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際協調難解政治僵局 總預算與罷免戰成朝野攻防核心
【社論】
2月10日,賴清德依據《憲法》賦予的職權,召集五院院長進行院際協調,試圖化解當前朝野僵局。然而,此次會議雖被賦予「協調國政」的高度期待,實際上卻成為朝野針鋒相對的政治攻防場域。行政院訴求總預算遭國會大砍,導致施政受阻;立法院長韓國瑜則反向呼籲行政院「不要提覆議」,並希望民進黨能夠「喊停大罷免」。對此,民進黨立委林俊憲直言,藍白聯盟不僅「砍預算、要罷免停」,還要阻止行政院行使憲政權限,「這不就是雙贏變成藍白贏兩次?」
此次院際會議並未帶來明確的共識,反而讓「總預算案」與「罷免行動」正式成為政治僵局的兩大核心爭點。究竟此場會談能否真正解決政治困局?抑或只是各方為自身政治盤算布局的表態場合?從會議內容來看,朝野仍然深陷對立,短期內恐難找到解方。
總預算案成攻防焦點 行政院是否提覆議?
總統府召開院際會議,主要目的之一在於處理國會三讀通過的中央政府總預算案。此次預算案在立法院審查過程中,藍白聯盟大幅刪減行政部門經費,並主導部分預算凍結,導致政府施政面臨挑戰。對此,行政院希望立法院能夠針對削減部分進行協調,避免影響行政運作。
然而,韓國瑜在會中直接向賴清德表達,希望行政院不要提覆議,而是由立法院與行政部門進行後續協商。此言一出,引發民進黨內反彈。立委林俊憲批評,藍白聯盟一方面砍預算,另一方面又要阻擋行政院的憲政權限,形同「先砍你一刀,然後要你不能喊痛」。他認為,覆議權本是行政院針對不合理立法行為的憲政工具,藍白卻試圖剝奪這項權利,讓預算調整空間完全消失,這才是真正的政治算計。
然而,行政院是否真的會提覆議?
根據《憲法》第57條,行政院有權對立法院通過的法案或預算案提出覆議,但需在10日內完成程序,並交付立法院二讀、三讀表決。若立法院最終否決覆議,則行政院仍須接受該預算結果。換言之,行政院若提覆議,最終仍需國會決定是否接受,藍白聯盟大可再次否決,阻擋行政院修正預算的空間。
但問題在於,若行政院不提覆議,是否代表執政黨完全接受預算刪減結果?抑或是在立法院內部另尋協調空間?目前看來,這仍是民進黨政府的內部評估與考量。
韓國瑜「停止大罷免」提議能否落實?
此次院際協調的另一核心焦點,則是韓國瑜在會中呼籲總統賴清德「以民進黨主席身份,喊停大罷免行動」。然而,這一提議本身就引發極大爭議,因為罷免是公民權利,並非總統或執政黨能單方面決定是否終止。
首先,依據《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立委罷免需經過1%選民提案、10%選民連署,最後在投票階段需超過該選區四分之一選民參與,且同意票過半才算成功。這一程序明確顯示,罷免權屬於公民,而非政黨的專屬工具。韓國瑜此舉,形同要求執政黨干預公民行動,已違反民主機制的基本精神。
其次,林俊憲直指韓國瑜的「停止罷免」提議根本是「空手套白狼」,因為總預算案早已被砍定,藍白聯盟不可能回溯更動,現在卻要求執政黨交換「罷免停戰」,根本是「一手奪走政府施政資源,另一手還要讓執政黨放棄反制空間」。這讓民進黨內部憤怒不已,直指藍白聯盟此舉是「先砍後談」**,等於是把「政治籌碼」放在天平兩端進行交易,企圖讓在野黨取得「雙重勝利」。
事實上,國民黨與民眾黨的政治盤算,恐怕也不只是單純要求停止罷免,而是希望降低執政黨的政治動員能量。罷免案往往帶動政黨基層組織與支持者投入行動,而目前民進黨透過罷免動員基層,試圖反制立法院藍白聯盟的主導權。藍白聯盟此刻要求「停止罷免」,不僅是擔憂部分立委可能遭到罷免,更可能是擔心罷免行動帶動民進黨支持者重新凝聚,影響2026年地方選舉與未來政局發展。
政治僵局仍未解 朝野角力持續
整體而言,本次院際會議雖然被寄予厚望,但從討論內容來看,朝野僵局仍未解開,未來幾個月恐怕將持續對抗。
1️.行政院是否提覆議:
若行政院選擇提覆議,將進一步考驗藍白聯盟的立法院運作能力,若不提,則代表行政部門接受大幅刪減預算,進一步影響施政效能。
2️.罷免行動是否擴大:
藍白希望執政黨「停止罷免」,但此舉恐讓民進黨陷入被動,導致基層組織流失。若執政黨堅持推動罷免,則政治對抗將持續深化,可能影響未來政局發展。
3️.朝野協商仍存不確定性:
韓國瑜強調將繼續與朝野黨團協商,然而藍白內部對於預算案與罷免案的立場並未完全統一,後續發展仍存變數。
政治對立如何解?
