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資訊

台灣每日新聞短評 2025-02-14

2025/2/14 2025年2月最新政經民調出爐:立院滿意度與預算爭議折射政黨支持消長 立法院各黨滿意度出爐 民進黨領先、國民黨跌至新低、民眾黨墊底 《鏡新聞》今日(12日)公布「2025年2月政經民調」,針對立法院各政黨立委的整體表現進行滿意度調查,結果顯示民進黨仍穩居第一,國民黨滿意度雖居第二,但支持度下降至歷史新低,民眾黨則持續墊底。此外,國民黨與台灣民眾黨的不滿意度均超過五成五,反映出近期政治局勢變化對立法院表現評價的影響。 根據民調結果,民進黨立委的表現獲得45.1%受訪者滿意(其中10.0%表示「非常滿意」、35.1%表示「還算滿意」),不滿意者則為42.7%(「不太滿意」22.6%、「非常不滿意」20.1%),另有12.2%未表態。國民黨立委的滿意度則降至31.6%(「非常滿意」4.1%、「還算滿意」27.5%),不滿意度達55.0%(「不太滿意」26.3%、「非常不滿意」28.7%),13.4%未表態。至於台灣民眾黨,滿意度為28.4%(「非常滿意」4.1%、「還算滿意」24.3%),不滿意度則高達55.7%(「不太滿意」24.0%、「非常不滿意」31.7%),另有15.9%未表態。 立法院滿意度分析:總預算爭議與罷免潮影響民意評價 此波民調結果顯示,三大政黨的立法院表現評價呈現鮮明差異,主要受到近期政治議題的影響。其中,民進黨的滿意度維持領先,顯示該黨在立法院的表現仍獲得相對較多的民眾認可。相較之下,國民黨的滿意度雖仍居第二,卻下滑至新低,反映該黨在總預算刪減爭議及罷免案發酵的情勢下,面臨選民信任度下降的挑戰。 藍白立委的不滿意度雙雙突破五成五,顯示民眾對兩黨在立法院的作為持保留態度。這或與去年12月20日立法院在野黨主導通過《憲法訴訟法》、《選罷法》、《財政收支劃分法》等修法,以及大幅刪減中央政府總預算的決策有關。這些爭議性法案和預算刪減,無論在程序或內容上皆引發輿論熱議,尤其民進黨強烈反對,認為在野黨此舉是政治操作,導致立法院紛爭不斷,影響施政穩定。 預算刪減爭議 民調顯示多數民眾不支持 民調結果進一步顯示,針對國民黨與民眾黨主導的大幅刪減中央政府總預算,僅有33.3%民眾表示支持(其中13.3%「非常贊同」、20.0%「還算贊同」),而反對者則高達53.2%(「不太贊同」19.4%、「非常不贊同」33.8%),另有13.5%未表態。 從政黨支持度的交叉分析來看,民進黨支持者的反對比例高達86.3%,顯示該黨選民普遍認為預算刪減是不合理的,並與執政黨立場一致。相對而言,國民黨與民眾黨支持者則明顯支持刪減預算,贊同比例分別為70.7%與67.7%。這說明了藍白兩黨的核心選民普遍認為,削減中央政府預算有助於防止財政濫用,並落實監督制衡。 年齡層態度分析:年輕族群對預算刪減關注度高 傾向反對 值得注意的是,從年齡層的交叉分析來看,20-29歲的年輕族群對預算刪減表現出較高的關注度,且反對比例明顯高於其他年齡層。其中,20-24歲的年齡層中,高達64.3%受訪者不支持預算刪減,而25-29歲的反對比例也達58.3%。這顯示年輕選民普遍擔憂預算刪減對未來公共政策、教育、社會福利等領域的影響,並對在野黨的財政削減策略持保留態度。 相較之下,年長族群對此議題的態度則較為分歧。部分年長者認為預算刪減有助於減少政府浪費,但也有部分民眾擔憂,此舉可能影響公共建設與社會福利支出。 未來展望:立法院滿意度與政策走向影響政黨選情 本次民調結果反映出,立法院近期的施政爭議已影響各政黨的民意基礎。民進黨維持領先,顯示執政黨仍擁有一定的民意支持度,但也面臨挑戰,必須強化立法表現以鞏固支持者。國民黨的滿意度降至歷史新低,顯示該黨在總預算爭議與大罷免風潮的影響下,支持度受到一定程度的衝擊。而民眾黨則仍然位居墊底,顯示該黨在立法院的表現尚未獲得廣泛民意認同,未來恐需調整策略,以提升立院問政形象。 此外,藍白立委的不滿意度均超過五成五,反映出在野黨在推動修法與預算削減時,未能充分爭取更廣泛的民意支持。尤其年輕族群對財政削減影響較為敏感,這對國民黨與民眾黨而言,可能是一個警訊——如何爭取年輕選民的認同,將是未來政治競爭的重要課題。 