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資訊

台灣每日新聞短評 2025-04-02

三名陸配涉武統言論遭限期離境 小微未依限出境遭強制驅離引發關注因涉及在台發表支持「武力統一台灣」等敏感政治言論,三名中國籍配偶近日遭台灣移民署廢止居留許可,限期離境。根據內政部移民署公告,三人分別為「亞亞」、「恩綺」與「小微」,其中亞亞與恩綺於期限內離境,惟「小微」未在限期內出境,4月1日遭移民署執行強制驅離,事件引發輿論熱議。 根據移民署說明,三人皆因多次於社群平台發表有違「中華民國」憲政體制、涉及敵對意識形態的政治言論,且未展現悔意,影響公共秩序與國家安全,故依《入出國及移民法》第18條規定,廢止其居留資格,並依程序限期出境。 移民署指出,亞亞於3月25日搭機離台,恩綺則於3月31日「壓線」完成出境,皆未違反規定。而小微則在期限屆滿後仍滯留台灣,依法執行強制驅離處分,並禁止其一定期間內不得再次申請來台。 小微案例引發社群討論與亞亞、恩綺的「自願離境」不同,小微選擇「靜待遣返」的舉措,在網路論壇引起高度討論。部分網友質疑其背後動機,認為小微可能意在配合中國國台辦塑造所謂「遭台打壓」的苦情形象;也有聲音認為,她單純是因個人條件較差,回鄉生活無保障,刻意拖延出境時間,以期獲取更多同情與補助。 根據網友翻查資料與討論,小微為貴州山區出身,教育程度僅為小學畢業,相較之下,亞亞與恩綺皆有中等以上學歷,在台生活相對穩定。小微來台後與台籍丈夫結婚,育有三名子女,但根據網友分享內容,小微曾表示對家庭與子女缺乏情感連結,亦未有長期定居意願。 有網友於PTT發文指出,小微曾公開表示「即使無法再見孩子也無所謂」,回中國後「可以再生」。該發文引起兩極回應,部分網友譏諷其來台動機不純,「就是來撈錢的」,也有網友感嘆「個人條件差距明顯,社會邊緣族群更容易被統戰利用」。 統戰疑雲與制度挑戰國安專家指出,此類個案若屬個人言論表達,應依憲政體制保障言論自由,惟若行為涉及境外勢力介入、散播敵對政治宣傳,則屬國安風險之範疇。內政部亦多次重申,外籍人士居留台灣,須尊重本國體制與法律,若言行危害國安、社會秩序,依法得撤銷其相關資格。 學界觀察指出,中國近年積極透過「假結婚、假團聚」等模式滲透台灣基層社會,透過網紅、陸配社群與影音平台擴散「和平統一」與「一國兩制」主張。此次三人中,尤其以小微案最受矚目,除因她最終遭強制驅離,更因其社經條件及言行爭議,反映統戰策略針對性與深入性。 政策反思與移民治理面對爭議事件,移民署強調,針對來台配偶之背景審查與後續行為監管,將持續依法律規定加強執行,尤其對涉入敵對宣傳行為者,將採「零容忍」態度處理。 移民政策學者指出,台灣長年以來在陸配政策上實施開放與保障並行的雙軌制,然而此案顯示,制度在面對個案差異化背景與國安需求之間,仍需精緻化調整,以強化篩選與輔導機制,避免陸配被特定政權利用為統戰工具。 根據內政部統計,截至2024年底,定居台灣的陸籍配偶人數已突破33萬人,雖大多數配偶融入良好,然極少數個案若涉及政治操弄,亦不容忽視。 【花蓮政局風暴】從罷傅風潮看國民黨內爆與地方政治斷裂2025年春,台灣政壇乍暖還寒之際,東部花蓮卻掀起了罕見的藍營內部對決風暴。花蓮縣議會議長、國民黨籍的張峻於4月2日公開表態支持罷免同黨立委傅崐萁,此舉震撼國民黨地方系統,也讓「罷傅運動」進入另一政治層次。這並非單純的派系鬥爭,也不只是選舉佈局的前哨,更反映出長年以來花蓮地方政治結構的壓迫與反彈,亦顯示國民黨在地方經營上的結構性斷裂。 「罷傅」不是犯罪,而是地方自主的呼聲傅崐萁,其人不僅長期主導花蓮政壇,更因其強勢作風與旋轉門式的權力操作──包括與妻子徐榛蔚輪替出任縣長、公職間頻繁進退──被外界譏為「花蓮王」。其手法一方面透過掌握地方資源網絡、調動選民利益,一方面在議會與社會輿論中營造非藍即綠、非我即敵的對立氛圍。 此次罷免行動的發起並非突如其來,而是在地公民社群長期對傅氏體制積怨已久。尤有甚者,在志工遭受暴力威脅後,罷免行動已不僅是政治選擇,而成為一場關於公民權利與地方民主的正當抗爭。張峻公開指出:「罷傅不是犯罪」,正是在這一語之中點出了問題的核心——人民有權透過合法機制檢驗公職人員,反罷言論若上綱為對抗體制或違逆政黨,才是對民主的扭曲。 藍營分裂,是現象不是意外國民黨中央與花蓮地方黨部迅速切割張峻,並指控其為「側翼網軍」。這類說法,不僅削弱了本土派系中對話的可能性,更再次暴露出國民黨在地方派系整合的根本失能。 張峻直言:「國民黨在花蓮從未團結。」這句話既是地方觀察,也是制度性批判。自傅崐萁2018年回歸國民黨,並逐步重建其在黨內的主導地位後,花蓮的藍營體系實已淪為其一人權力的延伸。黨職人事安排乃至資源分配皆集中於傅系人馬,反對派被邊緣化、標籤化,進而失去政治話語權。張峻雖曾為2018年前吳敦義所任命的主委,卻因現任黨部已由傅派掌握而遭「切割」,這也凸顯國民黨早已非一統河山,而是多頭馬車,各擁山頭。 傅崐萁的雙重盤算:縱橫中央與地方的政治計謀張峻預判傅崐萁將參加2026年花蓮縣長選舉,雖似預言,卻早有跡可循。