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每日新聞短評 202504010

台北罷免戰升溫 二階連署衝高 徐巧芯、王鴻薇成指標選區

台灣罷免潮進入第二階段連署,部分選區連署書收件數已突破萬份,朝向法定13%門檻邁進,反映基層動員動能正在累積。反共護台志工聯盟今(9)日公布最新委託TPOC台灣議題研究中心的民調顯示,國民黨立委王鴻薇與徐巧芯在選區內的民意支持陷入分歧,顯示兩人皆面臨潛在罷免風險。

 

根據民調,王鴻薇在選區北松山的滿意度為48.6%,高於不滿意度的35.9%,顯示在此區尚具穩定支持基礎;但在中山區則反轉,不滿意度達47.8%,遠高於滿意度32.5%。分析人士指出,王在選區表現存在明顯區域差異,若能掌握北松山動員優勢,或有機會穩住基本盤,避免重演花蓮立委傅崐萁遭罷免連署突破門檻的壓力情境。

 

相較之下,徐巧芯所處南松山與信義區則顯示不滿意度全面高於滿意度。根據民調,南松山區有52%民眾支持罷免徐巧芯,信義區亦呈現相似趨勢。TPOC指出,六張犁、五分埔等傳統綠營票倉更成為不滿聲浪集中區。民調顯示,對徐不滿者中高達九成表示願意簽署第二階段連署書,顯示其政治聲望面臨嚴峻挑戰。

 

反共護台志工聯盟受訪時表示,王、徐二人的罷免行動已成本波浪潮中最具代表性的指標戰區,目前兩案連署書均已突破萬份,預計兩週內可望接近或達到法定13%門檻。他們強調,清明連假期間收件量大增,反映返鄉民眾參與熱情,包含新北七星區汐止以外地區、淡水、八里、桃園楊梅、新竹縣第二選區及南投等地收件成效亮眼。

 

罷團人士指出,目前連署進程已過半,第一線志工動能近極限,下一階段亟需民進黨地方民代出面支援,並點名台北市綠營公職如林亮君、顏若芳、許淑華、洪健益等已投入協助。

 

關於當前國際局勢是否將干擾罷免動員,罷團人士認為無顯著影響。儘管美國前總統川普再度對台實施「對等關稅」政策,導致台股劇烈震盪,罷團人士強調,「民眾對國民黨的不滿是長期累積的,與股市短期波動無關」。他們認為,國民黨錯失修補民意的契機,尤其近期國民黨團總召傅崐萁要求台積電、聯電赴立院報告等言論,再次引發社會反感。

 

分析指出,罷免案的推進除需廣泛群眾參與外,亦仰賴精密的社群與地面戰佈局。尤其第二階段連署不同於第一階段,門檻倍增且手續更為繁複,對基層組織與人力調度形成考驗。

 

TPOC民調也提醒,雖有近半民眾表態支持罷免,實際達標仍取決於民眾是否願意完成簽署流程。該中心強調,政策意見調查與真實連署行動間存在落差,應審慎看待罷免動能的最終轉化率。

 

目前,根據中選會規定,罷免第二階段需達到選舉人數13%以上方能成案,後續進入投票程序。若連署順利過關,徐巧芯與王鴻薇將成為繼花蓮傅崐萁案後,下一波罷免潮中政治風暴的核心人物。

 

 

在台陸配接連接獲「補件令」 萬餘人恐遭撤銷戶籍 引發制度性身分爭議

繼3名原中國籍配偶因被政府認定涉及「鼓吹武統」而遭限期出境後,台灣移民管理政策近期再度成為輿論焦點。多名定居台灣數十年的陸配近日陸續接獲內政部移民署通知,要求於三個月內補交「經海峽交流基金會驗證之喪失原籍公證書」等文件。移民署指出,截至目前約有1萬餘名陸籍配偶尚未繳交相關證明,若屆期未補件,恐面臨撤銷定居許可與註銷戶籍的處分。

 

消息曝光後,引發來自新住民群體及其子女的強烈反彈。由新移民第二代所組成的「移民青年倡議陣線」近日於社群平台發聲,批評此舉等同對陸配在台生活歷程的制度性否認,並可能造成許多跨國婚姻家庭的破裂與社會斷裂。

 

倡議陣線指出,部分收到通知者早於20年前便依照當時法律程序,辦理戶籍登記、取得台灣身分證,並已在台建立家庭、養育子女。他們質疑,在毫無預警的情況下,政府要求補交特定文件,否則撤銷身分,無異於否認其過去數十年的生活與社會貢獻。

 

移民署於4月8日對外說明,該補件措施係針對尚未完成「喪失原籍證明」程序的陸籍配偶,屬於行政程序補正,並強調未有針對特定族群的歧視或驅離意圖。不過,由於該項作業通知並未配套明確的作業指引,且補件程序涉及大陸官方文件與海基會驗證等跨境法律程序,被批評為不具可行性,易造成原本合法身分者陷入「制度黑洞」。

