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閣成局?藍營拋出終極一搏 民眾黨態度成關鍵
台北市長蔣萬安上週在北檢前的國民黨抗議行動中高調亮相,提出「倒閣重選」主張,使原本僅停留於藍營內部討論的「不信任案」成為公開的政治操作。此舉不僅試圖挽救藍營在罷免戰中的頹勢,也對民眾黨釋出合作邀請,掀起朝野政治版圖重新洗牌的想像空間。
國民黨近期推動對多位綠委的罷免行動,但連署進展顯著落後,且部分選區更遭爆「幽靈連署」、「死亡連署」爭議,正遭全台檢調全面清查。基層藍委在連署推動與防守民意雙重壓力下,士氣疲弱。為突破困境,黨內開始轉向「倒閣重選」策略,希望透過發動對行政院長的不信任案,逼迫賴清德政府解散國會,進行全面改選。
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第三條第二項規定,立法院若通過對行政院長的不信任案,「總統」得選擇解散國會。由於目前藍營擁有52席,再加上親綠無黨籍1席,距過半尚有一段距離,若要成功通過不信任案,關鍵將落在民眾黨的8席不分區立委身上。
然而,民眾黨對倒閣的態度始終保留。據政壇觀察,該黨猶豫的原因有三。其一,8名立委皆為不分區,若重新選舉,席次與政黨補助款皆有風險;其二,民眾黨基層支持者對罷免或倒閣議題熱度不高,未見明顯參與動能;第三,黨內領袖柯文哲近期因京華城案進入密集訴訟期,導致空戰操作與輿論領導力下降。
儘管如此,藍營基層支持者已普遍認為,若無破釜沈舟之舉,國民黨恐將在罷免戰與司法調查雙重打擊下失去戰略主導權。部分黨內人士指出,若倒閣行動成真,即使不一定獲勝,至少可喚起支持者危機意識,並迫使綠營重新面對選舉壓力。
此外,對於民眾黨主席黃國昌近日強調「若倒閣,「總統」也應重選」的說法,藍營內部人士普遍認為不具可行性。依目前憲政體制,「總統」並不受立法院不信任案影響,相關主張僅為政治話術,實質上無助於推動倒閣。
政壇焦點現聚焦於4月26日國民黨即將發動的凱道集會。此次行動預期將成為觀察藍白是否合作的風向標。若民眾黨高調參與,可能代表對倒閣議題鬆口;反之,若缺席或冷處理,亦將削弱藍營整合力道。
分析人士認為,國民黨此舉儘管風險極高,卻也展現出不甘坐以待斃的決心。在藍營遭逢司法追打與罷免反撲的敏感時刻,倒閣已非單純的權力遊戲,而是能否重組戰場、爭取話語權的政治突圍。
隨著時間逼近,民眾黨是否成為關鍵少數,將決定此局能否成形。對於黃國昌與柯文哲而言,這不僅是一次政治選擇,更是一次信任測試,攸關其未來在國會與「總統」大選中的定位與籌碼。
黃呂錦茹事件與國民黨的「忠誠試煉」:一場組織紀律與派系利益的角力
2025年4月中旬,台北地檢署針對國民黨罷免案中的「幽靈連署」、「死亡連署」事件展開調查。其間,台北市黨部主委黃呂錦茹遭檢方約談,迅速引發黨內外高度關注。國民黨高層立即動員,黨主席朱立倫親率黨公職到北檢抗議,並強調此為「政治迫害」,黨內意見領袖韓國瑜亦於社群媒體發文聲援。然而,黃呂錦茹並未現身北檢門前,也未發表任何個人聲明,引發外界對其角色定位與黨內地位的諸多聯想。
此一事件可謂是國民黨近期內部矛盾與策略分歧的縮影。黃呂錦茹不僅是台北市黨部的主委,更被視為朱立倫在北市的重要人馬。然而,從事後處理來看,國民黨對她的保護力度與挺身而出者之少,頗讓人玩味。
一、事件原委與權力交錯
