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

心安之處即是家-連駿瑀:大陸很多行業的發展,超乎自己原本的想像

◆京彩台灣 http://www.newstw.org/wp-content/uploads/2023/08/videoplayback-2-1.mp4我叫連駿瑀。頭一回來大陸,那就是在2012、2013年的時候,那時候是還沒有上大學的時候。第一回來北京,也去了故宮、頤和園,文化歷史故事也都特別精彩。所以,後來到大學期間也都比較積極參與這種兩岸交流的活動,也是希望去不同的地方,見識不一樣的風景。會想來這邊工作,也是因為在2017年大學畢業的時候,剛好學校有兩岸交流的這種實習機會,然後剛好北京這邊錄取我,於是我就來到了北京。然後經過了對於北京、對公司的瞭解之後,也是比較認可的。在臺灣發展,無論從事什麼行業,基本上從踏入這個行業開始,你就完全能預期5年後、10年後你大概能在什麼樣的位置,拿什麼樣的薪水,就是基本都已經是可以預期的,沒有什麼挑戰性或挑戰的空間。再來就是北京包括整個大陸的市場,是比臺灣大不少的。在臺灣可能比較難以取得像同樣留在大陸有這麼高的一個發展空間,所以那時候才會選擇留在北京工作。確實是如我所想,因為我也剛從臺灣回來,就見完親戚朋友。臺灣這幾年的發展基本就是非常地穩定,包括同學朋友的薪資也是特別地固定,就不會超出預期,極限就在那邊了。但是來到了北京,就交往了那麼多不同的行業的朋友,其實可以看到,其實很多行業的發展,是超乎在臺灣所能想像的。這幾年下來,我所在的保險行業可以看到,無論是從監管或者是從客戶認知方面,都越來越全面。像過去可能十幾二十年前,還會有人認為保險是騙人的,但是到了現在,大家都不會這麼認為,而且政府同時也在大力地推動第三支柱養老這一塊。我在北京已經待了5年多6年左右的時間了,就基本考慮就是在北京定居了。因為我的客戶,包括一些朋友們也都在北京,所以我肯定就會在北京繼續下去。心安之處即是家,希望兩岸青年共同奮鬥努力。

心安之處即是家-楊保羅:分享體育精神,讓兩岸青年一同綻放青春之力

◆京彩台灣 http://www.newstw.org/wp-content/uploads/2023/08/videoplayback-1.mp4我叫楊保羅,是從2004年來到大陸,然後在上海讀了初中、高中、大學,然後畢業之後,就在大陸知名的健身俱樂部,從事私人教練這個工作。因為從小我就特別喜歡運動,然後(選擇)健身教練的話就是因為,第一可以幫助大家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大學畢業的時候看到這個行業有一個風口期,外加它是一個朝陽行業,所以就第一時間去做準備。這個行業工作時間往往是要在14個小時左右,但是因為有熱情跟興趣,所以在做的時候會比較順利,當然有付出那就有收穫。比如說在同行裡,我的收入可能就是一般教練的三倍左右。然後現在到了北京,主要就從事體育跟文化交流這些工作為主。因為就是要做一些轉型,像之前自己做得再好那也是屬於個人的,自己會帶有一點情懷,所以就想要從私域做到更加地全民推廣。健身本身就是一個正能量的、然後是一個運動健康生活,去更好地推廣到每個人的生活中。那你這樣可以在自己有收益的情況下,然後對社會有一定的貢獻。我未來的話,主要著重發展的項目就是會在拳擊格鬥這個板塊去進行。因為像拳擊,你不是要去打倒你的對手,你更多地是要去挑戰自我。現在工作的強度跟壓力,年輕人的壓力他也需要發洩。就像我們更多的話,可以邀請臺灣的拳擊愛好者,然後跟大陸的拳擊愛好者,可以通過交流在線上進行分享,然後再到實地場館進行直接交流,然後做出更多的一個運動的分享,達到一個比較好的推廣作用。因為我自己出生是軍人家庭,像我的爺爺、我的太爺爺、我的太外公都是畢業於黃埔軍校,我爸爸也是海軍官校裡面畢業的,所以我們從小家庭都會有黃埔精神的教育,那就是要不怕苦不怕難、要敢於犧牲的這些精神。所以做這些也是為了要讓生活、就是大家的生活更加地正面正能量,所以我自己也會通過體育做些小小的貢獻。心安之處即是家,希望通過自身的努力,分享體育精神,能讓兩岸青年通過在大陸的平臺,綻放青春之力,分享美好生活。

