治的局面,加上大量蘇系人馬留任政務委員與國營事業高層,還有新潮流賴清德擔任黨主席,也讓各界看清陳建仁內閣並非「新局」。

新任閣員中,如海委會主委管碧玲,卻缺少海洋事務背景;僑委會委員長徐佳青,曾於2018年在談話節目中聲稱「823砲戰與民進黨無關,是否有紀念必要」。多數人的感受都一樣,會不會做事,不在新內閣的考量中。

內閣改組「蘇下陳上」,是台灣政壇開春一大事,但內閣名單出爐,大家才發現還是「舊酒裝新瓶」,舊的爭議人選不去,來新的又非專業任命,整體內閣充滿政治考量的情況下,反而對蔡英文當初想透過任命陳建仁以降低爭議的用心來說適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