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算解凍報告遭延宕?中央部會公務員爆料民進黨刻意延後送審 引爆網路熱議

立法院本會期以來,藍白在野陣營大力推動對中央政府預算進行刪減與凍結,引發行政部門強烈反彈。民進黨近期則以「刪凍預算將癱瘓政府運作」為由,發動大型宣講與反制行動,甚至號召支持者發起針對在野黨立委的罷免行動。然而,近日一則自稱「中央部會公務員」的匿名爆料在網路上迅速傳播,指出「政府高層要求各部會扣住已準備完成的預算解凍報告,不准送交立法院審議」,引發社會關注與政治角力新一波風暴。

該爆料最早出現在社群平台,由網友以匿名形式發文指出:「我是中央部會公務員,我就問你民進黨中央政府要求部會扣住所屬單位和三級機關已經準備好的預算解凍報告,拒絕提送立法院審議,只為了讓你們那個狗屁宣講能繼續誇大『在野刪凍預算癱瘓政府』,煽動裂解這個社會。」文末更不滿地批評:「這算什麼清廉勤政愛鄉土?」

貼文一出,立刻被多個政治粉絲專頁轉載,包括「鎖綠鴉」與「誰把綠色變成噁心的顏色」等粉專均強調「連公務員都看不下去了!」質疑民進黨政府「政治操作」凍結預算議題,營造受害形象以強化罷免正當性。

根據《立法院職權行使法》第58條及相關預算審查規定,立法院針對政府預算可依法凍結部分款項,作為監督手段。各部會若欲動用該筆經費,須依照程序提出書面解凍報告,經立法院相關委員會審查通過後方得動支。

藍營立委對此批評聲浪持續擴大。國民黨立委賴士葆接受訪問時表示:「這種情況過去從未發生,依法提出報告就能解凍,哪有什麼不能使用的問題?如果部會不提報告,那是行政部門的問題,不能賴給立法院。」

針對網路爆料與藍營批評,行政院截至目前尚未對個別指控發出正式回應。不過,行政院發言人林子倫日前曾表示:「在野黨凍結近千億元預算,嚴重影響政府推動政務與政策推行,中央部會一再被迫中止執行基層重要建設,人民才是真正受害者。」

然而,多數立法院內政、交通、教育等委員會成員皆指出,各部會若能如常提送報告,審查機制運作順暢,經費解凍並非困難。「關鍵在於行政單位是否願意如實配合立院監督,而不是對外操作政治攻防,」一名立委助理透露。

不具名的官員指出,從年初預算審查至今,多個單位均表示報告「已備妥」、「隨時可送」,但遲未提報至立院,傳出是「高層交代暫緩」,讓人不禁質疑是否為配合政治節奏而延遲解凍程序。

學者觀察則認為,預算凍結制度原是為保障國會監督權,避免行政權無限擴張。「但若行政部門刻意阻止正常審議流程,反而變成政府自導自演癱瘓的局面。」台大政治系教授林佳穎指出:「這類做法長期下來將削弱國會信任,也損害行政中立原則。」

民進黨方面未正面回應是否存在「統一指示延緩送報告」的情況,但仍強調在野黨持續進行刪減與凍結,使施政無法推展,是「不負責任的政治杯葛行為」。

目前該則「公務員爆料」仍持續在社群平台上擴散,不少網友留言回應「這是真的,上面交代不要報告」、「證明政府不缺錢,缺的是政治誠信」;但亦有支持綠營者認為「爆料內容太情緒化,未具體說明何部會、何筆預算,可信度有待查證」。

事件持續延燒之際,外界普遍關注立法院是否將進一步釐清行政部門送報告進度,以查明是否真如爆料所言「人為延宕」,或為單一部會作業安排不當所致。

蝦皮中資疑雲惹議 監委澄清調查對象為主管機關並非企業本身

台灣人高度依賴的網購平台「蝦皮購物」(Shopee)近日捲入中資疑雲,引發監察院關注。監察委員賴振昌以資安及經濟主權為由,申請針對主管機關是否審查不周進行自動調查。但此舉引來前監委仉桂美質疑監察權是否擴權至私人企業領域,恐有違憲之虞。監察院則澄清調查對象並非企業本身,而是主管機關是否怠於行使監理職責。

蝦皮購物近年成為台灣最受歡迎的電商平台之一,不僅涵蓋民生商品、科技產品、娛樂票券,更深入各年齡層日常消費習慣。惟監委賴振昌指出,市場傳言該平台疑涉中資,恐涉及國家資安與個資保護問題,因此需釐清經濟部、金管會等主管機關對相關審查機制是否周延。

「我們的調查對象是主管機關,並非蝦皮公司。」賴振昌強調,目前尚未有證據證實蝦皮為中資企業,但因相關傳聞持續擴散,監察院有責任調查國家公權力是否有監督疏漏,確保我國資安不受外部威脅。

