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

陳羿名:為祖國健康工作50年,實踐理想揮灑熱愛

■ 京彩台灣 http://www.newstw.org/wp-content/uploads/2023/08/mda-phd1nf3hiknztgwy-1.mp4我叫做陳羿名,目前在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就讀碩士研究生,我主要的研究方向是跟青年創業相關的事物。在過往我也參加過許多跟兩岸交流或鄉村振興相關的活動。大陸這幾年來在鄉村振興的發展上走得比較前面的,所以來到大陸一有這個機會,我也就想看看有沒有機會來實際下鄉參與這樣子的社會實踐。很高興的是清華大學也很鼓勵學生去組建鄉村振興相關的支隊,到全國各地的鄉村來進行一些調研考察,以及看看能不能用我們的智慧讓鄉村變得更好。我們現在準備去山東省的一個鄉村來進行考察,我們這一次主要關注就有幾個項目,分別是當地的一些光伏產業發展,以及如何在既有的基礎上讓當地的傳統產業粉條有更好的升級,讓它的產量銷量以及整體的附加價值都有所提升。除此之外,可能也針對當地的一些人才外流的部分,看看能不能協助當地的居民有更好的職業發展。其實我們也有一些想法,在這個過程中了解說粉條除了初級的產品之外,有什麼方法可以讓它通過加工的方式來提升附加價值。現在大家吃東西可能看的不只是食物本身,而是看食物它有沒有蘊含一些類似健康的價值、營養的價值之類的。我們也希望在這個過程中更進一步地找出說粉條的價值在哪里,以及說如何讓更多消費者因為這些它特別的價值而受到吸引。同時在這個過程中,其實也接觸到蠻多大陸的好朋友們,我們後續也會再交流一些兩岸之間的一些有趣的事情以及兩岸之間的經驗。在第一次來到大陸的過程中,就讓我覺得他們會展開雙手,然後給我們一些幫助,然後也會很熱情地帶領我們做一些事情。我覺得在這個過程中更深度地建立我對於大陸的一些美好的印象。我覺得心安之處就是隨遇而安,任何一個新的地方都是一個機會,讓你去認識不一樣的文化,認識不一樣的城市,以及認識不一樣的人。清華大學有個校訓,要為祖國健康工作50年,未來不管會不會一輩子待在大陸,我希望能夠在大陸貢獻自己的才華,並且能夠在這邊收穫更多的不可思議的理想。心安之處即是家,願大家都能夠在這塊沃土下實踐理想、揮灑熱愛。

黃柏翔:鼓勵更多年輕人在大陸的舞台上施展才華

■京彩台灣​ http://www.newstw.org/wp-content/uploads/2023/08/mda-pha1i8drz4iy9qj5-1.mp4我叫黃柏翔,臺灣高雄人,我目前是在一家金融機構工作,我也是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的博士後,也在像南開大學、北京語言大學,還有臺灣的元智大學,擔任過教學跟研究的工作。我06年來的時候,我就看到了一個機會,那時候大陸剛好金融在開放,因為我本身是念金融的,所以那時候就非常留意大陸的市場。我也常常跟我學弟妹說,大陸雖然可以提供很多發展的機會,但是往往也面臨到很大的一些挑戰。我在臺灣的時候,我做了很多功課,包含我在網上看的非常多的,不管是高校,不管是企業的招聘,我通過網上投簡歷的方式,然後我覺得大陸企業其實也很尊重臺灣的人才。大陸有非常多的政策,包含像居住證、像社保。我來這個企業之後,我不只有五險一金,像我本身還有商業保險,也有企業年金,是有六險兩金的保障。但是你要獲得這些保障之前,自己是要付出很多的努力。其實就像我講的,大陸是很尊重人才的,給予人才很多的相關的一些政策,主要看你是不是能夠找到符合自己的方向。現在的學弟妹第一個應該是很幸福,第二個其實也要很感謝大陸提供給大家這麼多的機會。這一次他們參與的鄉村振興的工作,我覺得第一個你更能了解或深入大陸的文化,包含這些鄉村,另外一個我們也可以把臺灣的一些優勢的情況可以放在這。譬如說我過去在調研的時候,我參與了一些在大陸方面的課題的調研,那時候我們調研的目標主題是田園綜合體,跟鄉村振興是一樣的。我那時候也走訪了像北京、福建、浙江幾個(省)相關的一些鄉村,希望把臺灣的一些優勢的產業能帶過來。簡單來講像臺灣的一些農會的機制,包含臺灣的文創,很多的鄉村產業如何能夠加入文創,能夠讓農民有更多的管道去做銷售,所以我覺得像我的學弟妹們,他們在這個時間會有更好的機會,去享受大陸發展的機會。如果你要在大陸長期的發展紮根,兩岸交流只是我們的準備動作。但是我覺得準備動作其實有幾個特點,第一個就是所謂的同等待遇,我來大陸入職的時候,我是經過考試的,他不會因為我的臺灣人的身份給予任何的差別待遇。心安之處即是家,我希望我在臺灣的學弟妹們能夠保持戰略定力,勇敢的邁出這一步,來大陸走走看看,因為大陸總是能提供給我們施展才華的舞臺。