隨著2025年的政治局勢發展,立法院各政黨的表現將成為影響民意流向的關鍵因素。執政黨需積極應對立法挑戰,而在野黨則必須尋求更務實的監督方式,以提升公眾信任。未來的政黨競爭,將取決於各黨能否提出符合社會期待的政策,並展現負責任的治理能力。 全台罷免潮興起 曹興誠領銜徐巧芯罷免案 引發激烈交鋒 罷免風潮席捲全台 曹興誠親自出馬 近期,台灣政壇掀起一股罷免風潮,各地公民團體積極發起連署行動,針對部分立委的問政表現及言行展開檢視。其中,國民黨立委徐巧芯成為矚目焦點,前聯電董事長曹興誠親自擔任徐巧芯罷免案的領銜人,掀起廣泛討論。曹興誠公開表示,罷免案並非政黨對決,而是公民對於政治人物的問責行動,旨在「清除中共勢力影響,維護台灣民主價值」。 罷免行動展開後,雙方陣營迅速進入交鋒階段。徐巧芯強烈反擊,批評曹興誠「背骨仔」,並指責罷免行動是「政治鬥爭」。她公開表示:「罷免應該建立在問政表現,而不是基於政治立場的惡意攻擊。」此外,她強調,若對方採取不正當手段,將「加倍奉還」。 矢板明夫發聲 罷免是選民基本權利 此番激烈對立,引發各界關注。長期觀察台灣政治的日本資深媒體人矢板明夫轉發曹興誠的言論,並特別強調:「選民是民意代表的主人,罷免是主人的基本權利。」他進一步批評,當選民行使這項權利時,民意代表應當理解選民訴求,而非以攻擊或恐嚇回應。他質疑:「當一名立委對選民的批評不是選擇傾聽,而是公開叫罵,甚至揚言報復,這樣的心態是否符合民主價值?」 矢板明夫的言論獲得許多公民團體支持,認為這場罷免行動並非出於政黨對抗,而是民眾對政治人物問責的展現。一些學者指出,近年來台灣政治環境出現極端對立情況,導致罷免行動不斷升溫,但選民的核心訴求應回歸問政表現,而非單純的政黨鬥爭。 罷免行動受阻 騷擾與恐嚇事件頻傳 曹興誠進一步指出,這次罷免連署過程中,許多團體受到外界壓力,甚至遭遇騷擾與恐嚇。他直言:「許多藍委與徐巧芯相似,將立委職位視為自身權勢的工具,對於民眾行使罷免權的行動展現出威嚇姿態。」根據相關報導,台北市信義區的罷免團體原本難以找到領銜人,因為許多人擔憂成為攻擊目標,最後才由曹興誠「老道下山」,主動擔任領銜人,並強調自己將以「降維打擊」的方式推動罷免行動。 針對此事,台灣民主基金會學者分析,罷免行動本質上應該是民意檢驗政治人物的工具,但近年來,台灣的罷免制度逐漸被政黨操作,雙方陣營皆嘗試透過罷免來影響政治版圖。然而,學者也指出,在選舉結束後,選民仍有權對當選者進行持續監督,因此罷免權的行使是民主制度的一部分,政治人物應該嚴肅看待,而非將其視為「鬥爭手段」。 曹興誠:罷免非藍綠之爭 而是民主對抗威權 對於外界質疑這場罷免行動是否為「仇恨動員」,曹興誠嚴正否認,並強調:「這不是藍綠之爭,而是台灣人民對抗中共滲透,守護民主的行動。」他表示,近年來中國政府透過多種手段影響台灣政治環境,而部分政治人物的言行與立場,顯示出其可能受到外部勢力影響。他認為,罷免行動的目的在於「清除中共病毒,讓台灣重回民主自由的環境」,並呼籲選民勇敢站出來,支持罷免行動,讓不適任的政治人物退出政壇。 針對曹興誠的說法,學者指出,台灣民主體制的強健取決於公民社會的成熟度。罷免制度的運作應基於選民的理性選擇,而非過度情緒化的動員。台灣選民應該在充分理解候選人問政表現與政策立場後,決定是否支持罷免,而政治人物則應避免以對立語言回應選民訴求,否則將進一步加劇政治紛爭。 罷免案影響未來選舉格局 專家分析,這波罷免行動的結果可能對未來選舉產生深遠影響。若罷免案成功,將對國民黨立委帶來警示作用,促使該黨重新調整問政策略,避免過於激烈的對立言行。此外,民進黨與其他政黨也可能因應此情勢,強化選區經營,以確保自身席次穩定。 此外,若罷免行動未能達標,則可能進一步強化國民黨在立法院的聲勢,並讓部分支持者認為此次罷免是「政治操作」而非真正的民意展現。這對台灣政治生態將帶來重大變數,影響未來的選舉戰略與政黨競爭態勢。 目前,罷免連署行動仍在進行,支持與反對雙方持續角力。最終結果如何,將成為台灣政治發展的一大指標,也將影響未來罷免制度的發展方向。 川普擬對台灣晶片徵稅 美IC設計業受衝擊 業界評估影響與應對策略 川普可能對台灣晶片加徵關稅 業界憂美國IC設計產業首當其衝 美國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在競選期間釋出可能對台灣製造的半導體產品徵收關稅的訊息,讓全球半導體產業高度關注。