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

翁鈺淇:不畏艱難險阻,探索歸屬的家園

■京奇隊長 我是翁鈺淇,我來自臺灣政治大學,目前在北京大學做交換學生。我在大一的時候去過西安,那是我第一次來到大陸,改變很多我對大陸的認知,然後我就更想有機會可以來大陸看看。我在臺灣的家人跟朋友,就跟之前我一樣就沒來過大陸,只能夠透過那些新聞媒體或者別人的轉述去了解這邊的情況。他們還是只能夠透過別人的轉述,但是那個人是我,那這個人是我的話,他們可能就更相信一些。每天我的生活,或者我發朋友圈背後的場景,這些東西對他來說是更真實的。北京給我的感受,第一個是我感覺北京很安全,就一個人晚上走在路上也很安心,因為路上都有很多保安、員警或者是地鐵站的安檢員安全員之類的,不管多晚他們都會在,就讓你覺得一個人走在路上也不會覺得很擔心。第二個的話就是我感覺北京特別的方便,在臺灣的話我出門肯定得帶一個錢包,裡面要放很多的現金零錢、公交卡、然後會員卡,一大堆卡,那個東西就很重。現在我出門就直接只需要帶一支手機,就可以解決我生活中所有需要。我要買東西、搭公交搭地鐵或者是騎共享單車都很方便。第三點的話是我覺得北京很豐富多元,四季分明,也是很重要的首都,歷朝歷代的那些精髓都在北京。我在北京就很短的時間、很近的距離,就可以去故宮、去長城、一些科技企業,或者像上周中關村論壇,很多最新的東西也都在北京。我這學期修了一堂課叫戶外探索,上課內容就是會教各種在野外你需要運用的知識,老師也會實地帶我們去實踐。我覺得這也是北京很好的地方,近郊就有很多可以做戶外運動的場域。去的路沒有任何人為修建,所以不可能開車上去,我們就是要負重,背著那些睡袋帳篷什麼的,走那些很難走的土路,有時候旁邊就是斷崖,如果不小心下去的話就不用再回來的那種路。回來之後像老師就說,去野外不是為了不回來,而是為了更好地回來,我走完那一趟的時候,我就感覺特別能理解那句話。在這邊發現很多臺灣學生或者臺灣青年的組織,我參加過很多他們舉辦的活動。就讓我感覺在這裡不是一個人,很多臺灣的同胞都在這邊,更有一種家的感覺。一般都是比我待在這邊時間更長的人,可能有一些自己的事業或者在這邊讀研讀博之類的,跟他們交流就可以看到一些前景。我如果真的要在這裡長期發展,肯定不能只有安全便利,他們的一些先例就可以作為我的參考,對於我未來想在北京發展,可能這一塊也可以更安心去規劃。總的來說在北京有很多我想做的事情,但是半年交換時間太短,我希望可以有更多時間留在北京,感受北京的魅力。心安之處即是家,歡迎大家來北京體驗,一定能讓你感受到不一樣的大陸。

丁翊凱:在中華民族的復興進程中幫助臺灣青年更好融入

■京彩台灣 http://www.newstw.org/wp-content/uploads/2023/08/丁翊凱-1.mp4我是丁翊凱,我來自臺灣的新北市。小時候是因為父親工作的關係,所以我是從小學一年級到高一,都是在大陸上學的。然後高二起回到臺灣,直至完成學業。因為我自己小時候在大陸成長,所以對大陸會有一個比較深厚的感情,所以在自己畢業之後又選擇回來大陸發展生活。因為我覺得童年對於一個人的成長,還是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像我小時候和一般的大陸小朋友一樣,也都是戴著紅領巾唱著國歌長大的。再加上我所生活的城市,是大陸歷史文化底蘊非常深厚的城市西安,所以我對於我們民族還有文化是有非常高的自豪感,還有一個歸屬感。我是2019年的時候碩士畢業,然後2020年的7月來到大陸的。當時也是因為在朋友的介紹之下,我知道在珠海有一個以幫助港澳臺青年在大陸創業服務為特色的一家孵化器領域的公司。“跟澳門的一些大學進行互動,希望能夠帶動他們的學生,未來實習就業可以來到珠海。”我想說如果你能夠在孵化器領域工作的話,你就可以對各行各業的初創企業都會比較了解,這樣可以幫助我更快速地對於大陸各產業,有一個相對而言熟悉的了解,所以我就選擇了孵化器領域的這家公司。並且這家公司又跟我喜歡的兩岸交流是相關的,所以我就把這家公司作為我在大陸的一個起點。我現在是在一家環保領域的台企工作,我覺得我自己的工作節奏還是相對而言比較快的。但是我覺得遇到一些突發性的事情,能夠鍛煉我的抗壓性,能夠使我更快速地成長起來。工作之餘,我還擔任了臺灣青年企業家協會副秘書長的工作。我對於兩岸交流是非常感興趣的,而且自己這麼多年下來累積了非常多的朋友,也是從事相關的(工作)。我想說能夠把這些資源整合起來,可以幫助到更多的人。我們已經不再是學生,可能會更多出於工作上的一些考慮,我覺得是希望能夠比較精准地(幫助)。比如說傳播學院的一些學生,能夠跟傳播行業的一些公司對接,或者是說比如金融或者其他的(行業),使他們能夠更精准地點對點(對接),對於彼此之間的需求能夠達成一個共識跟互補。祖國越來越強大,我覺得中華民族的復興是一個必然的進程,我如果能在這中間能夠加快一點點,能夠幫助他們(臺灣青年)更好地融入的話,我覺得是非常有成就感的一件事情。心安之處即是家,我要為1%的可能盡200%的努力,我希望自己能夠一年比一年更好。

