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一女教師再掀輿論風暴 區桂芝言論引發教育與兩岸立場爭議
北一女中語文教師區桂芝近日再度成為媒體與社會輿論關注焦點。繼批評108課綱刪減古文〈廉恥〉、抨擊新課綱為「無恥的課綱」後,區桂芝日前接受中國官媒《央視》訪問,直言對賴清德將中國定調為「境外敵對勢力」感到痛心,並質疑:「他讓我們如何面對我們的親人?他為什麼這麼狠心?」此番言論旋即引爆社會關於言論自由、教育中立與兩岸定位的爭議。
根據央視報導,區桂芝在訪問中強調,許多台灣人與大陸有親屬關係,將中國稱為「敵對勢力」,形同政治切割家庭情感,「傷害的是在兩岸之間千千萬萬有親緣的台灣人」。她直言,這樣的政治語言「過於冷酷無情」,「不是一個領導人應有的胸襟。」
區桂芝並非首次發表高度爭議性言論。去年她曾在媒體上強烈批評108課綱中刪除多篇中國傳統文學作品,認為台灣教育正喪失文化根基。她當時發言表示:「這樣的課綱是無恥的,讓學生失去了做人根本。」此番批評亦曾引起教育界與家長團體廣泛討論,支持者認為她為傳統文化發聲,批評者則質疑她將個人政治與文化立場帶入教學現場。
此次接受央視專訪後,輿論關注焦點再度聚焦於教師的言論邊界與教育職責之間的平衡。北一女中物理教師簡麗賢於4月1日愚人節當天,在報紙上刊登公開文章,針對區桂芝再度引起爭議發表個人感言。她指出,區老師的言論挑戰現狀,也喚起社會對教育中立與教師專業自主的關注。
簡麗賢表示:「區老師近日言論引起波瀾,她大學同學為她寫詩表達關懷,也顯示出她承受的輿論壓力。」該詩寫道:「黃河千年幾時清,桂芝已然招禍身。浪前易碎莫衝撞,留得青山報親恩。」簡老師則回應一首詩:「滔滔逆潮洶湧久,泅泳狂濤本艱難。若做隨波逐浪客,怎生安穩過餘年。我自將心比明月,漫漫長夜不忍眠。」以詩對詩,顯示師生間的情感與理性辯證的張力。
簡麗賢亦指出,區桂芝「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的性格,映射出她內心自有公理與信念,並引用王陽明之語「起向高樓撞曉鐘,尚多昏睡正懵懵;縱令日暮醒猶得,不信人間耳盡聾」作為回應,呼籲社會以包容與理性對待不同觀點。
對此,教育部尚未對區桂芝接受中國官媒訪問是否牴觸教育工作者的中立原則做出回應。不過,有教育界人士指出,教師在課堂之外發表個人言論雖屬言論自由範疇,但當其言論與敏感政治議題高度相關時,確實可能對學生造成影響,學校與主管機關應有必要釐清教育中立的界線。
此外,亦有台灣本地媒體與政治觀察者指出,此一事件反映出台灣社會在兩岸關係議題上仍高度分歧,尤其在政治氛圍日益緊繃之際,教師與教育現場難以獨善其身。從課綱到媒體發聲,教育與政治交織成社會輿論的一環,如何維持學術與教學的專業中立,成為當前重要課題。
有關學者則表示,區桂芝此番言論固然可能源自個人情感與政治觀點,但身為教育工作者,仍需審慎拿捏言論的場合與影響力。「在自由與責任之間,言者無罪,但不能無後果。」
目前,北一女中校方尚未對此事件作出公開說明。未來事件發展,將視社會輿論與教育主管機關回應而定。教育界人士呼籲,無論立場如何,應尊重多元觀點並維持教學現場之穩定,以保障學生學習權益為優先。
罷免潮升溫 國民黨20席立委面臨高風險壓力
全台各地針對中國國民黨立法委員的罷免行動正進入第二階段連署倒數關鍵期,其中,台北市立委羅智強的罷免案已率先突破法定門檻,成為本波行動中首件進入下一階段的個案。根據多方消息來源指出,目前已有約10件罷免案有望進入最終投票階段,另有12至13案被歸類為高風險個案,行動進展與挑戰並存。
羅智強首破門檻 連署進度領先
據《三立新聞網》報導,罷免羅智強團體日前主動對外公布連署進度,宣布已突破法定門檻。知情人士分析,此案能快速達標主因在於選區位於人流密集的大安區,且羅智強在2024年立委選舉中創下國民黨在當地歷年最低得票紀錄,罷免聲浪從初期即具動員基礎。此外,罷團選擇在冷卻期前公開進度,旨在提振全台罷免士氣,帶動其他地區行動。
目前已有數個罷免團體連署書累計突破選區選民數10%的門檻,但多選擇在超過12%或13%後才對外公布,以利策略調整與集中資源推進。
邊緣選區挑戰大 空戰策略重構中
與北部都會區罷免行動進展相較,部分偏鄉或選區範圍廣闊地區的罷免案推動則顯吃力。以台東縣立委黃建賓為例,當地罷團因人口密度低與選民多旅居外地,導致連署收件進度緩慢。知情人士指出,部分團體初期低估第二階段的實務難度,未充分掌握「60日內完成門檻十倍以上連署書」的複雜性。