 

「移民青年倡議陣線」進一步指出,這不僅僅是單純的行政補件問題,而是國家對已取得身分者的制度性追溯與身分否認。他們認為,當國家以政治情勢作為補件依據,無視申請者當時依循合法程序取得身分,等同動搖對法治與行政信賴原則的基本保障。

 

此外,多位受影響家庭的子女表示,當母親收到撤銷身分的通知時,整個家庭陷入極大恐慌。倘若喪失身分,不僅將失去健保、戶籍與居留權,更可能陷入兩岸皆不承認的無國籍狀態。而在補件過程中,移民署與海基會等機關未能提供明確資訊,當事人僅能透過非專業人士輾轉求助,導致心理與經濟負擔加重。

 

倡議團體指出:「這場制度性的危機,最終承擔的不是移民署職員,而是我們這些新住民子女。」他們呼籲政府應立即中止現行補件作業,進行制度性檢討與溝通,確保合法在台陸配的身分與基本權利不被剝奪。

 

此外,相關法律學者指出,若在缺乏明確法源依據與行政程序保障情況下,對已取得永久居留乃至國民身分者進行追溯性處分,恐違反《行政程序法》之正當程序原則,並可能衍生憲法層次的人權爭議。

 

目前,部分立法委員已關注此事,預計將於立法院內政委員會要求移民署進行專案報告,說明補件通知的法源依據、審查標準與配套措施。同時,有民間律師團體開始提供法律諮詢與行政救濟協助,協助當事人了解自身權益。

 

在移民政策成為國家安全與社會整合雙重考量的當下,如何在維護法律制度與保障人權之間取得平衡,成為各界關注的重大課題。未來,移民署如何回應社會質疑、提供更具人性與法治基礎的解方,將是衡量其行政正當性的重要指標。

 

 

中美關稅對撞升溫 苗博雅:中國「奉陪到底」,美國反而先倒

美中貿易戰升溫之際,美國前總統川普再度放話,若中國不於8日前撤回34%的報復性關稅,美方將於9日起加徵額外50%的懲罰性關稅,使對中關稅總額達104%。面對此一嚴峻經濟施壓,中國官方態度強硬,商務部簡短回應「奉陪到底」。對此,台北市議員苗博雅在政論節目《94要客訴》中指出,中國能對撞美國,是因其體制並非民選政權,無須顧慮民意反撲;且中國共產黨長年宣稱,中國人民「耐受性」極高,形成對美「火車對撞」策略的心理基礎。

 

根據節目討論內容,苗博雅分析指出,中國面對加徵關稅的強硬態度,背後有兩大原因。其一,早在川普第一任期,美方已發動全面貿易戰,對中國加徵關稅。中國歷經數年應對,已初步形成內部去美化與脫鉤對策,包括擴大內需市場、發展替代科技供應鏈等,「他們認為自己練兵過了八年,早就做好準備」,苗博雅說。

 

第二個關鍵則與中國政權性質相關。苗指出,中共根據其一貫的政治信仰與治理方式,深信中國人民擁有極強的「忍耐力」。她引用前中紀委書記王岐山對西方官員曾發表的談話指出:「你們覺得中國無法承受西方壓力,那是錯誤的,因為你們忽略了中國人的耐受性。」此一觀點在中共內部長期流傳,並被視為中國能承受長期經濟壓力的論據。

 

「如果在民主國家,經濟搞不好、人民生活困苦,總統下次就選不上了,但中國沒有選舉,所以他們無所畏懼。」苗博雅強調,中共的統治穩定性並不取決於經濟表現,而在於政權對資訊的掌控與意識形態的維繫。「你看美國,iPhone漲價就會有人上街抗議,更不用說民生用品;但中國沒有這樣的政治壓力。」

 

她進一步指出,即使中國目前青年失業率高達20%,房地產泡沫嚴重、價值腰斬,在民主體制下幾乎等於執政崩盤,但中共並未因此影響政權,顯示其執政邏輯與民主國家完全不同。「中國的想法是,不會因為經濟不好就垮台,他們相信自己人民會撐得下來,美國才會先撐不住。」

 

此一「誰先撐不住」的敘事邏輯,也正是中美關稅交鋒的心理戰核心。中國強調「內循環」,主張「中國製造中國用」,進一步強化經濟自主性,試圖打造自給自足體系。而川普則藉由對中國施壓以爭取選民支持,試圖再度形塑強硬對中形象。但若進一步加徵至104%高關稅,美方進口商與消費者也勢必承受通膨壓力,其是否會影響選情,仍待觀察。

 

