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台灣 面向大陸 放眼世界
疫情期間,大家都比較關心防疫,經濟發展較易被忽視,雖然會經常看到有關通脹升溫的消息。通脹升溫,我們的錢將會加速貶值,這並不是危言聳聽,而是已經在發生並且未來還可能越演越烈。那麼,如果發生嚴重的通貨膨脹,我們又該如何應對?
所謂的通貨膨脹,無非就是感覺到物價上漲。雖然台灣今年前兩個月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分別同比下降了0.3%和0.2%,看起來並不像是有通貨膨脹在發生,但仍然有其他跡象表明,通貨膨脹已經在發生,並且未來可能還會更明顯。
通貨膨脹的一個跡象,就是生產資料的價格在上漲。在過去一段時間裡,原油、銅、鐵礦石等作為工業的必不可少的生產原料價格紛紛大漲,或許現在我們還感受不到這些原材料價格上漲給我們帶來的影響,但一般民生必需品都已經漲價了,以豬肉的零售價格為例,已從以前的每台斤80元台幣上漲到110元。至於其他的產品大家遲早都會感受得到。
另一個是原材料的價格上漲,不可避免地會增加商品的生產成本,商品生產企業如果想要保住利潤,就很有可能提高商品的售價。不過,畢竟從原材料到商品需要一個過程,層層的堆疊上去,零售商品的價格上一定會隨著調整,這些跡象表明通貨膨脹正在發生。
簡單來說,若你是有很大筆資產以現金方式存在銀行,或是以定存、外幣儲蓄、儲蓄險等方式,都算是貨幣型資產,不太能抗通膨。不過每個人的理財策略不同,不能說買儲蓄險就不好,只是看每個人怎麼去規劃理財方式罷了。
此外,對於持有有價資產的人,譬如說股票、ETFs、黃金白銀、房地產、REITs等,都是能夠有效抵禦通膨,但也要注意到,像是股票等有價資產確實抗通膨,但其波動性較貨幣型資產大,因此投資人也要特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