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校長抖音發言與學生迷彩服事件引發統戰爭議 教育部長強調「國家認同」
近日桃園市發生兩起涉及教育界的統戰爭議事件,引發社會高度關注。一名國小校長於抖音平台上發布影片,使用「我愛你中國」、「兩岸一家親」等字眼,遭質疑國家認同不清。另一事件則涉及桃園市立永豐高中國中部學生在宿營活動中穿著類似解放軍的迷彩服,引發輿論對國防教育與校方把關的討論。對此,教育部長鄭英耀受訪時強調,教育人員應具備明確國家認同,並指這些事件反映台灣社會對中國大陸的認知與敵我意識相對薄弱。
校長抖音發言引發爭議 遭質疑國家認同
桃園市議員黃瓊慧近日揭露,一名國小校長在中國境內版抖音(即「抖音」而非國際版TikTok)上創立帳號,並發布多則影片,其中包含「我愛你中國」及「兩岸一家親」等字眼,引發社會質疑其政治立場與國家認同。該事件曝光後,該名校長解釋,影片內容是基於抖音內建的模板效果,為了累積平台積分而套用,並強調自己「從未改變國家認同」,然而此說法仍未能平息社會輿論。
對於此事,桃園市政府教育局表示已展開調查,並強調教育工作者身為學校領導者,應對自身言行保持高度警覺,避免引發不必要的爭議。該局也指出,校長應維持政治中立,避免有損教育專業形象的行為,若調查結果認定違反教育倫理,將依規定進行處置。
學生宿營迷彩服爭議 校方稱無政治意涵
除了抖音事件,桃園市立永豐高中國中部在近期舉辦隔宿露營活動時,學生穿著與解放軍相似的迷彩服進行訓練,引發統戰疑慮。部分家長與地方人士質疑,學生為何在國內教育活動中,穿上類似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服裝,是否涉及不當政治影響。
對此,校方回應,迷彩服並非學校提供,而是由承辦活動的旅行社所準備,並無任何政治意涵。校方強調,該活動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與紀律,並非軍事訓練或特定政治宣導,對於外界的疑慮,學校將加強把關,確保未來相關活動的服裝選擇不會引發不必要的爭議。
教育部長:教育人員應有明確國家認同
針對這兩起爭議事件,教育部長鄭英耀在接受Yahoo TV節目《齊有此理》主持人王時齊專訪時表示,教育的目的除了傳授知識,更應該培養學生具備國家意識與國際視野。對於教育人員來說,其核心價值應該符合社會大眾對國家認同的期待。
鄭英耀直言,這些事件突顯出台灣部分教育工作者對中國大陸的認識不足,缺乏敵我意識。他強調:「教育工作者如果基本國家認知立場都不夠清楚,那國民教育的培養令人擔憂。」並指出,所有教育活動與發言應該符合相關規範,並由教育機構做好把關工作,避免引發誤解或爭議。
他進一步表示,隨著中國大陸對台灣的統戰手法日趨多樣,教育界更應保持高度警覺,確保教育內容與活動符合台灣的教育價值觀。他認為,這起事件提醒社會必須重新審視教育界在國家認同教育上的落實狀況,並強化師資培訓,確保教育人員能夠清楚傳遞正確的國家意識。
社會各界反應 強調教育應保持國家認同
針對這些事件,學者與專家意見不一。部分學者認為,國際化時代下,台灣學生與教育工作者接觸不同文化與平台是不可避免的趨勢,但關鍵在於如何在開放交流的同時,確保國家認同不受影響。另一派專家則認為,台灣教育體系應更強化國防意識與國家認同教育,避免學生或教育工作者因不熟悉政治敏感議題,而無意中成為統戰目標。
家長團體方面,有家長表示擔憂,認為學校應該更嚴格審核學生活動內容,尤其涉及軍事或國家象徵的服裝,應謹慎考量,以免引發不必要的誤解。也有家長認為,事件不應過度政治化,應該回歸教育專業,重點在於是否影響學生價值觀與國家認同。
