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

李浩雲:用運動康復的方式,幫助更多人遠離傷痛

■京彩台灣 http://www.newstw.org/wp-content/uploads/2023/08/videoplayback-1-3.mp4我叫李浩雲,我今年28歲,我是在2018年的時候從臺灣來到北京這邊讀書的,我是就讀北京體育大學研究生,我主要專攻于運動康復這一塊,我在2021年的時候畢業是做運動康復產業這一塊。運動康復這一塊像我們以前受傷的時候,第一件事我們先去醫院,可能醫生跟你說沒什麼事情回家去養著了,讓你能夠日常的正常生活就沒問題。運動康復師我們這一塊就會針對你之後要去做的一個運動,去做一個量身定制的治療方案。脊椎側彎,目前在國內是一個蠻多青少年會有的問題。像平常學生的時候背包有可能是單肩背的,現在課業那麼重,所以說書特別得多、特別得重,所以有可能身體就歪了一側。或者說像現在有些學生喜歡翹腳,這種其實對他自己的生長發育並不是很好。如果說你真的有脊椎側彎的話,這個時候你可以去找我們這種專業人士去做一些專業上面的治療。我平時喜歡的運動有打籃球、飛盤跟潛水,最近玩的是飛盤比較多。北京這邊很多的這種跑步的俱樂部、飛盤俱樂部也很多,或是籃球的俱樂部也非常多,所以我本身也愛運動,我既然可以接觸到這麼多的一些運動俱樂部,甚至說那麼多的一個運動項目的話,其實對我這個產業行業的發展其實是還不錯的。之前是去重慶有一個兩岸之間交流的體育活動,我是以籃球員身份去的。跟本地的一些重慶的青年,然後進行一些籃球甚至羽毛球這些交流,讓我們去了解到重慶當地的一些文化。在兩年前有一次無錫的籃球交流賽,邀請了全國的一些臺灣青年,到無錫那邊進行了三天的這種籃球比賽,來增進一些我們對當地的一些文化更加地了解、一種籃球的交流方式。我自己未來規劃是想要去經營自己的一個康復工作室。因為本身有能力,自己身邊的運動朋友也比較多,所以說我想要有自己的工作室,可以幫助自己身邊的一些朋友。也可以借著自己本身愛運動這項特質,可以成為像這種體育達人,以康復類的這種方向,來幫助自己在網路上互聯網上面有更加多的名氣。心安之處即是家,希望大家在熱愛運動之餘,能夠有個更健康的身體,遠離傷病,更加了解自己的身體。

馬安妮: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京彩台灣 http://www.newstw.org/wp-content/uploads/2023/08/mda-phh1wzanmq19rq0p-1.mp4我是馬安妮,來自臺灣桃園,目前在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就讀本科生,是中國史方向大三的學生。我非常喜歡北京,我高二的時候去了北京的一些古跡名勝,那時候就非常喜歡北京歷史悠久的文化氣氛,以及北京大學優美的校園風景。將近三年的大學時光,我也是過得非常開心,除了在學業上面收穫很豐富以外,我也積極參與各項學生活動,我現在擔任北京大學國際合作部秘書處融媒體中心的主任,平常負責一些港澳臺以及國際的專案以及交流活動。我們這個組織大概有200多個人吧,就是北京大學最大的一個學生組織,下面有14個部門,其實都是處理國際交流以及港澳臺的相關事務,像是比如說一些港澳臺的交換生的一些交流項目,然後北大跟港澳臺高校的一些合作,還有專業課程等等,然後我們也會處理一些留學生的事務,包括進行留學生的採訪,還有外國專家的採訪,以及帶領外國專家學者來導覽校園等等。學校會定期舉辦國情實踐活動,我第一次的國情實踐經歷,就是去山東東營去看黃河出(入)海口,這個活動也是對於我來說非常印象深刻的,上到瞭望台,從高處往下俯瞰,真的看到那種中國的大江大浪在奔騰的感覺,就有一種在歷史洪流中走過的那種感覺吧,因為我本身是讀歷史系的,對黃河包括民族或者文化的概念也是特別感同身受的。另外我也參與了一些學校之外的兩岸交流活動,包括2021年的暑假,我參加了中國作家協會舉辦的兩岸青年文學之旅,面向在大陸就讀的臺灣學生舉辦的文學交流活動。我對於文學其實也算是相識已久,初高中的時候也是參與了臺灣那邊的一些文學獎,然後在資訊方面也是獲得很多的獎項,當時看到這個活動非常開心,希望它是一個重新開啟我文學之路的契機,更有助於我了解這些作品以及中國文學的一個發展脈絡。我覺得北京帶給我這幾年,包括在心靈上或在學業能力上的一個昇華,包括一些非常豐富而且珍貴的人生體驗,也是我在其他地方得不到的,它在我人生中佔據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所以我覺得故鄉它不只是一個出生地的概念,它也是你對這個地方是否有產生一個歸屬感,或者它在你的人生裡面佔據了多重要的一個分量,所以可能北京它會變成我的第二個故鄉。心安之處即是家,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不管是臺灣還是大陸,不管是桃園還是北京,都是我難以忘懷的故鄉。