此次院際協調雖試圖緩解政治僵局,但最終仍淪為朝野攻防戰場,未能提出具體解方。藍白聯盟欲維持國會主導權,執政黨則試圖透過罷免動員基層支持,這場政治對決將持續延燒。未來若朝野無法建立實質對話機制,則政局恐將持續動盪,台灣政治運作也將更加艱難。
罷免攻防戰升溫 朝野互指造謠抹黑陷入惡性循環
隨著罷免行動持續發酵,朝野攻防日益激烈,民進黨與國民黨雙方支持者各自站穩立場,透過各種論述進行政治動員,導致政治氣氛更加對立。國民黨副發言人鄧凱勛近日批評,綠營為了罷免行動,不惜開啟「無差別式造謠」,透過言論操作撕裂社會,並點名台灣基進的吳欣岱及民進黨台中市議員黃守達,指控他們捏造不實資訊,試圖影響輿論風向。
究竟這場罷免戰爭,是否真的演變成「政治謠言戰」?還是各方為了爭取民意支持,進行不同立場的詮釋?本報試圖從中解析當前政治攻防的本質與影響。
政治動員與訊息戰 誰才是「造謠者」?
罷免行動從一開始就充滿政治性質,無論是民進黨推動的罷免案,還是國民黨發起的反制行動,雙方都試圖透過輿論造勢來強化自身的正當性。鄧凱勛指控吳欣岱公然造謠,稱國民黨立委李彥秀的立法院辦公室為「美國背景」,這一說法被國民黨視為荒唐無稽,甚至諷刺「現在去李彥秀辦公室就能直接入境美國」。此言一出,立即引發討論,支持國民黨者認為此為「認知作戰」,而綠營則尚未對此言論做出具體回應。
此外,鄧凱勛也針對民進黨台中市議員黃守達的批評進行反擊。黃守達指出,台中市政府在國際動漫館(國漫館)預算上被刪減 2500 萬元,恐影響館內運作,然而,鄧凱勛則認為「預算凍結並不代表刪除」,只要提出合理報告,即可解凍,並舉蔡英文政府時期的預算縮減政策反駁黃守達,質問若依其邏輯,蔡政府當年減少 20% 預算,是否意味著政府要「關門 2.4 個月」?
這場針對「預算縮減」與「罷免行動」的攻防,已不只是數據或政策的討論,而是直接進入對特定政治人物的抹黑與攻擊戰。隨著朝野雙方持續升高戰火,如何避免政治訊息戰變成純粹的謠言與誤導,將是當前台灣政治環境的一大挑戰。
罷免與總預算案連結:政治籌碼的操作?