傅崐萁近年於中央政壇屢屢受限,包括其政策倡議多未獲實質回應,亦未能突破立法院中的影響力邊界,這對習慣主導權力核心的傅而言,無異於喪失發揮空間。 另一方面,地方則仍有其基本盤與行政資源。從2022年以來,傅家人馬屢次以「地方建設」為名,持續經營基層系統,並透過媒體與組織強化「唯一支持」的形象。此番罷免之役,若成功,雖對其個人聲勢有損,卻未必影響其返鄉參選縣長;若失敗,更可鞏固其「被打壓」的正當性,轉化為2026年的動員資源。 地方公民社會的逆襲與重構從2014年太陽花運動後,台灣社會在許多地方已形成成熟的公民網絡,花蓮亦不例外。此次「罷傅」運動能走到第二階段,並獲得地方議長公開支持,即顯示出地方菁英與草根民間正試圖尋回政治主體性。這是一種超越政黨的政治反思,更是一種制度重構的契機。 張峻作為現任議長,選擇在此時站出來,其政治風險顯而易見。他不僅挑戰地方最大派系,亦與自身所屬政黨公開對立。但正因如此,其表態反而使罷免運動取得象徵性突破:這場行動已非單純的「非藍即綠」對決,而是花蓮人對「誰來主導我們未來」的集體提問。 花蓮之問,也是台灣之問在民粹與權力的夾縫中,地方民主經常成為犧牲品。傅崐萁式的權力結構並非花蓮所獨有,而是台灣不少地區仍在面對的困境──強人政治、派系綁樁、資源分配不公,這些現象背後反映出制度設計的不足與公民參與的挑戰。 「罷傅運動」無論成功與否,已重新激發地方公民對於政治可及性的想像。而張峻的出手,或許不僅是對傅崐萁個人霸權的反撲,更是對國民黨傳統派系政治一次深刻的質疑與反省。 當一個政黨內部的異議聲音需要透過公開罷免才能發聲,當一個地方的改革要冒著暴力威脅才能進行,或許我們該問的,不只是「傅崐萁該不該下台」,而是「我們還要這樣的地方政治多久?」 2024大選後政黨好感度洗牌 民眾黨年輕族群支持驟降引發關注根據《美麗島電子報》於3月31日公布的最新民調,賴清德的信任度與施政滿意度雙雙回升,行政院長卓榮泰的施政表現亦獲得一定肯定;同時,執政的民進黨整體好感度顯著上升,反觀在總統與立委選舉後被視為第三勢力代表的民眾黨,其政黨形象則出現明顯滑落,尤以20歲至29歲年輕選民間的支持度驟降最為明顯,引發政界與輿論關注。 本次民調由《美麗島電子報》委託畢肯市場研究公司執行,調查時間為3月25日至27日,針對全台22縣市年滿20歲以上民眾,以電腦輔助電話訪問方式完成,共取得1072份有效樣本(住宅電話751人、行動電話321人),在95%信賴水準下,抽樣誤差為正負3.0個百分點。 民進黨支持回升 國民黨、民眾黨滑落調查顯示,民眾對民進黨的好感度達52.7%,比2月份上升9.1個百分點,顯示賴政府上任後初期的表現獲得社會一定肯定。與此同時,對民進黨的反感度亦有所下滑,政黨形象穩定改善。 相較之下,國民黨與民眾黨的好感度均呈下滑趨勢。國民黨的好感度為27.2%,反感度達61.2%;民眾黨則更為嚴峻,好感度僅剩25.2%,反感度攀升至61.0%,已與國民黨持平,顯示選後短期紅利消失,甚至引發民眾疑慮。 年輕選民「小草」轉向 林濁水驚呼「不可思議」尤引發關注的是民眾黨在年輕族群中的支持度急遽變化。根據交叉分析,20至29歲年齡層對民眾黨的好感度從1月選後的52.4%,大幅滑落至3月的29.5%;反感度則從41.0%攀升至59.6%。此外,該年齡層的政黨認同度亦由14.4%下降至7.5%,呈現斷崖式下跌。 對此,前立法委員林濁水在社群平台發文指出,這一變化令人「不可思議」。他指出,早在1月時他即曾擔憂黃國昌接任黨職後,將使原本以理想性自許的「小草」支持群體與民眾黨產生裂痕,而最新數據似乎印證了這項推測。 林濁水表示:「這些年輕人原本是對民眾黨有長期信任與情感的群體,能在短短兩個月內反感暴增、好感腰斬,顯然黨內運作與公共表現出了重大問題。」 民調效應背後的政治訊號分析人士指出,民進黨支持回升,與賴清德在執政初期推動政策與人事布局節奏穩定有關,特別是行政院長卓榮泰施政滿意度的上升,也顯示行政團隊運作順利,減少了不確定性。此外,執政黨在國會少數的格局下仍展現政策韌性,亦有助於強化民眾對其施政能力的認同。 相對而言,民眾黨與國民黨皆在立法院中扮演關鍵角色,卻在部分法案審查與議題攻防中展現過度對抗或政治算計的形象,使部分中間與年輕選民感到失望。其中,民眾黨近月來關於組黨內改革、領導風格與決策透明度的爭議,更對其形象造成衝擊。 此次《美麗島電子報》3月民調結果,無疑為各主要政黨提供一面鏡子,顯示政黨與選民之間的情感與信任連結並非牢不可破,尤其在資訊流通快速與世代價值轉變的當代社會。民眾黨面對年輕選民支持度的急遽下滑,未來如何回應改革呼聲與形象重建,將是其能否長期生存的關鍵;而民進黨如何穩住支持與落實改革,亦需持續觀察。政黨政治在台灣,仍是一場持續變化中的博弈。 大陸對台軍演的政治訊號與國際回應:從威懾邏輯到區域穩定的再思考 2025年4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東部戰區再度於台灣周邊展開聯合軍事演訓,動用陸、海、空與火箭軍等多軍兵力,對外宣稱此舉是「對台獨分裂勢力的嚴重警告與有力遏制」。