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資訊

著名甲骨文研究專家許進雄先生逝世

當代著名甲骨文研究專家許進雄先生於2025年3月13日晚,病逝於新北市。許進雄先生生1941年出生於高雄人;台大中文研究所畢業。畢業後在李濟先生、屈萬里先生的推薦下,於1968年受聘加拿大多倫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館遠東部,整理館藏的明義士舊藏甲骨文字,編輯出版了《殷虛卜辭後編》《明義士收藏甲骨文字》《懷特氏等收藏甲骨文集》等甲骨著錄。1974年獲多倫多大學東亞系博士學位,並受聘在該系教授中國文字學、經學史、中國古代社會等課程,博士論文《甲骨上鑽鑿形態的研究》于藝文印書館出版,書中闡發甲骨鑽鑿型態斷代法對甲骨斷代研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許進雄先生自1996年返台,任台大中文系教授,2006年自台大退休後,轉任世新大學中文系教授,為臺灣培養甲骨學人才。先生的主要論著還有《殷卜辭中五種祭祀的研究》《中國古代社會:文字與人類學的透視》《簡明中國文字學》《許進雄古文字論集》,先生還致力於甲骨學與中華傳統文化的科普寫作,著有《文物小講》《文字小講》《字字有來頭》《漢字與文物的故事》《新編進階甲骨文字典》《揭秘甲骨文》等書。

台灣每日新聞短評 2025-03-18

立法院大砍中央總預算:民意反彈與政治風險分析 台灣立法院近期大幅刪減與凍結114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引發社會廣泛討論。根據台灣民意基金會最新公布的民調顯示,20歲以上台灣民眾中,僅28%認為此舉適當,而多達53%認為不適當,顯示出此議題已成為公眾高度關注的政治焦點。 民調分析與民意趨勢 根據該民調細項,12.7%受訪者認為「非常適當」,14.8%表示「還算適當」,而27.1%認為「不太適當」,25.9%則認為「一點也不適當」。此外,12.2%選擇「沒意見」,7.3%「不知道/拒答」。進一步分析政黨支持者立場,民進黨支持者中高達80.8%認為不適當,而僅有4.6%支持;國民黨支持者中57%支持此舉,24%反對;民眾黨支持者則有66%支持,20%反對。至於中間選民,42%選擇「沒意見/不知道」,39%認為「不適當」,19%則持「適當」立場。 此結果反映出,雖然國民黨與民眾黨團在立法院主導刪減與凍結預算,但其舉措在社會上引發的反應不一,且多數受訪者表達不滿。值得注意的是,中間選民對此議題的態度較為模糊,顯示此舉在選民間的爭議性。 政治後果與罷免風險 資深媒體人針對此民調結果指出,53%認為不適當的民意不可忽視,因為根據選舉制度,只要25%選民願意出來投票,即可能促成對個別立委的罷免行動。他進一步舉例指出,2021年反萊豬公投雖有66%支持度,但最終僅21%選民出來投票,導致公投未能通過。然而,罷免案的特殊性在於,並無競爭對手,僅需仇恨值達25%,便足以促成罷免,這對國民黨與民眾黨的立委而言,構成一定的政治風險。 歷史上,台灣政壇已有多起罷免案成功的先例,如2021年罷免陳柏惟案、2022年罷免高雄市長韓國瑜案,皆顯示當民怨積累至臨界點時,罷免行動將成為選民直接表達不滿的重要手段。 預算刪減的政策意涵 立法院此次刪減與凍結總預算,主要針對多項中央政府計畫,包含基礎建設、社會福利、科技發展等領域。國民黨與民眾黨團認為,現行政府財政支出過於膨脹,且部分預算未能有效分配,因而主張刪減。然而,政府機關與部分專家學者則憂心,此舉將影響政策執行,甚至可能導致地方建設、經濟發展受阻。 例如,教育經費的削減可能影響學術研究與教育品質,基礎建設資金受限將導致地方政府無法推動公共工程,進而影響民生需求。此外,科技與產業發展補助的刪減,亦可能削弱台灣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 民意的影響與政治攻防 在此政治背景下,立法院的預算刪減與民調結果,將成為各政黨攻防的焦點。民進黨將此操作為批評在野黨「反改革」、「阻擋台灣進步」的論述,而國民黨與民眾黨則主打「財政紀律」與「刪減不當開支」,試圖鞏固基本盤支持。 然而,從民調數據來看,若立法院持續大幅刪減政府預算,將可能引發更大規模的反彈,特別是在中間選民與年輕族群中。此舉甚至可能影響2026年的地方選舉,甚至2028年的總統與立委選舉布局。 政治責任與選民觀察 立法院預算審議是台灣民主政治的重要機制,但在刪減與凍結預算時,應綜合考量民意與政策執行的影響。此次民調結果顯示,超過半數民眾不滿此次刪減案,顯示其政策後果已在社會層面產生波瀾。在野黨應審慎評估,確保財政改革不影響民生需求,否則恐將面臨罷免潮與選舉挑戰。 未來,選民將持續觀察國會運作,並以選票檢視各政黨的施政表現。對於國民黨與民眾黨而言,如何在維護財政紀律與滿足選民期待間取得平衡,將是影響其未來政治命運的關鍵。 大罷免烽火連天,台灣政壇風暴再起 台灣政壇正經歷一場空前的「大罷免」風暴,民進黨以強勢姿態推動罷免國民黨區域立委的行動,國民黨則陷入被動應戰的處境,舉黨上下顯得進退失據。前立委邱毅直指,民進黨此舉並非單純的政治報復,而是一場精心布局、目標明確的政治戰役,其最終目標即是奪回立法院多數,重塑執政優勢。這場政治攻防戰,將對台灣未來的政局發展帶來深遠影響。 罷免行動的戰略意圖與推動手法 回顧此次罷免行動的源起,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早在立法院新會期開議之初,即提出「大罷免」概念,矢言要對41席國民黨區域立委發動罷免。儘管當時外界多所質疑,甚至有輿論認為此舉過於激進,難以付諸實行,但事態發展卻證明了柯建銘對於政局的精準掌握。 事實上,民進黨的策略並非僅止於罷免,而是一場全方位的政治攻勢。除了基層動員及政策宣傳外,行政院長卓榮泰更啟動「下鄉政策宣講」,以總預算案、財劃法(財政收支劃分法)為主軸,在全台各地巡迴,直接訴諸選民。此舉不僅是政府政策行銷的一環,也被視為為罷免行動造勢,進一步強化地方基層對民進黨的支持度,並借助政策議題操作,將國民黨區域立委逼入防守姿態。 國民黨的困境與應對失策 相較於民進黨的積極攻勢,國民黨的反應則顯得保守且分歧。邱毅指出,國民黨的最大問題在於缺乏主動反擊的能力,黨主席朱立倫更是未能展現強硬領導,使得黨內士氣低迷、應對策略混亂。面對民進黨步步進逼,國民黨未能有效整合內部力量反擊,甚至在第一階段的罷免行動中全盤皆墨,35席立委達成罷免門檻,無一席成功守住,形同「開門讓敵軍進城」。 更嚴峻的是,第二階段恐將有至少10席立委面臨罷免風險,這將對國民黨的立院戰力造成重大削弱。此情況一旦發生,不僅將影響國民黨在國會的監督制衡能力,亦將動搖其未來選戰的基本盤。 此外,國民黨內部「豬隊友」頻出,許多立委在發言、行動上頻頻失誤,提供對手更多攻擊素材,使得罷免行動更具正當性。再加上民進黨側翼媒體、網路輿論的推波助瀾,使得國民黨更難翻身,陷入越打越被動的局勢。 政治攻防的陽謀,國民黨如何自救? 