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 柴逸扉報導〕近日,參加2023年「台商台青走晉來」系列活動的數百名台商台青走進朔州、大同、晉中等地,感受山西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大家紛紛表示,來到山西,「仿佛是在現實中閱讀課本」。

雁門關是古代中國北方著名的咽喉要塞,同時也是農耕文化和遊牧文化的交匯點,折射了古代邊貿的興衰,見證和影響了中國的歷史發展。從胡服騎射到昭君出塞再到楊家將鎮守邊關,具有數千年歷史的雁門關留下道不盡的傳奇和說不完的故事。

「古人雲,『得雁門而得中原,失雁門而失天下』。來到這裡我真切感受到這是一座雄關要塞,非常險峻。」廣東技術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台籍教師謝雅卉表示,北宋楊家將保家衛國、鎮守雁門的忠義故事家喻戶曉,小時候在歷史課本中讀到過,那時候就很感興趣。這次能夠現場打卡,她對這些歷史故事有了更深的體會。

不只是雁門關,山西的不少古跡都讓前來參觀的台商台青興趣十足。應縣木塔是中國現存最高、最古老的一座木構塔式建築,與義大利比薩斜塔、巴黎埃菲爾鐵塔並稱「世界三大奇塔」。距離其50多公里的懸空寺,是世界上現存建在懸崖絕壁上最早的木結構建築群,也是中國現存的唯一一座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寺廟。在這兩座建築面前,台商台青們頻頻驚歎,不停地按下快門拍照留念。

「這些建築可以說是『巧奪天工』。很難想像古人是如何憑藉當時的技術條件建造出這些工藝精湛的建築的。」台青吳宥璿說,希望未來我們可以利用越來越先進的技術,讓應縣木塔和懸空寺一直屹立不倒,讓中華兒女都能欣賞到這些世界建築中的奇跡。

「門口的木雕,雕刻著一串串葡萄,寓意著多子多孫。」「影壁上雕刻著貓和蝴蝶,取諧音『耄耋』,寓意著健康長壽。」……在晉中喬家大院,講解員介紹喬家建築風格時,台灣藍雀新傳媒副總經理彭成平總是湊到最前面,帶著好奇的目光仔細聆聽。「走訪這些晉商院落後,我發現山西人很低調,也很講誠信。大家都嚴守家訓家風,為的是讓子孫後代有好的德行。」彭成平說。

晉中的平遙古城城牆在歷經多次水災後,通過「修舊如舊」的方式保護下來,依然保留著城牆古色古香的風貌。對此,台灣中華時報總編輯鐘東榮嘖嘖稱讚:「山西是大陸古建築保存最多且最完好的省份之一,許多古跡依然保留著歷史原貌,這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除了對古跡原貌感興趣,部分台青和從事文化創意工作的台商對古建築「活化」、文旅產業創新發展也很關注。在大同古城的東南邑街區,不少台灣嘉賓喝著咖啡,看著戲劇節的演出和穿著漢服來來往往的人群,在古色古香的氛圍裡感受愜意與閒適。「這裡的歷史建築經過修繕和微改造後有了新的活力和業態,整個街區既保留了歷史文脈,又創造了新的人文價值。這樣的結合會讓年輕人更易於接受傳統文化的薰陶。」謝雅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