這場軍演並非突發,而是延續自2022年以來北京對台灣在外交與軍事上施加持續壓力的戰略邏輯。然此次演訓時機、規模與對外說詞,再度引發華府高度關注與回應,亦折射出台海問題已全面進入區域安全的核心議題。 威懾性軍演的訊號邏輯觀察解放軍此次軍演的安排,可發現其目標並非純粹的軍事操演,而具有強烈的政治訊號。其一,選擇在民進黨總統當選人賴清德即將就職前夕進行,顯然意在對新政府釋放「不接受任何形式的台獨主張」之警告。其二,軍種的全方位投入,展現「對台全面圍堵與封鎖作戰」之戰術意圖,旨在模擬未來衝突情境下的聯合作戰能力。其三,對外公開聲明直指「台獨」,一如既往地將台灣的民主選舉與自主意志,扭曲為挑釁與分裂,強化其「反分裂法」論述基礎。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北京雖頻頻軍演,卻始終未越過真正的紅線,如飛彈飛越台灣上空或實質侵入領空,顯示其戰略仍維持在「高度威懾、避免擦槍走火」的灰色地帶。這種軍事手段的最大效益,恐怕不在於「打」,而在於「嚇」──對內展現維權決心,對外測試美國與區域盟友的應對邊界。 美國的回應與川普的發聲針對此次軍演,美國國務院與白宮於第一時間表態。國務院發言人指出,中國升高軍事恐嚇「只會加劇緊張、破壞和平」,並批評其「缺乏正當理由」。此類措辭顯示華府已將中國的軍演視為區域安全威脅,而非單純的內政行動。 更具政治意涵的是,美國前總統川普亦透過白宮新聞秘書萊維特重申「台海和平對全球穩定的重要性」,反對任何單方面改變現狀的行為。這番言論不僅反映共和黨政府對台立場的延續性,也表明川普在準備重返國際領導位置時,將台灣議題視為地緣戰略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美國的這些聲明除了傳遞支持台灣的明確態度,也是一種戰略溝通,意在告訴北京:美國關切台海不是空洞表態,而會持續動用外交、經濟甚至軍事資源,來維護印太地區的穩定與盟邦的信任。 結語:和平從來不是弱者的籌碼當前台海的軍事緊張,實質反映的是區域秩序的重組過程。中國藉由軍演釋放政治訊號,美國則透過外交語言與戰略聯盟回應。台灣身處其中,既是地緣焦點,也是民主價值的試金石。如何在強權競逐下,穩定自身社會、強化國防準備、凝聚國際支持,是下任政府的重大課題。 

今起實施!兩項便利港澳台居民在內地(大陸)生活發展新舉措

Photo by drown_ in_city on Unsplash 中國出入境管理局決定,從2025年3月20日起,為有需求的港澳台居民簽發來往內地(大陸)臨時通行證,並提供來往內地(大陸)通行證與居住證“雙證關聯”核驗服務。據介紹,兩項便利措施的具體內容為,一是港澳台居民因遺失損毀或忘記攜帶通行證,需緊急乘坐飛機、火車在內地(大陸)城市間出行的,可通過手機登錄中國出入境管理局政務服務平台(移民局12367)即時申辦有效期為7天的電子臨時通行證,供民航、鐵路等單位查驗,避免耽誤正常出行。二是港澳台居民因辦理個人事務有通行證與居住證關聯需求的,可在該局政務服務平台提交關聯查詢申請,或向全國任一縣級以上公安機關出入境管理機構申請開具紙質關聯查詢結果,用以向有關部門和企業證明本人通行證與居住證的關聯關係。為港澳台居民提供辦證辦事服務的各行業主管部門及企業可申請對接該局出入境證件身份認證平台,根據港澳台居民需求,通過系統對接自動核驗雙證的關聯情況。據瞭解,隨著港澳與內地、台灣與大陸間交流往來日益密切,越來越多的港澳台居民來內地(大陸)商貿、旅遊、學習、工作和生活,他們在使用通行證和居住證享受生活發展便利的同時,因通行證遺失損毀或忘記攜帶存在“出行難”問題。港澳台居民在境內乘坐飛機、火車時,如證件遺失損毀或忘記攜帶,需從機場、車站前往當地公安機關出入境管理機構開具紙質證明,來回折返耗時影響行程。此外,部分港澳台居民同時持有通行證和居住證,其持用任一證件辦理金融、互聯網等業務後,再持另一證件時有關部門難以核驗兩證的關聯關係,帶來生活辦事不便。針對港澳台居民融入發展中的急事難事,中國出入境管理局積極會同有關部門通過科技賦能,推出上述兩項便利舉措。 點此觀看詳細說明

台灣每日新聞短評 2025-03-21

