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每日新聞短評 2025-03-17
台灣民意基金會最新調查:多數民眾不支持立法院大幅刪減中央政府總預算 立法院於2025年1月三讀通過中央政府總預算案,其中大幅刪減與凍結預算的決議引發總統府與行政院強烈反彈。台灣民意基金會今(14日)公布最新民意調查結果,顯示逾五成台灣民眾對在野黨主導的預算刪減持否定態度。 根據台灣民意基金會的調查,針對「一般說來,立法院這次大幅刪減與凍結今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您覺得適不適當?」的提問,12.7%受訪者認為「非常適當」,14.8%認為「還算適當」,27.1%認為「不太適當」,25.9%則表示「一點也不適當」。此外,12.2%受訪者選擇「沒意見」,7.3%則表示「不知道」或拒絕回答。換言之,20歲以上的台灣民眾中,僅28%認為預算刪減適當,而高達53%認為不適當。 社會主流民意與在野黨立場對立 台灣民意基金會董事長游盈隆分析,此結果反映出當前台灣社會對於中央政府預算案的看法,即在野黨推動的大幅刪減與凍結並未獲得大多數民意支持。相較於28%認為適當的受訪者,覺得不適當的民眾比例高出25個百分點。此外,在「非常適當」與「非常不適當」兩端的對比中,持強烈反對立場者(25.9%)幾乎是強烈贊成者(12.7%)的兩倍,顯示該議題在社會中存在明顯分歧。 游盈隆指出,這項民調結果對在野黨而言並非利多,特別是在社會輿論的壓力之下,若再發生大規模罷免行動,可能進一步衝擊反對陣營的政治支持度。換言之,社會主流民意對於立法院大幅刪減總預算的決定呈現負面態度,這將影響未來的政黨運作與政策走向。 政黨支持者對預算刪減的立場分歧 進一步分析受訪者的政黨支持傾向可見不同族群對此議題的立場差異。民進黨支持者中,僅4.6%認為刪減與凍結預算適當,高達88%則持否定態度。相較之下,國民黨支持者中,57%認為適當,24%認為不適當;民眾黨支持者則有66%表示適當,20%認為不適當。 至於未表態支持特定政黨的中性選民,19%認為適當,39%認為不適當,42%則選擇「沒意見」或「不知道」。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中性選民在多數議題上的立場較接近在野黨,但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在中央政府總預算刪減案上,中性選民反而較傾向反對。 調查方法與樣本結構 本次調查由台灣民意基金會委託山水民意研究公司執行,訪問期間為2025年3月10日至12日,針對全國20歲以上成年人進行電話訪談,採用市話與手機並用的雙底冊抽樣方式(市話占70%,手機占30%)。有效樣本共1079人,其中市話755人,手機324人,誤差範圍在95%信心水準下為±2.98個百分點。 為確保樣本代表性,調查數據根據內政部最新人口統計資料進行地區、性別、年齡與教育程度加權,以符合台灣成年人口的母體結構。本調查之經費來源為財團法人台灣民意教育基金會。 結論:民意反應影響未來政治走向 本次民調結果顯示,台灣社會對於立法院刪減中央政府總預算的決策存在高度爭議。儘管在野黨主導的預算削減政策獲得部分支持者認可,但整體社會對此持保留甚至反對態度,特別是中性選民的不支持度亦高於支持度。 