桃園校長的抖音發言與學生宿營迷彩服事件,反映出台灣社會對中國大陸的敏感度,以及教育界在國家認同議題上的挑戰。這不僅僅是一場關於個別行為的爭論,更凸顯了教育體系如何在自由開放與國家意識之間取得平衡的問題。教育部已明確表態,未來將進一步加強對教育人員的培訓與監督,確保教育場域內的言行與活動符合國家認同的核心價值,也期待社會各界能夠共同關注此議題,確保台灣的教育環境能夠維持正確的方向。
以實力換和平:從俞大㵢訪談觀察台美關係與川普主義的地緣意涵
2025年美國總統大選逐步升溫,川普再度躍升為共和黨主要候選人,其外交政策取向與過往執政期間一脈相承。台灣駐美代表俞大㵢近日接受《彭博社》(Bloomberg)專訪,明確闡述台灣國防自主的努力與對美國安全合作的定位,並否定所謂「搭便車」的說法。此番言論,不僅是對川普「以實力換和平」(Peace Through Strength)理念的呼應,也可被視為台灣在國際現實政治中試圖尋找戰略話語主體性的展現。
一、川普主義與國際安全承諾的動搖
俞大㵢之言談發表時機極具戰略意涵。美國前總統川普近來強烈質疑美國對外安全承諾的合理性,曾直言北約盟國若未履行軍費分擔,將任由其「被侵略」。他對烏克蘭的態度亦趨保守,強調減少援助、鼓勵談判妥協。這種「交易式同盟觀」(transactional alliance view)本質上削弱了冷戰後美國主導的全球安全秩序。
在此脈絡下,台灣作為美國「戰略模糊政策」(strategic ambiguity)下的重要防衛夥伴,無法置身事外。尤其川普曾多次公開質疑美國對台安全承諾的合理性,甚至聲稱台灣「偷走美國晶片業」,這種對盟友的工具性看法,使台灣有必要重新調整其對美論述策略,展現作為可信任戰略夥伴的自我認同與行動能力。
二、「我們不是寄生者」:台灣尋求話語主體性的嘗試
俞大㵢在專訪中強調:「我們不是白吃白拿的寄生者,不是坐等別人來救我們。」這句話一方面是針對美國國內孤立主義者對外援支持的質疑,另一方面也回應川普派對盟國「搭便車」的刻板印象。事實上,台灣的國防預算逐年增加,2024年度編列達新台幣6068億元,占GDP比重接近2.5%,不僅符合北約訂定的2%標準,甚至在亞太地區屬於高位水平。
此外,台灣政府大力推動不對稱作戰能力建設,包括潛艦國造、增購海馬斯多管火箭與標準飛彈,以及與美方共同磋商具備防衛意義的軍購清單。俞代表透露,台灣正與美國矽谷國防科技新創企業洽談合作,引進AI、無人機、衛星通訊等次世代技術,以強化前瞻防衛能力。
這些發展顯示,台灣正在從單純「接收方」的角色,轉型為「主動型夥伴」。這種角色轉換,不僅提升與美方的信任基礎,也有助於在「川普再執政」的情境下,保留戰略空間。
三、「以實力換和平」:戰略模糊下的新語言
川普外交口號之一為「以實力換和平」,源自冷戰時期雷根總統的國防戰略哲學,意指軍力強化可以嚇阻潛在對手,進而保障和平。台灣在俞大㵢的口中亦主張此一理念,顯示兩者間具有語言與戰略共鳴。
台灣國防政策的核心正逐漸由傳統「嚇阻—拒止」轉向「分層防衛」與「不對稱戰力」,著重於強化成本與風險提升,使中國不敢輕啟戰端。俞大㵢強調後備軍力建設與民防準備的重要性,尤以能源網路與糧食供應為例,直指中國可能採行的「非傳統封鎖」手段,顯示台灣對於混合戰與灰色地帶衝突的警覺性大幅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國防準備並非單純配合美國戰略需求,而是建立在自我防衛意志與戰略自立的基礎上。此舉不僅回應美方「盟國自立」的呼籲,也賦予台灣外交發言更多自主性與國際認同感。
四、美國國內政治對台政策的一致性與模糊性
在川普本人的立場仍高度模糊的情況下,美國政治主流仍維持「一中政策下支持台灣現狀」的共識。共和黨籍參議員馬可·盧比歐(Marco Rubio)近日公開表示:「台灣的現狀不應受到武力、勒索或脅迫所改變」,強調這是包括川普在內,美國歷任總統所延續的政策主軸。