張鴻文:北京是我第二個家,帶領更多的臺灣青年紮根下來

■京彩台灣 http://www.newstw.org/wp-content/uploads/2023/08/videoplayback-3-1.mp4我是張鴻文,來自臺灣,我是2012年來到清華大學讀書,然後畢業就在北京工作。這些年在銀行的工作裡,我負責的是投資的部分。也組織了一支臺灣青年的籃球隊,這支球隊也是在北京以臺灣青年為主的,我生活中其實最喜歡的就是籃球運動。目前這支球隊組成的人員大概有150人左右,在北京成立了兩年左右。球隊的成員大部分來自于互聯網行業以及金融。成立之初,我們參與了無錫的一個籃球比賽,當時也是我們球隊初成立,那會我們的人員只有20人左右,無錫台辦盛情邀約,也是在這個活動裡大家凝聚了起來,也產生了一個想要把這支球隊做大的想法。它不只是一個籃球活動,它更多的時候也是一個大家溝通的媒介,也成為大家的一個很好的聯繫的紐帶。我參與的兩岸交流活動也挺多的。兩岸青年峰會在每年的7月到8月份左右,去年是我參加了第一屆,對我來說也是一個很不一樣的經歷。在青年峰會中能看到兩岸非常優秀的青年人,去分享他們工作中的一些成就,包含他們在生活中的一些經驗,我們也是受益良多。今年也是在7月份,我也會繼續參與兩岸青年峰會。其實自己也是在台協擔任一個海淀區的理事,會固定辦各樣的大型企業的參訪,也在參訪中我們會幫助到年輕人。6月初,我們參與了一個包粽子的活動,它主要是對兩岸的這種粽子文化有一些交流。因為兩岸的粽子的差別是,臺灣可能以肉粽為主,在北方都是以甜粽為主,我覺得這也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文化的碰撞。但是因為其實從血脈上是相連的,我認為很多文化中也存在了它的相同性。北京的建築是非常厲害的,當時剛來的時候,像國貿金融街可能建設的沒有那麼成熟,但目前看到的是國貿有中國尊,有非常好的建築,而且中國的建築目前是世界數一數二的。交通的變化我覺得能看得到,北京剛開始的時候地鐵很少,但現在基本上線路已經遍佈了全北京,我覺得這也是一個很大的變化。我自己本科是學習歷史的,對於這種古典的文化還是非常有一些情感的,像是五道營胡同,這是一個我比較喜歡去的老胡同。在那邊我看到很多的文玩,還有一些好的餐廳,我覺得這就是我在北京蠻喜歡的一些古文化。希望我的工作能夠在北京繼續穩定下去,也有好的升遷機會。也希望能夠把我們球隊包含各個方面的一些年輕人,能夠更多的帶領他們在這個地方紮根下來。讓自己能夠在各樣的活動中也能夠學習成長,然後更多的融入在這個地方。心安之處即是家,10年北漂,北京是我第二個家。

