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截自於教育部官方網站。

文/本站綜合報導

教育部近日宣布,基於國安考量,全面禁止台灣大專校院與華僑大學、廣州暨南大學、北京華文學院三所中國大陸大學進行交流合作,未來也不再採認這些學校的學歷。教育部長鄭英耀強調,這些學校隸屬於中國統戰部,具有特定政治目的,並非純粹的學術機構,因此台灣學校應終止與其學術合作。該政策引發不同政治立場的看法,朝野之間爭論不休。

教育部:這些學校具統戰目的 禁止合作是必要之舉

教育部長鄭英耀表示,中國近年來透過這些學校積極招攬台灣高中畢業生,不僅降低入學門檻,還提供獎學金、免學費等誘因,目標是吸引更多台生赴陸就讀。目前約有2100名台灣學生在這三所學校就讀。鄭英耀強調:「年輕人放眼世界是好事,但如果學習環境帶有政治目的,就不適合成為學術交流場域。」

教育部決定,即日起禁止台灣大專校院與這些學校進行任何形式的合作,包括締結姊妹校關係,違者將面臨扣減政府補助款等處罰。此外,對於高中端,國教署將發文提醒各校,不建議學生申請這些學校,以免影響未來學歷認證。

至於已經就讀的台灣學生,教育部將討論是否提供過渡措施,以減少影響。

反對聲浪:學術交流不應政治化

對於這項政策,國民黨多位政治人物表達不滿,認為此舉將學術交流政治化,甚至可能影響兩岸關係。國民黨主席朱立倫痛批:「如果政府要這樣標籤化,那乾脆宣布所有陸校都不合法,連陸生來台就讀也一起禁止!」他認為,兩岸學術交流應基於學術標準,而非政治立場,台灣學生應有選擇受教育的權利。

曾就讀廣州暨南大學的國民黨立委傅崐萁則直言:「這是間百年名校,全球80多國學生就讀,為何台灣要自我限縮?」他還反諷:「如果這是統戰學校,那我早就拿到博士學位了!」他質疑,民進黨政府不應該為了政治對抗而犧牲學生的權益。

此外,部分學者也認為,政府若擔心統戰滲透,應建立更完善的管理機制,而非全面封殺,否則可能導致人才流失,甚至促使更多學生選擇赴陸發展,進一步加深兩岸學術隔閡。

政策效應待觀察 兩岸教育交流何去何從?

這項政策的後續影響仍有待觀察。根據過去經驗,台灣政府曾多次調整對陸學歷的認定標準,這次的決定是否會影響未來兩岸學術交流仍是未知數。此外,已有學生及家長擔憂,若學歷不被承認,將影響未來回台發展的機會。

另一方面,陸委會主委邱垂正預計在本次大學校長會議上發表演說,討論兩岸教育交流的未來發展方向。外界關注,這是否代表政府對陸校政策仍有進一步調整的可能。

無論如何,這項政策顯示,台灣政府對中國統戰滲透的警戒正逐步升級,而兩岸教育交流的未來,也勢必將面臨更多變數與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