桃園校長抖音發言與學生迷彩服事件引發統戰爭議 教育部長強調「國家認同」近日桃園市發生兩起涉及教育界的統戰爭議事件,引發社會高度關注。一名國小校長於抖音平台上發布影片,使用「我愛你中國」、「兩岸一家親」等字眼,遭質疑國家認同不清。另一事件則涉及桃園市立永豐高中國中部學生在宿營活動中穿著類似解放軍的迷彩服,引發輿論對國防教育與校方把關的討論。對此,教育部長鄭英耀受訪時強調,教育人員應具備明確國家認同,並指這些事件反映台灣社會對中國大陸的認知與敵我意識相對薄弱。校長抖音發言引發爭議 遭質疑國家認同桃園市議員黃瓊慧近日揭露,一名國小校長在中國境內版抖音(即「抖音」而非國際版TikTok)上創立帳號,並發布多則影片,其中包含「我愛你中國」及「兩岸一家親」等字眼,引發社會質疑其政治立場與國家認同。該事件曝光後,該名校長解釋,影片內容是基於抖音內建的模板效果,為了累積平台積分而套用,並強調自己「從未改變國家認同」,然而此說法仍未能平息社會輿論。對於此事,桃園市政府教育局表示已展開調查,並強調教育工作者身為學校領導者,應對自身言行保持高度警覺,避免引發不必要的爭議。該局也指出,校長應維持政治中立,避免有損教育專業形象的行為,若調查結果認定違反教育倫理,將依規定進行處置。學生宿營迷彩服爭議 校方稱無政治意涵除了抖音事件,桃園市立永豐高中國中部在近期舉辦隔宿露營活動時,學生穿著與解放軍相似的迷彩服進行訓練,引發統戰疑慮。部分家長與地方人士質疑,學生為何在國內教育活動中,穿上類似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服裝,是否涉及不當政治影響。對此,校方回應,迷彩服並非學校提供,而是由承辦活動的旅行社所準備,並無任何政治意涵。校方強調,該活動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與紀律,並非軍事訓練或特定政治宣導,對於外界的疑慮,學校將加強把關,確保未來相關活動的服裝選擇不會引發不必要的爭議。教育部長:教育人員應有明確國家認同針對這兩起爭議事件,教育部長鄭英耀在接受Yahoo TV節目《齊有此理》主持人王時齊專訪時表示,教育的目的除了傳授知識,更應該培養學生具備國家意識與國際視野。對於教育人員來說,其核心價值應該符合社會大眾對國家認同的期待。鄭英耀直言,這些事件突顯出台灣部分教育工作者對中國大陸的認識不足,缺乏敵我意識。他強調:「教育工作者如果基本國家認知立場都不夠清楚,那國民教育的培養令人擔憂。」並指出,所有教育活動與發言應該符合相關規範,並由教育機構做好把關工作,避免引發誤解或爭議。他進一步表示,隨著中國大陸對台灣的統戰手法日趨多樣,教育界更應保持高度警覺,確保教育內容與活動符合台灣的教育價值觀。他認為,這起事件提醒社會必須重新審視教育界在國家認同教育上的落實狀況,並強化師資培訓,確保教育人員能夠清楚傳遞正確的國家意識。社會各界反應 強調教育應保持國家認同針對這些事件,學者與專家意見不一。部分學者認為,國際化時代下,台灣學生與教育工作者接觸不同文化與平台是不可避免的趨勢,但關鍵在於如何在開放交流的同時,確保國家認同不受影響。另一派專家則認為,台灣教育體系應更強化國防意識與國家認同教育,避免學生或教育工作者因不熟悉政治敏感議題,而無意中成為統戰目標。家長團體方面,有家長表示擔憂,認為學校應該更嚴格審核學生活動內容,尤其涉及軍事或國家象徵的服裝,應謹慎考量,以免引發不必要的誤解。也有家長認為,事件不應過度政治化,應該回歸教育專業,重點在於是否影響學生價值觀與國家認同。桃園校長的抖音發言與學生宿營迷彩服事件,反映出台灣社會對中國大陸的敏感度,以及教育界在國家認同議題上的挑戰。這不僅僅是一場關於個別行為的爭論,更凸顯了教育體系如何在自由開放與國家意識之間取得平衡的問題。教育部已明確表態,未來將進一步加強對教育人員的培訓與監督,確保教育場域內的言行與活動符合國家認同的核心價值,也期待社會各界能夠共同關注此議題,確保台灣的教育環境能夠維持正確的方向。以實力換和平:從俞大㵢訪談觀察台美關係與川普主義的地緣意涵2025年美國總統大選逐步升溫,川普再度躍升為共和黨主要候選人,其外交政策取向與過往執政期間一脈相承。台灣駐美代表俞大㵢近日接受《彭博社》(Bloomberg)專訪,明確闡述台灣國防自主的努力與對美國安全合作的定位,並否定所謂「搭便車」的說法。此番言論,不僅是對川普「以實力換和平」(Peace Through Strength)理念的呼應,也可被視為台灣在國際現實政治中試圖尋找戰略話語主體性的展現。一、川普主義與國際安全承諾的動搖俞大㵢之言談發表時機極具戰略意涵。美國前總統川普近來強烈質疑美國對外安全承諾的合理性,曾直言北約盟國若未履行軍費分擔,將任由其「被侵略」。他對烏克蘭的態度亦趨保守,強調減少援助、鼓勵談判妥協。這種「交易式同盟觀」(transactional alliance view)本質上削弱了冷戰後美國主導的全球安全秩序。在此脈絡下,台灣作為美國「戰略模糊政策」(strategic ambiguity)下的重要防衛夥伴,無法置身事外。尤其川普曾多次公開質疑美國對台安全承諾的合理性,甚至聲稱台灣「偷走美國晶片業」,這種對盟友的工具性看法,使台灣有必要重新調整其對美論述策略,展現作為可信任戰略夥伴的自我認同與行動能力。二、「我們不是寄生者」:台灣尋求話語主體性的嘗試俞大㵢在專訪中強調:「我們不是白吃白拿的寄生者,不是坐等別人來救我們。」這句話一方面是針對美國國內孤立主義者對外援支持的質疑,另一方面也回應川普派對盟國「搭便車」的刻板印象。事實上,台灣的國防預算逐年增加,2024年度編列達新台幣6068億元,占GDP比重接近2.5%,不僅符合北約訂定的2%標準,甚至在亞太地區屬於高位水平。