此結果可能對未來的立法院運作、政黨競爭及政策走向產生影響,尤其在罷免聲浪升高的當下,在野黨的政策操作是否能夠獲得更廣泛的民意支持,將成為影響台灣政治局勢的重要觀察指標。 全台宣講戰開打 各政黨策略浮現 近期台灣政治氛圍再度升溫,隨著聯電創辦人曹興誠發起「反共護台大聯盟」,並於5日宣布第二階段罷免行動正式展開,各政黨亦紛紛啟動全國宣講,試圖主導輿論戰場。民進黨將於15日起展開「人民是頭家」政策說明會,由行政院長卓榮泰親自領軍,針對總預算案遭國民黨與民眾黨聯手否決一事,向人民解釋政府財政受限的影響。另一方面,民眾黨則宣布舉辦「人民要當家」全台宣講,首場將於23日在新北登場,試圖與民進黨的宣講活動相互抗衡。 民眾黨宣講 遭質疑為假動作 針對民眾黨的全國宣講計畫,資深媒體人康仁俊於13日的政論節目《新聞!給問嗎?》中直言,民眾黨此舉「根本是假動作」,並質疑其真正的政治意圖。他指出,民眾黨過去習慣發動員令,若真有實力,應公開號召現階段12個罷免綠營立委的團體,然而黨主席黃國昌至今未對此明確表態。 政治評論員吳崑玉亦持相似看法,他認為黃國昌「沒有事也一定要生事」,這次全國宣講的動機,更多是出於個人政治利益,而非真正支持罷免運動。他指出,民眾黨目前擁有8名不分區立委及多名地方議員,若真有意反制民進黨,應安排每位黨籍立委駐點一個選區,積極推動罷免行動,而非僅靠單一場次的宣講作秀。 國民黨內部動盪 罷免行動添變數 隨著罷免議題發酵,國民黨內部亦出現不同聲音,導致黨內派系間的緊張升級。戰鬥藍領袖趙少康近日公開點名台中市長盧秀燕與立法院長韓國瑜,認為二人具備競選國民黨主席的潛力,此舉被解讀為對現任黨主席朱立倫的挑戰。康仁俊表示,朱立倫若希望穩住領導地位,必須展現更明確的作為,否則將進一步削弱其黨內威信。 另一方面,黃國昌的積極動作也讓國民黨感到壓力。吳崑玉指出,黃國昌目前多數時間是在「搭國民黨的場」,即便是去站台助講,實際受益者仍是黃國昌個人,而非國民黨。他進一步分析,黃國昌的宣講模式,並非真正建立民眾黨的基層組織,而是借助國民黨的動員能力,從中獲取政治資本。 民進黨策略 轉守為攻 面對藍白聯手否決總預算與《財劃法》覆議案,民進黨選擇積極應對。卓榮泰將親自下鄉,透過「人民是頭家」政策說明會,向民眾解釋預算刪減的影響,試圖凝聚支持者的力量。分析人士認為,這不僅是為了捍衛行政團隊的施政成果,同時也是對罷免行動的一種反制策略。 根據內部消息,民進黨規劃的宣講場次涵蓋全台各縣市,並將動員各級民代共同參與。相較於民眾黨的單場活動,民進黨的計畫顯得更具規模,意在全方位反擊罷免行動對綠營的衝擊。 宣講戰場 聚焦未來選舉 從目前局勢來看,各政黨的宣講活動已超越政策層面,轉為政治動員的較勁場域。國民黨內部的權力鬥爭,使其在罷免議題上的立場顯得不夠一致,而民眾黨則面臨如何將宣講轉化為實質行動的挑戰。民進黨則試圖透過政策說明會,強化基層支持,為未來選舉鋪路。 隨著各黨陸續啟動宣講,接下來的政治戰場將更趨激烈,而罷免行動是否能對選舉版圖產生實質影響,仍有待觀察。 言論自由的界限:論陸配武統言論與依法行政的衝突 近日,中國籍網紅「亞亞在台灣」因影片內容涉及鼓吹「武統」言論,被民眾檢舉後,移民署依據相關規定廢止其依親居留許可,驅逐出境。此舉在台灣社會引發熱議,部分輿論認為政府此舉侵犯言論自由,而另一方面則強調國安優先,對具威脅性的言論應採取防範措施。醫師沈政男公開發文質疑,台灣政府此舉是否違反言論自由,並批評賴清德引用《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之誤用,進一步引發對言論管制與國安界限的爭論。 