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

林天良:兩岸媒體合作,消除兩岸歧見,促進融合發展

■京彩台灣 http://www.newstw.org/wp-content/uploads/2022/04/mda-mg5beyqv9mx3qw5v.mp4 老家 是讓我魂牽夢繞的地方 唯有回家 才能看到真實的祖國 台胞林天良是旺旺集團駐京首席代表,2013年到北京工作以後,就喜歡上這座城市。他對北京的古建築頗有研究,天壇是工作之餘常去的地方。「這裡有厚重的文化,這裡有大氣的朋友,這裡是我的第二故鄉。」曾是財經媒體人的林天良告訴記者,「26年前我第一次回莆田老家,採訪第一家兩岸合資汽車企業。印象最深的就是,從福州經莆田到廈門的高速公路剛剛啟用,路上基本沒有汽車。今天,大陸早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30多年間,他往返兩岸無數次,為兩岸媒體交流合作做出貢獻,也見證了祖國日新月異的發展。「唯有回家,才能看到真實的祖國。老家,是讓我魂牽夢繞的地方。我常常為國家的繁榮昌盛,感到無比自豪!」 海峽對面 有我們最親的親人 我們屬於那裡 那裡也屬於我們 林天良出生於台灣,祖籍是福建莆田。林天良的父親在18歲的時候放棄赴廈門大學讀書的機會,棄筆從戎,從家鄉徒步2000多公里到四川成都,成了黃埔軍校第18期學員。「1945年抗戰勝利後,父親跟隨部隊來到台灣,接受日本投降。這是父親和全家最大的榮耀!遺憾的是,身在台灣的父親,與莆田老家的祖父、祖母,再也無法相見。父親每次收到家書時,總是一讀再讀,情不自禁地潸然淚下。」面對攝製組拍攝人員,林天良深情告白,「我們從小,就有一個清晰的認知——海峽對面,有我們最親的親人。我們屬於那裡,那裡也屬於我們。」 台商最高的社會責任 堅定反對「台獨」 促進兩岸和平統一 在旺旺集團駐京代表處前台,懸掛著喜感十足、植根「80後」和「90後」兩代人的食品品牌——旺旺。旺旺集團是一個在台灣創立、在大陸發展的企業,產品陪伴著一代又一代青少年成長,更見證了改革開放與經濟發展的歷史進程。大陸超大的內需市場、巨大的發展潛力、眾多的友善政策,對於台企來說是很大的發展機遇。多年來,旺旺集團善盡企業責任。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積極承擔、主動作為,多次捐贈防疫物資。旺旺集團與旗下旺旺中時媒體集團,始終積極助力維繫兩岸和平發展大局,面對「台獨」分裂勢力的威逼利誘不為所動。已成為台灣島內對抗「台獨」分裂勢力及促進祖國統一的中流砥柱。目前也擔任全國台企聯常務副會長的林天良深有感觸地說:「作為台商最高的社會責任,一定是堅定地反對『台獨』,促進兩岸和平統一。」 將對岸的真實情況傳播出去 才能增進兩岸同胞情感和認同 在林天良先生的宣導和努力下,促成了兩岸交流合作的兩大論壇:兩岸及香港《經濟日報》論壇和兩岸媒體人北京峰會。2011年10月28日,第一屆兩岸及香港《經濟日報》論壇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辦,國家領導人出席並發表致辭,這是海峽兩岸第一個高規格的財經論壇,兩岸及香港重量級財經人士齊聚一堂。由北京日報報業集團攜手旺旺中時媒體集團共同舉辦的兩岸媒體人北京峰會,已成功舉辦四屆,為兩岸媒體人搭起一座「橋」。近百家媒體和媒體人代表,共話融媒體時代的融合實踐與媒體責任,建立起高效溝通的對話平台。兩岸媒體人是兩岸關係發展的參與者、記錄者和推動者,「當兩岸媒體人站在客觀立場上,將對岸的真實情況傳播出去,才能增進兩岸同胞的情感、文化與國家認同。」 林天良動情地說。 我對我們的中華文化 有信心 孝道傳家,「讓孝順成為一種習慣」,是蔡衍明先生和林天良首代共同的價值觀。林天良認為:「中西文化最大的不同,就是中國人有『孝順』一詞,在英文找不到可對應的單詞。父母最想要的是家庭團結,兄弟姐妹間有很強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子女能做到這點,才是一種孝順。兩岸之間,何嘗不是這樣?」風靡台灣的大陸電視劇《延禧攻略》,不僅入選為台灣的語文試題,還掀起台灣青年去故宮「打卡」的潮流,讓中國歷史文化散發出無窮魅力,成為一種時尚。「優質的文化作品,借助媒體傳播,可穿透『台獨』設置的藩籬,讓兩岸消除歧見,實現融合發展。」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共同的根和魂,林天良堅定地說,「我對我們的中華文化,有信心!」

你有多努力,就有多幸運!特別是在大陸、在北京!