從近期的政治發展來看,罷免與總預算案似乎已成為藍綠政治攻防的兩大焦點,並且開始相互交織。韓國瑜在日前的院際協調會上,要求行政院「不要提覆議」,並希望民進黨能夠「停止大罷免行動」,這一提議隨即遭到綠營立委反擊,認為藍白聯盟試圖「交換政治利益」,要求執政黨「接受總預算刪減結果」的同時,也要「放棄罷免行動」,讓國會在野勢力取得雙重勝利。
林俊憲就此批評:「砍預算、要罷免停,然後還要行政院不提覆議,這根本是雙贏變成藍白贏兩次。」他的言論反映出民進黨對於這場政治交易的強烈不滿,認為藍白聯盟不應該將國家治理與政治鬥爭混為一談。這場政治攻防戰不僅涉及財政運作,也關乎政治制度的穩定性,若繼續惡化,恐怕將使台灣政治陷入長期對抗的惡性循環。
預算與施政:藍綠對決的核心
國民黨強調,台中市政府的施政成績有目共睹,包括捷運藍線動工、公托公幼倍增、雙十公車政策擴大,以及社會住宅的興建等,這些都顯示出台中市的城市發展正在穩步推進。然而,民進黨議員則認為,在野黨主導的預算刪減,將嚴重影響地方建設,尤其是動漫產業的發展。
究竟「預算凍結是否影響施政」?這取決於未來立法院是否能夠在審議報告後解凍預算,然而,若此舉僅成為政治角力的工具,則無論最終是否恢復預算,社會都已經為這場惡鬥付出代價。
結語:如何避免政治謠言戰吞噬公共討論?
台灣的民主制度允許政黨透過政策辯論、公共討論來推動改革與選民溝通,但當政治攻防陷入「誰在造謠、誰在抹黑」的惡性循環時,真正受害的將是台灣社會的公共理性。
罷免應該是一項嚴肅的民主權利,而非政黨鬥爭的延伸工具。總預算案的審查也應該建立在理性討論與財政平衡的基礎上,而非成為政治談判的籌碼。當政治人物開始將所有問題都推向「對方造謠」的方向,台灣民主的公共討論空間將逐步萎縮,最終導致選民對政治完全失去信任。
朝野若希望真正解決問題,應該回歸政策本質,而非持續操弄政治訊息戰,試圖透過輿論操作來影響選民。當「造謠戰」成為日常,民主政治將淪為一場無止境的鬥爭,而受害最深的,將是台灣的民主品質與人民的公共利益。
柯文哲京華城案調查曝新訊息 李文宗簡訊揭露兩岸及郭台銘關聯
前台北市長、民眾黨前主席柯文哲因涉及京華城容積獎勵弊案及政治獻金案,於去年 9 月遭羈押四個月,短暫釋放後再度遭到羈押至今。據《鏡週刊》今日(11 日)報導,調查人員在案件偵辦過程中,發現柯文哲競選總部財務長李文宗於 2023 年 9 月間傳給柯文哲的訊息,內容涉及兩岸關係、前陸委會副主委張顯耀的角色,以及鴻海創辦人郭台銘的選戰考量。
簡訊內容曝光 張顯耀疑傳遞對岸態度
根據《鏡週刊》報導,李文宗於 2023 年 9 月 21 日下午在台北市慶城街的台北商旅與張顯耀會面,三日後(9 月 24 日)便透過簡訊向柯文哲回報該次會談內容,訊息提及:
張顯耀已前往中國,與包括習近平辦公室、國台辦主任宋濤等高層會面,確認對岸正面看待柯文哲參選。
中國官方對於高雄義聯集團創辦人林義守支持柯文哲的態度亦持正面評價。
張顯耀已與郭台銘見面兩次,勸進柯郭合作,以共同競選總統。
張顯耀透露,郭台銘計劃在 9 月底或 10 月初發表重要談話。
該簡訊內容顯示,柯文哲當時的競選動向與對岸有一定程度的互動,而郭台銘的參選與否,似乎也受到了中國因素的影響。
郭台銘未登記參選 「背後看不見的手」影響布局?