在宣傳策略上,部分團體仍倚賴青鳥運動時期的網路串聯模式,然而成效不如預期。為應對此情況,罷團開始部署三大補強策略,包括:一、出動胖卡車巡迴設點,提升能見度;二、設立「小蜜蜂」流動連署點,強化街頭動員;三、重啟傳統媒體與紙本宣傳,例如派報、簡訊與廣播,以因應不熟悉網路操作的年長選民。
北中進度領先 南東罷免壓力大
根據政治評論員吳靜怡觀察,目前罷免進度較快者多集中於北中都會區。例如新北市立委葉元之(90.2%)、台北市立委徐巧芯(85.2%)與台中市羅廷瑋(84.1%)等人,均逼近門檻。另據了解,選擇「蓋牌」策略的台北市立委王鴻薇進度更可能已領先上述數人。
相對而言,南部與東部地區進展則顯緩慢。雲林縣立委丁學忠(36.4%)進度相對落後,花蓮縣傅崐萁(51.6%)、台東縣黃建賓(50.0%)則僅略過半數。知情人士指出,這些地區普遍面臨組織動員能量不足、選區範圍廣、人力資源有限等問題。
學者觀察:動員與民進黨角色成關鍵
政治學者亦對罷免行動提出觀察。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系教授范世平表示,目前約有20位國民黨立委具備通過第二階段連署門檻的可能性,但是否順利推進仍取決於在地組織能量與反對動機強度。
資深媒體人指出,民進黨雖已啟動部分組織協助,但與罷免團體動員對象不盡相同,需進一步協調與資源整合。尤其是地區性公職人士是否願意實質動員,對罷免案成敗有關鍵影響。
罷免效應持續延燒
觀察目前罷免態勢,雖仍處於第二階段連署中段,但已有數案蓄勢待發。罷團內部認為「王鴻薇、徐巧芯、葉元之」三人罷免案即使無重大事件刺激,僅需穩健推動連署即可進入投票。另有12至13案被列為高風險個案,需在短期內加強空戰與組織協調,方有機會突破瓶頸。
隨著連署期逐步接近尾聲,各地罷團策略與進展備受關注。未來數週內,罷免風潮是否擴大,或將成為下半年政局觀察的重要指標。
川普暫緩對等關稅引爆美股強彈 中國關稅維持三位數高壓
美國總統川普日前對外宣佈全面施行「對等關稅」政策,引發市場震盪。不過,美國時間4月9日晚間(台北時間10日凌晨),川普突然宣布暫緩對等關稅措施90天,唯獨中國不在豁免名單之中,仍維持高達125%的懲罰性關稅。此一舉措一經公布,立刻激勵美股出現近年最大漲幅,道瓊工業指數暴漲近3000點,四大指數全線上揚。
非中國貿易夥伴獲90天豁免 基準關稅維持10%
根據《CNBC》與《彭博》報導,川普政府宣布,針對75個未對美國採取報復性關稅行動、並曾主動聯繫華府的貿易夥伴國家,將暫緩實施超過10%的對等關稅措施90天。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進一步說明,基準關稅仍維持在自4月5日啟動的10%稅率,惟不適用於特定產業及高敏感技術產品,且中國不包含在暫停名單中,關稅總稅率仍維持在125%。
此一政策調整被視為是美國在維持經濟壓力手段與市場穩定之間的平衡舉措。川普本人表示,這段90天的觀察期是為了促進貿易夥伴展現誠意進行結構性談判,但對中國「不願合作且反制激烈」的立場,將持續採取高壓手段。
美股強力反彈 創下歷史單日最大漲幅之一
消息公布後,美國股市應聲大漲,市場氣氛瞬間逆轉。9日收盤,道瓊工業指數大漲2962.86點,漲幅7.87%,收於40608.45點;那斯達克指數暴漲1857.06點,或12.16%,收17124.97點;標準普爾500指數上漲474.13點,或9.52%,收於5456.90點;費城半導體指數更是大漲667.51點,漲幅高達18.73%,收於4230.45點,創下近年單日最大漲幅之一。
多數市場觀察人士認為,這一波強勁反彈,主因在於市場原本已處於高度壓力與低迷情緒之中,川普的暫緩政策對於減緩不確定性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投資機構Vital Knowledge創辦人克里薩福里(Adam Crisafulli)指出,「股市的反彈是一種典型的技術性修正與信心回補,但這不代表風險已解除,因為最具關鍵的中國關稅依然生效。」
中國仍承壓 高稅率未鬆動
相較其他國家暫緩徵收,唯獨中國未獲豁免,且所適用的關稅總稅率已提高至125%,成為川普貿易政策中最具針對性的措施。美方官員表示,這是因為中國在近期反制措施中提高報復性關稅,並未表現出與美國協商的善意。