■京彩台灣 http://www.newstw.org/wp-content/uploads/2022/03/video.mp4可愛、理性、博學、包容、講究、執著、熱情……這些都是同事和朋友們給徐韜的評價。這位來自寶島台灣的年輕人,到底有著怎樣的過往和遠大的理想呢?筆者帶您走進徐韜的世界! 今年,是徐韜來到北京的第五年。「來北京之前,我的生活真是太精彩了!上了7年大學,換了2次專業,創了3次業,辦過幾個慈善組織,而且還做了幾個app……我就是這麼愛折騰,我總覺得我做這些還不夠,我就是想要改變世界!」滿懷抱負的徐韜,在大陸朋友的影響下,五年前決定西進大陸發展。其實這不是徐韜第一次來北京。上中學時,他就來大陸參加過幾次夏令營,結交了很多小夥伴,還互加了qq,他特別喜歡這種形式的交流。最近徐韜還聯繫到了十年前在寧夏認識的小夥伴。「雖然很多年沒有說話,但見到的那一刻,十年前的種種一下湧上心頭,這種感情對我來說非常珍貴!」大學時,徐韜跟陸生的關係也特別好,能從陸生身上學到很多東西。但在認識鮑冠羽之前,徐韜從沒想過把家搬來北京。因為他,徐韜放棄了矽谷的機會,來到北京。「沒想到的是,那麼大的北京,屬於我的只有一間不到10平米的合租屋。」 創業路上的徐韜 徐韜說:「我們90後,從來不甘於成為某個企業的螺絲釘,我們要做一個真正能夠幫助到社會、一個真正有價值的模式,所以沒有比北京更適合創業的土壤了。這裡有最給力的政策、最棒的營商環境、最具活力的市場、最優秀的高科技人才、最多的創投機構和投資人。」在徐韜的開拓下, 2017年8月14日,小包智工在清華科技園成立。它是搭建企業、商家和工作者之間靈活就業及彈性用工的平台。2018年,面向大學生群體的靈活用工平台上線,清華科技園附近就有不少大學,「輕鬆找工作」的特點,一兩個月內就吸引到近萬學生用戶。 創業初期困難重重,徐韜團隊吃了不少虧,走了不少彎路,但對於理想的執著,徐韜從不含糊。「我堅信,靈活用工在發達國家已有相當高的比例,在中國大陸也將是必然趨勢!」之後的日子裡,團隊每個成員,每天一家一家跑餐廳、酒店和老闆聊天,用最接地氣的方式瞭解市場需求,跑遍了北京所有商圈。也正是破釜沉舟的踏實調研,給了徐韜後來面對投資人的底氣。政府的好政策也讓徐韜感受到了溫度。「我符合保障房條件,但因為是台灣證件房管局系統不支援,錯失了一次機會。後來諮詢北京市台胞權益保障服務部門,得到了妥善解決。2019年9月,得知可以辦理台灣居民居住證的時候,我第一時間領了這個證,感覺自己成了「新北京人」,非常有歸屬感和安全感,很多難題迎刃而解。」 徐韜的大陸合夥人鮑冠羽說:「創業的本質是創新,創新是創業的靈魂。未來工作呈現碎片化將是不可逆轉的趨勢,而這種趨勢就是我們的巨大機遇。」徐韜表示,不僅是大陸,世界上也沒有先例,目前市場上還沒有和小包智工完全相同的產品。許多人之前都是打零工,在小包智工這個平台,中午可以去飯店當服務員,下午就可以接超市收銀員的單了,晚上還能去ktv當服務員,比之前多掙不少。徐韜說:「小包智工為藍領及灰領工作者提供了便利。服務員、洗碗工、收銀員、理貨員,大家會認為這些行業相對低端。如何改變社會形象、改變大家對這些行業的印象,也是我的工作之一。我要讓社會各行業都更有尊嚴、更體面。」現在, 徐韜團隊彙集了一批來自清華、北大、台灣大學、南京大學等高等學府的兩岸年輕精英。「我要做的還不止這些。」徐韜團隊在開發一款新的app「京台通」,打造面向在京台胞的綜合資訊服務平台。許多台胞來到大陸,可能對很多政策不瞭解,又不知道該去哪查,「京台通」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同時作為一個視窗,讓台胞瞭解真實的大陸。「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力量,促進兩岸的全方位交流。」 歷史不能選擇,但現在可以把握,未來可以開創。徐韜說:「我希望為這個世界再添一分美麗的色彩。」如今的大陸,是一片充滿機會與機遇的熱土。徐韜感慨:「你有多努力,就有多幸運!我太相信這句話了,特別是在大陸、在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