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市長選戰提前開打:民調揭示的政治訊號與戰略布局

2026年台南市長選戰尚未正式開跑,但根據TVBS日前發布的民調顯示,綠營內部競爭態勢已然明朗,而國民黨的謝龍介亦展現一定戰力。然而,這份民調不僅是數據的呈現,更透露出台南選民結構、政黨支持度與選舉策略可能演變的諸多訊號。

民調結果解析:陳亭妃「最強」、藍營票源分布微妙

本次民調顯示,若由民進黨立委陳亭妃出戰,將以48%對32%勝過國民黨立委謝龍介,差距達16個百分點。相較之下,若民進黨派出林俊憲,則是以37%對42%落後謝龍介,王定宇出戰的情況亦類似,謝龍介以45%對33%領先。

最值得關注的是,謝龍介對決林俊憲與王定宇時,支持度均維持在40%以上,但在面對陳亭妃時,卻急遽下滑至32%。這意味著,至少有8%至10%的選民,原本可能支持謝龍介,卻在陳亭妃出馬時流失。此現象的背後,不只是個人魅力與選民認同度的差異,也牽涉到台南選情中長期的政治結構與策略考量。

台南選民結構與政黨動能變化

台南市向來是民進黨的堅實票倉,2018年黃偉哲對決謝龍介時,最終僅以5萬票的差距勝出,當時的藍綠支持比例約為55%對45%。然而,這次民調中,若林俊憲出戰,他的支持度僅37%,而陳亭妃則可達48%,這顯示即使在綠營內部,支持度仍存在顯著差異。

此外,謝龍介對林俊憲與王定宇時,支持度相對穩定,但對上陳亭妃時,卻突然大幅流失。這可能源於兩個因素:

藍營選民策略性操作——部分藍營選民可能認為陳亭妃較具競爭力,因而在民調時選擇支持她,以削弱林俊憲、王定宇的聲勢,試圖影響民進黨初選結果。

陳亭妃的跨黨派吸引力——相較於林俊憲與王定宇,陳亭妃長期深耕基層,地方經營穩固,且其形象較為溫和,可能吸引部分中間選民,甚至是部分藍營選民的青睞。

民進黨內部競爭:誰能整合派系?

從數據來看,陳亭妃的支持度領先,展現出較高的民意基礎。然而,民進黨內部的派系競爭與地方勢力糾葛,仍是影響未來提名的關鍵因素。台南市長選舉向來是英系(蔡英文)、正國會(游錫堃、陳亭妃)、新潮流(賴清德、林俊憲)、蘇系(蘇貞昌、王定宇)等勢力角力的戰場,如何平衡各方利益,將是黨中央必須面對的挑戰。

林俊憲在此次民調中落後,並非代表他完全沒有機會。若他能爭取到黨內更多支持,並透過組織戰補足個人魅力上的不足,仍有可能翻轉態勢。然而,他在民調公布後指責「國民黨在幫陳亭妃」,顯示黨內競爭已進入白熱化,未來發展仍有待觀察。

國民黨的挑戰:謝龍介的天花板在哪?

對國民黨而言,謝龍介此次的表現確實較上次市長選舉時更具競爭力。然而,根據本次民調,他的支持度似乎有「天花板效應」——在綠營較弱的對手(林俊憲、王定宇)時,他能突破40%,但面對較強的陳亭妃時,則大幅回落至32%。

這顯示,謝龍介在台南市的基本盤仍舊受限,無法有效吸納中間選民或不滿民進黨的淺綠選民。若國民黨要在2026年台南市長選舉中真正具備競爭力,除了仰賴藍營基本盤的動員外,還必須在政策論述、地方經營、選民結構突破上有更進一步的策略。

結論:選戰剛起,變數仍多

TVBS的這份民調雖然為選戰提供了初步輪廓,但距離2026年選舉仍有兩年,變數仍多。民進黨的初選機制、黨內競爭、地方派系動向,將是影響最終候選人選擇的關鍵。而國民黨方面,謝龍介雖有一定競爭力,但仍需克服其支持度的「天花板」問題,才能真正撼動台南市的政治板塊。