邱毅直言,這場大罷免並非陰謀,而是陽謀,賴清德政府已經擺明要透過合法程序,光明正大地奪回立法院的控制權。事實上,這並非台灣政治史上的首次類似行動,過去幾屆選舉中,國、民兩黨皆曾運用罷免機制作為選舉延長戰。但此次的不同之處在於,民進黨擁有執政資源,並能利用中選會、司法檢調等機構的影響力,進一步塑造有利於自身的選舉環境。 面對此局,國民黨若仍抱持「溫良恭儉讓」的態度,恐怕將面臨更嚴峻的挑戰。邱毅建議,唯有主動出擊,才能打破當前的困境。國民黨應該積極發動「反罷免」行動,並以攻擊性策略反制民進黨的選舉操作。例如,針對民進黨執政弊端、經濟問題、能源政策等議題發動強力攻勢,將選戰主軸轉向政府施政不力,而非被動防守罷免案。 同時,國民黨必須迅速建立更具組織力的選戰機制,強化基層動員,團結黨內力量,確保立委能夠有效防守選區,避免遭到各個擊破。此外,國民黨應尋求社會各界的支持,整合反對罷免的輿論力量,並訴諸民主價值,將此次罷免行動塑造成「政治清算」,試圖翻轉社會觀感。 台灣政治進入動盪期,未來政局該如何發展? 隨著罷免行動進入第二階段,台灣政治氛圍已逐漸升溫,社會對立亦日益加劇。此波罷免風暴,表面上是立法委員的個別政治存亡之戰,實則是國、民兩黨對台灣政治版圖的再次角力,影響範圍將直至2026地方選舉,甚至2028大選。 對於民進黨而言,若能成功罷免數席國民黨立委,將進一步削弱在野黨力量,為未來的選舉布局爭取更有利條件。而對國民黨而言,若無法有效反擊,將使黨內支持者士氣低落,甚至可能影響未來選舉的競爭力。 政治江湖從來不是請客吃飯,對於國民黨而言,若無法在此役中展現強硬態度與反擊能力,恐將陷入長期劣勢。如何在這場激烈的政治鬥爭中殺出血路,將是國民黨領導層當前最嚴峻的課題。而台灣政局,亦將在這場罷免大戰後,迎來新的變局。 國民黨內部矛盾與藍白合作之困局 近日,中國國民黨團總召傅崐萁因競選小物爭議遭到司法調查,並牽涉與他關係密切的「戰天下有限公司」,此案涉及《選罷法》、《反滲透法》,引發各界關注。而此事件更牽動了國民黨與民眾黨的微妙關係,挺民眾黨的知名網紅「館長」陳之漢則在直播中對國民黨內部問題發表激烈言論,直指國民黨內部成員不團結,甚至在政論節目中互相攻擊。 傅崐萁事件與國民黨內的矛盾 傅崐萁長期以來被視為「花蓮王」,他的政治勢力遍及地方,影響力不容小覷。然而,近年來關於傅崐萁的爭議不斷,包括其財務來源、選舉策略等,都屢次成為外界質疑的焦點。這次競選小物的經費來源被質疑與中資有關,使得司法機關介入調查。 值得注意的是,傅崐萁所涉案件由北檢進行偵辦,館長陳之漢便針對此事質疑:「花檢沒收到通知,北檢就直接查?」他暗示這可能與政治操作有關,並指控國民黨內部成員有雙重標準,對柯文哲陣營攻擊不斷,卻對內部問題選擇迴避。 國民黨內部鬥爭與媒體形象 館長特別點名國民黨的鍾小平與游淑慧,批評他們在政論節目上頻頻指控柯文哲收錢,但對於國民黨內部問題卻不敢正面回應。他表示,自己過去因為支持柯文哲,在各大政論節目上遭受國民黨人的嘲弄,這種內部鬥爭反映了國民黨內部的矛盾與分裂。 國民黨作為百年大黨,近年來在台灣的政治版圖中逐漸失去優勢,主要原因在於內部派系鬥爭與路線分歧。館長直言:「你們這些靠政論節目吃飯的國民黨人,是不是該滾出國民黨?」這句話點出了國民黨的根本問題,即部分黨內成員過於依賴媒體聲量,而非專注於實質的政治改革與政策推動。 藍白關係的未來走向 館長的言論不僅針對國民黨內部矛盾,也涉及藍白之間的合作前景。他認為國民黨應該支持藍白合作,而不是內部相互攻擊,「不然你就掰了啦!」這樣的論述反映出民眾黨支持者對於國民黨的態度轉變——若國民黨持續內鬥,不願與民眾黨協調合作,那麼藍白聯盟的基礎將無法鞏固,甚至可能崩解。 藍白合作的基礎在於共同對抗民進黨,但從選戰以來,雙方的競合關係充滿變數。國民黨內部仍有部分成員對於與民眾黨合作抱持保留態度,甚至在言論上對柯文哲及其支持者採取攻擊立場。這樣的行為不僅不利於雙方合作,也進一步削弱了國民黨的團結。 國民黨的困境與轉型挑戰 國民黨長期以來被貼上「中共同路人」的標籤,這使其在台灣政治環境中面臨嚴峻挑戰。館長直言:「中國國民黨就是從中國過來,台灣長久以來的威權代表,這永遠沒辦法洗乾淨。」這句話雖然尖銳,但確實道出了國民黨在台灣社會中的歷史包袱。 國民黨若想擺脫這樣的標籤,必須進行深層次的改革,不僅要在路線上有所調整,更要在內部組織與形象經營上做出改變。然而,從目前的狀況來看,國民黨內部分裂仍然嚴重,派系鬥爭未能有效化解,這些問題都可能成為未來選戰中的致命傷。 傅崐萁事件不僅是一場司法調查,更是國民黨內部矛盾的縮影。館長陳之漢的發言雖然情緒激動,卻道出了國民黨內部分裂的真相。若國民黨持續內鬥,不願與民眾黨進行理性協商與合作,那麼未來的選舉恐將更加艱困。 藍白合作的前提是相互尊重與信任,若國民黨無法處理內部問題,藍白聯盟恐難以為繼,甚至可能導致更多選民流失。國民黨若希望重新贏得民心,勢必得在組織紀律、路線方向與對外形象上進行全面改革,否則這場內部鬥爭將成為壓垮百年大黨的最後一根稻草。 川普承諾24小時終結俄烏戰爭未果 事後稱僅為「諷刺」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在2024年總統大選期間,多次公開聲稱若當選,將於上任後24小時內結束俄烏戰爭。然而,如今川普已正式就職超過50天,俄烏衝突依然持續,雙方尚未達成停火協議。對此,川普近日受訪時表示,自己當初的言論只是「諷刺」,此番說法引發美國媒體關注,認為這是川普難得坦承其誇大言詞。 選戰期間多次承諾「24小時內」結束戰爭 回顧2024年總統大選期間,川普曾在不同場合明確承諾,自己能迅速終結俄烏戰爭。根據《ABC News》報導,川普在2024年5月接受《CNN市民大會》(CNN Town Hall)節目訪問時,強調「俄羅斯人及烏克蘭人都在喪命,我要他們停止喪命,而且我要在24小時內完成。」此外,在同年9月與民主黨對手、時任副總統賀錦麗(Kamala Harris)的電視辯論中,他進一步保證,自己會在「成為總統之前」就解決俄烏問題,並表示:「如果我贏,當我成為總統當選人,我會和其中一方談話,我也會和另一方交談,我會將他們聚在一起。」 這些言論在當時成為川普競選的核心政見之一,亦獲得其支持者的廣泛迴響。然而,外界普遍質疑此承諾的可行性,認為俄烏戰爭的結束涉及複雜的國際外交與戰略考量,難以在短時間內達成協議。 川普政府介入和平談判 但仍未達成共識 自川普正式就職以來,美國政府確實展開相關外交行動,以促成俄烏停火。據《美聯社》報導,華府與基輔方面近日已在沙烏地阿拉伯達成為期30天的停火協議。該協議內容雖未全面公開,但據悉美國在談判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並嘗試促使俄羅斯接受協議。 此外,美國特使於3月13日抵達莫斯科,與俄羅斯總統普欽(Vladimir Putin)進行會談,希望推動雙方進一步談判。然而,普欽至今仍未正式同意停火,俄方仍在評估美烏停火協議的可行性。 針對外界質疑為何未能兌現選前承諾,川普於3月14日接受美國新聞節目專訪時辯稱,當初承諾「24小時內終結戰爭」僅是一種「諷刺」。「我真正的意思是我希望完成它,而且我認為我會成功,」川普表示。