根據檢方說法,黃呂錦茹在北市黨部主導罷免作業期間,涉及多筆疑似造假連署資料的作業流程,因此被列為調查重點對象。檢調單位在蒐集相關證據後,認定其涉案情節重大,有串證之虞,遂於訊問後聲請羈押禁見。法院經審理後,認為雖有相關疑慮,但尚不足以構成羈押必要,因此裁定無保請回。
此一經過,在國民黨內部與輿論場均引發高度波動。國民黨立即定調為政治打壓,形容檢調過度動用司法權力針對在野陣營,進一步拉高政治對抗的張力;但從法院裁定無保請回的角度觀察,則顯示檢方現階段提出的證據恐仍欠明確,亦給予黃呂錦茹暫時喘息空間。此判決既未還其清白,也未證實清廉,反倒將司法與政治的交錯推上新一層次。
據《自由時報》與《聯合報》報導,台北地檢署針對國民黨多個選區的罷免連署展開清查,黃呂錦茹因為是罷免作業的實際負責者之一,遭檢方聲請羈押,經法院開庭審理後,裁定無保請回。此一結果在政治層面引發兩極解讀:國民黨視之為司法未發現實質犯罪事證的證明,民進黨與部分媒體則認為這只是程序性判決,不代表事件結束,檢方仍可補強證據再議聲押。儘管尚未起訴,國民黨高層迅速升高為政治事件處理,目的是要形塑一種執政黨利用國家機器打壓在野的氛圍。然而,在黨內的輿論動員中,黃呂錦茹的名字被刻意淡化,幾乎未被提及,反倒是朱立倫與蔣萬安聲量居上,顯示高層對黃的個人風險有意切割。
二、派系鬥爭的表徵
長期觀察國民黨內部生態者皆知,黃呂錦茹出身「本土藍」系統,與朱立倫關係密切,卻與韓國瑜、盧秀燕等深藍派系互有龃龉。此次事件爆發,正值黨內陷入2028「總統」提名的前哨戰,黃被視為朱系代表人物,在北市掌握基層資源。其遭遇司法調查,對朱立倫而言是打擊,對對手派系卻可能是一個重整棋局的契機。事實上,《中國時報》分析指出,黨內不乏聲音認為黃應請辭主委以保全大局,顯示其黨內地位並非鐵板一塊。
三、輿論與民意反撲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幽靈連署」事件本為國民黨對抗民進黨的政治手段,卻因手法粗糙、程序瑕疵而反遭社會質疑。據TPOC民調顯示,高達68%的民眾認為「應嚴查連署資料真偽」,甚至有54%的藍營支持者也支持查辦。這意味著,國民黨若一味將事件政治化處理,而未交代內部責任歸屬與制度漏洞,恐將面臨更大的信任危機。
四、組織紀律的困境與轉機
國民黨近年來在組織運作與紀律整合上屢屢受挫,黃呂錦茹事件正突顯黨內缺乏制度化監督機制與風險應對準則。與民進黨相較,其黨務架構與地方執行能力不斷被詬病為「鬆散」、「人治」。若黨中央無法藉此次事件進行系統性整頓與反省,未來在地方選舉、議題動員上的戰力恐進一步流失。
然而,這也是一個重建的契機。若國民黨能正面回應社會質疑,進行誠實內部清查、檢討責任歸屬,並公布新一輪黨內組織紀律與資料管理改革方案,或可轉危為安,甚至重拾部分年輕選民的信任。
五、未來觀察指標與檢調走向
接下來的幾個月將是檢視國民黨整體應變能力的關鍵。司法層面上,雖然法院已對黃呂錦茹裁定無保請回,但檢方表示不排除後續補強證據後再次聲押,顯示偵辦尚未結束。民進黨方面亦已表態支持檢警依法辦案,並強調將追查是否存在組織性偽造行為,將事件導向政黨治理與法律責任的交界地帶。黃呂錦茹是否請辭?朱立倫是否進一步切割責任?國民黨是否針對幽靈連署案提出內部檢討報告?是否邀第三方公正單位協助調查?以及在制度面上是否建構更透明的連署資料管理系統?