政治學者分析指出,雙方皆處於政權維穩與戰略互信的博弈之中。中國靠高耐受性人民鞏固內部,中共政權運作如同封閉系統,擁有高度抗壓彈性;而美國則受到民選制度牽制,政權更替頻繁,政策靈活卻也更易受民意驅動。雙邊誰能在經濟與政治壓力下率先鬆動,將是這場新一輪貿易戰的關鍵變數。

 

 

從對台積電課稅到藥品關稅:川普貿易邏輯的延續與變形

美東時間2025年4月8日晚間(台灣時間9日上午),美國總統川普在華府出席共和黨全國國會委員會(NRCC)活動時發表一番措辭強烈的談話。他重申曾對全球半導體龍頭——台積電(TSMC)明確表示,若未在美國設廠,將課徵高達100%的關稅;同時也預告,美國政府即將對進口藥品徵收「重大」關稅。這場演說不僅再次展現川普政府在全球供應鏈問題上的強硬態度,更可視為一場貿易民族主義與選舉戰略交織的高壓宣示。

 

台積電與美國「經濟主權」的政治化

川普明確提及台積電,如同將其作為「全球製造遷回美國」政策的象徵標靶。他表示,若台積電不在美國生產,便應接受100%的懲罰性關稅,這一表態延續其自2017年以來所主張的「對等貿易邏輯」,但力度與語言都更加升級。雖然台積電目前已在亞利桑那州設有兩座晶圓廠,其中一廠即將進入量產階段,但川普仍批評前任拜登政府提供66億美元補助金是「不必要的開支」,強調「半導體公司不需要這筆錢」。

 

在這番言論背後,是川普對外資與技術依賴的深層不信任,也是其行政團隊持續推動供應鏈重組的政策基調。台積電無疑是這場戰略博弈中的關鍵節點——既是美國晶片製造實力的象徵,也潛藏著「技術控制在外國人手中」的政治焦慮。

 

值得注意的是,川普政府對台灣的支持從不脫離其「美國利益優先」的大框架,台積電能否符合美國國安、經濟與科技領導地位三重標準,正成為其對外經濟政策的試金石。而所謂100%關稅,雖暫無具體法案支撐,但作為政策訊號已足以對市場與盟友形成壓力。

 

藥品關稅:從供應依賴到選舉武器化

除了高科技產業,川普亦將矛頭指向藥品進口。他公開表示,美國即將宣布針對進口藥品祭出「重大」關稅措施。這項舉措不難看出具有強烈的選舉考量——在民調焦點之一的醫療議題上,以「終結對中國與印度藥品依賴」為名,實則強化「川普才能保護美國人健康」的形象敘事。

 

然而現實中,美國藥品市場高度全球化。根據美國FDA資料,逾70%的原料藥(API)來自中國、印度等國,若實施高額關稅,極可能衝擊藥品供應鏈穩定,導致價格上漲與病患負擔增加。這種以選舉為中心的「醫療民族主義」,雖能在短期內凝聚選民支持,卻隱含嚴重的公共健康風險。

 

更關鍵的是,若藥品被納入貿易戰爭工具,美國將難以再以「全球醫療領導者」自居。其在WTO與國際衛生事務中的合法性與道德正當性,恐遭質疑與削弱。

 

台美關係的「依賴悖論」

台積電在美設廠原本被視為台美合作的象徵,卻在川普的敘事中轉化為「如果不聽話,就得接受懲罰」的籌碼。這種態度揭示出台美關係中的「依賴悖論」:台灣在戰略與技術上的貢獻,使其被美國高度倚賴,卻也因此更容易遭受壓力與勒索。

 

這種策略本質上並非針對台灣,而是一種結構性的美國「內轉式國際政策」。即使川普政府對中國持續強硬,但對包括台灣在內的「友好經濟體」亦要求絕對的配合與實體投資落地。川普政府的邏輯是:既然你們仰賴美國的安全保護,就應將產業與資本回報美國國內。

 

因此,川普的談話應被解讀為一種「交易式安全架構」的延續——國防安全援助與經濟投資之間的交換變得更加赤裸與明確。

 

結語:貿易政策與選舉政治的雙重演算

川普此次言論再次證實,他的政策風格從未真正遠離:以關稅為槓桿,迫使企業與國家重新計算成本,以達成「產業主權回歸美國」的戰略目標。而台積電與藥品進口成為兩個不同面向的測試場域,一為科技戰略資產,一為民生議題標靶,皆服務於2024年競選連任後的政治擴張與經濟護主主義。

 

對台灣而言,這些訊號並非單一事件,而是警示:即使與美國保持高度合作,也難保不被捲入美方內政邏輯與全球競合邊緣。唯有建立更綿密的多邊策略,強化自我主體性,方能在下一波全球供應鏈重組與關稅政策重壓中,不淪為可交易的地緣籌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