他同時強調自己仍有信心促成和平協議,稱:「我認為普欽最終會同意停火,我真的這麼認為,我認為我很了解他,我認為他會同意。」 美國媒體:川普罕見承認誇大言詞 川普的最新發言引發美國主流媒體的關注。《美聯社》評論指出,川普一向以強硬言詞和誇大承諾聞名,這次承認當初的發言帶有「諷刺」意味,反映出他在面對政策實際執行時的現實考量。《華盛頓郵報》則分析,儘管川普政府正積極介入俄烏戰爭的外交斡旋,但目前談判進展仍受限於普欽的態度,顯示美方的影響力並未如川普先前宣稱的那般具有決定性。 美國智庫「外交關係協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分析認為,川普政府雖試圖推動停火,但俄烏戰爭牽涉的地緣政治與戰略因素複雜,單憑美國施壓,未必能促成即時停戰。該協會研究員馬修斯(David Matthews)指出:「即便美國積極介入,最終的決定權仍在俄羅斯與烏克蘭手中,川普政府的影響力雖然重要,但並非決定性因素。」 川普政府後續計畫未明 未來走向仍待觀察 面對俄烏衝突仍未平息,外界關注川普政府的下一步策略。然而,在專訪中,當被問及若普欽拒絕停火,美方是否有後續應對計畫時,川普並未明確回應,僅表示:「這是對全世界的壞消息,因為許多人將會死去。」對於具體政策方向,他則僅強調自己對普欽的理解,並再次表達對停火的信心。 總體而言,川普政府雖已展開外交努力,但迄今未能實現其選前承諾,俄烏戰爭的發展仍充滿不確定性。美國政府是否能在短期內成功促成和平協議,仍將取決於俄烏雙方的態度與談判進程,未來國際局勢仍待進一步觀察。

台灣每日新聞短評 2025-03-17

台灣民意基金會最新調查:多數民眾不支持立法院大幅刪減中央政府總預算 立法院於2025年1月三讀通過中央政府總預算案,其中大幅刪減與凍結預算的決議引發總統府與行政院強烈反彈。台灣民意基金會今(14日)公布最新民意調查結果,顯示逾五成台灣民眾對在野黨主導的預算刪減持否定態度。 根據台灣民意基金會的調查,針對「一般說來,立法院這次大幅刪減與凍結今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您覺得適不適當?」的提問,12.7%受訪者認為「非常適當」,14.8%認為「還算適當」,27.1%認為「不太適當」,25.9%則表示「一點也不適當」。此外,12.2%受訪者選擇「沒意見」,7.3%則表示「不知道」或拒絕回答。換言之,20歲以上的台灣民眾中,僅28%認為預算刪減適當,而高達53%認為不適當。 社會主流民意與在野黨立場對立 台灣民意基金會董事長游盈隆分析,此結果反映出當前台灣社會對於中央政府預算案的看法,即在野黨推動的大幅刪減與凍結並未獲得大多數民意支持。相較於28%認為適當的受訪者,覺得不適當的民眾比例高出25個百分點。此外,在「非常適當」與「非常不適當」兩端的對比中,持強烈反對立場者(25.9%)幾乎是強烈贊成者(12.7%)的兩倍,顯示該議題在社會中存在明顯分歧。 游盈隆指出,這項民調結果對在野黨而言並非利多,特別是在社會輿論的壓力之下,若再發生大規模罷免行動,可能進一步衝擊反對陣營的政治支持度。換言之,社會主流民意對於立法院大幅刪減總預算的決定呈現負面態度,這將影響未來的政黨運作與政策走向。 政黨支持者對預算刪減的立場分歧 進一步分析受訪者的政黨支持傾向可見不同族群對此議題的立場差異。民進黨支持者中,僅4.6%認為刪減與凍結預算適當,高達88%則持否定態度。相較之下,國民黨支持者中,57%認為適當,24%認為不適當;民眾黨支持者則有66%表示適當,20%認為不適當。 至於未表態支持特定政黨的中性選民,19%認為適當,39%認為不適當,42%則選擇「沒意見」或「不知道」。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中性選民在多數議題上的立場較接近在野黨,但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在中央政府總預算刪減案上,中性選民反而較傾向反對。 調查方法與樣本結構 本次調查由台灣民意基金會委託山水民意研究公司執行,訪問期間為2025年3月10日至12日,針對全國20歲以上成年人進行電話訪談,採用市話與手機並用的雙底冊抽樣方式(市話占70%,手機占30%)。有效樣本共1079人,其中市話755人,手機324人,誤差範圍在95%信心水準下為±2.98個百分點。 為確保樣本代表性,調查數據根據內政部最新人口統計資料進行地區、性別、年齡與教育程度加權,以符合台灣成年人口的母體結構。本調查之經費來源為財團法人台灣民意教育基金會。 結論:民意反應影響未來政治走向 本次民調結果顯示,台灣社會對於立法院刪減中央政府總預算的決策存在高度爭議。儘管在野黨主導的預算削減政策獲得部分支持者認可,但整體社會對此持保留甚至反對態度,特別是中性選民的不支持度亦高於支持度。 此結果可能對未來的立法院運作、政黨競爭及政策走向產生影響,尤其在罷免聲浪升高的當下,在野黨的政策操作是否能夠獲得更廣泛的民意支持,將成為影響台灣政治局勢的重要觀察指標。 全台宣講戰開打 各政黨策略浮現 近期台灣政治氛圍再度升溫,隨著聯電創辦人曹興誠發起「反共護台大聯盟」,並於5日宣布第二階段罷免行動正式展開,各政黨亦紛紛啟動全國宣講,試圖主導輿論戰場。民進黨將於15日起展開「人民是頭家」政策說明會,由行政院長卓榮泰親自領軍,針對總預算案遭國民黨與民眾黨聯手否決一事,向人民解釋政府財政受限的影響。另一方面,民眾黨則宣布舉辦「人民要當家」全台宣講,首場將於23日在新北登場,試圖與民進黨的宣講活動相互抗衡。 民眾黨宣講 遭質疑為假動作 針對民眾黨的全國宣講計畫,資深媒體人康仁俊於13日的政論節目《新聞!給問嗎?》中直言,民眾黨此舉「根本是假動作」,並質疑其真正的政治意圖。他指出,民眾黨過去習慣發動員令,若真有實力,應公開號召現階段12個罷免綠營立委的團體,然而黨主席黃國昌至今未對此明確表態。 政治評論員吳崑玉亦持相似看法,他認為黃國昌「沒有事也一定要生事」,這次全國宣講的動機,更多是出於個人政治利益,而非真正支持罷免運動。他指出,民眾黨目前擁有8名不分區立委及多名地方議員,若真有意反制民進黨,應安排每位黨籍立委駐點一個選區,積極推動罷免行動,而非僅靠單一場次的宣講作秀。 國民黨內部動盪 罷免行動添變數 隨著罷免議題發酵,國民黨內部亦出現不同聲音,導致黨內派系間的緊張升級。戰鬥藍領袖趙少康近日公開點名台中市長盧秀燕與立法院長韓國瑜,認為二人具備競選國民黨主席的潛力,此舉被解讀為對現任黨主席朱立倫的挑戰。康仁俊表示,朱立倫若希望穩住領導地位,必須展現更明確的作為,否則將進一步削弱其黨內威信。 另一方面,黃國昌的積極動作也讓國民黨感到壓力。吳崑玉指出,黃國昌目前多數時間是在「搭國民黨的場」,即便是去站台助講,實際受益者仍是黃國昌個人,而非國民黨。他進一步分析,黃國昌的宣講模式,並非真正建立民眾黨的基層組織,而是借助國民黨的動員能力,從中獲取政治資本。 民進黨策略 轉守為攻 面對藍白聯手否決總預算與《財劃法》覆議案,民進黨選擇積極應對。卓榮泰將親自下鄉,透過「人民是頭家」政策說明會,向民眾解釋預算刪減的影響,試圖凝聚支持者的力量。