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秀燕成藍營箭靶 綠營備戰2028大選

民進黨立法院黨團總召柯建銘日前於記者會上發言,針對國民黨與民眾黨組成的「藍白聯盟」進行猛烈批評,甚至點名台中市長盧秀燕,表示「不要選總統了,人家叫妳盧媽媽,就回歸家庭主婦,退出國民黨」,此番言論引發外界對其帶有性別歧視色彩的強烈批評。然而,政治評論員黃揚明指出,柯建銘的發言並非單純的即席言詞,而可能是民進黨預告未來政治攻防戰略的一部分,顯示盧秀燕已成為藍營主要攻擊目標。

黃揚明在政論節目《大新聞大爆卦》中分析,柯建銘的發言透露出一個明確訊號,即在柯文哲與鄭文燦被排除在2028總統大選的主要競爭行列後,盧秀燕已被綠營視為下一個主要對手,將面臨高度攻擊。他直言:「現在聽柯建銘講話,得換個角度思考,這可能是在預告未來政治戰場的方向,針對盧秀燕的攻擊已經準備好,隨時可能全面展開。」

政治戰場升溫 盧秀燕陷入攻擊焦點

近來,圍繞盧秀燕的爭議事件頻傳,包含台中市一名書店保全報案烏龍事件,引發母女遭警方帶走的風波,進而要求市長道歉;此外,洲際棒球場旁新建商場外牆影響打者視線的議題,也引發關注,綠營要求市府進行說明。這些事件顯示,盧秀燕的市政作為正逐步成為攻防焦點。

黃揚明指出,這些爭議或許並非單一事件,而可能是有計劃性的「政治圍剿」。他認為:「盧秀燕目前面對的狀況,與過去幾位被視為藍營明日之星的政治人物類似,當某人展露出足以競逐總統的實力時,來自對手陣營的攻擊便會接踵而至。」

藍營內部變局 盧秀燕或成黨內角力關鍵

除了來自綠營的攻擊,盧秀燕在國民黨內的角色亦受到高度關注。近來,有部分聲音認為,盧秀燕應競選國民黨主席,以挑戰現任黨主席朱立倫,為未來大選布局。然而,國民黨內部目前正處於整合與重組階段,是否能一致支持盧秀燕,仍是未知數。

黃揚明認為,藍營內部目前仍存在多方勢力競爭,若盧秀燕選擇參與黨內權力角逐,可能會引發更多內部矛盾。「現在國民黨內許多人士正忙於應對各種政治危機,例如罷免案與內部整合問題,這是否會影響盧秀燕獲得黨內支持,值得觀察。」

2028選戰前哨戰 已進入布局階段

觀察當前政治局勢,不難發現2028年選戰的前哨戰已悄然展開。隨著民進黨內部逐步確立未來可能的候選人,國民黨與民眾黨亦需加速整合,以應對未來選舉挑戰。而盧秀燕作為藍營目前最具競爭力的女性政治人物,其未來動向勢必影響台灣政治版圖。

面對來自綠營的集中攻擊,盧秀燕如何應對,將成為未來政治發展的重要觀察指標。黃揚明表示:「藍營必須意識到,這場戰爭已經開始,盧秀燕的挑戰才剛開始,接下來的政治攻防將會更加激烈。」

未來幾年,台灣政壇的動盪恐將持續,如何在變局中掌握主動,將考驗各方政治勢力的智慧與策略。

台積電赴美投資:技術移轉、經濟壓力與國際化挑戰

台積電(TSMC)近日宣布將在美國投資至少1000億美元,興建三座晶圓廠、兩座先進封裝設施及研發中心,此舉引發台灣內部對核心技術流失與國內半導體產業鏈完整性的擔憂。東吳大學講座教授朱雲鵬在《TVBS文茜的世界財經周報》中指出,美國電子科技產品目前受資訊科技協定(ITA)保障,得以享受免關稅優惠,但若川普重返白宮,這一保護措施可能受到挑戰。台灣半導體產業面對美國壓力與全球貿易環境變遷,勢必需要更細緻的戰略應對。

美國施壓與台積電的國際化進程

長期以來,台積電被視為台灣經濟的護國神山,其技術領先地位與產能布局不僅攸關台灣經濟發展,更直接影響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然而,近年來地緣政治緊張與國際產業政策變化,使台積電不得不調整策略,加速其國際化進程。

許多支持者認為,台積電赴美投資是全球化布局的必然,但這並非單純的商業決策,而是受到美國政府政策的驅動。主持人陳文茜指出,若赴美設廠真是企業自主決策,台積電理應主動要求適合的土地與投資條件,而非在美國施壓之下被迫接受不利條件。此外,台積電的規模確實應該推動國際化,但當國際化是「被迫」而非「自願」,影響層面便大不相同。這樣的轉變不僅影響台積電本身,也將衝擊整體台灣科技產業,迫使更多企業思考是否將生產基地外移。

成本壓力與關稅風險

台積電在美國設廠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即為成本問題。根據市場分析,美國晶圓廠的生產成本遠高於台灣本土廠房。從人力成本、土地價格到基礎設施建設,美國市場的生產條件對台積電而言並不具備競爭優勢。若未來美國政府施加關稅壓力,進一步提高從台灣進口晶片的成本,台積電與其他電子業者將面臨更艱難的抉擇。

專家朱雲鵬強調,若川普政府真的取消ITA免關稅優惠,電子產品的關稅可能成為新的貿易手段,而台積電如何在美國市場與全球市場之間取得平衡,將成為決定未來競爭力的關鍵。台積電若選擇全球定價模式,則美國客戶可能要求享受台灣低成本晶片的價格,這將影響美國廠房的盈利模式;若選擇區域定價,則可能進一步削弱美國晶圓廠的競爭力,形成兩難局面。