然而,川普的「戰略沉默」依舊令人不安。他在接受訪問時,對於「美國是否會出兵保衛台灣」的問題始終不予明言,聲稱「不想讓自己陷入那樣的處境」。這種模糊策略雖在國際戰略上有其嚇阻效果,但對台灣而言,也可能增加政策不確定性與戰略風險。
因此,俞大㵢此次訪談既是「戰略訊號」,也是「政策試探」。台灣政府一方面延續與拜登政府所建立的深層合作關係,另一方面也試圖在川普可能當選的情境下,重建互信與政策銜接機制,確保兩黨皆支持台灣安全的「政治連貫性」。
五、結語:台灣的戰略成熟與國際身分再定位
俞大㵢的發言體現出台灣外交戰略的轉型:由「受援者」邁向「合作夥伴」,由「戰略模糊的配角」朝向「主動發聲的主體」發展。台灣已非單純依賴國際保護的弱者,而是積極強化防衛、參與科技合作、建構民防體系的堅韌民主體。
在一個地緣政治充滿不確定性、盟友政策逐漸內縮的世界中,台灣的聲音必須更堅定、立場更清晰。俞大㵢的一句「我們不是寄生者」,不只是對川普,也是對整個國際社會宣告:台灣是一個願意為和平負責的現代國家,一個值得信賴的民主夥伴。
【日本強化西南諸島防禦 聚焦台海局勢但不介入】
近年來,隨著中國武力犯台的風險升高,日本政府對於國防戰略的佈局也逐步調整。根據日本媒體日前報導,日本政府正在評估優先於九州部署陸基長程飛彈,強化西南地區的防禦能力,並預計於2025年度末展開部署計畫。該計畫旨在建立「反擊能力」,以摧毀可能對日本構成威脅的境外飛彈基地及軍事設施。
對此,前空軍副司令張延廷在節目《全球大爆卦》中分析,日本雖然加強西南地區的軍事佈局,但不會直接介入台海衝突。他表示:「日本就是要先把西南諸島控制好、武裝化,但不會介入台海。」張延廷指出,日本對台海局勢保持高度警戒,並強調一旦台灣發生戰事,日本將以撤僑為優先考量,而不會實際參與軍事行動。
根據報導,日本政府計畫在九州及西南諸島部署03式防空飛彈與12式反艦飛彈,這些飛彈具備長程打擊能力,顯示日本的戰略重點在於確保自身安全,而非直接介入台海衝突。張延廷認為,日本此舉主要是為了確保西南諸島的防禦與戰略要地的安全,而非為了台灣安全著想。
此外,張延廷也分析,日本的國防戰略與其經濟利益息息相關。台灣海峽與巴士海峽為日本海上運輸的主要航道,其郵輪、貨輪頻繁經過該區域,一旦台灣落入中國勢力範圍,日本的經濟運輸線將受到嚴重影響。因此,他認為台灣應該向日本每年收取100億新台幣的「保護費」,因為台灣在維持自身安全的同時,也間接保障了日本的海上貿易路線。
張延廷指出,從地理角度來看,日本的撤僑計畫可能會選擇花蓮作為主要撤離點。花蓮港距離日本石垣島較近,若台海發生戰事,日本可能會利用該路線撤離在台僑民。他進一步表示,日本的戰略目標始終是確保自身國土安全,而非捲入台海衝突,這也是日本政府目前強化西南諸島軍事部署的核心考量。
綜合來看,日本政府此舉顯示其對於中國軍事擴張的警戒,但同時也展現出避免直接捲入台海衝突的態度。專家普遍認為,日本的軍事部署將持續強化西南地區的戰略防線,而非主動介入區域衝突。隨著台海局勢的變化,日本未來的國防戰略仍將持續受到各界關注。
加拿大經濟前景與挑戰:從資源優勢到全球競爭力的轉型
前言
近期,美國前總統川普針對加拿大出口產品加徵關稅的決策,引發對加拿大經濟前景的廣泛關注。根據加拿大央行估算,若美國對相關產品徵收 25% 的關稅,可能導致該國 GDP 於未來兩年內下降近 4%。在此背景下,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泰傑·帕雷克(Tej Parikh)提出,即便面臨外部挑戰,加拿大依然擁有成為全球經濟強國的潛力。然而,這一潛力的實現,需仰賴政策改革與產業結構調整,以提升國際競爭力。
加拿大的資源優勢與潛在經濟動能