分析人士認為,這不僅是為了捍衛行政團隊的施政成果,同時也是對罷免行動的一種反制策略。 根據內部消息,民進黨規劃的宣講場次涵蓋全台各縣市,並將動員各級民代共同參與。相較於民眾黨的單場活動,民進黨的計畫顯得更具規模,意在全方位反擊罷免行動對綠營的衝擊。 宣講戰場 聚焦未來選舉 從目前局勢來看,各政黨的宣講活動已超越政策層面,轉為政治動員的較勁場域。國民黨內部的權力鬥爭,使其在罷免議題上的立場顯得不夠一致,而民眾黨則面臨如何將宣講轉化為實質行動的挑戰。民進黨則試圖透過政策說明會,強化基層支持,為未來選舉鋪路。 隨著各黨陸續啟動宣講,接下來的政治戰場將更趨激烈,而罷免行動是否能對選舉版圖產生實質影響,仍有待觀察。 言論自由的界限:論陸配武統言論與依法行政的衝突 近日,中國籍網紅「亞亞在台灣」因影片內容涉及鼓吹「武統」言論,被民眾檢舉後,移民署依據相關規定廢止其依親居留許可,驅逐出境。此舉在台灣社會引發熱議,部分輿論認為政府此舉侵犯言論自由,而另一方面則強調國安優先,對具威脅性的言論應採取防範措施。醫師沈政男公開發文質疑,台灣政府此舉是否違反言論自由,並批評賴清德引用《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之誤用,進一步引發對言論管制與國安界限的爭論。 本文將從法律層面、國際公約適用性,以及言論自由與國家安全的平衡等角度進行分析,探討此次事件的法理依據與政策影響,並檢視政府在面對此類爭議時,應如何兼顧自由與安全,以確保民主社會的核心價值不受侵害。 言論自由的界限:法律與政策的雙重考量 言論自由作為民主社會的基石,在台灣受到憲法保障。然而,言論自由並非絕對,若涉及煽動暴力、危害公共安全或構成叛亂,則可能受到法律限制。此次移民署對「亞亞在台灣」的處置,涉及多項法律條文,包括《入出國及移民法》以及《國家安全法》等,然而,最核心的法律依據仍是《刑法》第100條。 根據《刑法》第100條,僅當個人「以強暴或脅迫著手實行」顛覆政府或改變國憲,才可構成犯罪,而單純的言論表達,若未具備具體行動,則難以構成刑事責任。因此,從法律技術層面來看,單純的武統言論是否違法,取決於其是否涉及實質行動或有煽動暴力的可能性。 然而,作為外籍人士,陸配的居留權並非憲法保障的基本權利,而是台灣政府基於政策與法規賦予的行政裁量權。移民署依據《入出國及移民法》第31條與第36條,對涉及危害國家安全或有妨害公共利益之虞的外籍人士,得不予許可或廢止其居留資格。因此,即使陸配言論未違反《刑法》第100條,政府仍可基於國家安全考量,撤銷其居留權。 國際公約的適用性:言論自由的國際標準 賴清德在回應此事件時,引用《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ICCPR)第二十條,指出「鼓吹戰爭、仇恨不是言論自由,這是聯合國明文規範的犯罪行為。」然而,沈政男批評此解讀過於擴張,並認為該條款主要規範政府行為,而非用來限制一般公民的言論。 根據《公約》第二十條,各國應立法禁止「任何鼓吹戰爭的宣傳」與「任何基於國家、種族或宗教仇恨的鼓吹,構成煽動歧視、敵意或暴力的言論」。然而,聯合國人權委員會對此條款的解釋強調,僅當言論直接煽動暴力或種族滅絕,才可構成國際法下的限制標準。 若以此標準來看,武統言論是否構成「鼓吹戰爭的宣傳」,仍存在爭議。台灣政府若引用國際公約作為法律依據,則應符合國際法解釋原則,而非過度擴張解釋,使其成為壓制異議的工具。 言論自由與國家安全的平衡 此次事件的核心爭議,在於言論自由與國家安全如何取得平衡。主張撤銷陸配居留權的觀點認為,「武統言論」涉及中國對台灣的敵對行動,具有威脅性,且目前台灣正面臨中國日益升高的軍事壓力,此類言論可能影響國內輿論,甚至成為中國認知作戰的一環,因此有必要嚴加防範。 然而,反對者則認為,台灣作為民主社會,不應對言論自由進行過度限制,即使是「不受歡迎的言論」,只要未涉及煽動暴力或實質行動,就應受到保障。此外,若政府對武統言論採取嚴格的處置標準,則同樣應對「鼓吹美軍協防台灣」的言論進行同等標準的檢視,否則將形成言論審查的不對稱性。 以法律為依歸,避免政治操弄 此次「亞亞在台灣」事件顯示出台灣在面對敵對勢力滲透與言論自由保障之間的兩難。政府應秉持依法行政的原則,確保任何行政裁量權的行使,皆有法律依據,而非基於政治考量。若台灣要維持作為民主社會的形象,則應以透明、客觀的標準處理言論爭議,而非選擇性執法或片面解讀國際公約。 未來,台灣政府應建立明確的言論審查標準,區分一般政治言論與真正具煽動性、威脅性的言論,以避免侵犯基本人權。同時,也應強化國家安全防護措施,防範外部勢力利用言論自由進行滲透與認知作戰,以確保台灣的民主體制不受威脅。唯有在法律基礎上謹慎行事,才能真正實現國家安全與自由民主的平衡。   立委罷免風暴與藍營內部矛盾——王鴻薇與藍營困境 2025年3月,全台政壇掀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立法委員罷免風潮,國民黨與民進黨在此局勢下展開激烈攻防。此次罷免行動不僅顯示出民間對立法院內某些立委的高度不滿,也突顯國民黨內部的權力競逐與存亡危機。 罷免潮的成因與民怨的累積 近年來,部分國民黨立委在國會殿堂中公然扮演中國統戰馬前卒的角色,無論是在法案審查、預算討論或國防議題上,皆展現出親中立場,引發台灣社會的強烈反彈。這些立委不僅在立法院裡阻撓國防強化預算,甚至在關鍵外交事務上配合中國論調,使台灣人民對其忠誠度產生嚴重質疑。 從罷免行動的發展來看,民間早已累積對這些「舔共立委」的不滿,並透過第一階段的連署行動展現強大動員力。根據統計,國民黨現有35位區域立委已經通過第一階段罷免連署,而民進黨則無一人上榜。這顯示出社會對特定政治人物的高度不信任,而這種不信任並非單純的政黨對抗,而是來自於基層的真正憤怒。 國民黨內的權力博弈與派系計算 罷免潮不僅讓外界看到國民黨立委的處境艱難,更暴露出黨內的權力鬥爭。傳統深藍選區的地方派系與明星議員,眼見部分現任立委因罷免而失勢,反而樂見其成。因為一旦某區域立委被罷免,該黨補選時無需經歷黨內初選,而是由黨中央直接徵召候選人,這使得黨內有志攀登政治高峰的政治人物躍躍欲試,甚至暗中推波助瀾。 這也導致許多原本囂張跋扈的立委,現如今收斂言行,紛紛降低曝光度,以免成為下一波罷免行動的目標。連以往以強硬作風聞名的徐巧芯,也開始選擇低調行事,生怕一舉一動再度點燃公眾怒火。 言論自由與統戰滲透的界線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焦點是,隨著社會對親中勢力的敏感度提高,部分涉及中國統戰活動的個案也開始受到社會檢視。例如,近日中國籍配偶劉姓女子因在社群媒體上鼓吹武統言論,而遭移民署廢止依親居留許可。 此案引發輿論譁然,因為國民黨立法院黨團書記長王鴻薇竟公開質疑政府的決定,並拋出「是否符合台灣是言論自由的國家」的論點。此番言論隨即在網路上引發大量批評,民眾質疑國民黨對於明顯的統戰行為仍然選擇護航,進一步加深了「藍營親中」的負面形象。 此事件反映出一個更深層的問題,即台灣的言論自由界線應如何界定。民主社會固然應保障多元意見,但當言論涉及國家安全、配合敵對勢力進行心理戰與資訊戰時,政府的反應必須堅決。從劉姓中國籍配偶的案例來看,這並非一般的政治立場表達,而是積極鼓吹武統的行為,已逾越民主社會可接受的言論自由範疇。 未來局勢發展與政治後果 在罷免風潮持續發酵的情況下,國民黨內的內部矛盾將進一步加劇。面對黨內派系角力,部分立委可能被迫轉向以求自保,而未來的補選也可能讓國民黨的內部結構發生劇烈變動。 另一方面,民進黨雖在罷免戰中未積極介入,但以民間團體為主導的行動模式,卻有效將壓力集中在國民黨身上,並讓社會氛圍進一步強化「反親中」的共識。這對於民進黨未來的選舉策略而言,無疑是一個值得借鏡的操作模式。 在這場政治風暴中,國民黨的舔共立委們雖可能心存僥倖,仍抱持「千山我獨行,不必相送」的孤勇態度,但現實是,當內外夾擊的壓力不斷升高,任何不順應民意的政治人物,終將被政治洪流吞沒。