本文將從法律層面、國際公約適用性,以及言論自由與國家安全的平衡等角度進行分析,探討此次事件的法理依據與政策影響,並檢視政府在面對此類爭議時,應如何兼顧自由與安全,以確保民主社會的核心價值不受侵害。 言論自由的界限:法律與政策的雙重考量 言論自由作為民主社會的基石,在台灣受到憲法保障。然而,言論自由並非絕對,若涉及煽動暴力、危害公共安全或構成叛亂,則可能受到法律限制。此次移民署對「亞亞在台灣」的處置,涉及多項法律條文,包括《入出國及移民法》以及《國家安全法》等,然而,最核心的法律依據仍是《刑法》第100條。 根據《刑法》第100條,僅當個人「以強暴或脅迫著手實行」顛覆政府或改變國憲,才可構成犯罪,而單純的言論表達,若未具備具體行動,則難以構成刑事責任。因此,從法律技術層面來看,單純的武統言論是否違法,取決於其是否涉及實質行動或有煽動暴力的可能性。 然而,作為外籍人士,陸配的居留權並非憲法保障的基本權利,而是台灣政府基於政策與法規賦予的行政裁量權。移民署依據《入出國及移民法》第31條與第36條,對涉及危害國家安全或有妨害公共利益之虞的外籍人士,得不予許可或廢止其居留資格。因此,即使陸配言論未違反《刑法》第100條,政府仍可基於國家安全考量,撤銷其居留權。 國際公約的適用性:言論自由的國際標準 賴清德在回應此事件時,引用《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ICCPR)第二十條,指出「鼓吹戰爭、仇恨不是言論自由,這是聯合國明文規範的犯罪行為。」然而,沈政男批評此解讀過於擴張,並認為該條款主要規範政府行為,而非用來限制一般公民的言論。 根據《公約》第二十條,各國應立法禁止「任何鼓吹戰爭的宣傳」與「任何基於國家、種族或宗教仇恨的鼓吹,構成煽動歧視、敵意或暴力的言論」。然而,聯合國人權委員會對此條款的解釋強調,僅當言論直接煽動暴力或種族滅絕,才可構成國際法下的限制標準。 若以此標準來看,武統言論是否構成「鼓吹戰爭的宣傳」,仍存在爭議。台灣政府若引用國際公約作為法律依據,則應符合國際法解釋原則,而非過度擴張解釋,使其成為壓制異議的工具。 言論自由與國家安全的平衡 此次事件的核心爭議,在於言論自由與國家安全如何取得平衡。主張撤銷陸配居留權的觀點認為,「武統言論」涉及中國對台灣的敵對行動,具有威脅性,且目前台灣正面臨中國日益升高的軍事壓力,此類言論可能影響國內輿論,甚至成為中國認知作戰的一環,因此有必要嚴加防範。 然而,反對者則認為,台灣作為民主社會,不應對言論自由進行過度限制,即使是「不受歡迎的言論」,只要未涉及煽動暴力或實質行動,就應受到保障。此外,若政府對武統言論採取嚴格的處置標準,則同樣應對「鼓吹美軍協防台灣」的言論進行同等標準的檢視,否則將形成言論審查的不對稱性。 以法律為依歸,避免政治操弄 此次「亞亞在台灣」事件顯示出台灣在面對敵對勢力滲透與言論自由保障之間的兩難。政府應秉持依法行政的原則,確保任何行政裁量權的行使,皆有法律依據,而非基於政治考量。若台灣要維持作為民主社會的形象,則應以透明、客觀的標準處理言論爭議,而非選擇性執法或片面解讀國際公約。 未來,台灣政府應建立明確的言論審查標準,區分一般政治言論與真正具煽動性、威脅性的言論,以避免侵犯基本人權。同時,也應強化國家安全防護措施,防範外部勢力利用言論自由進行滲透與認知作戰,以確保台灣的民主體制不受威脅。