心安之處即是家-林璟雯:來自台灣的「北京大妞」,北京就是我的家

◆京彩台灣 http://www.newstw.org/wp-content/uploads/2023/08/y2mate.is-林璟雯:來自臺灣的北京大妞,北京就是我的家-2O2DkuM0qw0-720p-1691379816-1.mp4我叫林璟雯,來自我們寶島臺灣,我是隨著父母在改革開放的初期,就來到了北京這塊土地上,我的兩歲生日是在北京過的。然後其實大家現在看我、聽我的聲音,就有點像北京姑娘,所以有時候我在對外介紹的時候,就說我是北京大妞,然後我也即將成為北京媳婦,所以北京對於我來說就是我的第一個家,一直很有安全感的一個地方。當時是1988年的時候,我父親來這邊考察,當時他的親戚來這邊,考察這邊的營商環境,然後說可以開臺灣口味的餐廳。然後我們家族之後也嘗試了養殖業、保健品業,還有我現在所處的玉山教練場的駕培行業。對於我來講,其實守業確實比創業還難。但是也是在這個過程中成就了我自己,大家對我來講也都是貴人,都對我很幫助,然後讓我可以在這個行業從零到現在的這麼一個狀態。因為一直以來自己也算是「90後」吧,對娛樂類的行業其實也非常感興趣,也是希望可以有更多娛樂性的東西可以結合在(駕培)裡面,就例如賽車、漂移,一些山地車、卡丁車這方面的行業。但是在做這些事情的同時呢,我們要先了解當地政府對於土地的未來規劃。在跟政府交談這個過程中,所有人其實都是很支持我們這些臺灣年輕人在北京、想去實現夢想的一個助力。因為我有時候會跟父母去聊天,然後對於他們就說,來北京是他們最對的選擇。因為北京是首都,也是一個政治文化中心,所以在這個地方去發展,是很穩步發展的,不會有很多其他的因素在裡面。所以對於我們這些創業者來說、守業者來說,有一個很好的營商環境,那是對於企業最棒的選擇。我覺得其實我就是北京人,然後人家會問你是哪裡人的時候,我就說你猜,然後他們猜就是猜北京,也不會猜到我是臺灣人,因為也是一個口音,30年練就了我北京大妞的口音,然後也讓我慢慢地去融入北京,然後也就覺得自己就是一個北京人。我現在是北京台資企業協會的理事兼副秘書長,也是我們(台協)青年會還有婦女會分會的副會長。也是因為這樣的一個環境,讓我可以用自己的經歷,可以去幫助更多的臺灣年輕人,然後來到這邊的不管是就業生活,讓他們更有一個凝聚感吧。心安之處即是家,北京就是我的家,讓我可以快樂生活、擁抱幸福、安心奮鬥的地方。