目前中國對美國商品加徵報復性關稅至34%,涵蓋多項農工業產品。雙邊貿易緊張持續升溫,外界普遍認為,此次川普將中國排除在暫緩名單之外,預示著未來90天內,美中貿易戰仍將處於僵持狀態。
投資人觀望90天後走向 多國密集洽談
川普政府在聲明中指出,未來90天內,美國將與豁免國家就貿易赤字、技術轉移與市場開放進行密集協商,並視談判進展決定是否恢復高額關稅。這段時間將是全球貿易秩序重構的關鍵視窗期。
多位市場專家認為,美國此舉雖暫時穩定了資本市場情緒,但也對中國施加額外壓力,企圖迫使其讓步。分析人士指出,若中國未能在90天內提出具體讓步方案,美國仍可能對更多產業加徵額外關稅,甚至延長對其他國家施壓手段。
反彈雖強 關稅陰影未除
儘管川普的政策暫緩為全球市場注入一劑強心針,但真正的貿易衝突仍未解除。特別是針對中國的高稅率,仍是全球供應鏈與國際經貿穩定的未爆彈。未來90天內,各國與美國的協商成果與中國的應對策略,將成為觀察全球經濟風向的關鍵指標。
中美關稅戰正式引爆 全球貿易秩序進入不確定時代
美國總統川普政府對中國進口商品徵收新一輪懲罰性關稅,已於台北時間4月9日中午12時01分正式生效。根據美方公告,本次關稅措施涵蓋所有來自中國的進口商品,稅率最高達104%。作為反制,中國官方則宣布自4月10日起,對美國輸入商品加徵報復性關稅,稅率達34%。中美雙邊經貿對抗全面升溫,全球市場進入高度動盪與不確定狀態。
關稅核彈引爆:超高稅率衝擊企業生存
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指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公共政策與全球事務課程助理教授駱明輝分析,此次中美雙方徵收的關稅水準,已遠超傳統貿易戰的歷史高點,形同「關稅核彈」引爆。他指出,從企業經營角度來看,一旦關稅達到60%以上的門檻,無論是60%或104%,對出口商而言幾無利潤可言,皆為致命打擊。
駱明輝表示,雙方目前仍處於互相試探階段,透過不斷升高的關稅壓力,測試對方政策底線。雙方最終仍可能回到談判桌上,但唯有等到兩國在經濟與產業層面都感受到明確「痛點」,僵局才可能出現轉機。
發展中國家面臨選邊壓力
除了中美兩國直接對峙,相關效應亦迅速波及其他發展中國家。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資深研究員李耀指出,許多發展中國家與美國在產業結構上具有互補性,一旦失去美國市場,將面臨實質損失。這些國家在短期內為避免經濟重創,勢必傾向與美方站在同一陣線。
不過,李耀同時也指出,中國若能及時調整出口策略,與周邊東南亞國家建立穩定的產業分工體系,將低附加價值產品讓渡至鄰近國家,且不造成市場壓力,那麼這些國家仍可能與中國保持合作,甚至在地緣政治上形成另類聯盟。
服務貿易成關鍵變數 中國反制空間尚存
在此次關稅戰中,雙方除針對製造業商品課徵高額關稅外,服務貿易亦可能成為中國未來反制的重要戰場。駱明輝指出,美國長期在對中國的服務貿易中維持順差,若中國政府決定在金融、科技、教育與娛樂等領域限制美國企業進入或經營,將對美國內部服務型企業產生強烈衝擊,對川普政府形成施壓。
專家指出,此舉不僅具備戰略意涵,也代表中方可選擇更具針對性的報復措施,而不僅侷限於傳統的商品關稅對等原則。
全球經濟進入混沌 企業與市場需應變
面對中美貿易戰進入新階段,全球供應鏈與市場預期同步震盪。歐亞、美洲多地企業已開始評估生產基地遷移與供應鏈重整的可能性,跨國企業面臨前所未見的調適壓力。金融市場方面,主要股市在消息公佈後普遍下跌,避險資產如黃金與日圓則同步上揚,顯示市場對風險升高的強烈反應。
觀察人士認為,儘管川普政府試圖藉高關稅爭取更有利的貿易談判條件,但極端措施也可能導致消費者成本上升與經濟疲弱風險。而中國雖有龐大內需市場支撐,長期來看亦難完全承受出口市場萎縮與全球孤立的壓力。
結語:談判破局與否 仍待觀察
整體而言,關稅戰是否走向失控或重回談判,仍有待未來幾週的政治與經濟變化決定。駱明輝強調,目前判斷哪一方會率先退讓尚言之過早,「誰先痛、誰先讓」仍取決於實際效應與政治承受力。未來幾週內,若企業界與民眾壓力逐步浮現,可能促使雙方重新評估策略,進而為談判重啟鋪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