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觀光開放進展艱難 陸方應回應台灣善意以促進正常交流
兩岸觀光議題再度成為關注焦點。中國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國台辦)日前表態「不反對」以小兩會(海峽兩岸觀光旅遊協會與台灣海峽兩岸觀光旅遊協會)溝通兩岸旅遊具體問題,交通部觀光署則強調台灣方面已準備好恢復團體旅遊,並籲請陸方正面回應。然而,兩岸觀光恢復進程一波三折,尤其在陸方仍未開放中國公民來台自由行的情況下,雙邊觀光交流顯然尚未達到對等與正常化。
隨著疫情後全球觀光產業逐漸復甦,兩岸觀光的恢復原應是雙方共同努力的方向,但如今卻因政治因素及雙邊關係影響,遲遲無法回到疫情前的交流規模。中國政府在2019年8月單方面暫停中國旅客來台自由行,迄今未予恢復,甚至僅開放福建民眾赴金門、馬祖旅遊,形成兩岸觀光發展的「單行道」,嚴重影響台灣觀光產業,也加劇兩岸民間交流的不平衡。
本文將探討兩岸觀光開放受阻的關鍵因素,並分析如何在維護旅遊品質與安全的前提下,推動雙邊旅遊正常化,進而促進兩岸關係的正向發展。
兩岸觀光政策回顧:從繁榮交流到單方面限制
回顧過去,兩岸觀光的發展經歷多次波折。2008年,台灣在馬英九政府時期開放中國旅客來台觀光,當年陸客來台人數僅30多萬人次,但在2015年時已突破400萬人次,創下歷史新高。自由行的推動,則使得中國旅客可以自行規劃行程,深入體驗台灣的風土民情,對台灣經濟及觀光產業帶來顯著貢獻。
然而,2016年蔡英文政府上台後,北京當局對台政策趨於保守,2019年8月更以「兩岸關係惡化」為由,片面暫停中國旅客來台自由行,此舉導致台灣旅遊業者受到重大衝擊,特別是以中國旅客為主要客源的飯店、旅行社、遊覽車業者更是首當其衝。
到了2023年,隨著新冠疫情趨緩,全球觀光市場逐步回溫,台灣開放國人赴中國自由行,但中國政府卻始終未解除對台灣的觀光限制,使得兩岸觀光交流呈現嚴重失衡狀態。根據交通部觀光署統計,2023年台灣赴中國旅遊人數達 277萬人次,但同期中國旅客來台僅 43.7萬人次,兩者差距超過 6倍。
這種「台灣對中國開放、中國對台灣封閉」的不對等現象,凸顯了中國政府在兩岸觀光政策上的雙重標準,這不僅影響台灣旅遊業者的生計,也削弱了兩岸人民之間的互動與理解。
中國限縮觀光政策的考量與影響
中國政府對於台灣觀光政策的收緊,主要出於幾個考量:
1. 政治因素掛帥
中國當局長期將觀光交流視為對台施壓的籌碼,當兩岸關係緊張時,往往透過限制旅遊來向台灣政府施壓。2019年8月的自由行禁令,就是在蔡英文政府拒絕承認「九二共識」的背景下,中國方面採取的單方面措施。而目前陸方仍遲遲未恢復團客與自由行,很可能也是基於對台灣政局變化的觀望,甚至希望以此影響台灣內部的政治氛圍。
2. 內部經濟與國內旅遊政策考量
中國經濟近年來面臨房地產市場危機、青年失業率攀升及內需市場疲弱等挑戰,政府近來大力推動「內循環經濟」,希望藉此促進國內消費。因此,中國政府可能認為,與其開放人民出境旅遊,倒不如鼓勵其在國內消費,以帶動內需市場成長。
3. 安全考量與疫情後復甦節奏不同
中國官方過去曾提及「來台旅遊安全」的問題,特別是在兩岸關係緊張的背景下,可能藉此作為不開放來台旅遊的理由。然而,台灣方面早已準備好完善的防疫及旅遊安全機制,過去多年來陸客來台也未曾出現重大安全問題,因此此理由更像是政治因素的延伸,而非真正的旅遊考量。
如何推動兩岸觀光正常化?