此外,台灣政府大力推動不對稱作戰能力建設,包括潛艦國造、增購海馬斯多管火箭與標準飛彈,以及與美方共同磋商具備防衛意義的軍購清單。俞代表透露,台灣正與美國矽谷國防科技新創企業洽談合作,引進AI、無人機、衛星通訊等次世代技術,以強化前瞻防衛能力。這些發展顯示,台灣正在從單純「接收方」的角色,轉型為「主動型夥伴」。這種角色轉換,不僅提升與美方的信任基礎,也有助於在「川普再執政」的情境下,保留戰略空間。三、「以實力換和平」:戰略模糊下的新語言川普外交口號之一為「以實力換和平」,源自冷戰時期雷根總統的國防戰略哲學,意指軍力強化可以嚇阻潛在對手,進而保障和平。台灣在俞大㵢的口中亦主張此一理念,顯示兩者間具有語言與戰略共鳴。台灣國防政策的核心正逐漸由傳統「嚇阻—拒止」轉向「分層防衛」與「不對稱戰力」,著重於強化成本與風險提升,使中國不敢輕啟戰端。俞大㵢強調後備軍力建設與民防準備的重要性,尤以能源網路與糧食供應為例,直指中國可能採行的「非傳統封鎖」手段,顯示台灣對於混合戰與灰色地帶衝突的警覺性大幅提高。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國防準備並非單純配合美國戰略需求,而是建立在自我防衛意志與戰略自立的基礎上。此舉不僅回應美方「盟國自立」的呼籲,也賦予台灣外交發言更多自主性與國際認同感。四、美國國內政治對台政策的一致性與模糊性在川普本人的立場仍高度模糊的情況下,美國政治主流仍維持「一中政策下支持台灣現狀」的共識。共和黨籍參議員馬可·盧比歐(Marco Rubio)近日公開表示:「台灣的現狀不應受到武力、勒索或脅迫所改變」,強調這是包括川普在內,美國歷任總統所延續的政策主軸。然而,川普的「戰略沉默」依舊令人不安。他在接受訪問時,對於「美國是否會出兵保衛台灣」的問題始終不予明言,聲稱「不想讓自己陷入那樣的處境」。這種模糊策略雖在國際戰略上有其嚇阻效果,但對台灣而言,也可能增加政策不確定性與戰略風險。因此,俞大㵢此次訪談既是「戰略訊號」,也是「政策試探」。台灣政府一方面延續與拜登政府所建立的深層合作關係,另一方面也試圖在川普可能當選的情境下,重建互信與政策銜接機制,確保兩黨皆支持台灣安全的「政治連貫性」。五、結語:台灣的戰略成熟與國際身分再定位俞大㵢的發言體現出台灣外交戰略的轉型:由「受援者」邁向「合作夥伴」,由「戰略模糊的配角」朝向「主動發聲的主體」發展。台灣已非單純依賴國際保護的弱者,而是積極強化防衛、參與科技合作、建構民防體系的堅韌民主體。在一個地緣政治充滿不確定性、盟友政策逐漸內縮的世界中,台灣的聲音必須更堅定、立場更清晰。俞大㵢的一句「我們不是寄生者」,不只是對川普,也是對整個國際社會宣告:台灣是一個願意為和平負責的現代國家,一個值得信賴的民主夥伴。【日本強化西南諸島防禦 聚焦台海局勢但不介入】近年來,隨著中國武力犯台的風險升高,日本政府對於國防戰略的佈局也逐步調整。根據日本媒體日前報導,日本政府正在評估優先於九州部署陸基長程飛彈,強化西南地區的防禦能力,並預計於2025年度末展開部署計畫。該計畫旨在建立「反擊能力」,以摧毀可能對日本構成威脅的境外飛彈基地及軍事設施。對此,前空軍副司令張延廷在節目《全球大爆卦》中分析,日本雖然加強西南地區的軍事佈局,但不會直接介入台海衝突。他表示:「日本就是要先把西南諸島控制好、武裝化,但不會介入台海。」張延廷指出,日本對台海局勢保持高度警戒,並強調一旦台灣發生戰事,日本將以撤僑為優先考量,而不會實際參與軍事行動。根據報導,日本政府計畫在九州及西南諸島部署03式防空飛彈與12式反艦飛彈,這些飛彈具備長程打擊能力,顯示日本的戰略重點在於確保自身安全,而非直接介入台海衝突。張延廷認為,日本此舉主要是為了確保西南諸島的防禦與戰略要地的安全,而非為了台灣安全著想。此外,張延廷也分析,日本的國防戰略與其經濟利益息息相關。台灣海峽與巴士海峽為日本海上運輸的主要航道,其郵輪、貨輪頻繁經過該區域,一旦台灣落入中國勢力範圍,日本的經濟運輸線將受到嚴重影響。因此,他認為台灣應該向日本每年收取100億新台幣的「保護費」,因為台灣在維持自身安全的同時,也間接保障了日本的海上貿易路線。張延廷指出,從地理角度來看,日本的撤僑計畫可能會選擇花蓮作為主要撤離點。花蓮港距離日本石垣島較近,若台海發生戰事,日本可能會利用該路線撤離在台僑民。他進一步表示,日本的戰略目標始終是確保自身國土安全,而非捲入台海衝突,這也是日本政府目前強化西南諸島軍事部署的核心考量。綜合來看,日本政府此舉顯示其對於中國軍事擴張的警戒,但同時也展現出避免直接捲入台海衝突的態度。專家普遍認為,日本的軍事部署將持續強化西南地區的戰略防線,而非主動介入區域衝突。隨著台海局勢的變化,日本未來的國防戰略仍將持續受到各界關注。加拿大經濟前景與挑戰:從資源優勢到全球競爭力的轉型前言近期,美國前總統川普針對加拿大出口產品加徵關稅的決策,引發對加拿大經濟前景的廣泛關注。根據加拿大央行估算,若美國對相關產品徵收 25% 的關稅,可能導致該國 GDP 於未來兩年內下降近 4%。