台灣每日新聞短評 2025-03-14

大罷免燒出藍營內鬥,朱立倫連任之路風雨飄搖 近期,全台各地針對國民黨立委的罷免行動如雨後春筍般興起,第一階段連署結果出爐,34案全數通過,綠營完封國民黨,這場大罷免行動無疑成為當前台灣政壇最炙手可熱的議題。不僅如此,國民黨內部因應罷免行動的策略分歧,也進一步暴露了黨內的左支右絀,甚至引發了黨主席之爭的序幕。 國民黨罷免戰略失利,藍營氣勢受挫 針對民進黨發起的罷免行動,國民黨本欲採取「以戰止戰」的策略,即同步發動對綠營立委的罷免行動,企圖製造雙方「玉石俱焚」的局勢,藉此削弱罷免行動對藍營的衝擊。然而,從第一階段連署結果來看,綠營針對藍委的罷免提案無一需要補件,而藍營對綠委的罷免提案則全數需要補件,這顯示出雙方在罷免戰場上的實力懸殊。 罷免戰尚未全面開打,藍營已陷入被動,這一點甚至連資深藍營人士都看不下去。資深媒體人黃揚明指出,國民黨內部策略錯亂,導致罷免戰一開始氣勢就被壓制,甚至讓內部開始質疑黨中央的戰力。趙少康更直言,國民黨的戰力過於薄弱,並點名韓國瑜、謝龍介、盧秀燕及傅崐萁等人適合角逐黨主席,卻獨獨未提及現任黨主席朱立倫,這無疑讓黨內權力競逐的氛圍更加濃厚。 內鬥浮現,黨主席之爭提前開打 罷免戰尚未落幕,國民黨內部的權力競爭已然提前開展。除了趙少康的發言被解讀為對黨主席之位的試探,張亞中也鎖定「朱系」粉專猛烈攻擊,試圖塑造「黨中央無能」的形象,讓黨內的改選議題提前發酵。 黨中央雖試圖透過政策操作來穩住內部局勢,如拋出「公投綁罷免」等議題,試圖強化罷免案的正當性,甚至利用「死刑合憲」議題來對抗執政黨的「反廢死」民粹力道,然而這些議題最終是否能成功影響民意,仍存變數。再者,罷免與公投是否能夠同日舉行,關鍵權力掌握在中選會手中,藍營的「公投綁罷免」訴求恐怕難以實現,反而可能成為一場聲勢浩大卻毫無實質效果的「空包彈」。 此外,「倒閣」議題橫空出世,國民黨中央急忙澄清「從未討論」,這進一步凸顯了藍營內部的策略混亂。民進黨極可能藉由解散國會,使國會席次重新洗牌,讓目前立院內的在野勢力進一步被削弱。此舉不僅使國民黨陷入被動,甚至可能對自身勢力造成更大傷害。 藍白合作,關鍵時刻的生存戰 在這場大罷免風暴中,除了國民黨內部的鬥爭外,藍白之間的合作亦成為關注焦點。日前,民眾黨新任黨主席黃國昌拜訪台中市長盧秀燕,而非國民黨主席朱立倫,這一舉動不僅被解讀為在野勢力內部重新洗牌的徵兆,也反映出朱立倫在在野陣營中的領導權威受到挑戰。 對國民黨而言,眼前的大罷免戰爭已無關乎單純的政黨利益,而是關乎整體在野勢力的生存戰。若朱立倫無法整合藍白,尋求合作以保住國會席次,那麼國民黨極可能在2026乃至2028的大選中喪失更多競爭優勢。換言之,這場大罷免戰的戰果,將直接影響朱立倫的黨主席任期評價,甚至決定他是否能順利連任。 大罷免戰果將成朱立倫的政治考卷 綜合來看,大罷免行動的戰果將成為朱立倫本屆黨主席任期的「期末考」。一旦有國民黨立委遭成功罷免,朱立倫恐難辭其咎,連任之路勢必更加艱難;反之,若所有罷免案最終全數失敗,朱立倫或許仍能保住連任希望,甚至有機會為2026、2028的選戰爭取更多政治籌碼。 然而,當前的情勢對朱立倫而言並不樂觀。內部戰略紊亂、外部罷免壓力沉重,再加上黨內權力競爭提前展開,使得國民黨陷入四面楚歌的困境。如何有效整合在野勢力、穩住黨內軍心,並在大罷免戰爭中逆勢突圍,將是朱立倫當前最大的政治考驗。若他無法成功應對這場風暴,則國民黨未來的發展恐怕將更加舉步維艱。 無論結果如何,這場大罷免行動的影響已超越立法院席次的變化,而成為台灣在野陣營政治版圖重塑的重要轉捩點。 高雄4里長涉赴陸招待旅遊案 法院判決無罪 可上訴 高雄市前金區4名里長在2024總統、立委選舉前,組團前往中國大陸旅遊,遭指控接受北京、廈門地區的招待,期間有陸方官員向團員宣傳「兩岸一家親」等政治理念。高雄地方法院審理後,認定無明確證據顯示行程與選舉結果直接相關,且團員亦有支付部分旅費,難以構成賄選罪嫌,判決4名里長無罪,全案仍可上訴。 赴陸旅遊案背景與指控 根據檢方調查,2023年9月,陳姓里長組織31名團員赴北京進行6天5夜旅遊,團費僅需新台幣1萬7500元,包含食宿與景點參訪。旅程期間,大陸官員曾向團員宣傳「兩岸一家親」、「兩岸要交流」,引發檢方關注。 同年12月,陳姓里長再度與另外3名里長組團,帶領20多人赴廈門進行5天4夜行程,旅費僅需負擔交通費6000元,其餘食宿由大陸官方資助。期間,大陸官員亦在聚餐場合表達「希望兩岸能促進交流」,強調藉由旅遊讓台灣民眾認識中國的民生、文化與建設。 檢方指出,該旅遊活動時間點接近總統及立委選舉,且團員享有低廉旅費,使得該行程具政治意圖,涉嫌違反《反滲透法》及《總統副總統選舉罷免法》。此外,檢方發現,陳姓里長向團員每人收取1000元佣金,累積共3萬1000元,質疑其行為涉及不法利益。 法院判決:無明確證據顯示賄選 高雄地方法院審理後認為,旅遊行程雖與選舉時機重疊,但證詞顯示,旅途中並無明確要求團員支持特定候選人或政黨,難以直接認定為賄選行為。 庭審過程中,陳姓里長表示,該行程純屬觀光交流活動,且兩岸社會交流已有多年歷史,並無涉及選舉或政治操作的意圖。其他3名里長亦作證,指出該旅遊並非完全免費,團員仍有支付部分旅費,屬於一般旅遊行程。 此外,多名證人亦向法院表示,雖然旅途中有陸方人員陪同,但並未直接提及選舉或特定政黨。部分證人稱,陸方官員僅表達希望促進兩岸交流,並無涉及政治動員或拉票行為。 關於陳姓里長收取1000元佣金部分,法院認為該筆款項用途未明顯涉及不法,團員亦未對其有異議,無法認定該行為為非法收益。 基於以上事證,高雄地院最終判定4名里長無罪,認為旅遊行程與選舉結果無直接關聯,難以構成賄選罪嫌。 後續發展與法律觀察 儘管法院判決4名里長無罪,全案仍可由檢方提起上訴。根據《反滲透法》,接受敵對勢力資助而進行政治活動屬違法行為,該法條主要針對來自中國的政治影響力進行規範,因此本案仍可能在二審或更高法院層級受到不同判定。 學者指出,本案關鍵在於如何界定「政治影響」與「正常交流活動」的界線。由於該旅遊行程發生於選舉敏感時期,且費用遠低於市場價格,檢方質疑其有政治目的,然而法院認為缺乏直接證據證明其影響選舉結果。 本案亦突顯《反滲透法》實務適用的挑戰。