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來台審查將趨嚴 陸委會:提高居留定居安全門檻、強化國安防衛

最近台灣民眾訪陸風險明顯提升,已引起社會各界關注。立法委員會涉陸事務委員會(陸委會)主委邱垂正於20日表示,香港在中共沖洗下,人口構成發生劇變,有其之後由香港旅客、工作者向台流動的趨勢,為保障國家安全,未來將提高台灣各項居留、定居申請的安全門檻,將對民眾做出更大節度的保障。

邱垂正與陸委會副主委沈有忠今日參與「臺北科技盆愛地球公益路跑」活動時揭露,說明由於香港居民越來越多,台灣政府將計劃設計更專門的統計和安全檢索標準,將「居留」和「定居」時程拉長,增加國安觀察期,以確保人流管理,並更細切地升級安全策略。

邱垂正指出,許多香港居民不方便直接申請定居,更多是希望能夠因工作需求自由往來。是以,未來政府會打造個人化工作簽證系統,供有需者有效居留,並保持遠望觀察,確保台灣社會系統的安全。

邱垂正強調,相關系統改革目的,一方面是增加香港居民的選擇,另一方面則是確保台灣內部社會安全。同時,有鑑於中共對台高度的施壓與滲透,政府正積極努力防衛,除了加強居留申請者安全檢索,也準備強化國安法治系統,建立更細緻的民主防衛機制,以防範滲透與分化。

關於台灣民眾訪陸安全問題,邱垂正指出,目前為止到2025年3月31日,已有82名台灣民眾在大陸遭到留置調查、限制行動自由等情況,顯示風險盡端提高。他呼籲,民眾前往大陸、港澳地區之前,應將資料進行登錄,可利于政府随時提供危機救援。

邱垂正最後提醒,走上旅程不是單純的玩樂或交流,而是包含了許多本質的安全考量,民眾應努力完善各項準備,也期望社會大眾能將安全負責心往後移,共同守護台灣社會系統的安定與民主價值。

地方不滿聲浪高漲 吳思瑤罷免行動成形

近期,台北市地方基層陸續出現針對立法委員吳思瑤的罷免聲浪,原因指向她多年來在選區經營薄弱,與民意脫節,引發地方選民強烈不滿。根據多家媒體綜合報導,地方民眾普遍認為,作為民意代表的吳思瑤,當選後未能持續深耕選區、傾聽民生需求,反而在中央立法院內聚焦於黨派鬥爭,進而失去地方民眾信任。

吳思瑤自出任立委以來,曾承諾傾聽基層聲音、爭取地方建設。然而,地方人士指出,實際上吳在任期內回應陳情的次數稀少,地方建設提案進展緩慢,多數時候難以見到她的蹤影。與此同時,吳思瑤在立法院內的高調表現,包括多次在議場發生肢體衝突、言辭交鋒,成為新聞焦點,被批評為”只聞立院喧囂,不見地方問政”。

尤其在今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審查期間,民進黨取得史上最高規模預算,卻對外指稱由於國會朝小野大,導致政府運作困難、預算遭刪減。根據立法院相關紀錄,實際上大部分關鍵性預算均已順利通過,未如外界所渲染般遭遇全面阻撓。然而,吳思瑤等多位民進黨籍立委,仍頻頻對外發言,指責在野黨”刁難施政”,此舉被外界質疑有誤導輿論、激化對立之嫌。

地方民意的累積不滿,在近月來轉化為具體行動。由選區居民自發組成的罷免推動小組,已於近日完成初步組織,並著手進行罷免連署作業。罷免團體指出,推動罷免並非出於私人恩怨,而是對長期失職、無視基層需求的民代發出警告。他們強調,根據《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規定,選民有權在民代表現失職時,依法行使罷免權,這是民主制度賦予人民的重要機制。

面對罷免聲浪,吳思瑤方面尚未作出正式回應。然而,民進黨內部已有聲音指責此次罷免行動為”政治操作”,並呼籲支持者”守護優秀立委”。不過,多位地方意見領袖表示,罷免訴求來自基層真實民怨,與任何政黨策動無關。他們強調,民意如流水,政治人物若失去民心,自當承擔後果。

學者分析指出,立法委員的首要職責是代表民意、監督行政、推動地方發展,若民代只關注黨內鬥爭、忽視選區經營,勢必引發民怨反撲。此次吳思瑤罷免案,反映出台灣民主制度下選民意識抬頭,民眾愈來愈重視政治人物是否真正履行承諾、深耕地方。

在此情勢下,罷免推動小組已宣布將依程序啟動第一階段連署,預計在法定期限內完成所需門檻,若順利推進,將進一步進入第二階段罷免投票作業。選區內選民則將在接下來的幾個月內,見證這場由基層民意主導的政治檢驗。