加拿大不僅是全球面積第二大的國家,還擁有世界最長的海岸線,具有極佳的國際貿易優勢。該國自然資源豐富,包括全球最大的高品位鈾儲量、第三大已探明石油儲量,以及全球第五大天然氣產量。此外,加拿大亦擁有全球最大的鉀鹽儲備、三分之一的世界認證森林以及五分之一的地表淡水資源。
值得注意的是,在綠色經濟轉型的趨勢下,加拿大在鈷、石墨與鋰等稀有礦產方面的豐富儲量,為其於再生能源產業與電動車供應鏈中占據關鍵地位。隨著全球能源結構轉型,這些資源的重要性勢必提升,為加拿大經濟帶來新契機。
政治與制度性障礙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儘管擁有豐厚的自然資源與戰略優勢,加拿大仍面臨政策與制度性障礙的挑戰。諮詢機構 BCA Research 的首席策略師馬可·巴比奇(Marko Babic)認為,加拿大缺乏有效的領導力與政治意願來善用其優勢。
帕雷克指出,加拿大的官僚限制與內部貿易障礙,嚴重削弱其經濟發展動能。例如,過度嚴格的跨省貿易規範,使得加拿大對美國的出口比省際貿易還要高,顯示國內市場整合度不足,進一步削弱了經濟內循環。根據麥克唐納-勞里埃研究所(Macdonald-Laurier Institute)2022 年的研究,若能消除國內貿易壁壘,加拿大 GDP 可望提升 7.9%,相當於每年增加 2000 億美元的經濟價值。
此外,加拿大政府對外國直接投資的管制較為嚴格,限制了資本流入與技術轉移。帕雷克建議,政府應簡化稅收制度、放寬外資限制,並進一步消除內部貿易障礙,以促進經濟增長。
過度依賴美國市場的風險與市場多元化策略
目前,加拿大 75% 的出口市場集中於美國,使其經濟高度依賴南方鄰國。這種過度依賴使加拿大在國際貿易政策變動時,特別容易受到影響。帕雷克建議,加拿大應積極拓展亞洲與歐洲市場,以降低對美國市場的依賴性。
在基礎建設方面,皇家銀行政策總監瓦倫·斯里瓦桑(Varun Srivasan)指出,提升港口、公路與鐵路等基礎設施投資,對促進國際貿易至關重要。強化基礎設施將有助於降低貿易成本,提高競爭力,並吸引更多外資進入加拿大市場。
人口結構與人才戰略:移民政策的挑戰與機會
加拿大人口僅 4000 萬,是全球人口密度最低的國家之一。然而,加拿大正面臨住房危機與高負債率挑戰。過去 20 年來,房價上漲三倍,導致房貸債務高企,消費者負擔沉重。此外,高移民率帶來的基礎設施壓力,也成為政府需應對的課題。
然而,人口老化問題使加拿大不得不持續吸引技術人才。《經濟學人》報導顯示,全球約 1700 萬名大學畢業生有意願移居加拿大,為該國提供了寶貴的人力資源機會。如何有效吸納並培養這些人才,將成為加拿大未來提升競爭力的關鍵。
財政與經濟政策建議
與其他 G7 國家相比,加拿大的債務與財政赤字水準相對較低,使其擁有較大的融資空間來推動經濟成長。該國退休基金管理規模達 1.6 兆美元,可用於資本投資。帕雷克建議,加拿大可效仿挪威模式,利用自然資源收入建立主權財富基金,以確保長期經濟穩定。
此外,政府應加強對新興產業的投資,如人工智慧、量子運算與生技產業,以建立多元化的經濟結構,減少對傳統資源產業的依賴。
結論
整體而言,加拿大正處於關鍵轉型時刻。全球對加拿大資源的需求不斷上升,提供該國躍升為世界經濟強國的機會。然而,若無法有效消除內部貿易障礙、強化基礎設施、吸引人才並擴展國際市場,加拿大經濟的發展將受限。
為確保長期經濟成長,加拿大政府應採取積極改革措施,包括改善國內市場整合、推動市場多元化、吸引技術人才,並建立長期財政穩定機制。透過這些策略,加拿大不僅能降低對美國市場的依賴,還能提升全球競爭力,在國際經濟格局中占據更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