該法自2020年實施以來,針對境外勢力介入台灣政治事務提供法律依據,但如何確切認定「滲透行為」仍有許多法律灰色地帶。 未來,本案後續發展值得觀察,若檢方提起上訴,二審法院是否會做出不同判決,亦可能影響《反滲透法》的司法適用範圍與標準。 民進黨政策宣講與國民黨的反制策略——台灣政治攻防戰的再演繹 民進黨於日前召開「人民是頭家」政策宣講啟動記者會,正式宣布自15日起展開全台巡迴政策宣講,並選擇台中市作為首場地點。這一動作被外界解讀為不僅是政策溝通的工具,更可能與即將展開的「大罷免」行動有關,意圖在藍營執政的地區搶占輿論主導權。 然而,針對民進黨的宣講攻勢,國民黨內部與泛藍陣營的評論人士亦提出應對之道。資深媒體人趙少康在政論節目《少康戰情室》中直言,國民黨應當採取積極反制手段,讓民進黨在輿論戰場上處於防禦態勢,而非被動挨打。此外,前立委沈富雄則建議,國民黨應當以「反解釋」策略來回應民進黨的政策論述,甚至可以直接利用民進黨在宣講過程中的言論,作為反擊素材。本文將從台灣政黨動員策略、輿論戰術與選舉政治三個面向分析此一攻防戰,並探討其對台灣政治生態的可能影響。 政策宣講的政治意涵:選戰的前哨戰? 政策宣講本質上是政黨為民眾提供政策說明與溝通的平台,然而在選舉或政治鬥爭的背景下,政策宣講往往不僅止於政策闡述,而是戰略性的動員工具。民進黨選擇台中作為首場宣講地點,背後顯示出其戰略思維。 台中市現由國民黨籍市長盧秀燕執政,是藍營的重要票倉之一。民進黨此舉無疑是在藍營執政區域搶奪話語權,企圖改變地方政治氛圍,並為未來可能發生的選舉或罷免行動鋪路。此外,透過政策宣講,民進黨可將其施政成果直接傳遞給基層選民,以降低政府施政爭議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並強化支持者的凝聚力。 國民黨的反制戰術:如何奪回輿論戰場? 對於民進黨的政策宣講,國民黨內部出現多種反制建議,趙少康與沈富雄的意見即代表了兩種不同的戰術取向。 沈富雄主張的「反解釋」策略,意指國民黨應派遣人員與學者專家,透過相同的下鄉模式進行政策解讀,並即時駁斥民進黨的宣講內容。此舉不僅可避免話語權完全被民進黨掌控,更能有效將焦點導回到國民黨所欲強調的政策缺失與施政爭議上。 另一方面,趙少康則提出更為直接的「逐點反駁」戰術,建議國民黨應派遣人員前往民進黨的宣講現場,完整記錄其發言內容,並在隔日召開記者會,針對民進黨的言論進行逐條駁斥。這種即時回應的模式不僅能夠迅速掌握輿論主導權,亦可增加媒體曝光度,形成「宣講與反宣講」的對抗局面。 台灣選舉政治的啟示:攻防戰如何影響選民認知? 政策宣講與反制行動的交鋒,實際上是台灣選舉政治的一環。台灣選民對於政黨的認知,往往受到政黨話語權與媒體曝光度的影響,因此在這場攻防戰中,能夠有效掌握話語權的一方,將更容易塑造選民對政策的理解與態度。 民進黨透過政策宣講,強化其政策敘事與施政合法性,而國民黨若能夠透過「反解釋」與「逐點反駁」策略,有效挑戰民進黨的言論,則能在輿論戰場上形成制衡效果。這也顯示出台灣政治的高度競爭性,使得政黨必須時刻保持戰略靈活度,以適應瞬息萬變的政治環境。 誰能掌握選戰節奏? 隨著民進黨政策宣講的啟動,國內政治場域的攻防戰已然展開。在這場話語權的爭奪戰中,國民黨如何回應,將成為未來政治發展的關鍵。政策論述的攻防不僅影響選民對政黨的觀感,也將影響未來選舉的戰略布局。面對這場政治宣講戰,國民黨若能成功掌握議題主導權,或許能夠扭轉劣勢;但若應對不當,則可能陷入民進黨的話語框架,進一步削弱自身影響力。這場政策宣講的攻防戰,不僅是一次政黨競爭的縮影,更是台灣政治文化的一次深刻演繹。 美歐貿易戰升級 川普揚言加徵對等關稅 美國總統川普於12日宣布,將進一步加徵關稅,以回應歐盟及加拿大對美國鋼鐵與鋁產品加徵關稅的反制措施。川普強調,美方將於4月份宣布全球「對等」關稅政策,並強硬表態「他們怎麼對我們,我們就怎麼對他們。」此舉被視為美國在全球貿易戰中的又一重大升級,恐進一步影響國際經濟局勢。 美國強勢回應 貿易戰一觸即發 川普政府此前已對歐盟、加拿大等國進口的鋼鐵及鋁製產品加徵關稅,引發盟國不滿,並促使其採取報復性關稅政策。作為回應,川普宣布美國將推動更廣泛的貿易限制措施,其中包括對歐洲進口汽車課徵額外關稅,並揚言美國「一定會贏得這場金融戰爭」。 川普政府的關稅政策一直以來強調「美國優先」,認為透過貿易壁壘可改善美國企業競爭力。然而,外界普遍認為,這類措施可能會加劇貿易摩擦,進一步影響美國乃至全球經濟。 歐盟與加拿大強硬回應 面對美方加徵關稅的決策,歐盟與加拿大政府迅速表達不滿,並強調將採取相應的報復措施。歐盟執行委員會主席范德賴恩(Ursula von der Leyen)表示,歐盟的回應將「強而有力,但保持克制」,同時呼籲美方進行「有意義的對話」,以避免貿易衝突進一步惡化。 范德賴恩強調,關稅的本質就是一種額外的稅收,最終會對企業與消費者造成負擔,推高物價並影響就業機會。她警告稱,這場關稅戰爭的代價將不僅限於企業與政府層面,也將對民眾的日常生活造成直接影響。 加拿大總理杜魯道(Justin Trudeau)亦表達對美國決策的不滿,並指出加拿大將會採取必要措施捍衛本國企業與就業市場。他表示,「保護主義政策最終只會導致市場萎縮,而非促進經濟成長。」 全球市場動盪 經濟前景堪憂 隨著美國與歐盟、加拿大等國的貿易摩擦升級,金融市場亦出現震盪。投資人擔憂貿易壁壘將導致國際供應鏈受阻,進而影響企業獲利與全球經濟成長前景。美國華爾街股市在消息公布後出現短暫下挫,市場觀望態度濃厚。 經濟學家指出,全球化時代,貿易壁壘的建立將增加進口成本,使企業面臨更高的生產開支,最終可能轉嫁給消費者。若貿易戰持續升級,恐將影響各國經濟增長,甚至可能拖累全球GDP表現。 美國「對等關稅」政策未來影響 根據川普的說法,美方將推行「對等關稅」政策,意即針對任何對美國商品施加貿易壁壘的國家,美方將採取相同措施反制。此舉可能導致各國相繼提高關稅,形成惡性循環,進一步衝擊國際貿易環境。 分析人士認為,美國此舉可能影響全球製造業佈局,導致企業重新考量供應鏈分布,進一步加劇全球市場的不確定性。此外,歐洲汽車產業將成為美方新關稅政策的主要受害者之一。若美國對歐洲進口汽車加徵關稅,將直接衝擊德國、法國等汽車製造大國的經濟。 結語:貿易衝突仍待觀察 目前,美歐貿易衝突仍持續發展,市場密切關注後續談判進展。各國領袖均表態希望能透過協商解決分歧,但若美國堅持強硬立場,全球貿易局勢恐將進一步惡化。面對貿易壁壘與經濟不確定性,各國政府與企業如何應對,將是未來一段時間內的關鍵課題。

台灣每日新聞短評 2025-03-13

