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院預算風波未歇 苦苓籲韓國瑜「懸崖勒馬」展現高度
自立法院通過總預算案以來,外界對於各項刪減項目及藍白聯手的影響議論紛紛。針對相關爭議,名嘴兼作家苦苓近日在個人社群平台發表文章,以「給韓國瑜院長的建言」為題,直指韓國瑜雖身為立法院長,卻肩負國會協調與穩定政局的關鍵角色,並提出四項建議,呼籲其展現領導高度,以防止立法院進一步陷入政治風暴。
監察院預算遭重創 苦苓憂「形同廢院」
在總預算審查過程中,立法院大幅刪減監察院預算,引發外界質疑是否藍白聯手欲削弱監察機關的職權。苦苓指出,監察院作為五權憲法下的監督機關,若遭到幾乎無法運作的削減,恐使其監督功能名存實亡,進一步引發社會對藍白政府「自保」的批評。他建議韓國瑜應協調恢復監察院大部分預算,避免落人口實,澄清國會削減監察權的政治疑慮。
憲法訴訟法修正爭議 憂癱瘓憲法法庭
針對藍白聯手推動的《憲法訴訟法》修正案,苦苓亦表達憂慮。他指出,美國及世界多數國家憲法法院的判決均以過半數決定,但台灣卻試圖改為固定人數決議,恐有違立法原則,甚至可能造成憲法法庭無法運作。他強調,若此修法導致未來憲政體制失衡,例如總統府或行政院違法濫權,將無法獲得憲法機關的制衡,進而導致國家治理面臨重大危機。苦苓呼籲韓國瑜應審慎考慮,並建議其主動撤案,以免憲政體制受損。
行政院業務費削減過當 恐影響政府運作
在預算審查中,立法院對行政院業務費進行大規模刪減,不僅影響政府運作,也引發不同產業界的反彈。苦苓認為,削減行政院預算應有節制,尤其不應該將業務費削減至無法正常執行的程度。他提出三項標準:第一,不應將業務費削至無法運作;第二,不應無差別刪減,以免影響百工百業的正常運轉;第三,不得超過法定刪減上限,以確保政府機能不受影響。他進一步點名藍白聯盟的領導者傅崐萁與黃國昌,直指二人以對抗心態進行預算審查,可能忽略理性判斷,並認為韓國瑜作為立法院長,應展現寬容與理智,才能化解當前困局。
罷免潮升溫 立法院存亡關鍵時刻
近期,由於總預算案大幅刪減引發社會不滿,公民團體發起罷免多位立委的行動,這股政治風潮逐漸升溫,讓部分立委陷入高度警戒。苦苓分析,若立法院在總預算案的刪減與凍結部分能夠進行合理調整,並向社會提出一個可接受的交代,罷免行動或許將隨之降溫,使立法院回歸正常運作。他強調,唯有調整政策,避免過度政治操作,才能讓立法院專注於推動對國家有利的法案,減少內耗。
韓國瑜角色關鍵 「決定歷史功過」
苦苓在文章結尾強調,韓國瑜雖在立法院內部處於「一人對抗四院」的局面,但作為立法院長,其決策將對台灣政局產生深遠影響。他認為,韓國瑜目前正站在歷史的轉捩點,所有決策都將影響未來政治局勢,「是非功過,就在此一舉」,呼籲韓國瑜三思而行,展現國會領袖應有的高度。
隨著總預算案的影響逐步發酵,立法院的未來走向仍充滿不確定性,而韓國瑜如何因應各界壓力,將考驗其政治智慧及協調能力。
黃國昌當選民眾黨黨主席:路線調整與未來影響分析
台灣政壇近期迎來重大變局,前時代力量立委黃國昌當選台灣民眾黨新任黨主席,此一發展對該黨的未來發展方向及台灣政治格局可能帶來深遠影響。黃國昌以強硬的問政風格及法學專業背景著稱,其當選象徵民眾黨可能進行重大路線調整,對內部派系、選民結構及未來選舉策略皆有重大影響。她在結果出爐後第一時間發出新聞稿,向投給她的黨員致謝,並引用蔣渭水名言「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強調要團結一致支持新任黨主席。
黃國昌當選的背景與原因
黃國昌過去曾是時代力量的創黨成員,並在立法院以犀利的監督風格著稱。他在法律與司法改革議題上展現專業能力,並深受改革派選民支持。然而,時代力量因內部意見分歧而失去成長動能,最終黃國昌退出該黨,轉向與台灣民眾黨建立合作關係。
黃國昌與柯文哲的合作始於2024年大選前後,當時民眾黨試圖強化其問政能力,吸納更具法律專業與監督能力的政治人物。2024年總統大選後,柯文哲的政治影響力雖仍存在,但民眾黨面臨組織擴張與路線不明的挑戰。因此,在柯文哲卸任黨主席後,黃國昌脫穎而出,成為接班人。
黃國昌的當選,不僅代表民眾黨內部改革派的崛起,也反映該黨對於「監督制衡」與「法治改革」議題的重視。同時,其強硬的風格可能與部分黨內成員產生磨合期,如何整合不同勢力將是黃國昌上任後的首要挑戰。
政策與路線調整:民眾黨未來發展方向