無論如何,這場選戰已悄然啟動,未來的民調變化,將進一步揭露選民動向,並影響各方的選舉策略。

日本法務省修訂戶籍標示 台灣人可登記”台灣”

【東京報導】日本法務省近期宣布,將於2024年5月起修改戶籍中外國人的”國籍”欄,改為”國籍・地域”,此舉意味著台灣人未來可在戶籍登記欄位中標示為”台灣”,取代過去被統一登記為”中國”的做法。此政策變更被視為對台灣人認同的一種考量,也與日本其他官方文件的記載方式趨於一致。

背景與現行制度

根據《日本經濟新聞》報導,依日本現行制度,外國人即使與日本人結婚,亦無法直接登記日本戶籍,僅能在配偶的婚姻資訊欄記載其姓名與國籍。而取得日本國籍的外國人,或透過養子制度成為日本人的個體,則可擁有日本戶籍,並於戶籍上記載原始國籍。

目前,日本戶籍制度基於1972年日台斷交前的1964年法務省通知,將中華民國國籍統一標記為”中國”。這一做法的主要考量是,由於當時日本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一個國家,因此無法在戶籍中標示”中華人民共和國”,但同時也認為標示”中華民國”並不適當,最終採取”中國”作為統一標示。

然而,隨著國際局勢變化及台灣民眾的認同需求,日本政府逐步調整其官方文件中的標示方式。早在2012年,日本政府即已於外國人的住民票與在留卡(相當於居留證)中,將”國籍”欄改為”國籍・地區”,允許台灣人登記為”台灣”。此次戶籍制度的修改,被視為與此一政策相對應的調整。

政策調整與影響

根據日本法務省的新政策,凡是目前戶籍國籍欄位登記為”中國”的台灣人,可於5月起提出變更申請,將其標示改為”台灣”。此舉將使台灣人在日本官方文件中的身分標示更趨於一致。

報導指出,台灣內政部數據顯示,每年約有800至1000名台灣人與日本人結婚,而這些人士的國籍標示問題一直是關注焦點之一。過去,由於日本戶籍制度的統一標示原則,即便台灣人在日本取得永住資格,或與日本人結婚多年,戶籍上的”國籍”欄仍被標記為”中國”,這與許多台灣人本身的國家認同有所矛盾。

另一方面,此次政策修改的基礎之一,是日本政府已在其他文件,如住民票與在留卡,允許以”台灣”作為地區標示。住民票制度於2012年改革後,已承認”國籍・地區”標示方式,而出入國在留管理廳管理的在留卡也在同年採取相同模式。此外,法務省曾以特例方式承認”巴勒斯坦”的戶籍標示,北韓(朝鮮)則仍維持”朝鮮”的標示方式。

政策解析與未來展望

此次修訂戶籍標示,對於旅日台灣人來說是重要的一步。長期以來,部分台灣人因為國籍標示問題向日本政府提出申請或抗議,要求在官方文件中區分台灣與中國。雖然此政策變更仍未涉及外交層面的承認問題,但其影響不可忽視。

國際間普遍將台灣視為”地區”,日本政府的相關措辭亦反映此一立場,因而此次戶籍變更採用”國籍・地區”的標示方式,而非純粹的”國籍”標示。此舉既回應了台灣人的認同需求,也保持日本政府在國際政治上的平衡立場。

預料此項政策推行後,將吸引更多旅日台灣人申請變更戶籍資訊,同時亦可能促使其他國家在官方文件的台灣標示方式上進行調整。未來,日本政府在台灣相關議題上的政策走向,仍值得持續關注。

川普關稅戰與台海安全:美中對峙下的台美軍事合作新局

美中貿易戰升級 台灣成關鍵戰略支點

美國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近日宣示,將對所有對美國徵收進口關稅的國家開徵對等關稅(reciprocal tariffs),其中對中國大陸商品額外加徵10%關稅。隨後,北京迅速反制,宣布對美國能源出口與農業設備加徵10%至15%關稅,並於2月10日正式生效。此舉不僅加劇美中之間的經濟對抗,更牽動全球供應鏈重組與地緣政治變局。而台灣在此局勢中,將成為美中博弈的關鍵支點,特別是在軍事合作與軍售領域,可能迎來前所未有的變革。