倒閣聲浪興起:藍營如何破解罷免戰局? 近期,國內政壇掀起一場罷免風暴。根據中選會統計,目前國民黨立委罷免案已累計達34件,並進入第二階段,顯示民進黨陣營正積極運用此機制對藍營立委施壓。面對如此局勢,國民黨中央已定調以「反罷免」為主要策略,希望與綠營展開對抗。然而,戰鬥藍領袖趙少康則直言,若僅以罷免來對抗罷免,恐怕會落入民進黨的節奏,被「壓著打」。因此,他提出更為激進的主張:推動「倒閣」,讓國會重選,甚至試圖與民眾黨建立合作關係,共同改變立法院生態。 這一想法無疑引發外界熱議。倒閣作為政治運作的終極手段,向來需要審慎評估,若處理不當,反而可能適得其反,讓藍營陷入更為不利的局面。本文將探討藍營在罷免戰局中的挑戰,分析倒閣主張的可能性與可行性,並試圖釐清此一策略對台灣政治生態的潛在影響。 罷免風暴:藍營陷入被動局面 根據統計,截至目前為止,國民黨立委罷免案已達34件,幾乎呈現「單向碾壓」的態勢,綠營在罷免戰局中保持高度主動,國民黨則因應對失措而逐步陷入守勢。從戰略層面來看,這一現象顯示民進黨在運用罷免機制上的熟練度,並透過發動罷免戰,不僅能讓藍營立委疲於奔命,還能藉此測試選民對國會運作的不滿,進一步影響2026年地方選舉與2028年總統大選的選情。 對國民黨而言,罷免案之所以成為政治危機,主要在於兩個層面:第一,罷免門檻降低,使得地方動員更為容易。根據《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罷免案進入第二階段後,若選區內達到25%的同意門檻即可通過,這使得有組織的政黨能夠透過地方樁腳及社群媒體發動連署,形成具體行動力。第二,民進黨近年來善於運用社會議題作為選戰工具,無論是過去的罷韓案,抑或此次大規模罷免戰,皆顯示綠營擅長透過議題操作引導選民情緒,讓罷免不只是政黨鬥爭的工具,更成為選民「懲罰」特定政黨的手段。 面對這樣的局勢,國民黨目前的「反罷免」策略是否有效,仍存有高度變數。從過往經驗來看,單純的反罷免動員往往難以凝聚社會支持,甚至可能被視為防守性操作,進一步強化選民對特定立委的不滿。因此,趙少康所提出的「倒閣論」,雖然激進,卻也反映了藍營內部對當前戰略的憂慮。 倒閣是否可行?政治風險與戰略考量 根據憲政體制,倒閣必須透過「不信任案」來進行,亦即立法院必須對行政院提出不信任動議,並經過半數以上立委同意,才能迫使行政院總辭。然而,從目前國會結構來看,國民黨雖為最大在野黨,但仍無法單獨發動倒閣,必須尋求民眾黨的支持,甚至可能需要部分無黨籍立委站隊。然而,從民眾黨近期的立場來看,該黨領袖柯文哲尚未明確表態願意與國民黨聯手,甚至傳出雙方並未正式溝通,顯示「藍白合」的可能性仍然存有變數。 此外,倒閣能否有效翻轉國會局勢,也是值得探討的問題。若成功倒閣,按照程序,行政院長須辭職,而總統則可選擇重新提名行政院長,若再度遭立法院否決,才會進入國會解散、重選的階段。然而,在當前局勢下,總統仍掌握提名權,若藍營未能掌控主導權,則可能面臨再次被動的局面。此外,即便最終進入國會改選,國民黨能否在短時間內擴大選民支持,亦是一大問號,若結果未達預期,反而可能進一步削弱藍營的政治能量。 更重要的是,倒閣作為高風險的政治手段,一旦發動,即意味著藍營須全力投入國會改選的戰場,無論結果如何,皆將影響2026年的地方選舉及2028年的總統選戰。因此,若國民黨未能在短期內建立強勢的政治敘事,反而可能落入「先倒閣、後失勢」的困境。 藍營的下一步:如何破解罷免困局? 在此情勢下,國民黨的下一步應更為審慎。首先,反罷免固然重要,但更應該重視的是如何從結構性問題切入,例如加強基層經營、改善政策論述,以更具吸引力的政見來鞏固選民支持,而非僅止於短期的政治攻防。其次,藍營應考慮採取更為靈活的聯盟策略,例如透過議題合作來強化與民眾黨的關係,而非僅以倒閣為單一手段。最後,面對民進黨的罷免攻勢,國民黨應更強調「制度公平性」,引導社會討論罷免是否應該成為政黨鬥爭的工具,從而爭取中間選民的認同。 整體而言,倒閣雖然是一種可能的戰略選項,但其風險與不確定性極高,國民黨若欲採取此路線,須有更周全的準備與配套方案,否則極可能適得其反。與其陷入短期政治鬥爭,藍營更應將焦點放在如何翻轉民意、強化自身競爭力,這才是長遠而言更具戰略價值的選擇。 結語:倒閣不該成為唯一解方 趙少康的「倒閣論」雖然提供了一種突破困局的可能性,但若缺乏完整戰略布局,恐怕只會讓國民黨陷入更深的政治風險。面對民進黨發動的罷免戰,藍營真正需要的並非單純的對抗,而是更細膩的選戰策略與民意經營。無論最終是否選擇倒閣,國民黨都應深思熟慮,避免因一時衝動而陷入無可挽回的政治困境。 退役飛官涉共諜案:國防安全的隱憂與體制反思 近期,台灣社會再度震驚於退役空軍飛官涉嫌參與共諜活動的事件。該退役軍官被指控自四年前開始,洩露空軍因應共軍擾台策略的機密文件,其中包括國防部委託中科院執行的「雄鷙專案」,即改良艦載雄三飛彈,構改成IDF掛載的計劃。此事件引發社會各界對國防安全的高度關注,也促使我們深入思考退役軍人管理、情報保密機制以及兩岸關係的複雜性。 案件背景與發展 根據華視新聞報導,該退役飛官自四年前開始,洩露空軍因應共軍擾台策略的機密文件,其中包括「雄鷙專案」的相關資訊。 前空軍副司令張延廷表示,雄三飛彈目前正在研發空射式,但相關裝備尚未成熟,還只是在地面滑行做掛載驗證,並未進行實彈檢驗,因此對岸所獲得的情資應該相對有限。 類似案例的回顧 台灣歷史上曾發生多起軍人涉入間諜或叛亂的案件,這些案例為我們提供了深刻的教訓: 謝秉成事件:2023年,退役軍官陳裕炘、中校謝秉成、少校蕭翔云等10人涉嫌將漢光演習實兵操演、各作戰區的防衛部署等軍事機密外洩給中共情報人員,並策動陸軍飛行員謝孟書中校駕駛CH-47契努克直升機投誠,最終遭起訴。 陳嘉壎事件:2023年,金門二膽島守備隊士兵陳嘉壎擅離職守,游泳前往中國大陸,事件引發對國軍管理與忠誠度的質疑 問題根源分析 針對退役飛官涉共諜案,我們需要從多個角度進行深入分析: 退役軍人管理機制的不足:退役軍人掌握大量機密情報,但退役後的管理與追蹤機制相對薄弱,容易成為外國情報單位的目標。 情報保密教育的缺失:部分軍人在役期間對保密教育重視不足,退役後更容易忽視保密義務,導致情報外洩風險增加。 經濟利益的誘惑:中國大陸可能以高額報酬吸引退役軍人,利用經濟利益引誘其從事間諜活動。 兩岸關係的複雜性:部分退役軍人對兩岸關係認知模糊,可能低估向中國大陸提供情報的危害性,甚至認為此舉有助於促進兩岸交流。 對國防安全的影響 退役飛官涉共諜案對台灣國防安全構成多重威脅: 軍事情報外洩:飛行員掌握的作戰計劃、武器裝備性能等敏感情報一旦外洩,將嚴重削弱我方軍事優勢。 軍心士氣受挫:此類案件可能導致現役軍人對組織的信任度下降,影響軍心士氣,削弱部隊凝聚力。 國際形象受損:頻繁發生的間諜案件可能引發國際社會對我方情報保密能力的質疑,影響國際合作與信任。 應對措施與建議 為防範類似事件再次發生,保障國家安全,建議採取以下措施: 強化退役軍人管理:建立健全的退役軍人管理體系,加強對退役人員的追蹤與關懷,防止其被敵對勢力利用。 深化保密教育:在軍中強化保密教育,提升官兵的保密意識,並延伸至退役後的持續教育。 加強經濟支持:提高軍人待遇,減少其因經濟困難而被利誘的可能性,保障其基本生活需求。 健全法律法規: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大對間諜行為的懲處力度,形成強大的法律震懾力。 促進兩岸正向交流:在確保國家安全的前提下,促進兩岸正向交流,減少敵對情緒,降低間諜活動的土壤。   全台罷免風暴興起:藍綠罷免成案落差懸殊,政局恐生變數 近期,全台各地掀起「大罷免」風潮,立法院內的罷免案引發各界關注。截至目前,第一階段藍綠立委罷免案呈現懸殊差距,根據最新統計,泛藍立委已有34席達到罷免第一階段門檻,反觀泛綠立委則無一席成案。