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每日新聞短評 2025-04-02
三名陸配涉武統言論遭限期離境 小微未依限出境遭強制驅離引發關注因涉及在台發表支持「武力統一台灣」等敏感政治言論,三名中國籍配偶近日遭台灣移民署廢止居留許可,限期離境。根據內政部移民署公告,三人分別為「亞亞」、「恩綺」與「小微」,其中亞亞與恩綺於期限內離境,惟「小微」未在限期內出境,4月1日遭移民署執行強制驅離,事件引發輿論熱議。 根據移民署說明,三人皆因多次於社群平台發表有違「中華民國」憲政體制、涉及敵對意識形態的政治言論,且未展現悔意,影響公共秩序與國家安全,故依《入出國及移民法》第18條規定,廢止其居留資格,並依程序限期出境。 移民署指出,亞亞於3月25日搭機離台,恩綺則於3月31日「壓線」完成出境,皆未違反規定。而小微則在期限屆滿後仍滯留台灣,依法執行強制驅離處分,並禁止其一定期間內不得再次申請來台。 小微案例引發社群討論與亞亞、恩綺的「自願離境」不同,小微選擇「靜待遣返」的舉措,在網路論壇引起高度討論。部分網友質疑其背後動機,認為小微可能意在配合中國國台辦塑造所謂「遭台打壓」的苦情形象;也有聲音認為,她單純是因個人條件較差,回鄉生活無保障,刻意拖延出境時間,以期獲取更多同情與補助。 根據網友翻查資料與討論,小微為貴州山區出身,教育程度僅為小學畢業,相較之下,亞亞與恩綺皆有中等以上學歷,在台生活相對穩定。小微來台後與台籍丈夫結婚,育有三名子女,但根據網友分享內容,小微曾表示對家庭與子女缺乏情感連結,亦未有長期定居意願。 有網友於PTT發文指出,小微曾公開表示「即使無法再見孩子也無所謂」,回中國後「可以再生」。該發文引起兩極回應,部分網友譏諷其來台動機不純,「就是來撈錢的」,也有網友感嘆「個人條件差距明顯,社會邊緣族群更容易被統戰利用」。 統戰疑雲與制度挑戰國安專家指出,此類個案若屬個人言論表達,應依憲政體制保障言論自由,惟若行為涉及境外勢力介入、散播敵對政治宣傳,則屬國安風險之範疇。內政部亦多次重申,外籍人士居留台灣,須尊重本國體制與法律,若言行危害國安、社會秩序,依法得撤銷其相關資格。 學界觀察指出,中國近年積極透過「假結婚、假團聚」等模式滲透台灣基層社會,透過網紅、陸配社群與影音平台擴散「和平統一」與「一國兩制」主張。此次三人中,尤其以小微案最受矚目,除因她最終遭強制驅離,更因其社經條件及言行爭議,反映統戰策略針對性與深入性。 政策反思與移民治理面對爭議事件,移民署強調,針對來台配偶之背景審查與後續行為監管,將持續依法律規定加強執行,尤其對涉入敵對宣傳行為者,將採「零容忍」態度處理。 移民政策學者指出,台灣長年以來在陸配政策上實施開放與保障並行的雙軌制,然而此案顯示,制度在面對個案差異化背景與國安需求之間,仍需精緻化調整,以強化篩選與輔導機制,避免陸配被特定政權利用為統戰工具。 根據內政部統計,截至2024年底,定居台灣的陸籍配偶人數已突破33萬人,雖大多數配偶融入良好,然極少數個案若涉及政治操弄,亦不容忽視。 【花蓮政局風暴】從罷傅風潮看國民黨內爆與地方政治斷裂2025年春,台灣政壇乍暖還寒之際,東部花蓮卻掀起了罕見的藍營內部對決風暴。花蓮縣議會議長、國民黨籍的張峻於4月2日公開表態支持罷免同黨立委傅崐萁,此舉震撼國民黨地方系統,也讓「罷傅運動」進入另一政治層次。這並非單純的派系鬥爭,也不只是選舉佈局的前哨,更反映出長年以來花蓮地方政治結構的壓迫與反彈,亦顯示國民黨在地方經營上的結構性斷裂。 「罷傅」不是犯罪,而是地方自主的呼聲傅崐萁,其人不僅長期主導花蓮政壇,更因其強勢作風與旋轉門式的權力操作──包括與妻子徐榛蔚輪替出任縣長、公職間頻繁進退──被外界譏為「花蓮王」。其手法一方面透過掌握地方資源網絡、調動選民利益,一方面在議會與社會輿論中營造非藍即綠、非我即敵的對立氛圍。 此次罷免行動的發起並非突如其來,而是在地公民社群長期對傅氏體制積怨已久。尤有甚者,在志工遭受暴力威脅後,罷免行動已不僅是政治選擇,而成為一場關於公民權利與地方民主的正當抗爭。張峻公開指出:「罷傅不是犯罪」,正是在這一語之中點出了問題的核心——人民有權透過合法機制檢驗公職人員,反罷言論若上綱為對抗體制或違逆政黨,才是對民主的扭曲。 