國策研究院副院長郭育仁在廣播節目《寶島全世界》中分析指出,川普若再次執政,將從三個層面打擊中國大陸,包括聯俄制中、經貿壓制,以及強化台灣軍事能量。他認為,台美之間的軍事安全合作將加速發展,甚至超越拜登政府四年的推動力度,軍售項目將涵蓋更多F-16V戰機,甚至可能擴及驅逐艦與神盾艦,全面提升台灣的防禦能力。

在美中緊張局勢升溫的背景下,美國如何利用台灣來牽制中國?台美軍事合作是否會因川普的政策而進一步深化?這些問題不僅關係到台灣的國防安全,也攸關東亞地緣政治的未來走向。

川普「聯俄制中」戰略與經濟打壓

川普執政時期,即以強硬手段對抗中國,包括發動貿易戰、科技封鎖,並加強台美軍事合作。根據郭育仁的分析,川普的「聯俄制中」戰略意在削弱中俄聯盟的穩固性,試圖藉由改善美俄關係,拉攏俄羅斯,使其與中國的合作降溫。然而,這一策略能否成功仍存在高度不確定性,因為目前俄羅斯深陷烏克蘭戰爭,美國對俄制裁仍然持續,而中俄在能源、軍事合作上的關係較以往更為緊密,並非輕易可動搖。

此外,川普以關稅為武器,企圖在中國經濟疲軟的情況下進一步打擊其國力。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2023年中國GDP增長率降至5.2%,遠低於過去10年平均水準。外資撤離、製造業衰退、內需不振,使得中國經濟面臨結構性挑戰。川普若再度執政,勢必會加重對中經濟壓力,導致中國在軍事擴張與外交戰略上的資源受到限制。

台美軍事合作將迎來「川普加速期」

在川普的戰略構想中,台灣將成為牽制中國的關鍵棋子。郭育仁指出,川普執政時期曾大幅提升對台軍售,金額創歷屆總統新高,而若他再次當選,軍售規模與速度將進一步提升。

  1. 軍售規模擴大
    川普政府時期,批准多項對台軍售案,包括F-16V戰機、M1A2T戰車、魚叉飛彈、AGM-84H/K增程型距外攻陸飛彈(SLAM-ER)等,總金額超過180億美元。郭育仁分析,若川普再度當選,將優先推動台灣採購更多F-16V戰機,甚至可能開放驅逐艦與神盾艦的銷售,以提升台灣的制海能力。

F-16V具備最新的APG-83雷達、AESA相控陣雷達,以及強化的電子戰能力,使其成為「四代半戰機」的代表機型。台灣空軍已訂購66架新造F-16V,若川普政府進一步加快交付進度,將使台灣成為全球擁有最多F-16V的國家之一,並在區域防衛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1. 台灣不對稱戰力強化
    除了傳統軍備,川普可能會加強台灣的不對稱作戰能力,提升台灣應對解放軍灰色地帶戰術與可能突襲的能力。例如,出售更多海馬斯多管火箭系統(HIMARS)、岸置魚叉飛彈(Harpoon Coastal Defense System)、以及無人機與電子戰設備,以提高台灣的戰略嚇阻能力。
  2. 美軍駐台可能性提升
    川普政府過去即有意深化美軍與台灣軍隊的互動,2020年美軍特戰部隊與陸戰隊曾低調赴台訓練,拜登政府時期更持續推動此類軍事合作。若川普當選,美軍駐台的可能性將進一步提高,甚至可能推動更高層級的台美軍事演習,這將對區域安全態勢帶來重大變化。

美中對抗下的台灣未來挑戰

台美軍事合作深化雖有助於提升台灣防衛能力,但也可能引發中國更激烈的反應。解放軍可能加強對台灣周邊的軍事壓力,包括擴大環台軍演、增加對台經濟施壓,甚至透過「灰色地帶戰術」不斷侵擾,以測試台灣與美國的戰略底線。此外,若美中對抗加劇,台灣可能成為衝突的前線,進一步增加地緣政治風險。