不過,前監委仉桂美則認為,此舉可能牴觸憲政體制。「監察院的權限是針對公權力進行監督,而非干預私權。若將手伸向私人企業,恐將超越憲法規定,構成職權濫用,」她指出,若監察院日後以相同標準調查其他外資企業,將對外商投資信心產生寒蟬效應。

對此,賴振昌反駁,調查目的為釐清「審查機關是否盡責」,並未越權或擴權至企業內部運作。根據他所提供的案由,監察院僅針對公部門是否於投審程序中落實外資身分認定、資訊安全審查等標準。

依據《公司法》與《投資審議辦法》,外國投資需經經濟部投審會審查,若涉及特定敏感產業或資訊處理行為,亦需遵循資通安全相關規定。金管會則負責電子支付與金融科技相關業務監理。外界關切監院此番是否欲針對這些單位「補洞查漏」,提升未來管理精準度。

不過,此案尚未展開實質調查,已有藍綠政治論戰隱然成形。國民黨立委翁曉玲除支持監委釐清責任外,並將矛頭指向監察院長陳菊。翁質疑陳菊自2024年年底以來請病假超過四個月,長期未能主持院務,應考慮請辭負責。

「政務官不同於事務官,其責任不僅止於在職,更在於履行職權。若無法主持全局,應有去留自知的勇氣。」翁曉玲表示,民眾有權利知曉監察院是否仍能有效運作,維繫憲政體制的最後防線。

針對院長請假爭議,監察院則回應表示,陳菊自今年四月起申請延長病假,依據規定一切合法,其任期將於2025年7月30日屆滿。院務由副院長或資深監委代為主持,運作照常,無違行政程序。

學界對此亦有觀察。有憲法學者指出,監察權若僅侷限於行政單位,確應依法行使;但若涉及具公共性影響的私部門,例如掌握大量個資或關鍵基礎設施者,「其性質已非傳統意義上的純粹私人領域」,監院調查有其正當性基礎,但仍須審慎操作,以免爭議擴大。

目前監察院尚未公布實際調查時程或相關單位資料,預計將由賴振昌主導進行調查案啟動程序。蝦皮公司方面截至截稿前未對此事發表回應。

波音737 MAX因中美關稅戰返美 廈門航空訂單成焦點

一架原訂交付給中國廈門航空的波音737 MAX噴射客機,於本週日意外返回美國西雅圖波音工廠,引發外界高度關注。此舉被視為美國總統川普新一輪關稅政策下的最新受害案例,也顯示中美航空貿易長年免稅機制遭到嚴重衝擊。

根據《路透社》目擊者描述,該架塗有廈門航空塗裝的737 MAX客機,於美東時間週日18:11(格林威治標準時間0111)降落在波音位於西雅圖的生產基地。飛機在5000英里(約8000公里)的返航途中,分別於關島與夏威夷加油,顯示原訂交付作業遭遇中斷後被調回美方生產中心。

這架客機原為中國市場所設計,是數架預定在中國舟山波音完工中心進行最後整備與交付的737 MAX機型之一。據航空顧問公司IBA估算,每架737 MAX市場價值約為5500萬美元,在高額關稅下,將大幅拉高中國買家的實際採購成本。

川普政府本月稍早宣布,針對中國進口商品關稅再度上調,將基準稅率由之前的125%一舉提高至145%,藉以施壓中國政府在經貿談判中作出更多讓步。中國則迅速祭出反制措施,對多項美國商品課徵高達125%的報復性關稅,其中涵蓋高科技產品與航空設備。

目前尚不清楚此一退貨決策是否由波音主動所為,亦或由廈門航空基於稅負考量決定延後或取消交機。波音與廈門航空雙方至今未就此事回應媒體置評請求。業界人士普遍認為,中美雙邊關稅的不確定性,已使得多數原本計畫中的飛機交付計畫面臨「暫緩甚至取消」的風險。

航空產業分析師指出,這起事件突顯長年享有免稅待遇的航空器貿易模式,正面臨空前挑戰。根據以往慣例,各國在跨國購買商用飛機時,通常不會徵收關稅,理由是飛機製造涉及高度複雜的跨國供應鏈,加徵關稅將不利於國際航空網絡穩定。

「這是一個警訊,全球航空工業的規則正在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一名不願具名的航空顧問表示,「從自由貿易邁向戰略限制的趨勢,已使許多航空公司不得不重新評估其機隊更新計畫。」

回顧波音737 MAX的中國交付歷程,自2019年發生空難事故並遭全球停飛以來,中國便全面暫停該型號的交機。2023年起,波音才開始恢復與中國客戶的交付協議,並將舟山完工中心視為推動市場重啟的重要基地。但此次返航事件顯示,重建互信之路仍充滿變數。