藍營分裂,是現象不是意外國民黨中央與花蓮地方黨部迅速切割張峻,並指控其為「側翼網軍」。這類說法,不僅削弱了本土派系中對話的可能性,更再次暴露出國民黨在地方派系整合的根本失能。 張峻直言:「國民黨在花蓮從未團結。」這句話既是地方觀察,也是制度性批判。自傅崐萁2018年回歸國民黨,並逐步重建其在黨內的主導地位後,花蓮的藍營體系實已淪為其一人權力的延伸。黨職人事安排乃至資源分配皆集中於傅系人馬,反對派被邊緣化、標籤化,進而失去政治話語權。張峻雖曾為2018年前吳敦義所任命的主委,卻因現任黨部已由傅派掌握而遭「切割」,這也凸顯國民黨早已非一統河山,而是多頭馬車,各擁山頭。 傅崐萁的雙重盤算:縱橫中央與地方的政治計謀張峻預判傅崐萁將參加2026年花蓮縣長選舉,雖似預言,卻早有跡可循。傅崐萁近年於中央政壇屢屢受限,包括其政策倡議多未獲實質回應,亦未能突破立法院中的影響力邊界,這對習慣主導權力核心的傅而言,無異於喪失發揮空間。 另一方面,地方則仍有其基本盤與行政資源。從2022年以來,傅家人馬屢次以「地方建設」為名,持續經營基層系統,並透過媒體與組織強化「唯一支持」的形象。此番罷免之役,若成功,雖對其個人聲勢有損,卻未必影響其返鄉參選縣長;若失敗,更可鞏固其「被打壓」的正當性,轉化為2026年的動員資源。 地方公民社會的逆襲與重構從2014年太陽花運動後,台灣社會在許多地方已形成成熟的公民網絡,花蓮亦不例外。此次「罷傅」運動能走到第二階段,並獲得地方議長公開支持,即顯示出地方菁英與草根民間正試圖尋回政治主體性。這是一種超越政黨的政治反思,更是一種制度重構的契機。 張峻作為現任議長,選擇在此時站出來,其政治風險顯而易見。他不僅挑戰地方最大派系,亦與自身所屬政黨公開對立。但正因如此,其表態反而使罷免運動取得象徵性突破:這場行動已非單純的「非藍即綠」對決,而是花蓮人對「誰來主導我們未來」的集體提問。 花蓮之問,也是台灣之問在民粹與權力的夾縫中,地方民主經常成為犧牲品。傅崐萁式的權力結構並非花蓮所獨有,而是台灣不少地區仍在面對的困境──強人政治、派系綁樁、資源分配不公,這些現象背後反映出制度設計的不足與公民參與的挑戰。 「罷傅運動」無論成功與否,已重新激發地方公民對於政治可及性的想像。而張峻的出手,或許不僅是對傅崐萁個人霸權的反撲,更是對國民黨傳統派系政治一次深刻的質疑與反省。 當一個政黨內部的異議聲音需要透過公開罷免才能發聲,當一個地方的改革要冒著暴力威脅才能進行,或許我們該問的,不只是「傅崐萁該不該下台」,而是「我們還要這樣的地方政治多久?」 2024大選後政黨好感度洗牌 民眾黨年輕族群支持驟降引發關注根據《美麗島電子報》於3月31日公布的最新民調,賴清德的信任度與施政滿意度雙雙回升,行政院長卓榮泰的施政表現亦獲得一定肯定;同時,執政的民進黨整體好感度顯著上升,反觀在總統與立委選舉後被視為第三勢力代表的民眾黨,其政黨形象則出現明顯滑落,尤以20歲至29歲年輕選民間的支持度驟降最為明顯,引發政界與輿論關注。 本次民調由《美麗島電子報》委託畢肯市場研究公司執行,調查時間為3月25日至27日,針對全台22縣市年滿20歲以上民眾,以電腦輔助電話訪問方式完成,共取得1072份有效樣本(住宅電話751人、行動電話321人),在95%信賴水準下,抽樣誤差為正負3.0個百分點。 民進黨支持回升 國民黨、民眾黨滑落調查顯示,民眾對民進黨的好感度達52.7%,比2月份上升9.1個百分點,顯示賴政府上任後初期的表現獲得社會一定肯定。與此同時,對民進黨的反感度亦有所下滑,政黨形象穩定改善。 相較之下,國民黨與民眾黨的好感度均呈下滑趨勢。國民黨的好感度為27.2%,反感度達61.2%;民眾黨則更為嚴峻,好感度僅剩25.2%,反感度攀升至61.0%,已與國民黨持平,顯示選後短期紅利消失,甚至引發民眾疑慮。 年輕選民「小草」轉向 林濁水驚呼「不可思議」尤引發關注的是民眾黨在年輕族群中的支持度急遽變化。根據交叉分析,20至29歲年齡層對民眾黨的好感度從1月選後的52.4%,大幅滑落至3月的29.5%;反感度則從41.0%攀升至59.6%。此外,該年齡層的政黨認同度亦由14.4%下降至7.5%,呈現斷崖式下跌。 