黃國昌上任後,民眾黨的政策走向可能發生顯著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強化問政與監督:黃國昌以法律專業著稱,其過去在立法院的表現顯示出對政府監督的高度關注。在他的領導下,民眾黨可能進一步聚焦於反貪腐、司法改革與政府效能提升,並透過強力監督政府,吸引對現有政治結構不滿的選民。
- 路線右傾與政黨競合:過去民眾黨在政治光譜上維持中間立場,但在黃國昌領導下,可能向「保守右派」靠攏,尤其在國家安全、司法改革及財經政策上,更加強調自由市場與國際競爭力。這可能導致與國民黨在部分議題上競爭,但也有可能形成策略聯盟。
- 地方組織與基層動員:民眾黨過去以「空戰」為主,但缺乏有效的地方組織與基層動員。黃國昌當選後,勢必強化地方組織建設,特別是在年輕選民與都市中產階級之間建立更穩固的支持基礎。
- 兩岸與外交議題:相較於柯文哲的「務實模糊」策略,黃國昌可能在兩岸關係上採取更為強硬的立場,例如加強國防、反對中國滲透等。這將考驗民眾黨在國際議題上的靈活應對能力。
內部挑戰與可能矛盾
雖然黃國昌的當選可能帶來新的政治能量,但黨內仍存有不同聲音,可能影響團結與未來選舉策略。
首先,柯文哲仍具備高度影響力,部分黨內成員可能仍希望延續其「中道」策略,而非轉向更為激進的問政風格。黃國昌如何平衡黨內路線,將決定民眾黨能否維持穩定發展。
其次,民眾黨過去在選舉中依賴「第三勢力」光環,但隨著黃國昌的強硬風格,部分原本支持民眾黨的淺藍或淺綠選民可能轉向其他政黨,如何擴大選民支持面將是重要課題。
此外,民眾黨內部結構尚未成熟,如何建立更完善的基層組織、強化政策論述與地方經營,將是黃國昌領導下的重大挑戰。
對台灣政治格局的影響
黃國昌的當選,可能對台灣政治產生深遠影響。首先,在國會問政方面,民眾黨可能進一步強化監督功能,對執政黨形成更強有力的制衡力量。
其次,在2026年地方選舉與2028年大選前,民眾黨若能有效整合路線與組織,有機會進一步挑戰傳統藍綠政治格局,吸引對傳統兩黨不滿的選民。
最後,民眾黨的轉變也將影響國民黨與民進黨的選舉策略。國民黨可能因選票重疊而與民眾黨競爭部分選民,而民進黨則需應對更為嚴格的國會監督壓力。
結論:機遇與挑戰並存
黃國昌的當選,標誌著民眾黨進入新的發展階段。這不僅是該黨內部的一次轉型,也將對台灣政治生態產生影響。然而,能否真正落實政策改革、整合黨內派系並拓展支持者群體,將決定黃國昌是否能夠成功帶領民眾黨邁向更穩固的未來。
中國擴張成熟製程 台灣晶片產業迎來轉型壓力
近年來,中國企業在政府扶持下大舉進軍傳統晶片市場,憑藉削價競爭與產能擴張,對台灣業者形成嚴峻挑戰。包括華虹、中芯國際等中國晶圓代工廠已迅速提升市場佔有率,影響力積電、聯電及世界先進在汽車與顯示面板晶片市場的主導地位。在此競爭環境下,台灣業者被迫轉向更高階或特殊化製程,以確保競爭力。
中國成熟製程產能擴張 台廠市場受壓
根據市場調研機構TrendForce的數據,2024年中國的成熟製程產能已佔全球34%,與台灣的43%差距縮小,預計2027年將超越台灣,而韓國與美國的佔比則將下降至個位數。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數據亦顯示,2023至2025年間全球將有97座新晶圓廠投產,其中中國占比達57座,反映中國正透過大規模投資,進一步鞏固在傳統晶片領域的競爭優勢。
業界人士指出,由於美國限制中國取得先進晶片技術,中國晶圓代工業者便專注於成熟製程,並透過政府補貼與削價策略,在全球市場強勢競爭。相較之下,台灣業者需承擔較高成本,難以與中國業者在價格上競爭。台灣晶片設計公司一名高層表示,近年來,中國客戶日益要求其供應商使用中國本地代工廠,以符合北京推動供應鏈本地化的政策,對台灣業者帶來更大壓力。
美中貿易戰與台灣產業轉型契機
在全球供應鏈重組的趨勢下,美中貿易戰提供台灣業者一定程度的喘息空間。由於各國企業希望確保供應鏈安全,並降低對中國製造的依賴,許多國際客戶轉向台灣與其他地區尋找供應商。力積電董事長黃崇仁指出,公司已經看到部分原定發往中國的訂單轉回台灣,預計這一趨勢將持續。
然而,未來的不確定性仍然存在。美國前總統川普表示,若重返白宮,將對所有美國以外生產的半導體徵收最高100%的關稅,這可能影響台灣業者的出口競爭力,並改變全球半導體供應鏈佈局。
台灣業者轉向高階製程與特殊化