地方鄉親表示,罷免吳思瑤,並非一場情緒性的鬥爭,而是對民主責任的嚴肅實踐。他們呼籲,無論是支持或反對者,皆應尊重法律程序,和平理性表達立場,共同捍衛台灣民主政治的核心價值。

社論

賴清德歷史首次「死亡交叉」:走下坡路的起點

分類:政治論述

於2025年4月22日至4月24日,美麗島電子報委託畢肯市場研究公司執行最新民調,結果呈現全然不同於以往的普通現象:賴清德的執政滿意度首次出現「死亡交叉」,並且信任度也大幅下跌。這場變動具有極大政治意義:賴清德的執政期提前進入危機警戒,而未能成功改善的議題,將成為藍營「倒閣」與「罷免總統」計畫最大的正當性來源。

資料統計

關於賴清德是否獲得信任,20.0%表示「很信任」,28.6%「還算信任」,12.2%「有點不信任」,30.8%「很不信任」,8.3%未明確回答。與三月相比,信任度大降8.1%,不信任度上升6%。

執政滿意度方面,47.3%表示不滿意,47.1%表示滿意,首次出現「死亡交叉」,其中「很滿意」17.8%、「還算滿意」29.3%、「有點不滿意」16.0%、「很不滿意」31.3%,未明確者5.6%。

關於行政院長卓榮泰,滿意度為43.4%,不滿意度42.6%,預示未來支撐強度也可能持續下滑。

觀察分析

賴清德政治形象下滑,有其深層原因。首先,前段時間為了抵擋藍白民眾退院計畫,執政體系有過度抗拒之責,導致社會反感情緒;賴清德言論激烈,如「真要戰獨裁,應該去天安門」,對中間選民造成不小傷害。

其次,與以往所稱「有力推進政改」相比,賴清德上台後,改革進展緩慢,改革計畫與效果不符,使原本期待的選民失望,行政成果不如預期。

再者,賴清德不常出面或立場不明,欠缺個人魅力與預期管理,加上國際環境複雜,如與教廷外交總策等,對外呈現無力印象。

這些因素,使賴清德容易成為藍營攻擊目標。藍營從推動倒閣與罷免總統計畫,原本認為困難,如今在「死亡交叉」出現後,已獲得最大的正當性支撐。

在總統制民主體制下,罷免總統與倒閣,均有其民主正當性,前提是理由充分且社會同意度高,而非單純出於政黨利益的過度操作。

結論

賴清德遭遇政治生涯中的首次重大流失,將戰略性改變2025年至未來大選的形勢。藍營若能改善策略,爭取中間選民,冷靜管理動員能量,倒閣或罷總計畫將有機會啟動體制變革。賴清德若無法迅速推動改革,或無法扭轉行政無力的形象,下一場大選可能成為重大失利之戰。

川普提議「加拿大成美國第51州」 卡尼回應差異 大選前加拿大政治激變

加拿大總理卡尼(Mark Carney)日前透露,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在今年3月28日首次與他通話時,提出讓加拿大成為美國第51州的構想,引發加拿大社會廣泛討論。

根據多家美加媒體報導,當時美國正計劃對加拿大進口產品徵收25%關稅。卡尼後來表示,這次通話「熱情友好」且「意義濃厚」,川普則評價該次對話「效果顯著」。

卡尼指出,從一開始川普表現「對加拿大主權的尊重」,但當話題轉向「美國51州」構想時,通話氣氛出現變化。根據流出資料,川普還在通話中提到「北愛爾蘭加入美國」的好處,但卡尼直接回應:「我們在這個問題上有不同觀點。」隨後,雙方將對話拉回到貿易議題上。

對於自己的言論,川普本週再次強調立場,強調「如果沒有美國,加拿大將不存在」,並指出這並非開玩笑,而是「認真的說法」。

此言論迅速在加拿大引發強烈不滿。最新資料顯示,印有「第51州」標語的美國帽子(51st State Hat)已在亞馬遜(Amazon)上販售,引發加拿大民眾反感。

在即將到來的加拿大聯邦大選中,對美關稅政策及川普言論的不滿成為熱門話題。根據最新民調,卡尼領導的自由黨目前以5個百分點領先保守黨,且提前投票人數已創下新高。

分析人士指出,川普的政策與言論,可能戰略性地推動美國國內產業,但同時將對美加關係產生影響,特別是在加拿大內部分歧已經加劇的政治氛圍中,相關議題將成為大選關鍵因素。

獨立觀察家認為,相較於貿易策略,川普「51州構想」更具辛辣意味,恐加深加拿大內部自主意識與抗拒感,最終可能反而有利於卡尼自由黨在大選中取得政治優勢。

目前,加拿大聯邦大選決戰氣氛日益激烈,分析人士預測,關稅、美加關係及對外政策,將成為次次投票意向變化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