1. 陸方應正面回應台灣善意,恢復對等開放
台灣政府已經多次表達願意恢復兩岸團客與自由行,並已開放台灣民眾赴中國旅遊,然而,中國方面卻遲遲不願對台灣旅客做出相同的開放舉措。如今,陸方表示「不反對」以小兩會機制進行溝通,顯然是釋放了一定的訊號,但若缺乏具體行動,仍難以讓人相信其誠意。
2. 以旅遊品質與安全作為談判基礎
台灣方面多次強調,兩岸觀光的恢復應該建立在「安全、品質與穩定」的基礎上。未來,雙方可透過小兩會機制,就旅行社管理、交通安全、旅遊保險等議題進行協商,以確保開放後的旅遊環境符合高品質標準。
3. 鼓勵民間交流,降低政治干預
觀光本質上是民間交流的重要管道,應盡量避免被政治因素所干擾。雙方可以透過地方政府、業界協會等機制,促成觀光合作。例如,台灣可積極參與中國舉辦的旅遊展會,推廣台灣景點;中國亦可派遣旅遊業者來台考察,以促進雙邊合作。
結語:兩岸觀光應回歸交流本質 陸方不應再以政治手段干擾
觀光交流本應是兩岸人民互相了解、增進友誼的重要橋樑。然而,近年來,中國政府將觀光視為政治工具,透過單方面的禁令來影響台灣,這種做法不僅損害台灣旅遊產業,更削弱了兩岸人民的直接互動,長遠來看無助於兩岸關係的穩定發展。
如今,台灣方面已表達善意並準備好恢復團客與自由行,中國政府若真心希望促進兩岸人民往來,應儘速正面回應,與台灣展開對等協商,推動雙邊觀光回歸正常化。只有透過健康、有序的觀光交流,才能真正為兩岸關係帶來積極發展的契機。
大罷免戰火延燒,網路輿論戰綠營占上風 藍營如何突圍?
吳春城推動「壯世代」政策遭質疑 北檢分案偵辦
民眾黨立委吳春城推動「壯世代政策與產業發展促進法」,旨在保障中高齡族群權益並促進相關產業發展,然而外界質疑其未能迴避潛在利益衝突,北檢已主動分案偵辦。吳春城則透過聲明澄清,強調「壯世代」商標早在四年前註冊,並已聲明放棄,否認藉此謀利。然而,法界人士分析其聲明前後矛盾,並指出至少涉及三大法律謬誤。
放棄商標 反證圖利犯意與實質影響力
吳春城在聲明中強調,壯世代商標屬於四年前產物,並非近期設立,且已正式聲明放棄。然而,黃帝穎律師指出,商標屬於企業資產,並非個人財產,吳春城無權單方面決定是否放棄。若吳春城確實無涉該企業,理論上不應影響企業資產決策,但其聲明卻顯示出對家族企業的高度影響力,反而進一步證明其與「壯世代」品牌及家族企業具有「實質影響力」。
此外,吳春城推動「壯世代」立法,且涉及相關預算凍結,直接影響到該產業發展,而其家族企業與「壯世代」品牌密切相關,此舉已引發圖利疑慮。根據《貪污治罪條例》相關規定,公職人員若利用職權影響政策制定,從而使關係企業獲益,將構成圖利罪,恐面臨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協會不投標?經驗法則下的矛盾點
吳春城進一步澄清,強調壯世代協會未來將不參與政府標案,試圖切割與該協會的關聯性。然而,黃帝穎律師指出,吳春城已辭去理事長職務,理論上協會後續運作應與其無關,但其卻能對協會未來決策發表意見,甚至影響其是否參與標案,顯然違反經驗法則,進一步突顯吳春城對該協會仍具「實質影響力」。
正常情況下,非營利組織的投標與否應由現任理事長及決策團隊決定,若吳春城能預先聲明不參與,代表其仍對協會內部決策具影響力,這也加深了外界對其利益關係的質疑。
切割無效 涉嫌違反利益衝突迴避法與圖利罪
根據《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法》,公職人員的配偶及二等親屬若與特定政策或標案有利益關係,應依法迴避。吳春城聲明強調,自己已辭去相關職務,且企業及協會均與其無直接關聯,試圖切割關係,但法界普遍認為此舉無法避免法律責任。
最高法院大法庭裁定,立委圖利罪要件之一為「違反法律規定」,其中《利益衝突迴避法》第12條明確規定,公職人員若未主動迴避涉及自身或親屬利益之決策,將構成違法行為。檢視吳春城的立法推動與預算凍結行動,其配偶經營的壯世代公司以及子女相關業務均可能因此受益,恐已符合圖利罪構成要件。
