罷免案法律爭議升溫 國民黨製作二階連署網站遭中選會警告
近期全台罷免案持續發酵,國民黨針對部分民進黨籍立委發動罷免行動,然而該黨製作「罷樂綠」網站,提供民眾下載第二階段罷免連署書,卻引發法律爭議。中央選舉委員會(以下簡稱「中選會」)強調,罷免案須依規定程序進行,擅自製作二階連署格式恐涉及刑事責任。
國民黨「罷樂綠」網站提供二階連署書 遭中選會警告
根據多家媒體報導,國民黨近日積極推動多起針對民進黨立委的罷免案,並製作「罷樂綠」網站,向民眾提供第二階段罷免連署書格式及簽署教學。然而,中選會指出,罷免案必須依照法律程序進行,目前第一階段連署尚未通過查對程序,提議人仍在補件階段,依法仍不得進行二階連署。
中選會進一步說明,根據《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罷免案的第二階段連署格式須由選務機關統一發給,提議人不得自行製作並對外提供。中選會強調,違規製作連署書恐涉及偽造公文書罪,甚至可能觸犯妨害選舉罷免罪,選舉委員會將依法不予受理。
依法程序 罷免案二階連署須獲選務機關核可
根據《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第75條及第87條規定,罷免案須先通過第一階段連署門檻,經查對確認無誤後,選務機關才會依法發給公函,通知提議人領取第二階段連署格式。提議人僅能使用選務機關提供的「規定格式」進行連署,確保文件標題、文字、欄位順序及長寬等符合規範。
若提議人在未獲選務機關核可前,擅自製作二階連署格式並對外發送,不僅不符合法定程序,亦可能觸犯《刑法》第210條偽造公文書罪,處以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此外,違規行為亦可能構成《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第146條妨害選舉罷免罪,依法最高可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中選會籲依法辦理 避免法律風險
中選會特別提醒罷免案提議人,應確保所有程序皆依選罷法規範進行,以避免觸法。該會強調,任何未依「規定格式」進行的罷免連署,選舉委員會均不予受理,且若涉及刑事責任,司法機關亦將依法偵辦。
此外,中選會呼籲民眾,如發現任何違規製作或散布未經核准的連署書,應向司法機關或選務機關檢舉,以維護選舉罷免制度的公正性。
罷免行動應遵循法律程序
此次國民黨罷免行動引發的爭議,再次突顯了罷免程序的嚴格法律要求。中選會的明確警告顯示,任何不符合法規的罷免行動,都可能面臨刑事處罰及行政不受理的風險。罷免制度作為民主政治的重要機制,應依法律規範進行,以確保選舉罷免制度的公平與正當性,避免因程序違規而引發不必要的法律責任與社會爭議。
中國個人消費回升與亞太安全格局變動——全球經濟與戰略影響觀察
2025年開年以來,中國個人消費顯現回升跡象。然而,國際媒體分析指出,此一回暖仍屬短期現象,尚不足以構成可持續的經濟復甦。同時,在地緣政治層面,美國亞洲盟友對華盛頓安全政策變化的憂慮日益加深,中國在亞太地區的影響力可能因此擴大。本文綜合《新蘇黎世報》與《世界報》之觀察,探討中國經濟動向與亞太安全格局變遷的聯動效應。
中國個人消費增長 但持續性仍存疑
根據《新蘇黎世報》報導,今年1月至2月,中國零售業銷售額較去年同期增長4%,高於市場預期的3.8%。相較之下,去年12月與11月的零售業增長率分別為3.7%與3%。這一趨勢顯示,中國消費者經歷長期保守消費後,開始增加支出。
消費回升的部分動力來自中國政府推行的「以舊換新」政策,允許民眾以舊家電、舊車輛以及電子產品折抵新產品價格。僅1月,中國政府即投入約100億瑞士法郎(約新台幣3500億元)進行補貼。此外,農曆新年假期帶動旅遊、餐飲及電影娛樂產業,使該期間消費額達到2019年以來最高水平。
此外,全國人大會議期間,總理李強宣布一系列促進消費的措施,包括降低學前教育費用、提供育兒補助、提高農村人口醫保補貼及略微上調養老金。政府亦計劃改善農民工在工作城市的社保條件,如子女教育與醫療保障。