面對中國的削價競爭與供應鏈變動,台灣業者已加速轉型。聯電宣布與英特爾合作,開發更先進、更小型化的晶片,以擴展至新領域。力積電則決定減少對中國市場需求較高的顯示器驅動與感測晶片的依賴,轉向開發整合邏輯與DRAM記憶體晶片的3D堆疊製程,以提高運算效能並降低功耗。
此外,台灣晶片設計業者也正尋求多元發展,以應對市場變化。一名台灣晶片設計公司高層表示,自2023年起,他們收到越來越多國際客戶的要求,要求其晶片生產不在中國進行,甚至明確指示不希望產品標註「中國製造」。這表明,國際市場對中國半導體產業的疑慮仍在加深,而這可能為台灣業者提供新的商機。
結語:因應競爭 台灣晶片業務調整勢在必行
在中國大力推進成熟製程的背景下,台灣業者面臨的競爭壓力將持續加劇。然而,美中貿易戰帶來的供應鏈調整,以及國際客戶對「去中國化」生產的需求,為台灣業者帶來轉型契機。台灣半導體產業若能積極發展高階與特殊化製程,並強化供應鏈多元化,或可在全球半導體市場中維持競爭優勢。
川普再提晶片關稅 台美貿易關係面臨新挑戰
美國前總統、目前共和黨總統參選人唐納·川普(Donald Trump)於當地時間13日簽署總統備忘錄,指示美國財政部及相關部會研擬「公平與對等計畫」(Fair and Reciprocal Plan),以糾正其認為長期以來對美國不公平的國際貿易環境。在談及貿易政策時,川普再次點名台灣,批評美國晶片產業因台灣的發展而受到影響,並重申考慮對台灣晶片加徵高額關稅,引發關注。
美研擬對等關稅 強調產業回流
根據《路透社》與《中央社》報導,川普在簽署備忘錄後向媒體表示,美國政府計畫針對汽車、半導體及其他製造業制定更為嚴格的貿易政策,以確保美國企業能夠回流美國設廠,避免依賴進口。他強調:「我們希望這些企業在美國製造產品,如此就不會有關稅問題。」此外,川普重提半導體供應鏈的國際佈局,直指台灣是全球晶片製造的核心地區,美國應該重新掌握該產業的主導權。
事實上,川普自其第一個總統任期以來,就屢次強調希望美國企業回流本土,並在貿易政策上對中國、歐盟等貿易夥伴採取較為強硬的立場。針對半導體產業,他過去便曾多次點名台灣,認為美國過於依賴台灣晶片供應,並指美國企業應該在本土生產,以降低供應鏈風險。
台灣晶片成焦點 關稅威脅再現
川普在1月底時便曾表示,他正在考慮對台灣晶片加徵100%關稅,以促使半導體產業回流美國。當時此番言論已引發台灣政界與產業界關切,認為可能衝擊台美科技合作,並影響全球半導體供應鏈。此次川普再度重提台灣搶走美國生意的說法,使相關議題再度升溫。
根據全球半導體產業數據,台灣的晶圓代工產業占全球市場超過六成,其中台積電(TSMC)更是在高階製程方面擁有無可取代的競爭優勢。儘管美國政府近年來積極推動「晶片法案」(CHIPS Act),吸引台積電、三星及英特爾等企業在美國擴大投資,但技術領先與成本效益仍使台灣維持其在全球半導體供應鏈中的關鍵角色。
台灣政府與政界回應 強調合作非競爭
針對川普再度提及晶片關稅議題,台灣外交部強調,台灣是全球高科技產業鏈的重要一環,也是美國值得信賴的夥伴,而非競爭對手。外交部表示,台灣長期與美國在半導體領域密切合作,不僅支持美國科技產業的發展,也確保全球供應鏈的穩定,將持續與美方溝通,關注政策發展。
此外,台灣在野的藍白兩黨亦對此表達關切,認為政府應積極應對,確保台美貿易關係不受影響。部分立委指出,美國政府應更清楚區分戰略競爭與貿易政策,不應將台灣與其他貿易對手混為一談,以免破壞長期建立的合作基礎。
美國科技政策走向 影響全球供應鏈
除了川普,現任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政府亦持續推動半導體產業回流,並透過《晶片與科學法案》提供補助,以鼓勵美國本土半導體生產。然而,即便有美國政府的資金支持,美國當地的技術人力短缺與生產成本過高仍是回流計畫的主要挑戰。台積電目前在亞利桑那州的建廠計畫雖持續推動,但量產進度與實際成本仍存在諸多變數。
川普若在今年11月的美國總統大選中勝出,其政府對於貿易與科技政策的態度將可能發生重大轉變。若其政府決定進一步對晶片產品加徵關稅,將可能影響台美供應鏈關係,甚至對全球半導體產業帶來深遠影響。台灣作為全球晶片供應鏈的核心國家,未來如何在美中競爭、美國保護主義政策,以及自身產業發展間取得平衡,將成為各界關注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