在此背景下,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泰傑·帕雷克(Tej Parikh)提出,即便面臨外部挑戰,加拿大依然擁有成為全球經濟強國的潛力。然而,這一潛力的實現,需仰賴政策改革與產業結構調整,以提升國際競爭力。加拿大的資源優勢與潛在經濟動能加拿大不僅是全球面積第二大的國家,還擁有世界最長的海岸線,具有極佳的國際貿易優勢。該國自然資源豐富,包括全球最大的高品位鈾儲量、第三大已探明石油儲量,以及全球第五大天然氣產量。此外,加拿大亦擁有全球最大的鉀鹽儲備、三分之一的世界認證森林以及五分之一的地表淡水資源。值得注意的是,在綠色經濟轉型的趨勢下,加拿大在鈷、石墨與鋰等稀有礦產方面的豐富儲量,為其於再生能源產業與電動車供應鏈中占據關鍵地位。隨著全球能源結構轉型,這些資源的重要性勢必提升,為加拿大經濟帶來新契機。政治與制度性障礙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儘管擁有豐厚的自然資源與戰略優勢,加拿大仍面臨政策與制度性障礙的挑戰。諮詢機構 BCA

台灣每日新聞短評 2025-03-20

盧秀燕成藍營箭靶 綠營備戰2028大選民進黨立法院黨團總召柯建銘日前於記者會上發言,針對國民黨與民眾黨組成的「藍白聯盟」進行猛烈批評,甚至點名台中市長盧秀燕,表示「不要選總統了,人家叫妳盧媽媽,就回歸家庭主婦,退出國民黨」,此番言論引發外界對其帶有性別歧視色彩的強烈批評。然而,政治評論員黃揚明指出,柯建銘的發言並非單純的即席言詞,而可能是民進黨預告未來政治攻防戰略的一部分,顯示盧秀燕已成為藍營主要攻擊目標。黃揚明在政論節目《大新聞大爆卦》中分析,柯建銘的發言透露出一個明確訊號,即在柯文哲與鄭文燦被排除在2028總統大選的主要競爭行列後,盧秀燕已被綠營視為下一個主要對手,將面臨高度攻擊。他直言:「現在聽柯建銘講話,得換個角度思考,這可能是在預告未來政治戰場的方向,針對盧秀燕的攻擊已經準備好,隨時可能全面展開。」政治戰場升溫 盧秀燕陷入攻擊焦點近來,圍繞盧秀燕的爭議事件頻傳,包含台中市一名書店保全報案烏龍事件,引發母女遭警方帶走的風波,進而要求市長道歉;此外,洲際棒球場旁新建商場外牆影響打者視線的議題,也引發關注,綠營要求市府進行說明。這些事件顯示,盧秀燕的市政作為正逐步成為攻防焦點。黃揚明指出,這些爭議或許並非單一事件,而可能是有計劃性的「政治圍剿」。他認為:「盧秀燕目前面對的狀況,與過去幾位被視為藍營明日之星的政治人物類似,當某人展露出足以競逐總統的實力時,來自對手陣營的攻擊便會接踵而至。」藍營內部變局 盧秀燕或成黨內角力關鍵除了來自綠營的攻擊,盧秀燕在國民黨內的角色亦受到高度關注。近來,有部分聲音認為,盧秀燕應競選國民黨主席,以挑戰現任黨主席朱立倫,為未來大選布局。然而,國民黨內部目前正處於整合與重組階段,是否能一致支持盧秀燕,仍是未知數。黃揚明認為,藍營內部目前仍存在多方勢力競爭,若盧秀燕選擇參與黨內權力角逐,可能會引發更多內部矛盾。「現在國民黨內許多人士正忙於應對各種政治危機,例如罷免案與內部整合問題,這是否會影響盧秀燕獲得黨內支持,值得觀察。」2028選戰前哨戰 已進入布局階段觀察當前政治局勢,不難發現2028年選戰的前哨戰已悄然展開。隨著民進黨內部逐步確立未來可能的候選人,國民黨與民眾黨亦需加速整合,以應對未來選舉挑戰。而盧秀燕作為藍營目前最具競爭力的女性政治人物,其未來動向勢必影響台灣政治版圖。面對來自綠營的集中攻擊,盧秀燕如何應對,將成為未來政治發展的重要觀察指標。黃揚明表示:「藍營必須意識到,這場戰爭已經開始,盧秀燕的挑戰才剛開始,接下來的政治攻防將會更加激烈。」未來幾年,台灣政壇的動盪恐將持續,如何在變局中掌握主動,將考驗各方政治勢力的智慧與策略。台積電赴美投資:技術移轉、經濟壓力與國際化挑戰台積電(TSMC)近日宣布將在美國投資至少1000億美元,興建三座晶圓廠、兩座先進封裝設施及研發中心,此舉引發台灣內部對核心技術流失與國內半導體產業鏈完整性的擔憂。東吳大學講座教授朱雲鵬在《TVBS文茜的世界財經周報》中指出,美國電子科技產品目前受資訊科技協定(ITA)保障,得以享受免關稅優惠,但若川普重返白宮,這一保護措施可能受到挑戰。台灣半導體產業面對美國壓力與全球貿易環境變遷,勢必需要更細緻的戰略應對。美國施壓與台積電的國際化進程長期以來,台積電被視為台灣經濟的護國神山,其技術領先地位與產能布局不僅攸關台灣經濟發展,更直接影響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然而,近年來地緣政治緊張與國際產業政策變化,使台積電不得不調整策略,加速其國際化進程。許多支持者認為,台積電赴美投資是全球化布局的必然,但這並非單純的商業決策,而是受到美國政府政策的驅動。主持人陳文茜指出,若赴美設廠真是企業自主決策,台積電理應主動要求適合的土地與投資條件,而非在美國施壓之下被迫接受不利條件。此外,台積電的規模確實應該推動國際化,但當國際化是「被迫」而非「自願」,影響層面便大不相同。