然而,儘管政策支撐下的消費增長帶來短期樂觀氛圍,但《新蘇黎世報》認為,這仍屬「經濟幼苗」,難以確保長期趨勢。中國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抑制家庭財富效應,導致消費信心不足。約70%的中國個人財富與房地產市場掛鉤,房市疲軟使家庭支出趨於保守。此外,美國可能加徵關稅,對中國工業生產與企業投資產生壓力,可能進一步影響就業與個人消費。
亞太安全格局變動與中國影響力上升
與中國內需市場變化並行的是,美國的亞洲盟友日益擔憂華盛頓安全政策的不確定性。《世界報》指出,日本、韓國與台灣開始重新評估自身防務戰略,甚至討論核武選項。同時,美國前總統特朗普的政策導向顯示,他將盟友關係視為商業交易,而非基於戰略忠誠度維持。
此背景下,中國積極利用區域不安氛圍擴大影響力。新華社評論稱,成為美國盟友「可能帶來致命風險」,警告某些國家可能遭美國棄置。對於日本與韓國的核武討論,中國可能以軍事強化回應,這將進一步推升區域緊張,影響澳大利亞、菲律賓等國的防務決策。
美國亞洲盟友的安全不確定性可能帶來多重後果,包括亞太地區的核軍備競賽、區域安全架構失衡,甚至促使美國盟友尋求自主安全選項。在這種情境下,中國或將成為主要受益者,透過區域內軍事與經濟布局強化戰略影響力。
總結與展望
中國個人消費回升雖為正面信號,但尚未構成穩固復甦趨勢,政策落實與外部經濟環境仍具不確定性。另一方面,亞太地區的安全格局因美國戰略調整而動盪不安,中國正利用此機會強化影響力。未來,若中國能穩定內需並在地緣政治上推動自身戰略,則可能在全球經濟與區域安全上取得更大主導權。
美國政府削減國營媒體資金,中國官方與民間反應兩極
美國總統唐納·川普於當地時間3月14日簽署行政命令,宣布暫停對包括美國國際媒體署(USAGM)在內的多個聯邦政府機構提供財政資助。此舉可能導致《美國之音》(VOA)、《自由亞洲電台》(RFA)等美國國營媒體面臨關閉風險。消息傳出後,在中國社會與官方媒體間引發熱烈討論,對該決策的反應出現明顯分歧。
中國官方與網民熱烈歡迎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指出,由於《VOA》與《RFA》長期關注中國人權與宗教自由等議題,並針對新疆政策、南海爭端、台海局勢、香港情勢及中國政府的防疫措施進行批評性報導,因此長期以來被中國政府視為「眼中釘」。對於川普政府決定停止資助這些媒體,中國官方與部分民間輿論表現出強烈支持。
中國官媒《環球時報》於3月17日發表社論,形容《VOA》為「謊言工廠」,批評其報導內容經常「曲解中國政策,抹黑中國形象」。該報導更稱,川普政府對此類媒體採取行動,將有助於「美國社會更客觀地看待中國」。此外,《觀察者網》、《大公報》等中國官媒亦發表類似評論,指責《VOA》與《RFA》「干涉中國內政」、「鼓吹顏色革命」,並對美國政府的決策表示讚許。
前《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也透過微博表態支持,強調《VOA》與《RFA》是美國政府用於對中國進行意識形態滲透的「象徵性工具」,其關閉「將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部分中國網民也對川普政府的決定表示支持,認為其政策符合孤立主義原則,甚至有評論指出,美國此舉可能有助於中國在國際舞台上進一步提升影響力。
海外民主運動人士與媒體界的擔憂
然而,與中國官方及部分民眾的樂觀看法不同,旅居海外的中國民主運動人士對此表達憂慮。長期關注中國議題的時評人秦偉平在社交媒體X(前推特)發文指出,川普政府關閉《VOA》與《RFA》,等於向中國政府「送上了一份大禮包」,並認為此舉將削弱美國在全球的輿論影響力。
獨立媒體《光傳媒》創辦人王安娜則進一步表示,美國政府主動放棄這些媒體,不僅影響美國軟實力,也可能對全球致力於推動民主價值的社會運動者構成威脅。她認為,這將削弱世界各地異見人士獲取獨立新聞與資訊的管道,並影響國際社會對中國人權議題的關注。
影響與後續發展
根據美國國際媒體署(USAGM)官網資料,《VOA》與《RFA》多年來一直在全球傳播新聞,尤其針對新聞自由受限地區提供資訊。其報導內容涵蓋中國、朝鮮、中東等地的政治與社會議題,深受當地聽眾關注。若川普政府的決策確實導致這些媒體停止運營,可能會影響美國在全球輿論戰場的戰略布局。