何珮瑄:文藝女青年,留下的汗水都會開出美麗的花

■京彩台灣 http://www.newstw.org/wp-content/uploads/2023/08/videoplayback-1-2.mp4我叫何珮瑄,來自臺灣臺北,目前已經在北京工作6年,我目前任職于強生上海醫療器械公司的戰略客戶部擔任市場人員,主要工作就是要結合目前大陸政府的政策方針,以及國內外優秀的醫院管理經驗,然後把它融合成適合我們醫院的這種醫院管理的解決方案,傳遞科學的醫保的管理理念,或者是科學醫療器械管理理念。在我工作的交流中以及包含平常跟同事打交道的過程中發現,其實大陸的同胞對我們臺灣同胞是非常友善的,如果你沒有刻意去篩選資訊,只是原本對大陸一些認知,是會有一些錯誤的認知。所以如果沒有親身來到北京或來到大陸的話,有些時候我們在臺灣收到的資訊還是會有一些誤差的。我個人也比較喜歡在週末的時候在北京的胡同裡面逛,包含北京有很多的博物館、植物園、國家動物園,還有去品嘗在胡同裡面不一樣的北京的道地的小吃,很道地的這種外國的餐廳,有中東菜,也都是會跟家人來進行分享的。我平常下班之後會去人藝看話劇,北京作為首都有很多這種國際性的音樂劇,或者一些特殊的文藝表演以及相關的展覽,是會到北京來做巡演,還有設展的,所以其實平常我自己還是比較喜歡參加這些藝文活動。台辦每年都有舉辦相關的實習,然後所以有很多學弟妹其實還是對陌生地方的生活跟工作是有所嚮往。年輕人他們會來到北京,因為兩岸的生活習慣還有生活方式,其實還是有存在一些差異,有些東西的稱呼也是不一樣的,比如說在大陸插排我們叫插線板,很多時候有些這種小物品的名稱不一樣,會導致你講話的時候,別人不知道你在說什麼,需要使用圖片來進行輔助,所以有一些比較常用的這些詞,我們也會在學弟妹來北京要發展之前,還是會對他們要講,跟他們會科普一些在北京生活需要注意的事項。自己還是很看好大陸的醫療行業,所以之後肯定還是會在醫療行業裡面持續發展,希望可以在北京生根立足。心安之處即是家,希望每一個懷著理想來北京的年輕人,流下的汗水都會開出美麗的花。