律師界進一步表示,根據《貪污治罪條例》,公職人員若利用職權圖利,將面臨至少五年以上有期徒刑。若北檢最終認定吳春城違反利益衝突迴避法,並透過職權使家族企業受益,恐將面臨嚴重法律責任。
法律攻防與社會觀感
目前北檢已主動分案偵辦此案,社會各界對此高度關注。雖然吳春城透過聲明澄清,強調自身並未圖利,但其言論前後矛盾,加上「實質影響力」的存在,使外界對其切割行動存疑。
本案的發展不僅關係到吳春城個人政治生涯,更涉及台灣政治透明度及公職人員應遵循的利益迴避原則。後續調查結果將成為檢視台灣法治環境的重要指標,也勢必牽動民眾對政治誠信的觀感。
川普擬推「對等關稅」政策 台灣與多國列入關注名單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近日宣布,最快將於下週正式公布「對等關稅」(Reciprocal Tariff)政策,對那些對美國商品徵收較高關稅、並與美國存在貿易逆差的國家,採取等額報復關稅措施。這項政策被視為川普政府強化貿易保護主義的重要一步,可能影響全球供應鏈,並對台灣、美歐日等國的出口產業帶來不小衝擊。
「2025計畫」對等關稅 台灣、歐盟、東南亞國家列名單
根據《市場觀察》(MarketWatch)報導,川普政府的對等關稅政策已被納入美國傳統基金會(The Heritage Foundation)主導的「2025計畫」,由川普貿易顧問納瓦羅(Peter Navarro)負責規劃。
該計畫將受影響國家分為三個層級:
第一級名單(最高優先):中國、印度
第二級名單(潛在目標):歐盟、台灣、泰國、越南
第三級名單(較低風險):日本、馬來西亞
在這份名單中,中國與印度因長期貿易逆差最大,首當其衝;歐盟、台灣、泰國、越南則因與美國的關稅結構差異過大,可能成為下一波關稅調整對象。
川普強調「公平貿易」 政策獲保守派與部分民主黨人支持
川普對「對等關稅」的立場早在2023年競選時便已明確表態。他強調,若印度、中國或其他國家對美國商品課以高關稅,美國將以同等關稅回應。
根據2024年最新民意調查顯示:
91% 保守派選民 支持對等關稅政策
75% 民主黨選民 亦認同該措施
這顯示,川普的關稅政策不僅獲得共和黨選民的支持,部分民主黨選民也認為應透過關稅手段確保美國企業的競爭力,使其成為川普政府重要的經濟政策之一。
經濟與市場影響:美股回應負面、通膨風險升高
然而,這項政策也引發市場與經濟學界的擔憂。
經濟學家警告
對等關稅可能推升美國進口商品價格,進一步加劇通貨膨脹。
目前美國消費者對物價上漲已有高度不滿,若進一步推動報復性關稅,恐加劇市場動盪,影響消費信心。
保護主義陣營觀點
繁榮美國聯盟(CPA) 等保護貿易團體則表示,關稅將有助於重建美國工業基礎、促進長期經濟成長,並減少對外國進口的依賴。
在市場反應方面,隨著川普的最新關稅計畫傳出,週五美股主要指數下跌,顯示投資人對貿易摩擦升溫的擔憂。
國際回應:中國宣布報復性關稅 台灣供應鏈恐受影響
中國政府強硬反擊
中國商務部隨即宣布,將從下週一開始,對部分美國進口商品加徵報復性關稅,涵蓋科技零件、農產品與能源產品。這可能加劇美中貿易戰的緊張局勢。
台灣產業影響與風險
台灣被列入第二級關稅對象,可能面臨以下挑戰:
科技與電子業衝擊——台灣半導體、面板及科技零組件若遭美國關稅調整,出口競爭力恐下降。
供應鏈波動加劇——台灣作為全球科技供應鏈的一環,若關稅增加,可能影響對美出口與產業布局。
總結:貿易戰新局面 台灣企業應超前部署
川普政府的「對等關稅」政策顯示,美國將持續強化貿易保護主義,對全球經貿格局帶來深遠影響。
美中貿易戰升級風險提高,台灣作為供應鏈重要環節,應密切關注政策變化。
市場擔憂通膨風險,若關稅進一步推動,可能導致物價上漲影響經濟穩定。
台灣產業應提早布局,透過市場多元化、供應鏈調整等方式降低衝擊。
未來,台灣政府與企業須審慎應對,確保在全球貿易戰局中維持競爭優勢。
美國公民證書標註「台灣」掀熱議 川普是否推動正名?