唯有在法律基礎上謹慎行事,才能真正實現國家安全與自由民主的平衡。 立委罷免風暴與藍營內部矛盾——王鴻薇與藍營困境 2025年3月,全台政壇掀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立法委員罷免風潮,國民黨與民進黨在此局勢下展開激烈攻防。此次罷免行動不僅顯示出民間對立法院內某些立委的高度不滿,也突顯國民黨內部的權力競逐與存亡危機。 罷免潮的成因與民怨的累積 近年來,部分國民黨立委在國會殿堂中公然扮演中國統戰馬前卒的角色,無論是在法案審查、預算討論或國防議題上,皆展現出親中立場,引發台灣社會的強烈反彈。這些立委不僅在立法院裡阻撓國防強化預算,甚至在關鍵外交事務上配合中國論調,使台灣人民對其忠誠度產生嚴重質疑。 從罷免行動的發展來看,民間早已累積對這些「舔共立委」的不滿,並透過第一階段的連署行動展現強大動員力。根據統計,國民黨現有35位區域立委已經通過第一階段罷免連署,而民進黨則無一人上榜。這顯示出社會對特定政治人物的高度不信任,而這種不信任並非單純的政黨對抗,而是來自於基層的真正憤怒。 國民黨內的權力博弈與派系計算 罷免潮不僅讓外界看到國民黨立委的處境艱難,更暴露出黨內的權力鬥爭。傳統深藍選區的地方派系與明星議員,眼見部分現任立委因罷免而失勢,反而樂見其成。因為一旦某區域立委被罷免,該黨補選時無需經歷黨內初選,而是由黨中央直接徵召候選人,這使得黨內有志攀登政治高峰的政治人物躍躍欲試,甚至暗中推波助瀾。 這也導致許多原本囂張跋扈的立委,現如今收斂言行,紛紛降低曝光度,以免成為下一波罷免行動的目標。連以往以強硬作風聞名的徐巧芯,也開始選擇低調行事,生怕一舉一動再度點燃公眾怒火。 言論自由與統戰滲透的界線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焦點是,隨著社會對親中勢力的敏感度提高,部分涉及中國統戰活動的個案也開始受到社會檢視。例如,近日中國籍配偶劉姓女子因在社群媒體上鼓吹武統言論,而遭移民署廢止依親居留許可。 此案引發輿論譁然,因為國民黨立法院黨團書記長王鴻薇竟公開質疑政府的決定,並拋出「是否符合台灣是言論自由的國家」的論點。此番言論隨即在網路上引發大量批評,民眾質疑國民黨對於明顯的統戰行為仍然選擇護航,進一步加深了「藍營親中」的負面形象。 此事件反映出一個更深層的問題,即台灣的言論自由界線應如何界定。民主社會固然應保障多元意見,但當言論涉及國家安全、配合敵對勢力進行心理戰與資訊戰時,政府的反應必須堅決。從劉姓中國籍配偶的案例來看,這並非一般的政治立場表達,而是積極鼓吹武統的行為,已逾越民主社會可接受的言論自由範疇。 未來局勢發展與政治後果 在罷免風潮持續發酵的情況下,國民黨內的內部矛盾將進一步加劇。面對黨內派系角力,部分立委可能被迫轉向以求自保,而未來的補選也可能讓國民黨的內部結構發生劇烈變動。 另一方面,民進黨雖在罷免戰中未積極介入,但以民間團體為主導的行動模式,卻有效將壓力集中在國民黨身上,並讓社會氛圍進一步強化「反親中」的共識。這對於民進黨未來的選舉策略而言,無疑是一個值得借鏡的操作模式。 在這場政治風暴中,國民黨的舔共立委們雖可能心存僥倖,仍抱持「千山我獨行,不必相送」的孤勇態度,但現實是,當內外夾擊的壓力不斷升高,任何不順應民意的政治人物,終將被政治洪流吞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