此外,2026地方選舉與2028「總統」立委選舉的布局也將受到這場風波的深遠影響。若朱立倫一系無法穩住北市的地方樁腳與群眾信任,蔣萬安的市政與接班人選也將承受更大壓力,為盧秀燕與韓國瑜等人提供政治突破口。
六、朱立倫的政治責任
作為國民黨黨主席,朱立倫無論在罷免行動的決策階段、地方黨部的人事任命,乃至事發後的回應處理,都無可避免地背負起高度的政治責任。黃呂錦茹作為他一手安排的北市黨部主委,在執行連署行動中捲入爭議,無論是否觸法,均已嚴重損及黨的形象。
朱立倫在事件爆發初期選擇高調抗議,欲塑造執政黨打壓在野黨的政治氛圍,但當事人遭聲押後無保請回,其回應則轉趨低調。這種前後矛盾的應對方式,也反映出其在危機處理上的不穩定與搖擺。
黨內人士私下透露,朱立倫現階段正面臨來自兩股壓力:一是來自基層與媒體的問責聲浪,要求他針對北市黨務出現的失誤提出說明與改革方案;二則是來自黨內其他有意角逐2028的潛在競爭者,認為朱未能有效領導,應考慮在黨務布局上讓位。
若朱立倫選擇切割黃呂錦茹,雖可短期止血,卻可能動搖對其黨內人馬的信任基礎;若選擇堅持相挺,則勢必背負更沉重的輿論與法律風險。如何在「領導責任」與「政治求生」之間取得平衡,將考驗朱的政治智慧,也將決定他在國民黨未來權力版圖中的去留。
忠誠試煉的另一面
黃呂錦茹事件不僅是一場行政風暴,更是一場政治忠誠與組織能力的雙重試煉。國民黨究竟是選擇自保切割,還是迎難而上,從中推動改革?這不只是一次人事震盪,更是攸關國民黨作為現代政黨能否轉型重生的關鍵時刻。
從這場風暴中走出的國民黨,會是更團結的戰鬥組織?還是更加分裂的舊式政團?端視其是否能誠實面對自身制度與文化的積弊,做出歷史性的選擇。
美中關稅戰現曙光 川普態度轉向釋出降溫訊號
美中貿易戰再現轉機。美國總統川普17日在白宮公開表示,他不願意繼續提高對中國商品的關稅,並透露中美雙方正在就關稅問題進行新一輪談判。這項表態被市場視為川普政府尋求「降溫」的明確訊號,也引發全球股市的連動反應。
川普在橢圓形辦公室接受媒體訪問時指出,「中國高層已經釋出想談的訊號」,但他未明言是否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直接聯繫。他強調:「我們會達成一項非常好的協議。」不過對於溝通管道、時間點與細節,川普並未進一步說明。
據了解,美國目前對中國課徵的關稅平均已達145%,而中國反制措施亦將部分美國商品關稅提升至125%。不過近來美國國內出現一連串經濟數據不振,加上企業界與金融市場對關稅升級的壓力不斷累積,導致川普面臨強大內部反彈聲浪。
旅美學者翁履中分析指出,川普此番「軟化」談判姿態,並非出於中國讓步,而是源於美國股市的劇烈波動與企業界不滿的壓力。據統計,美股近月已下挫超過2500點,跌幅約6%,反映市場對貿易戰的不確定性感到憂心。
此外,TikTok分拆案亦成為近期美中博弈的核心議題之一。川普表示,TikTok協議已初步達成,但「將延後推動,直到相關情勢獲得妥善解決」。儘管並未透露具體內容,但外界認為,TikTok可能成為貿易談判中的交換籌碼。
翁履中指出,川普強調中國已聯繫美方,卻不願具名對象,這種語言技巧具有策略意圖。若中方選擇不否認,便形同默認;若選擇否認,則川普可主張為間接互動,進退皆有餘地。他認為這是川普為自己鋪設下台階的政治手法。
另一方面,觀察人士認為,美中若重啟談判,牽動的不僅是雙邊關係,還包括全球供應鏈與科技市場布局,尤其對台灣半導體與電子業而言,具有深遠影響。若談判能避免進一步升級,有助於恢復市場信心與穩定出口環境。
儘管川普表態樂觀,但談判是否真正啟動、協議是否成形,仍有待觀察。北京方面至今未針對川普的談話發表官方評論,但在官方媒體與外交系統上,語調較過往有所緩和。
翁履中總結指出,目前仍處於「華府試探、北京觀察」的階段。對川普而言,若能以「deal-maker」形象達成協議,將有助於拉抬選情與化解內部壓力;而對中國而言,則須衡量讓步幅度與國內政治氛圍。
台灣方面,業界與政策單位應持續追蹤局勢演變,評估潛在風險與因應策略。特別是在TikTok、半導體供應與對美出口領域,應積極準備應對多變的國際談判環境
【社論主題】
美債市場震盪與川普關稅政策的交互作用:一場金融與政治的雙重壓力測試
美國國債市場,長久以來被視為全球金融穩定的壓艙石。然而,在川普總統掀起對等關稅風暴之後,這一傳統穩固的基石,竟開始出現異常劇烈的波動。美國政府發行的長期國債收益率自4月初起快速攀升,顯示市場對美國經濟基本面與政策前景的疑慮已不容忽視。此一金融現象,不僅反映出投資者對川普加徵關稅後的經濟不確定性感到不安,更可能促使白宮重新考慮其激進貿易政策的可行性與代價。
一、從”解放日”到市場拋售:債券市場的反應為何重要?