目前,美國國會內部對於此決策仍存在不同聲音。部分議員認為,削減《VOA》與《RFA》經費可能會削弱美國的全球媒體影響力,並影響其推動民主與人權議題的能力。因此,不排除未來國會可能提出修正案,以恢復對這些媒體的支持。
美國政府對《VOA》與《RFA》的財政支持政策變更,不僅影響其媒體運營,也在國際間掀起不同反應。中國官方與部分民眾對此表達歡迎,認為這將削弱美國對中國的輿論戰攻勢;而國際民主運動人士則憂心,這將對新聞自由與資訊流通造成不利影響。未來,美國國會是否會介入,以及川普政府是否會進一步推動相關政策,仍值得持續關注。
美軍空襲葉門引發胡塞組織報復 紅海局勢急遽升溫
美軍於上週末對葉門境內胡塞組織據點發動大規模空襲後,葉門胡塞組織(Houthi)隨即展開報復行動,聲稱向紅海上的美軍航空母艦「杜魯門號」(USS Harry S. Truman)發射至少18枚彈道導彈與巡航導彈,並動用無人機攻擊。美軍隨後證實此消息,並發布影片顯示,美軍F/A-18「大黃蜂」戰機已從杜魯門號上起飛,進行反擊。
胡塞組織大規模襲擊美軍艦隊
胡塞組織軍事發言人葉海亞·沙里亞(Yahya Saree)透過官方頻道表示,此次軍事行動是對美軍在葉門的空襲回應,並強調未來將持續針對美國軍事行動發動攻擊。他表示:「我們在紅海北部針對美國航艦杜魯門號及其隨行軍艦,發射了18枚彈道導彈與巡航導彈,並動用無人機攻擊。」然而,美國官員向CNN表示,此次襲擊未對杜魯門號及其他美軍艦艇造成任何實質損害,也無人員傷亡。
軍事專家分析,雖然美軍對於胡塞組織的攻擊早有防範,但胡塞組織的戰略可能不僅限於攻擊美軍,未來更可能對區域內其他重要設施,如沙烏地阿拉伯的石油基礎設施等發動襲擊。軍事分析師馬爾科姆·戴維斯(Malcolm Davis)表示:「胡塞組織的下一步動作才是值得關注的,因為他們可能會選擇攻擊沙烏地阿拉伯的石油設施,進一步升高區域內的衝突。」
美軍加強回應 紅海局勢恐惡化
此次美軍空襲葉門,是近年來美方在中東地區規模最大的一次軍事行動,並且發生在紅海局勢已經高度緊張的背景下。美方官員表示,胡塞組織在過去一年半內已多次襲擊美國海軍與商船,分別進行了174次針對美軍的攻擊,並對商船發動145次襲擊。美國國務卿安東尼·布林肯(Antony Blinken)表示,美國不僅僅是為了自身利益,更是在為國際社會努力,透過針對胡塞組織的行動來確保全球航運安全:「這不只是為美國,我們還在為世界做貢獻,透過除掉這些人以及消滅他們打擊全球航運的能力,來重塑紅海的秩序。」
葉門北部災情嚴重 國際社會關注
隨著美軍空襲行動的擴大,葉門北部薩達省(Saada)也成為主要受災區之一。當地建築嚴重損毀,民眾徒手挖掘瓦礫堆中的倖存者,而當地醫院則不斷湧入大量傷患。由於葉門多年來深陷內戰,人道危機已相當嚴峻,國際社會對於這場衝突可能造成的平民傷亡深表關切。
當地一名居民向媒體表示:「(美軍的攻擊)針對與胡塞組織完全無關的平民,我們將做好準備回應。」
伊朗表態 強烈警告美軍
面對美軍對胡塞組織的軍事行動,伊朗政府強烈否認與胡塞組織的軍事行動有任何關聯,但同時釋放警告,若美軍進一步升級衝突,伊朗將祭出毀滅性回應。
伊朗政府官員表示:「如果美軍敢輕舉妄動,我們將採取嚴厲報復行動。」此番言論顯示,伊朗對於美軍在葉門的軍事行動抱持高度警戒,並可能在紅海乃至更廣泛的中東地區造成進一步的軍事對峙。
紅海局勢持續升溫 國際安全恐受衝擊
紅海為全球最重要的國際航運通道之一,連接蘇伊士運河與阿拉伯海,每年有大量能源與貨物經過該海域。此次衝突不僅對美軍與胡塞組織雙方帶來直接影響,也可能對全球航運安全與中東地區穩定構成重大挑戰。
國際觀察家指出,胡塞組織雖然與伊朗關係密切,但其軍事行動已經超越地區性衝突範疇,對國際貿易航線構成威脅。若紅海情勢持續惡化,將可能進一步推高全球能源價格,並對區域內盟國,如沙烏地阿拉伯、阿聯酋等國造成直接影響。
目前,國際社會密切關注美軍與胡塞組織之間的衝突是否會進一步擴大,美軍的後續行動與胡塞組織的下一步策略將成為影響紅海安全局勢的關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