金慧萱:當初排除萬難來大陸交換是最對的決定

■京彩台灣 http://www.newstw.org/wp-content/uploads/2023/08/videoplayback.mp4我是金慧萱,我來自臺灣高雄。我來大陸的經歷,是在2019年分別來過北京跟上海。整體來講,都比臺灣更加繁華跟發達,感覺像是臺灣的一個升級版,特別在數位化上面,微信支付然後還有一些能夠用手機完成一切操作,這個其實在臺灣是很少見的。另外在人文風情上面,其實很多的胡同、古跡還有一些跟志願者交流的談話上面,其實都會有很多不同的啟發跟收穫。在2021年的時候,我在天津南開擔任交換學生。當時的申請還是比較艱難的,有上百位同學同時來申請,然後最後錄取面試大概是1/10的機會,但因為疫情的緣故很多同學都放棄了,所以其實最後能夠成功來到大陸來交換學習的只有1%,大概就是兩個人,所以這一塊還是比較難得的。其實我覺得這是一個很難能可貴的經驗,回過頭來看,可能像是一個逆行者的行為。如果不把握這次機會,可能之後就沒辦法收穫到這麼多後面的一些經歷。當時排除萬難也要來,其實在來交流之前,我就準備著手做實習的這樣一個動作。意向比較清晰,是想要找互聯網的一個產業,當時也是互聯網最頂峰的時候。工作體驗非常地好,因為其實能夠在這麼大的平臺有這樣的機會,我覺得是對於我一個剛畢業的學生來講,是一個很難能可貴的機會。特別是在大陸這麼大的一個市場,能夠用不同的視野看到不同的、更豐富的一個市場的情況,我覺得對我來說是很激動很新鮮的。現在回過來看,肯定不會後悔這件事情的決定,因為後面這兩年,其實很多在北京生活上面即便遇到很多的困難,也有很多人的幫助,陪伴我一起渡過這些難關,所以不管遇到什麼困難,我覺得都是可以解決的,都會有很多善良的人幫助。其實我覺得,心安之處並不是說真正有實體的家,而是說有這些人在身邊,讓我可以更好地留在北京,讓臺灣的朋友們可以更安心地留在這裡。如果可以的話,我很希望把父母接來北京這邊生活工作,然後長期留在這邊。心安之處即是家,有愛北京是我家。

林佑君:致力於融合兩岸文化,將臺灣教育方法引入貧困山區

■京彩台灣 http://www.newstw.org/wp-content/uploads/2023/08/videoplayback-1-1.mp4大家好,我叫林佑君,來自臺灣臺北。在中央民族大學4年的本科生涯裡面,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民大有很多的少數民族同學,我也有接觸到像新疆維吾爾族和哈薩克族,還有藏族的一些朋友們。我也加入了校樂團,是民樂分團,在裡面也有彈古箏,認識了一些新的樂器,像比如說維吾爾族的弹拨尔這樣的少數民族樂器,也讓我感覺到很新奇。在我大二期間,我在學校裡面有參加一些體育舞蹈的活動,我也能夠體會到兩岸之間拉丁舞不同的風格,像比如說在大陸這邊,拉丁舞有一種舞種叫做牛仔舞,而到臺灣那邊很多人都稱它為捷舞,所以這個地方也是感覺很新奇。在70周年國慶的時候,我們學校也是組織大家一起去參與活動,我有借了一個白族少數民族的服裝,它這個是純手工製作的,上面也有蠟染的圖案,我就覺得非常精美,也由此給了我一個契機,對少數民族的服飾上面的一些紋樣產生了興趣。我讀的專業是學科教學英語的方向,我從小的話也是在貴州那邊長大,所以給了我一個契機,想要關注像貴州的黔東南少數民族地區,他們的教育是怎麼樣的,我也想要借此通過引入臺灣的一些教育方法、教育的方式,去促進貧困山區的一些教育,也讓我有了想要去少數民族地區做支教的一個意願。在北京的海淀有一個臺灣青年驛站叫做「灣灣Family」,我也會參加由驛站組織的一些活動,也很有幸能夠通過「灣灣Family」這個渠道能夠成為一名光榮的冬奧城市志願者。在此期間我也有跟很多大陸的城市志願者們進行交流,對志願的活動產生了興趣。在那裡我們有通過立海報、製作簽名版之類的一些小活動。我們也有結合兩岸的一些活動,比如說一起來說閩南話去祝福冬奧,或者是在元宵節的時候結花燈。也設計了一些比如說融合了兩岸元素的明信片或者是書簽,分發給朋友們,讓大家都積極參與到活動當中,能夠對冬奧進行了解,也對兩岸的文化進行了解。心安之處即是家,希望更多的臺灣朋友們能夠來到大陸多走走多看看,找到自己的心安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