此外,市場亦觀察到,若中方航空公司大規模延後甚至取消波音訂單,將有利於歐洲競爭對手空中巴士(Airbus)擴展中國市場布局。特別是在關稅制度未明朗化之前,採購風險成為航空公司財務部門最首要考量。

一位航空公司高層透露,「與其承擔高額關稅,我們傾向觀望半年以上,再視政治情勢決定是否啟動新一輪採購程序。」

目前,波音公司正試圖透過與美國商務部及中國民航總局溝通,尋求突破交付障礙。惟在美中政治與經貿關係持續對立的大環境下,即便雙方願意恢復商業合作,關稅障礙與技術信任仍是當前無法繞過的兩大挑戰。

關稅治國與產業回流的代價——川普經濟民族主義的挑戰與風險

「讓美國再次偉大」(Make America Great Again)這句口號,不僅是川普總統政治操作的象徵語言,更已轉化為美國新保護主義的政策實踐標誌。上任後,川普祭出一連串關稅政策,試圖重構全球供應鏈,將產業鏈核心拉回美國本土。然而,這場關稅戰不僅是一場對外的經濟施壓,更是對美國內部產業結構與社會福利制度的深刻重塑挑戰。

在《風傳媒》節目《下班瀚你聊》中,台大政治系名譽教授明居正深入剖析川普關稅政策的邏輯與代價。他指出,儘管關稅會拉高物價、擴大消費者成本負擔,甚至引發通膨壓力,但川普仍選擇推行此政策,其背後的判斷在於:中國對美國的戰略威脅程度,遠大於傳統華府認知。

從歷史曲線看製造業流失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作為全球唯一未被戰火摧毀的工業大國,曾一度掌握全球高達60%至70%的製造產值。然而,隨著歐洲與亞洲的重建與崛起,特別是德國、日本、韓國與中國的後發產業競爭,美國製造業逐漸失去優勢。工資上升、環保法規嚴格,加上資本尋求低成本勞力市場的趨勢,使美國企業紛紛將生產線轉移至境外,造成所謂「鐵鏽帶」的空洞化問題。

這些變遷不僅削弱了美國本土的工業就業,也對工人階級造成嚴重衝擊,進一步加劇貧富差距與階級撕裂。川普正是瞄準這股被全球化拋下的選民群體,以強烈的民族主義語言,獲得「白人藍領」支持者的選票。

關稅政策的政治賭注

川普以高關稅方式打擊來自中國、墨西哥等國的產品進口,理論上可促使生產鏈回流美國本土。但正如明居正所指出,這種「一次性討回公道」的做法,風險相當高。全球供應鏈經多年盤整,牽一髮動全身,關稅政策一旦錯估將產生兩面夾擊:對內造成物價上漲與消費力削弱,對外則引發報復性關稅與貿易衝突,進一步擴大經濟戰風險。

事實上,美國企業即便因關稅壓力而退出中國,也未必選擇回到美國,更多的可能是轉向東南亞或印度等新興市場。真正能回流的產業,仍受限於土地、能源、人力成本與人才結構等因素,短期內難以真正大規模重建「美國製造」。

經濟民族主義與社會福利的拉扯

明居正另指出,川普為了促進製造業回流,勢必得考慮調整社會福利政策。美國福利制度雖不如北歐全面,卻仍涵蓋失業救濟、醫療補助與食品券等多項社會支出。若希望低技術勞動人口重新進入製造業市場,勢必要削減部分補助,提高就業誘因。

然而,川普目前面對的另一挑戰是物價高漲與民生壓力。在此情況下,他採取普發現金、減稅等「短期舒壓」手段來爭取民意支持,但這些政策與關稅引發的通膨壓力本質相悖,形同在施壓與補償間擺盪,缺乏結構性解決方案。

時間壓力與制度性掣肘

川普的連任期僅剩約一年半,明居正直言,其時間窗口極為有限,必須在2026年期中選舉前交出具體政績,否則若國會失守,關鍵改革將遭遇制度性掣肘。

從美國現行體制觀察,若共和黨無法掌握參議院或眾議院,民主黨極可能阻擋川普進一步擴張其經濟民族主義政策,包括大規模基建投資、關稅法修正、以及社會福利重分配等議程。

因此,川普政策不僅是一場關稅戰,更是一場與時間與制度對抗的權力賭局。

結語:全球化反撲與美國的抉擇

川普的關稅政策,表面上是對中國的經濟制裁,實則反映出美國對其地緣與經濟主導權失落的焦慮感。製造業是否真能藉由關稅重返美國?或者,只是轉向新的境外低成本區域?這是一個尚未有定論的問題。

不論川普是否成功,他的政策已深刻改變美國對外經濟思維與國內治理邏輯。未來的美國總統,恐怕再難迴避這場關稅與全球化之間的辯證,亦無法忽視產業回流與社會重建之間的代價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