近期,美國公民及移民服務局(USCIS)的一項公民申請規定在台灣網路上引發熱烈討論。有網友發現,台灣出生的申請人在美國歸化入籍時,其公民證書上的出生國將標註為「Taiwan(台灣)」,而不會出現「Taiwan, ROC(中華民國台灣)」、「Taiwan, China(中國台灣)」或「Taiwan, PRC(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灣)」。
此消息曝光後,部分網友認為這是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上任後的新政策,甚至解讀為川普政府在外交上「幫助台灣正名」。不過,經查證後發現,這項政策早在2017年即已明訂,且最新的USCIS手冊更新時間為2025年1月15日,顯示該規定與川普政府的政策方向無直接關聯。
台灣出生者可在美國公民證書上標註「Taiwan」
根據美國公民及移民服務局(USCIS)法規手冊 《公民與歸化證書》(Volume 12, Part K, Chapter 2),其中第5點明確規定,出生於台灣的申請人,在提出公民入籍申請(N-400)時,如能提供有效證明文件,則公民證書(Naturalization Certificate)上出生國將標示為「Taiwan」,不會出現「中華民國」或「中國台灣」等字樣。
這一規定與中華人民共和國(PRC)無關,因為美國政府將「中華人民共和國」僅適用於在中國大陸出生的申請人。USCIS進一步說明,這項規範適用於所有持有台灣護照的人,在填寫歸化證書時,原國籍欄位也將標示「Taiwan」。
2017年已行之有年 網路誤傳與川普政府無關
有網友認為,這項「正名」措施是川普政府上任後的新政策,甚至將其解讀為川普對台灣的外交支持。然而,實際查證顯示,此規定早在 2017年 就已經出現在USCIS手冊中,並非近期才新增的政策。
此外,USCIS在 2019年9月27日 針對「歸化證書」的規範進行修訂時,也明確標示:台灣出生的申請人應將「Taiwan」作為原國籍,而非「Republic of China(中華民國)」。
根據最新的USCIS手冊更新紀錄,最後一次修改時間為 2025年1月15日,當時川普尚未正式上任,因此無法將此變更歸因於川普政府的政策方向。
美國長期政策不變 對台「戰略模糊」仍維持
長期以來,美國政府在處理台灣議題上,採取 「戰略模糊」(Strategic Ambiguity)的政策,即在不直接承認台灣為獨立國家的前提下,仍給予一定程度的國際支持。
在公民證書標註問題上,美國政府 1979年與中國建交後,即不再正式承認「中華民國」為主權國家,但仍維持與台灣的實質關係,包括美台之間的貿易、軍售、文化交流等。
這次的USCIS政策其實反映了美國長期以來對台灣的立場,即:
不承認台灣為「中華民國」,但也不將台灣歸類為中國的一部分。
對台灣的認定較貼近事實現狀,避免與中國的外交主張一致。
在移民政策與文件標註上,延續既有的技術性處理方式。
因此,雖然美國政府不承認台灣為獨立國家,但在官方文件上,也不會強制要求台灣出生的移民將「China」作為出生國,這與美國政府處理台灣議題的方式一致。
未來影響:川普政府是否有可能改變?
雖然這項政策與川普政府並無直接關聯,但川普在過去幾年曾多次表達對台灣的支持,例如:
2020年批准超過 180億美元軍售,包括F-16V戰機、魚叉飛彈等。
2020年底簽署 《台灣保證法》,強調美台關係的重要性。
2024年選舉期間,多次發表強硬對中言論,並支持美國強化對台軍事協助。
若川普政府未來對台政策進一步轉向「戰略清晰」(Strategic Clarity),不排除可能在更多官方文件上強化對台灣的獨立性描述,例如:
未來可能允許「台灣」在更多官方文件上單獨標示,而非僅限於公民證書。
可能推動美台經貿協議,使台灣享有類似獨立國家的貿易地位。
若美中關係惡化,可能推動更多法案提升台美關係層級。
然而,這仍需觀察川普政府的整體外交政策,特別是美中台三方關係的發展。
結論:美國公民證書標註「台灣」非新政策 但對台灣具象徵意義
綜合來看,美國公民證書標註「Taiwan」,早在2017年便已確立,並非川普政府的新政策。這項規定的確讓台灣在國際文件上獲得較為明確的身份認定,但並不代表美國政府承認台灣為獨立國家。
然而,這一標註方式仍具有象徵意義,顯示美國政府在技術性處理台灣議題時,試圖維持台灣的特殊國際地位,避免完全向中國立場靠攏。
未來,隨著川普政府的外交政策走向,美台關係是否進一步升溫,將是值得關注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