心安之處即是家-白馥萍:為在大陸發展的台灣青年做事情,是社會責任

■京彩台灣 http://www.newstw.org/wp-content/uploads/2023/08/mda-ph36d69wqn3fyg7f-1.mp4我是白馥萍,來自寶島臺灣台中市。其實我決定到中國大陸,就是到北京來工作,不是一個拍腦袋的決定。我在美國研一結束的時候,暑假有4個月的時間,所以我當時到了上海去實習,也就是在那4個月結束之後,我又回到波士頓,當時帶給我的感受衝擊特別大。大陸市場快速地崛起,然後整個經濟發展的趨勢都特別好,工作上面的話有很多很讓人興奮、讓人很振奮的一些機會,可以給年輕人去施展你的抱負跟拳腳,讓你去嘗試試錯,所以我就覺得作為一個年輕人,你起步階段肯定是要在更短的時間內壓縮成長,這個非常重要。我也跟很多我的同儕或者是師弟師妹交流,畢業了或者是工作選擇上面換軌道,有沒有想過到大陸來發展?其實想很簡單,他就是在腦袋裡面轉一轉,但是從思考決定到落實,到改簡歷投簡歷面試,還有飛過來租房子,如果他們從來沒有來過中國大陸,或者是沒有一個認識的人或有經驗的人,帶著他們或跟他們傳授一些心法經驗,他們在中間會遇到非常多的挑戰。比如說你的簡歷要改成簡體字,很多臺灣年輕人就不認得簡體字,不會改。比如說求職管道,在臺灣我們可能有一些什麼人力銀行網站,你在Facebook上面找一找,或靠朋友關係介紹,但是在大陸的話有五花八門的互聯網平臺,可以去投遞你的簡歷,但是臺灣年輕人不曉得。如果有機會的話,只要他們能夠找到我,或者是我發現他們有這樣的需求,我都會主動去幫助他們。為兩岸的年輕人、尤其是為臺灣青年在大陸發展的這群人做一些事情,是我個人的一個社會責任。我自己在臺灣讀本科的時候,就來往兩岸交流。這整個過程對我來說受益良多,所以我到現在,每次只要有機會回到我的母校去演講,跟師弟師妹們分享,我都會積極鼓勵他們,只要有條件、有能力、有想法,在你讀書期間一定要找個機會到大陸旅遊、或者是研學、或者是實習都可以。因為只有眼見為實,你才能夠真的去慢慢地了解到,原來大陸的環境是這樣,這裡的人文是這樣子。只有親自走一遭,你才能有最直接的感受。我現在除了這部分之外,我也同樣會更關注在大陸長期發展的臺灣青年,在這裡落地生根。比如說你在這裡待10年、20年、30年甚至是到退休,會需要哪些政策上的支援或者是幫助,這個其實是我自己在走這一遭的過程裡面,我也不斷在挖掘的,從我自己身上、從我身邊的其他臺灣青年身上,能夠挖掘到這樣的一個需求。 心安之處即是家,希望我個人的成長跟發展,能夠為兩岸的醫療衛生事業添磚加瓦,盡綿薄之力。也希望我個人的故事能夠啟發更多的臺灣青年,能夠幫助他們更好地來大陸發展、落地生根。

心安之處即是家-吳宜蓁:作為台青企業家,希望幫更多台灣青年了解大陸

■ 京彩台灣 http://www.newstw.org/wp-content/uploads/2023/08/mda-ph288zubq87h1rt2-1.mp4我是美亞生物科技集團,還有北京科學城日化的董事長。我出生在臺灣。我感觸其實臺灣的年輕人很矛盾的,其實大陸是他們很嚮往來的,但是他又想來,又很怕受傷害。他們說我覺得創業,在大陸創業是很辛苦的,我反問了他們一句話,請問一下到哪創業不辛苦?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創業其實都蠻辛苦的,都是一樣的。其實我到大陸來,我當初從法國興業銀行中國區的副總裁位置退下來,我想得比較美好,我把創業想得比較輕鬆,但是後來我真正跳下來做的時候,我才知道排山倒海的困難。甚至我經常那段時間回到家,就開始打包我的行李,開始打包。我就覺得我明天要飛了,我要飛回去。然後睡一覺起來早上,我把我行李又打開了,又開始工作,這種事情反反覆覆在做。這個困難和挫折,第一個我自己要渡過,第二個我就講到大環境。需要有個政府來支撐你,背後有一個支撐。其實我在做美亞的時候,就得到政府很大的一個支持。我覺得在很多時候,沒有一個大家,不會有一個很好的小家。所以我覺得在大陸這個平台,是我們臺灣年輕人,不光是嚮往的地方,而且這個平台是一個很廣闊的平台。那怎麼能讓更多的年輕人能了解,就正確地了解,不是只聽一面之詞,而且他能正確地了解,在大陸的年輕企業家,他的創業、他的生活、他所有的東西。所以我現在很喜歡做兩岸的很多工作。北京就是我的第二個家,我覺得我在這裡已經生活了10年了,我在這裡得到了很多的溫暖,我的很多朋友甚至已經多於在臺灣的朋友了。其實不光是北京的變化,整個中國的變化在國外是不可能的。而且不光是硬體的變化,軟實力的變化也是很大的。繁華的變化,還有科技的變化,人文也在變。心安之處即是家,作為一個台青企業家,我希望幫助更多臺灣青年了解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