對此,前立法委員林濁水在社群平台發文指出,這一變化令人「不可思議」。他指出,早在1月時他即曾擔憂黃國昌接任黨職後,將使原本以理想性自許的「小草」支持群體與民眾黨產生裂痕,而最新數據似乎印證了這項推測。 林濁水表示:「這些年輕人原本是對民眾黨有長期信任與情感的群體,能在短短兩個月內反感暴增、好感腰斬,顯然黨內運作與公共表現出了重大問題。」 民調效應背後的政治訊號分析人士指出,民進黨支持回升,與賴清德在執政初期推動政策與人事布局節奏穩定有關,特別是行政院長卓榮泰施政滿意度的上升,也顯示行政團隊運作順利,減少了不確定性。此外,執政黨在國會少數的格局下仍展現政策韌性,亦有助於強化民眾對其施政能力的認同。 相對而言,民眾黨與國民黨皆在立法院中扮演關鍵角色,卻在部分法案審查與議題攻防中展現過度對抗或政治算計的形象,使部分中間與年輕選民感到失望。其中,民眾黨近月來關於組黨內改革、領導風格與決策透明度的爭議,更對其形象造成衝擊。 此次《美麗島電子報》3月民調結果,無疑為各主要政黨提供一面鏡子,顯示政黨與選民之間的情感與信任連結並非牢不可破,尤其在資訊流通快速與世代價值轉變的當代社會。民眾黨面對年輕選民支持度的急遽下滑,未來如何回應改革呼聲與形象重建,將是其能否長期生存的關鍵;而民進黨如何穩住支持與落實改革,亦需持續觀察。政黨政治在台灣,仍是一場持續變化中的博弈。 大陸對台軍演的政治訊號與國際回應:從威懾邏輯到區域穩定的再思考 2025年4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東部戰區再度於台灣周邊展開聯合軍事演訓,動用陸、海、空與火箭軍等多軍兵力,對外宣稱此舉是「對台獨分裂勢力的嚴重警告與有力遏制」。這場軍演並非突發,而是延續自2022年以來北京對台灣在外交與軍事上施加持續壓力的戰略邏輯。然此次演訓時機、規模與對外說詞,再度引發華府高度關注與回應,亦折射出台海問題已全面進入區域安全的核心議題。 威懾性軍演的訊號邏輯觀察解放軍此次軍演的安排,可發現其目標並非純粹的軍事操演,而具有強烈的政治訊號。其一,選擇在民進黨總統當選人賴清德即將就職前夕進行,顯然意在對新政府釋放「不接受任何形式的台獨主張」之警告。其二,軍種的全方位投入,展現「對台全面圍堵與封鎖作戰」之戰術意圖,旨在模擬未來衝突情境下的聯合作戰能力。其三,對外公開聲明直指「台獨」,一如既往地將台灣的民主選舉與自主意志,扭曲為挑釁與分裂,強化其「反分裂法」論述基礎。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北京雖頻頻軍演,卻始終未越過真正的紅線,如飛彈飛越台灣上空或實質侵入領空,顯示其戰略仍維持在「高度威懾、避免擦槍走火」的灰色地帶。這種軍事手段的最大效益,恐怕不在於「打」,而在於「嚇」──對內展現維權決心,對外測試美國與區域盟友的應對邊界。 美國的回應與川普的發聲針對此次軍演,美國國務院與白宮於第一時間表態。國務院發言人指出,中國升高軍事恐嚇「只會加劇緊張、破壞和平」,並批評其「缺乏正當理由」。此類措辭顯示華府已將中國的軍演視為區域安全威脅,而非單純的內政行動。 更具政治意涵的是,美國前總統川普亦透過白宮新聞秘書萊維特重申「台海和平對全球穩定的重要性」,反對任何單方面改變現狀的行為。這番言論不僅反映共和黨政府對台立場的延續性,也表明川普在準備重返國際領導位置時,將台灣議題視為地緣戰略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美國的這些聲明除了傳遞支持台灣的明確態度,也是一種戰略溝通,意在告訴北京:美國關切台海不是空洞表態,而會持續動用外交、經濟甚至軍事資源,來維護印太地區的穩定與盟邦的信任。 結語:和平從來不是弱者的籌碼當前台海的軍事緊張,實質反映的是區域秩序的重組過程。中國藉由軍演釋放政治訊號,美國則透過外交語言與戰略聯盟回應。台灣身處其中,既是地緣焦點,也是民主價值的試金石。如何在強權競逐下,穩定自身社會、強化國防準備、凝聚國際支持,是下任政府的重大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