根據知情人士透露,郭台銘雖然在 2023 年成功完成 90 萬份總統大選連署,卻在最後關頭選擇不登記參選。該消息人士指出,柯文哲與李文宗的簡訊往來,或許能部分解釋郭台銘最後決定不參選的內情。
此外,消息來源進一步透露,柯文哲在 2023 年 11 月曾於馬英九辦公室同意藍白合,但僅 3 天後卻又在君悅酒店的藍白合會議上臨時變卦,外界質疑此舉是否受到來自中國的壓力或影響。知情人士形容,「背後那隻看不見的手,就是對岸。」
柯文哲私訊郭台銘 籲其「主導國政」
此外,報導進一步指出,柯文哲在 2023 年 9 月間曾主動向郭台銘發送訊息,希望對方加入競選團隊,並批評國民黨的內部運作混亂。柯文哲在訊息中提到:
「要改變國民黨很困難,他們的政商關係盤根錯節。」
「要解決 2024 台灣的困境,一定要找你來幫忙。」
「侯友宜要短時間內扭轉草包形象很困難,他是個很好攻擊的對象,會很難選。」
「昨天聽你談完,我也覺得國民黨詭計太多,沒有信用。」
「郭董昨天所說,以勝選為重要,能否安排公開場合,我拜託你來當國政顧問團團長、榮譽主委,日後的財經、國際也由你來主導。」
上述訊息顯示,柯文哲對於郭台銘的政治角色有極高期待,甚至希望對方能以「國政顧問團團長」的身分協助民眾黨,顯示柯郭之間曾經存在密切的合作構想。然而,最終郭台銘並未加入柯文哲陣營,也未登記參選,顯示雙方的合作未能達成共識。
兩岸因素與台灣選舉的影響
本次調查顯示,柯文哲陣營內部曾有與中國方面的溝通管道,而張顯耀作為前陸委會副主委,則可能在其中扮演關鍵角色。雖然目前尚無確鑿證據證明對岸直接介入台灣選舉,但此事件仍顯示,中國官方的確持續關注台灣選舉動態,並可能透過特定人士向台灣政壇釋放訊息。
而對於郭台銘是否因中國因素而選擇不參選,外界仍無法確定,但從訊息內容來看,柯文哲一度積極拉攏郭台銘合作,甚至希望郭台銘擔任民眾黨陣營內的「國政顧問」,顯示當時郭柯之間的政治互動仍在變動之中。
案件後續發展與政治效應
柯文哲目前仍因京華城案及政治獻金案被羈押,而本案是否會牽扯更多政商內幕,仍有待檢調進一步調查。
此外,張顯耀的角色也引發關注,他曾擔任陸委會副主委,後因涉及國安疑慮而被撤職,如今再度出現在政治風暴之中,顯示他仍在台灣政界與兩岸事務中發揮一定影響力。
在 2024 總統選舉落幕後,柯文哲相關案件的進展,將可能影響民眾黨的未來發展,也可能牽動台灣政治版圖的變化。未來,檢調是否會進一步擴大調查範圍,仍值得關注。
川普擬對台灣晶片課重稅 美方恐反受其害?