麥蕙蓮:2月14日是我跟北京的定情之日,我在這裡過得很好

■京彩台灣 http://www.newstw.org/wp-content/uploads/2023/08/mda-phm1w69hwy00gu5q-1.mp4我是麥蕙蓮,我是2017年2月14號初次抵達北京,我目前在泰康健投做市場行銷的工作,主要負責的是銷售培訓板塊的內容,簡單的來說就是我教別人怎麼樣把東西更好地推薦給我們的客戶,怎麼樣把我們的產品更好地推向市場。冬奧會(前)的時候,我親臨到現場,參觀速滑館奧運的一個運動場地,我身為一個在京的臺灣青年,我有這樣的機會能夠參與到北京的發展,能夠參與到北京的這種大型的運動賽事,對我來說更加融入了北京當地的生活,也更加融入了我在這裡的一個發展。我覺得我跟北京之間的關係又更上一層樓。在去年7月的時候,我到廈門參加了海峽論壇的兩岸交流活動,很高興能夠看到兩岸有這麼多的人通過這個會議的形式進行了交流,(看到)更多的臺灣青年在大陸發展的一個機會,不管是從就業上、從生活上、就學上、創業上,其實在大陸都有非常多的一個機會等著我們去探索,也有更大的一個舞台等著我們去做發掘跟發揮。給大家一個很強的信號就是說我在這裡過得很好。更多的是給大家一個信心,我今天麥蕙蓮一個普通老百姓人家的孩子,在北京能夠做到的事情,我的學弟學妹們是不是也可以跟我一樣。在我內心的想法裡面,兩岸人民是要一直不斷交流的,有交流才有心靈契合,有交流才能夠更加融合發展。回臺灣的時候我也跟我弟弟交流,也是鼓勵他能夠在自己還沒畢業的時間內能夠到北京來看一看。一是拓展自己的視野,二也是了解大陸這邊的一個文化。我也希望他通過自己的雙眼,通過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從媒體上去了解大陸,去了解北京是什麼樣的一個地方,所以這是我近期的小小的一個成果。2月14號是情人節,但我覺得2月14號是我跟北京的一個定情之日,因為在這一天我開始了我的北漂之旅,在這一天也是每年我的一個新的開始,我在北京的一個里程碑,讓我堅定我要繼續留在北京發展的一個決心。心安之處即是家,我是麥蕙蓮,希望未來在北京也能有一個家。