這一現象不僅引發藍營內部憂慮,也使各方開始重新審視不同政黨選民對罷免行動的反應模式與政治影響。 第一階段罷免結果:34:0懸殊落差 根據選罷法規定,罷免程序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需取得選區內登記選民總數1%的提議書,約為2,500份。資深媒體人黃暐瀚指出,現階段藍營立委全數34席均已達標,綠營立委則無一通過,顯示在罷免提議的初步動員上,藍營選民展現較高的行動力。 不過,進一步分析,即使目前泛藍立委的罷免案皆已達標,後續仍需完成第二與第三階段程序,才能正式進入投票階段。其中,第二階段門檻為選區選民數10%的連署書,約需2.5萬份,這一門檻較高,成案難度相對提升。因此,雖然第一階段出現懸殊差距,但最終能夠進入投票程序的罷免案仍有變數。 第二階段預測:藍營恐陷入不利局面 對於後續發展,藍營內部已開始憂心罷免案的影響,資深媒體人引述趙少康的評估指出,最終通過第二階段並正式進入罷免投票的案件,可能會呈現「35:5」的結果,即藍營立委有35席遭罷免案挑戰,而綠營立委僅有5席。這樣的比例將對國會內的勢力版圖帶來衝擊,尤其若罷免案最終成功,藍營在立法院的席次恐將大幅減少。 面對這一局勢,藍營內部對應策略也開始調整。據悉,由於擔心罷免案持續發酵,國民黨立法院黨團目前選擇降低對抗氛圍,主推民生法案,包括軍公教年金遞減問題的修法,計畫延後處理具爭議性的法案,以降低社會對立,避免罷免案進一步擴大影響。 藍綠選民行為模式的差異 對於罷免案的進展與藍綠落差,這與藍綠選民的心態模式有關。他分析,綠營選民即便對民進黨有不滿,往往會選擇容忍,避免影響政黨長期發展;相較之下,藍營選民則較為直接,只要對政黨表現不滿,便會透過選舉與罷免等方式立即反映,導致藍營較容易受到內部選民反彈影響。 這一現象在公務員團體的反應中也有所體現。全國公務人員協會前理事長李來希對國民黨延後處理年金議題表達不滿,甚至公開表示「魚死網破」,揚言不再參與投票,顯示部分藍營支持者對政策的不耐與行動力。這類聲音進一步突顯藍營內部選民對政黨決策的不確定性,可能加劇罷免案的推進速度。 政局未來走向:罷免風潮如何影響選舉版圖? 目前的大罷免風潮,不僅對立法院勢力消長產生影響,也可能牽動2026年的縣市長與2028年的大選布局。若藍營罷免案成案數量遠超綠營,並導致部分立委補選失利,藍營恐將面臨更大的整合壓力,甚至影響國會運作與政策推動。 對於未來發展,政治觀察人士認為,罷免行動最終影響將取決於兩個關鍵因素:一是第二階段連署的成案比例,二是最終投票率是否達到法定門檻。根據過去經驗,罷免案成功通過三階段程序的機率並不高,但若此次罷免風潮延燒,未來可能成為一種選民監督立委的新常態。 總體而言,全台罷免風潮正在持續發展,藍綠陣營的不同應對策略也將影響最終結果。未來幾週內,第二階段的連署進度將成為觀察重點,政壇也將持續關注罷免案是否會引發更大政治變數。 美國防部副部長提名人科爾比:台灣並非美國「生死攸關」利益,引發戰略關係討論 美國國防部負責政策事務的副部長提名人埃爾布里奇·科爾比(Elbridge Colby)近日在參議院軍事委員會聽證會上表示,台灣並非美國的「生死攸關」利益,並指出美國對台灣的防衛承諾成本高於收益,可能加劇與中國的矛盾,進一步提升地區安全風險。此番言論與拜登政府過去對台立場形成鮮明對比,並引發國際輿論熱議。 科爾比言論與美國防衛邊界政策調整 根據《日經亞洲》報導,科爾比強調,美國的國家安全利益與台灣有關,但對台灣的防衛承諾帶來的風險高於潛在的戰略收益。他進一步表示,若美國對台灣的防禦態度過於明確,可能導致中美關係惡化,增加軍事衝突的可能性。 科爾比的言論並非孤立個案。美國國防部副助理部長奧斯汀·達默(Austin Dahmer)也曾公開表示,台灣問題對美國來說並非「生死攸關」,即便台灣失守,美國的國家安全仍能維持。他的說法反映了美國內部對於「戰略邊界」的不同看法,即有些人認為台灣是關鍵地帶,而另一些人則認為日本或美國本土才是美國國防戰略的核心。 川普陣營對台戰略調整 科爾比是美國前總統川普的核心智囊之一,曾在川普政府期間擔任國防戰略規劃的重要角色。川普在去年12月提名科爾比時,曾在社交媒體上表示,他是「美國優先」外交和國防政策的主要倡導者之一。這顯示出,若川普在2024年再次當選美國總統,可能對台政策將進一步調整。 美國智庫「史汀生中心」高級研究員凱利·格里科(Kelly Grieco)指出,美國內部對於亞洲防禦邊界的觀點存在分歧。部分專家認為,美國必須堅守台灣,以維持印太地區的戰略平衡;但也有分析認為,美國的核心利益應集中於維護對中國、日本、印度和韓國的權力平衡,而台灣的戰略地位相對較小。 此外,美國智庫「國防優先」研究員詹妮弗·卡瓦納(Jennifer Kavanagh)指出,川普政府的防禦邊界可能不包括韓國或台灣,這將影響美國的亞太戰略佈局,並可能導致中國對美國防禦承諾的進一步試探。 亞洲盟邦關注美國立場變化 科爾比的發言也引發亞洲盟友關切。一位亞洲外交官接受《日經亞洲》訪問時表示,美國對台立場的任何轉變都將影響亞太地區的安全格局。美國副總統范斯(J.D. Vance)在3月4日的參議院軍事委員會聽證會上也特別提到科爾比,顯示其在美國戰略決策中的影響力正在上升。 根據《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雜誌的分析,美國戰略界內部的討論正在轉向「遠距協助台灣」,而非直接軍事介入,以降低與中國發生全面衝突的可能性。該報告建議,美國應透過軍售和技術轉移等方式,幫助台灣提升防衛能力,同時避免直接捲入台海衝突。 台灣因應美方態度轉變 在美國對台政策可能變動的背景下,台灣政府與政商界正積極與美方溝通,試圖確保美國對台安全承諾的延續。然而,《日經亞洲》指出,儘管台灣方面積極與川普團隊建立聯繫,但能否影響未來的美國對台政策仍存變數。 前美國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約翰·波頓(John Bolton)曾在回憶錄中提到,川普對台灣的態度並不積極,甚至曾將台灣比喻為「筆尖」,暗示台灣在中美關係中的地位相對次要。此觀點也進一步加深台灣對於美國長期安全承諾的疑慮。 中國重申對台立場 針對美國內部對台政策的討論,中國外交部強調,台灣問題是中美關係中最敏感、最重要的議題,並再次呼籲美方遵守「一個中國原則」,避免任何形式的美台官方往來。中國政府多次表示,反對外部勢力干涉台灣問題,並強調維護台海和平與穩定的重要性。 中國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也表示,任何試圖改變台灣地位的行動都將受到強烈反對,並重申中國有能力維護自身的國家統一。 科爾比的言論突顯美國內部對於台灣戰略定位的不同看法,也預示著未來美國政策可能發生變動。美國是否會繼續堅守台灣,或是轉向「遠距協助」模式,將是未來亞太安全局勢的重要觀察指標。台灣政府與國際社會將密切關注美國政策的後續發展,並尋求確保台海安全的長期戰略應對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