這樣的轉變不僅影響台積電本身,也將衝擊整體台灣科技產業,迫使更多企業思考是否將生產基地外移。成本壓力與關稅風險台積電在美國設廠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即為成本問題。根據市場分析,美國晶圓廠的生產成本遠高於台灣本土廠房。從人力成本、土地價格到基礎設施建設,美國市場的生產條件對台積電而言並不具備競爭優勢。若未來美國政府施加關稅壓力,進一步提高從台灣進口晶片的成本,台積電與其他電子業者將面臨更艱難的抉擇。專家朱雲鵬強調,若川普政府真的取消ITA免關稅優惠,電子產品的關稅可能成為新的貿易手段,而台積電如何在美國市場與全球市場之間取得平衡,將成為決定未來競爭力的關鍵。台積電若選擇全球定價模式,則美國客戶可能要求享受台灣低成本晶片的價格,這將影響美國廠房的盈利模式;若選擇區域定價,則可能進一步削弱美國晶圓廠的競爭力,形成兩難局面。美國產業政策與科技人才戰略美國在推動半導體回流的同時,也積極打造本地科技人才庫。三星早在數十年前便開始建立技術學院,透過本地培訓與國際人才佈局,在美國市場獲得成功。相較之下,台灣的科技產業則較晚意識到這一點。陳文茜分析,台灣企業往往依賴本地人才,然而當科技業進入全球競爭階段,缺乏國際化人才儲備將成為一大挑戰。台積電近年來成立技術學院,試圖效法三星模式,但其規模與執行力仍有待觀察。在國際競爭加劇的情況下,如何培育足夠的國際化技術人員,並確保核心技術不因國際投資而外流,將是台灣半導體業者需要面對的重要課題。產業鏈外移與國內經濟影響台積電赴美發展的另一個影響,是對台灣本土半導體產業鏈的衝擊。台灣半導體產業具有高度完整的供應鏈,涵蓋IC設計、製造、封裝測試等關鍵環節。然而,當台積電帶動供應鏈企業外移,可能會造成國內相關產業群聚效應的減弱。此外,電子產品關稅政策變動,可能導致更多下游與中游企業選擇將生產據點移至美國,以降低關稅風險。這不僅會改變台灣科技產業的發展模式,還可能進一步影響國內就業市場,甚至造成技術與人才流失。應對變局,保持競爭優勢台積電的全球布局是台灣科技業邁向國際市場的重要一步,但在美國政治與經濟環境變數下,這一策略也充滿挑戰。如何在國際壓力下維持技術領先、降低成本負擔,並確保台灣半導體產業鏈的完整性,將是政府與企業共同努力的方向。在此背景下,台灣應積極制定科技與產業政策,包括強化本土人才培育、提升供應鏈競爭力,以及加強與國際夥伴的技術合作。此外,面對美國可能的貿易政策變動,政府與產業界必須共同研擬應變方案,以確保台灣半導體產業在國際競爭中持續保持優勢。波蘭與波羅的海三國宣布退出《渥太華公約》,強調反人員地雷對國家安全的重要性北約(NATO)成員國波蘭、立陶宛、拉脫維亞與愛沙尼亞於18日共同宣布,計畫退出《渥太華公約》(Ottawa Convention),該條約禁止使用反人員地雷。四國政府表示,隨著俄羅斯的軍事威脅升高,必須恢復儲備與部署地雷,以加強邊境防禦。退出《渥太華公約》的決定根據路透社報導,《渥太華公約》於1997年簽署,至今已有超過160個國家簽署或加入,其主要目標是全面禁止生產、儲備、使用和轉讓反人員地雷。然而,波蘭與波羅的海三國的國防部長在聯合聲明中指出,俄羅斯與其盟友白俄羅斯對北約東翼構成嚴重的軍事威脅,因此決定退出條約,以確保自身安全。「北約與俄羅斯、白俄羅斯接壤的成員國所面臨的軍事威脅顯著增加」,四國防長在聲明中強調,「透過這項決定,我們向外界釋放明確信號,我們已做好準備,必要時將使用一切可行措施來保衛國家安全。」地緣政治背景與安全考量波蘭、立陶宛、拉脫維亞與愛沙尼亞均與俄羅斯接壤,其中波蘭、立陶宛與拉脫維亞也與俄盟友白俄羅斯相鄰。在冷戰時期,這些國家曾受蘇聯控制,因此對於俄羅斯的軍事動向特別敏感。近年來,俄羅斯對烏克蘭的軍事行動,使北約東翼國家深感不安,擔憂自身可能成為下一個目標。波蘭副總理科卡米什(Wladyslaw Kosiniak-Kamysz)在記者會上表示:「波蘭不能被束縛手腳,我們必須為最壞的情況做好準備,以確保國家安全。」俄烏戰爭背景與未來防務政策的影響此決策宣布之際,俄羅斯與烏克蘭可能即將達成30天停火協議,並進一步邁向結束戰爭的談判。然而,波蘭與波羅的海三國政府擔憂,若戰爭結束,俄羅斯將利用這段時間重整軍備,並將目標轉向波羅的海與東歐國家。這四個國家認為,在此關鍵時刻,必須儘早準備應對可能的軍事衝突。專家分析指出,北約東翼國家近年來持續加強軍事部署,並與美國及其他盟國進行軍演,以提高防禦能力。此次退出《渥太華公約》的決定,顯示這些國家在面對現實威脅時,選擇將國家安全優先於國際條約的承諾。國際反應與可能後果目前尚不清楚此舉是否會影響其他北約成員國的立場,但波蘭與波羅的海三國的決定,勢必在歐洲防務政策上引發廣泛討論。歐洲聯盟與人權組織可能會對此表達關切,因為反人員地雷長期以來被視為對平民安全的嚴重威脅。國際社會或將呼籲這四國重新考慮退出決定,並探討其他替代性的防禦手段。然而,這些國家顯然認為,在面臨俄羅斯的潛在軍事行動時,維持防禦能力比遵守國際條約更為重要。接下來,波蘭與波羅的海三國可能會進一步強化與北約內部的防禦合作,並尋求美國與其他西方盟國的支持,以確保區域安全。波蘭、立陶宛、拉脫維亞與愛沙尼亞決定退出《渥太華公約》,顯示這些國家在面對俄羅斯軍事威脅時,選擇以現實安全需求為優先,而非完全依賴國際條約的約束。此舉不僅可能對歐洲防務政策產生重大影響,也反映出北約東翼國家對於地區安全的高度重視。隨著俄烏戰爭的持續演變,歐洲安全格局仍將持續受到考驗,各國未來的決策將對區域和平與穩定產生深遠影響。