陳文成:通過體育交流讓兩岸民心走得更親更近

■京彩台灣 http://www.newstw.org/wp-content/uploads/2023/08/陳文成-1.mp4我叫陳文成,來自臺灣彰化,目前是北京大學體育教研部的教師。我從本科就開始學體育教育,然後一路以來也就是喜歡運動,包含跑馬拉松、騎自行車、游泳等等。我在2012年的時候,我在北京體育大學,應該是第一個臺灣的學生,在團委成立一個魔天球社團,這個魔天球是從島內引進過來的,它是結合羽毛球網球跟棒球的一個運動項目,它最大的特點就是不怕風的影響,而且它甩出去的時候,可以產生一些變化,所以大家看了會很有觀賞性。然後我覺得像這樣的運動,非常適合推廣到現在我們的這種戶外休閒運動當中。一般理解體育就是身體鍛煉,但就我理解它還有最重要的是強健身心,另外還有一個體育非常重要的是一個強社交的作用,它可以讓大家同樣在一場比賽當中,你沒有你的這種身上包袱,所謂身份地位,我們可以一起踢場球打場比賽這樣的方式,去更好地融入彼此。當然對於我又是一個臺灣同胞,我覺得兩岸有很多體育方面可以借鑒的一些經驗。在2019年的時候,我就成立了一個(6月成立)臺灣青年體育教育文化交流發展協會,我希望通過這樣一個載體,我們不只是讓更多的青少年或者是各個年齡層,可以通過體育的方式來到大陸交流之外,我們也可以為我們國家在發展體育強國建設當中,也有臺胞的身影在貢獻我們的力量。今年的時候,我們有一個兩岸青年體育大聯盟的項目已經啟動了,然後當時我們就做了一個,現在北京在弘揚中華根脈,我們就讓很多在大陸的臺灣學生,去感受一下老北京的胡同,還有騎行故宮。所以他們都會覺得說,這是一生當中非常美好的回憶,因為從來沒有過。他們也會覺得說,我在北京,除了工作或學習之外我還有一些更好的愛好,而且能更好地融入,然後我愛上北京這座城市。北京她本身是一個包容性非常大的城市,然後在整個北京現在體育氛圍非常好。所以我想這個部分,我會結合我現在在北大的本職工作,希望能帶到不止是北京、我希望帶動到兩岸去,我們能做一些有品牌的這些民間交流的比賽,我感覺這個社會就需要有這種正能量,所以體育是非常好的一種形式。心安之處即是家,希望未來兩岸的體育交流更加地熱絡,在兩岸青年體育大聯盟的事業上,讓兩岸的民心走得更親更近。

楊詠傑:我們有必要也有責任向臺灣老鄉們介紹大陸

■京彩台灣 http://www.newstw.org/wp-content/uploads/2023/08/楊詠傑-1.mp4我叫楊詠傑,今年是38歲了,我目前在北京是從事新媒體運營的工作。我是在8年前來到我們祖國大陸來到北京發展的,我目前也是幫助臺灣中華青年發展聯合會在做新媒體運營的部分。我們主要的目的其實是想要幫助臺灣的年輕人,他們的未來發展以及他們的職業生涯規劃。因為我們深刻地認知到對於臺灣青年來講,臺灣的發展跟祖國大陸的發展是息息相關的,臺灣青年的發展,他們的未來一定也跟我們祖國大陸是息息相關的。希望能夠借由兩岸交流的方式,兩岸深度的交流,學生的交流,從學生時代就開始交流,正確並且客觀的方式幫助臺灣的年輕人去認識祖國大陸,這樣子對他們的生涯規劃跟他們的未來發展才是真正有益的。暑假寒假我們都有很多的營隊,那會幫助臺灣的年輕人,來讓他們能夠到祖國大陸來看一看祖國大陸的狀況,認識祖國大陸的社會。其實臺灣年輕人還是有很大的意願來大陸的,對於我們臺灣的社會來說,由於我們的面積比較小,加上我們的產業各方面的一些問題,導致可能臺灣年輕人的發展很大程度是沒有辦法留在臺灣本島的,很多年輕人自己就認知到,他們的未來一定在大陸。對於我自己來說,我其實就是在兩岸交流下的一個產物,我的家庭在臺灣是一個很一般很樸實的家庭,那個時候我對大陸,有很大一部分還是不認識的。當時我就在這樣的一個環境之下,我就來到大陸,我的岳父岳母是非常好的一對岳父岳母,我在他們身上我看到了真正兩岸的那種同胞情,他們是真的把我們當成臺灣同胞就是自己的同胞,臺灣就是中國的寶島。我就是在這樣的一種社會氛圍下,去改變了我對於對岸的那種認識。民間的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它會改變一個人對於這個地方的認識,我們有必要也有責任要向臺灣我們的老鄉們去介紹大陸,我們來到大陸享受了祖國大陸給我們的機會,我們不能夠自己享受自己體驗,我們要讓我們身邊所有的人都知道這件事,這才是我們臺灣同胞這一代人的責任。心安之處即是家,兩岸是一家,臺灣同胞們我們要一起努力把這個家顧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