許允禮:盼用體育為兩岸築起一座橋樑

■京彩台灣 http://www.newstw.org/wp-content/uploads/2023/08/videoplayback-2.mp4我叫許允禮,目前在灣灣Family海淀臺灣青年驛站實習。我是在2021年的時候有這個機會來到祖國大陸,我當時是在東北師範大學英美文學系進行交流,剛好當時是北京冬奧盛大開幕了,(交換結束後)我就想決定來到北京看一看,所以目前我就在灣灣Family海淀臺灣青年驛站實習。我們的驛站本來就是一個公益性的組織,我們長期致力於海淀的臺灣青年,服務他們在海淀生活、學習,我們也組織很多體育活動,希望在北京求學的臺灣學子也能更加融入海淀,認識北京。說到體育,我是從小的時候大概9歲的時候我就開始學習羽毛球,所以我大概有將近10年的羽毛球訓練時間,羽毛球的話其實本來一直都是我的專長,也算是我的興趣。來到北京之後就發現其實有很多學生他們也非常喜歡羽毛球,大家其實也都特別的厲害,當然除了組織體育活動之外,我希望也在北京的這段時間能夠持續精進自己。所以我就目前參與了一項研究,我目前在北京師範大學體育運動學院,兒童運動與健康促進研究團隊,我們希望能打造一個無創的環境。我們這個團隊非常致力於關注特殊兒童,尤其是患有多動症的兒童,包含體育治療、藥物治療以及心理治療,希望能在多方面的聯合下(提升執行功能),能讓學生們更加融入學校,未來也可以更加融入社會。非常感謝有驛站的成立,因為我在2021年的時候其實是我自己獨自來到北京,我當時並不知道如何找房,或者說並不知道北京有什麼樣的實習環境,我都是透過驛站的扶持下,我在北京就逐漸茁壯,也很開心能在北京,安安心心待在北京學習。我現在實習的崗位是新媒體運營,當然除了新媒體崗位之外,我在驛站也訓練了很多其它的技能,老師也非常放心,所以讓我組織許多體育活動,然後前一陣子我們也才剛完成了騎遊中軸線的活動,歷年來當然除了騎行活動,我們也會組織到香山去淨山,我們在組織的這些活動最主要的目的是希望可以把在京台生大家都聚集在這裡,透過這個活動大家可以相互交流,彼此認識。心安之處即是家,追尋夢想並不容易,我為了走到更高更遠的地方,我攀登向前,盼未來能用體育為兩岸築起一座橋樑。

王仁和:拼搏人生,不負青春

■京彩台灣 http://www.newstw.org/wp-content/uploads/2023/08/mda-phe36iyjucb0ztxw-1.mp4我的名字叫王仁和,現在是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我的研究方向是公共政策,主要關注環境保護領域。來到大陸求學是非常的一個輾轉離奇的過程,我第一次長期來到大陸,是去到廣州的暨南大學這樣的一個交換學生。當時的生活條件交通對我來講都是非常新奇的,也是因為那次求學經歷,我也決定在第二個學期前往陝西的陝西師範大學。第一次到西安,看到唐朝遺留下來的城牆,這個城牆實際上是非常打破我的想像,因為我的想像城牆可能是只夠兩三個人並排,我在西安第一次看到了有可以在上面騎腳踏車這樣的一個非常大的空間。這些回憶我覺得是一個非常難得的事情。這個歸屬感可能會促使你選擇這個地方成家立業,然後落地生根。所以我認為每個青年在不斷的成長過程裡面,你們都要不斷的去拼搏,無論這個城市你待得下去或待不下去,但是至少你在這邊,你有這邊的朋友,你有這邊的回憶,每當看到這邊的相關的資訊,你可能就會有一個心靈上的觸動。這樣的地方我認為就是你的一個心安之處。過去我也參加過非常多的兩岸交流活動,還有鄉村振興項目。鄉村振興實際上在這個工作裡面,我是從清華大學一個求學的過程中,然後也漸漸了解到它是一個比較需要我們親身去投入的一件事情。所以經由這個樣子的一個想法,我參與到了清華鄉村工作站這樣的一個項目裡面,然後即將前往山東聊城的一個縣進行鄉村振興工作。我認為鄉村振興工作它不僅是擴大脫貧攻堅的一個成果,它也是幫助地方的公共服務進行一個提升的非常重要的一個途徑。所以我認為這項工作是值得我們臺灣青年或者兩岸青年學子們未來都能夠積極投身的一個事業。心安之處即是家,願兩岸青年都能找到自己的心安之處,拼搏人生不負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