燕趙義士鄭新忠

作者:陳永新 一自古以來,燕趙之地從來都不乏慷慨悲歌之士,有“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之燕地刺客荊軻,有豪氣干雲、長阪坡單騎救主之常山趙子龍,有怒目圓睜、當陽橋頭一聲暴吼喝退曹兵的猛張飛……時至今日,燕趙大地忠勇之風仍在回蕩,而最具代表性的,當是人稱“燕趙鐵騎勇士”的河北保定人氏鄭新忠。他以單人騎自行車,自2015年1月6日始至2018年8月25日止,歷時三年半,行程六萬五千公里,足跡幾乎遍及華夏大地,尋訪數百處抗戰紀念地,祭拜數十處抗戰英烈墓地。萬里獨行過程中,蒙各地關愛老兵志願者相助,共看望311位抗戰老兵,使這些風燭殘年的老人歷盡坎坷後,在生命的最後時光享受到了一份遲來的、獨特的尊嚴和榮光!這樣的行動,堪稱壯舉!想像一下:當他披星戴月,穿行于東北白山黑水的朔風野地裡,當他揮汗如雨,奔走于海南天涯海角的椰子林中,當他孤身一人,在南嶽忠烈祠叩下長長的跪拜時,他似乎已不是屬於這個時代,他是從古代穿越而來的壯士!二對燕趙鐵騎的大名,因其當年壯舉被所到之處媒體廣為報導,我早就耳聞並由衷敬佩。三年前的一個中午,有同道中人將我的微信推薦給他,他加上後發來一條短信,稱:“你是陳永新大哥?你的大名早有耳聞,你那篇《尋找飄蕩的忠魂》非常感人”。他告訴我:這次是以古詩詞作溯源長江騎行,這幾天騎到浙江嵊州,因露宿的帳蓬杆斷了,從廠家快遞,他居無定所無收貨地址,想到江湖上傳說的諸暨遠征大酒店,就想寄到遠征,兩天后來取。我說:難得到諸暨,就為你接風洗塵,在我遠征好好住一晚。第三天,他到遠征,我因臨時有事去鄉下,囑酒店經理先請他住下好生款待,待我晚上去看望他,沒想到他取了帳蓬杆逕自走了。我給他打電話挽留,他說多謝大哥好意,我獨往獨來慣了,不喜歡打擾別人,晚上我就在諸暨西施故里露宿,明天一早往浦江金華騎,你也不用來看我,山高水長,有緣總能相見。我見他如此,也就不再堅持,想想世外高人,大抵行為怪異。第二天一早,看到他朋友圈裡發了滿屏的遠征大酒店抗戰時期的照片、實物並寫了許多讚美之辭,給他打電話,說已騎車上路。沒見到這位千里獨行俠,心中悵然。 三今年一月十六日,我應邀去湖南衡陽參加一個紀念抗戰的大型活動,有四百多位抗戰將士後代及關愛老兵志願者從天南地北趕來,場面甚為熱烈。進得會場,忽然一位精壯漢子撲上來一把抱住我大喊:永新大哥!猜猜我是誰?我腦子裡電光火石般跳出一個名字,也大叫:不用猜,你是燕趙鐵騎鄭新忠!兩人緊緊擁抱,心中的歡暢可想而知。原來,他這幾年一直看我文章視頻,我一進門他就認出我來。衡陽匆匆一晤,大家又各奔東西。四幾天前,收到他短信,說三月十一日又要開始萬里騎行,他說:當年看望過的抗戰老兵大都歸隊了,這次重走當年路,主要是因為今年是抗戰勝利八十周年,為了喚醒民眾對抗戰的記憶,用他自己的形式向抗戰英烈致敬,向抗戰老兵致敬。他同時告知:按行程,七月初到諸暨,到時候來看望大哥。我大為感動,同時又不無擔憂地說:十年過去了,你身體吃得消嗎?他笑稱沒事。但是,由於這次所帶行李較多,自行車裝不下,改騎摩托車。他希望我為他此次遠行題一幅字,說要製作一面旗幟插在車頭伴他萬里風塵,我一聽堅決謝絕了,我說我的字配不起你的壯舉。沒想到這老弟執拗得很,此後又多次發短信,堅持讓我寫一幅字並擬就了所寫的內容。我轉念一想:憑他十年前的壯舉,憑他對抗戰歷史的癡迷,作為同道中人,我無法再推辭。於是,我坦城告知:你發來讓我題寫的文字與我一貫的語言風格不符,但既然你如此堅持,我覺得你這次是又一次遠征,就截取我自書的、高懸於酒店樓頂的遠征大酒店招牌中的“遠征”兩字比較合適,他一聽非常開心。於是,我將“遠征”兩字截圖給他,並另寫一行小字:致敬燕趙義人鄭新忠先生。這份致敬,確實發自肺腑。我問他:為什麼選擇三月十一日出發?他回復:三月十一日是九十二年前29軍大刀隊在河北長城喜峰口大捷、怒斬日本侵略者的日子,因此戰誕生了一首國人耳熟能詳、當年激勵抗戰英雄奮勇殺敵、至今唱來仍激蕩人心的歌曲:《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我聞言肅然起敬!大道不孤!壯哉燕趙鐵騎鄭新忠!陳永新  二O二五年三月十一日(作者簡介:陳永新,大公報大公網、浙江日報特約撰稿人,抗戰專題片《尋找飄蕩的忠魂》、《重返緬甸戰場》總製片人、主持人,浙江省諸暨遠征大酒店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