美國產業政策與科技人才戰略

美國在推動半導體回流的同時,也積極打造本地科技人才庫。三星早在數十年前便開始建立技術學院,透過本地培訓與國際人才佈局,在美國市場獲得成功。相較之下,台灣的科技產業則較晚意識到這一點。陳文茜分析,台灣企業往往依賴本地人才,然而當科技業進入全球競爭階段,缺乏國際化人才儲備將成為一大挑戰。

台積電近年來成立技術學院,試圖效法三星模式,但其規模與執行力仍有待觀察。在國際競爭加劇的情況下,如何培育足夠的國際化技術人員,並確保核心技術不因國際投資而外流,將是台灣半導體業者需要面對的重要課題。

產業鏈外移與國內經濟影響

台積電赴美發展的另一個影響,是對台灣本土半導體產業鏈的衝擊。台灣半導體產業具有高度完整的供應鏈,涵蓋IC設計、製造、封裝測試等關鍵環節。然而,當台積電帶動供應鏈企業外移,可能會造成國內相關產業群聚效應的減弱。

此外,電子產品關稅政策變動,可能導致更多下游與中游企業選擇將生產據點移至美國,以降低關稅風險。這不僅會改變台灣科技產業的發展模式,還可能進一步影響國內就業市場,甚至造成技術與人才流失。

應對變局,保持競爭優勢

台積電的全球布局是台灣科技業邁向國際市場的重要一步,但在美國政治與經濟環境變數下,這一策略也充滿挑戰。如何在國際壓力下維持技術領先、降低成本負擔,並確保台灣半導體產業鏈的完整性,將是政府與企業共同努力的方向。

在此背景下,台灣應積極制定科技與產業政策,包括強化本土人才培育、提升供應鏈競爭力,以及加強與國際夥伴的技術合作。此外,面對美國可能的貿易政策變動,政府與產業界必須共同研擬應變方案,以確保台灣半導體產業在國際競爭中持續保持優勢。

波蘭與波羅的海三國宣布退出《渥太華公約》,強調反人員地雷對國家安全的重要性

北約(NATO)成員國波蘭、立陶宛、拉脫維亞與愛沙尼亞於18日共同宣布,計畫退出《渥太華公約》(Ottawa Convention),該條約禁止使用反人員地雷。四國政府表示,隨著俄羅斯的軍事威脅升高,必須恢復儲備與部署地雷,以加強邊境防禦。

退出《渥太華公約》的決定

根據路透社報導,《渥太華公約》於1997年簽署,至今已有超過160個國家簽署或加入,其主要目標是全面禁止生產、儲備、使用和轉讓反人員地雷。然而,波蘭與波羅的海三國的國防部長在聯合聲明中指出,俄羅斯與其盟友白俄羅斯對北約東翼構成嚴重的軍事威脅,因此決定退出條約,以確保自身安全。

「北約與俄羅斯、白俄羅斯接壤的成員國所面臨的軍事威脅顯著增加」,四國防長在聲明中強調,「透過這項決定,我們向外界釋放明確信號,我們已做好準備,必要時將使用一切可行措施來保衛國家安全。」

地緣政治背景與安全考量

波蘭、立陶宛、拉脫維亞與愛沙尼亞均與俄羅斯接壤,其中波蘭、立陶宛與拉脫維亞也與俄盟友白俄羅斯相鄰。在冷戰時期,這些國家曾受蘇聯控制,因此對於俄羅斯的軍事動向特別敏感。近年來,俄羅斯對烏克蘭的軍事行動,使北約東翼國家深感不安,擔憂自身可能成為下一個目標。

波蘭副總理科卡米什(Wladyslaw Kosiniak-Kamysz)在記者會上表示:「波蘭不能被束縛手腳,我們必須為最壞的情況做好準備,以確保國家安全。」

俄烏戰爭背景與未來防務政策的影響

此決策宣布之際,俄羅斯與烏克蘭可能即將達成30天停火協議,並進一步邁向結束戰爭的談判。然而,波蘭與波羅的海三國政府擔憂,若戰爭結束,俄羅斯將利用這段時間重整軍備,並將目標轉向波羅的海與東歐國家。這四個國家認為,在此關鍵時刻,必須儘早準備應對可能的軍事衝突。

專家分析指出,北約東翼國家近年來持續加強軍事部署,並與美國及其他盟國進行軍演,以提高防禦能力。此次退出《渥太華公約》的決定,顯示這些國家在面對現實威脅時,選擇將國家安全優先於國際條約的承諾。

國際反應與可能後果

目前尚不清楚此舉是否會影響其他北約成員國的立場,但波蘭與波羅的海三國的決定,勢必在歐洲防務政策上引發廣泛討論。歐洲聯盟與人權組織可能會對此表達關切,因為反人員地雷長期以來被視為對平民安全的嚴重威脅。國際社會或將呼籲這四國重新考慮退出決定,並探討其他替代性的防禦手段。

然而,這些國家顯然認為,在面臨俄羅斯的潛在軍事行動時,維持防禦能力比遵守國際條約更為重要。接下來,波蘭與波羅的海三國可能會進一步強化與北約內部的防禦合作,並尋求美國與其他西方盟國的支持,以確保區域安全。

波蘭、立陶宛、拉脫維亞與愛沙尼亞決定退出《渥太華公約》,顯示這些國家在面對俄羅斯軍事威脅時,選擇以現實安全需求為優先,而非完全依賴國際條約的約束。此舉不僅可能對歐洲防務政策產生重大影響,也反映出北約東翼國家對於地區安全的高度重視。隨著俄烏戰爭的持續演變,歐洲安全格局仍將持續受到考驗,各國未來的決策將對區域和平與穩定產生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