另一方面,台灣必須審慎評估美國政局變化帶來的不確定性。雖然川普政府對台政策可能短期內有利於軍事合作,但美國內部政治分裂嚴重,未來政策走向仍有變數,台灣應持續推動多元外交,強化與其他民主國家的關係,確保自身戰略空間。

台美軍事深化的機遇與風險

川普可能的再度執政,將為台美軍事合作帶來新契機,台灣有望獲得更多先進武器,並加快軍售交付時程。然而,這也意味著美中對抗進一步升級,台灣將面臨更高的戰略風險。因此,台灣必須在強化國防的同時,靈活應對國際局勢變化,確保自身安全與區域穩定。

美國國務院更新美台關係內容 刪除”不支持台獨”措辭

【華盛頓報導】美國國務院於2月13日更新其官方網站上關於美台關係的內容,刪除了長年來的”不支持台灣獨立”措辭,並新增期待兩岸能以和平、不受脅迫且兩岸人民皆能接受的方式解決分歧的表述。此舉引發國際關注,並被認為反映美國在台海政策上的微妙變化。

政策調整與變化

根據日本資深媒體人矢板明夫分析,美國此次的政策調整,雖不能直接解讀為美國已經開始支持台灣獨立,但顯示出美國政府對中國的態度與過去有所不同。他指出,這一變動對中國而言,雖然實質影響有限,但在象徵意義上卻極具衝擊力。

此次更新的美台關係說明強調,美國長期奉行”一個中國政策”,該政策以《台灣關係法》、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及六項保證為指導,並關注台海兩岸的和平與穩定。美國國務院的頁面刪除”不支持台灣獨立”的措辭後,還補充了美台在技術及半導體產業上的合作,並重申美國將支持台灣在”合適的情況下”加入國際組織。

政策變動的背景

矢板明夫分析,美國政府過去明確表述”不支持台灣獨立”,主要有兩大考量。首先是來自中國的壓力。中國長期將台灣問題視為核心利益,要求與其建交的國家表態不支持台灣獨立。自1979年美中建交以來,美國與中國在經貿、外交等方面有諸多互動與合作,因此此一表述被視為給予中國的”面子”。

其次,該表述也是針對台灣政府。美國長期擔心台灣政府可能在未與美方溝通的情況下推動獨立公投或其他可能升高台海緊張的舉措,因此透過公開表態來穩定局勢。然而,隨著美中關係逐步轉向競爭與對立,美國對台政策也隨之調整,對中國的顧慮降低,對台灣的信任度提升。

國際環境變遷影響

在當前美中戰略對抗日益加劇的背景下,美國國務院的此次更新,顯示美方已經不再認為需要在台灣議題上遷就中國。隨著台美關係的深化,美國對台灣的戰略價值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並願意在外交上提供更多支持。

矢板明夫指出,這一變動對台灣的國際空間拓展有一定助益。長期以來,台灣在國際組織的參與受限於中國的阻撓,而美國在此次更新中表明支持台灣”在合適的情況下”加入國際組織,這可能代表未來美方將在台灣的國際參與問題上採取更積極的態度。

此外,美國國務院的這項政策變動,也反駁了部分台灣媒體與評論者對於美國可靠性的質疑。矢板明夫認為,美國政府此舉是對那些長期鼓譟”疑美論”者的有力回應,顯示美國對台灣的承諾並未動搖。

未來展望

未來,隨著美中關係的持續發展,美國的對台政策可能會進一步調整。儘管美方仍維持”一個中國政策”的框架,但此次更新顯示美國在實際政策執行上可能更傾向支持台灣。

預計中國政府將對此做出反應,可能透過外交渠道向美國表達不滿,甚至在軍事上加強對台灣的施壓。然而,對台灣而言,此次變動無疑是一項外交上的利多,也為台美關係未來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

美國國務院的此次更新,凸顯台海局勢仍處於高度變動之中,未來美中台三方關係的走向,仍值得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