4月2日,被川普政府命名為”解放日”的關稅新政正式對外宣示,對中國以外國家課徵10%對等關稅。而在政策具體實施的4月5日後,總統更加碼宣示將全面提高關稅,引發市場強烈震盪。最初,資金如預期般湧向被視為避險資產的美國國債,但短短幾日後,情勢急轉直下。
10年期美債收益率由3.9%飆升至4.5%,30年期更逼近5%的大關。對一般投資人而言,0.2%的變動即為重大警訊,而此番變化足證拋售壓力之沉重。美國國債不再是市場無條件信任的避風港,反映的其實是對美國自身財政穩健與政策前瞻失衡的深層焦慮。
二、借貸成本全面上升:對家庭與企業的連鎖效應
國債收益率飆升將直接抬高政府籌資成本,對美國政府預算形成沉重壓力。牛津經濟研究院首席分析師卡納萬指出,這種壓力將同步波及民間市場,包括房貸、信用卡、汽車貸款在內的各類借貸利率也將水漲船高。尤其對於依賴短期資金週轉的小型企業而言,信貸緊縮與資金成本提高無異於迎頭重擊。
根據美國商會的調查,逾三分之一的小企業主以房屋股權作為信用擔保。一旦房市與利率雙雙上揚,信貸市場將出現系統性收縮,抑制創業意願與就業機會,最終回過頭來削弱美國整體經濟增長潛力。
三、川普的政策彈性:當股市與債市同時反撲
川普總統對市場反應的忍耐界線,向來以股市為分界。然而此次,債市的反撲讓白宮陷入前所未有的雙重壓力。財政部長斯科特·貝森特據傳在接獲企業領袖來電後,勸說川普對除中國以外的國家暫停高關稅90天,成為政策鬆動的轉捩點。
正如凱投宏觀首席北美經濟學家阿什沃斯所言:「一旦債券市場開始疲軟,要讓總統改弦易轍,只是時間問題。」這番評語不無譏諷之意,卻也揭示現實:川普即使無懼股市震盪,對債市動盪卻難以輕忽。畢竟,美國國債是全球央行與養老基金最重要的資產,若失信於此,美國將面臨前所未有的國際金融風險。
四、是否複製英國迷你預算災難?
本次美國債市波動與2022年英國前首相特拉斯推出「迷你預算」後債市崩跌頗有雷同。當時英國因無資金支持的減稅政策,導致債券遭拋售,迫使英格蘭銀行進場救市,避免養老基金崩盤。如今美國的國債與美元出現風險溢價,不免令人警覺是否重蹈英倫覆轍。
凱投宏觀副首席市場經濟學家戈爾特曼警示:「美債所呈現的風險溢價,是自金融海嘯以來罕見。」若拋售持續擴大,不排除聯準會被迫入場干預。這對本已為抗通膨而高舉利率的美國貨幣政策而言,將是一場政策邏輯的自我矛盾。
五、中國因素與債券政治學
外界揣測中國是否會以拋售美債作為回應關稅的報復手段,然而根據德意志銀行資料,中國持有約8700億美元美債,為美國第二大外債持有國。凱投宏觀分析指出,低價拋售將讓中國本身承受鉅額虧損,恐比美國損失更大,因此不具備執行誘因。
但這項假設本身即突顯一個重要事實:當美國債務大量由外國持有,其金融主權與政策操作已與全球政經關係深度綁定。關稅政策與財政穩定之間的連動關係,遠比一般選民所能想像的複雜而敏感。
金融市場即是政治的放大鏡
國債市場這面鏡子,映照出川普政府政策邏輯的盲點與風險。當選擇關稅戰作為對外施壓手段時,應同步考量其對內金融穩定的衝擊。債券市場的憂慮,實則是對川普經濟路線的一次不信任投票。若政府無法釋出清晰的預算紀律與財政可持續訊號,最終受傷的將不只是總統的民調,而是美國整體經濟的根基。
債券市場的動盪,提醒我們:經濟與政治從來不分家,任何忽視市場信號的政策操作,最終都將反噬其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