美國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正積極籌備 2024 年大選,並提出一系列經濟與貿易政策,其中之一便是對台灣半導體產品課徵高額關稅,甚至可能達 100%。這項提案表面上是為了促進美國製造業回流,創造本土就業機會,並提高美國在高階晶片市場的占比,但從長遠來看,這一政策不僅可能無助於美國半導體業的發展,反而可能重創其自身科技產業,並對全球供應鏈造成嚴重影響。
晶片產業鏈高度依存 美國恐「搬石砸腳」
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環環相扣,美國、台灣、南韓、日本等國各有擅長領域,美國在無廠半導體(Fabless)設計端具有壓倒性優勢,而台灣則在晶圓代工領域占據關鍵地位,尤其台積電(TSMC)在先進製程的市場占有率高達九成,蘋果(Apple)、輝達(Nvidia)等美國科技巨頭高度依賴台灣晶片製造。
產業界憂心關稅衝擊 台灣代工牽動美國科技命脈
美國記憶體晶片公司副總張家豪指出,若沒有台灣晶圓代工,美國在 IC 設計及終端產品行銷領域的優勢恐難維持。他強調,「台灣的晶圓代工已讓美國產生很多新的就業機會」,這點與川普認為台灣「搶走」美國製造業機會的說法完全背道而馳。
張家豪認為,若美國真要提高本土晶片製造比重,透過吸引台積電、三星等企業赴美設廠才是合理手段,而非單純藉由關稅懲罰台灣業者。他強調,課徵 100% 關稅的成本最終勢必會轉嫁至美國客戶,如蘋果、輝達、AMD、高通等企業,甚至影響 AI 產業發展,造成美國市場競爭力下降。
半導體專家周信結則指出,晶片製造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涉及產業文化與供應鏈整合,美國要在短時間內建立與台灣相當的晶圓代工能力,恐怕極為困難。他表示:「台灣並未與美國爭搶無廠半導體市場,這本來就是美國的強項,也是半導體產業中最賺錢的部分。」
換句話說,美國長期以來在半導體產業上形成「設計在美國,製造在台灣」的模式,這樣的分工讓雙方得以在全球市場保持競爭力,若因關稅政策造成供應鏈斷裂,美國恐將首當其衝。
關稅恐成「談判籌碼」 川普意在施壓台灣?
從川普過去執政經驗來看,他經常將關稅作為談判工具,目的是要求貿易夥伴讓步,而非真正落實保護主義政策。周信結便認為,川普此次揚言對台晶片課重稅,其實是為了向台灣施壓,要求更多配合。
川普的核心支持者多來自美國中西部的藍領階級,為了穩固這些選票,他勢必要展現「重振美國製造」的決心。然而,半導體業與傳統製造業不同,晶片生產涉及極高技術門檻,台灣在這一領域的優勢難以短時間內取代。
此外,川普政府時期曾大力推動「科技圍堵中國」政策,鼓勵美國企業減少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然而若台積電受到高額關稅衝擊,台灣廠商可能轉而向其他市場尋求出路,甚至增加對中國市場的布局,這與美國過去試圖減少中國影響力的策略相矛盾。
經濟與政治影響 美方恐迎來「反效果」
如果川普對台灣晶片課重稅,最直接的影響將是:
- 美國科技產業成本增加——晶圓代工成本上升,直接影響輝達、蘋果等企業的產品價格,甚至可能導致消費者端價格飆升。
- 美國半導體業競爭力下降——台積電等業者可能將訂單轉向其他國家,如南韓或日本,影響美國產業布局。
- 台灣市場戰略改變——台灣業者可能尋求中國、歐洲市場,以減少美國關稅帶來的衝擊,反而降低美國對台供應鏈的掌控力。
- 台美關係受影響——台灣在美中對峙局勢下,原本是美國「供應鏈安全戰略」的核心一環,若美國反而對台施壓,可能影響雙方合作的穩定性。
川普關稅政策恐得不償失
台灣半導體業長期扮演全球供應鏈的關鍵角色,無論是 AI、高速運算還是消費電子產品,美國科技企業對台灣晶片的依賴無法輕易改變。如果川普政府一意孤行,執意對台灣晶片課徵 100% 關稅,美國本土科技產業恐將承受巨大損失,甚至導致市場競爭力下降,並影響消費者端的產品價格。
此外,從政治角度來看,川普此舉可能只是為了在選戰中塑造「強硬經貿政策」的形象,而非真的要執行關稅制裁。然而,如果此政策真付諸實行,台灣企業將被迫尋求其他市場,進而減弱美國對全球晶片產業的影響力,最終的受害者可能正是美國自己。
台美關係的長遠發展,需要理性務實的經濟政策,而非短視近利的關稅威脅。無論川普最終是否當選,台灣政府與產業界都需提前做好準備,積極與美方溝通,以確保雙邊合作與供應鏈穩定,維持台灣在全球科技產業的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