業界人士指出,若川普政府重返白宮並落實此關稅政策,美國IC設計公司將首當其衝,承受最直接的影響,最終這筆關稅成本可能100%由進口商吸收,而非轉嫁給台積電或其他供應商。 根據一名熟悉半導體業務的業界人士分析,美國市場目前高度依賴台灣的先進製程晶片,無論是應用於行動裝置、人工智慧(AI)推理,或高效能運算(HPC),台積電仍是全球唯一能夠穩定提供此類產品的供應商。美國本土半導體製造技術發展尚未達到可替代台積電的程度,因此若對台灣晶片課徵關稅,影響最大的是負責進口這些晶片的美國IC設計公司,特別是蘋果(Apple)、超微(AMD)、輝達(NVIDIA)等仰賴台積電代工的企業。 關稅可能推升美國物價與通膨 業界:衝擊恐遍及消費市場 除了對IC設計公司帶來衝擊外,部分業界專家亦擔憂,關稅將導致更廣泛的經濟影響,特別是在美國消費市場層面。一名非美系IC設計公司高層指出,若晶片價格因關稅而上漲,將進一步推高電子產品的售價,進而影響美國市場的整體物價。他強調:「從一般家電用品到高端消費性電子產品,如智慧手機、筆電與伺服器等,價格都可能因晶片成本上升而提高,美國的通膨壓力恐將進一步加劇,甚至導致消費力下降。」 分析人士也認為,台積電與其他台灣晶片供應商無法自行承擔這項關稅成本,而美國IC設計公司作為進口方將無可避免地面臨更高的成本壓力。在這樣的情況下,這些企業可能會選擇將部分成本轉嫁至消費者,或者降低利潤率來吸收部分衝擊。然而,長期而言,關稅政策可能迫使美國廠商重新考量供應鏈布局,尋求更有效的應對策略。 台積電地位穩固 但美國製造回流壓力加劇 儘管美國政府一直希望推動半導體製造回流,以降低對台積電的依賴,但業界普遍認為,美國短期內仍無法找到台積電的替代方案。目前,在最先進的3奈米及以下製程技術領域,台積電仍是全球唯一能夠量產並穩定供貨的晶圓代工廠,即便美國企業如英特爾(Intel)試圖追趕,技術成熟度仍存在明顯落差。 業界人士進一步分析,雖然川普政府可能會以關稅作為談判籌碼,要求台積電擴大在美國的投資與產能建置,但對台積電而言,這樣的壓力並不會嚴重影響其財務狀況。相對而言,關稅政策更可能促使台積電採取「避險策略」,即在美國之外的市場進一步擴展,包括強化與日本、韓國的合作,甚至開拓歐洲與東南亞市場,以降低對美國市場的依賴。 另一方面,美國政府也可能透過企業減稅等政策,來吸引外商赴美投資,彌補關稅對供應鏈的影響。一名IC設計公司高層分析:「若川普政府祭出關稅政策,預料也會同時推出減稅優惠,吸引外商在美國設廠。例如,若台積電或其他科技公司選擇在美國擴大產能,可能會享有一定的政策誘因,進一步促進美國的半導體製造。」 台美關係未受嚴重影響 半導體產業聯盟深化 儘管關稅政策可能造成美國IC設計業者的短期衝擊,業界人士普遍認為,這不至於影響台美關係的整體穩定性。台積電已在美國亞利桑那州設立晶圓廠,並計畫擴增第二座工廠,以回應美國政府推動本土半導體製造的政策需求。此外,業界預期,台灣政府與美方仍將透過談判與協商,確保雙方的經濟合作關係不受單一政策影響。 此外,業界觀察到,台灣半導體產業已積極布局多元市場,以減少過度依賴單一地區的風險。例如,日本政府正透過「經濟安全保障」策略,強化與台灣在半導體領域的合作,促成台積電在熊本設廠;南韓三星電子(Samsung)與SK海力士(SK Hynix)則尋求與台灣企業建立更緊密的合作關係,以在AI與記憶體領域取得競爭優勢。這些趨勢顯示,台灣半導體業者正在形成更強的區域聯盟,以對沖美國貿易政策帶來的風險。 未來展望:半導體產業進入國際競爭關鍵期 展望未來,無論川普政府是否執行關稅政策,半導體產業已成為全球經濟與國家安全競爭的核心戰場。AI時代來臨後,對高效能晶片的需求將持續增加,而掌握先進製程技術的企業將成為各國政府爭相爭取的對象。台積電作為全球最關鍵的半導體供應商之一,其決策將影響全球科技產業的發展方向。 目前業界普遍採取觀望態度,等待川普政策的進一步細節。然而,可以確定的是,美國若對台灣晶片加徵關稅,勢必會影響整體供應鏈,並推動更多企業尋求替代方案,進一步加速全球半導體產業格局的變化。 川普兌現承諾 重啟鋼鋁關稅政策 加劇全球貿易戰風險 美國再度對進口鋼鋁徵收25%關稅

台灣每日新聞短評 2025-02-13

罷免風暴席捲國會:社群動員與政治對抗的新戰場台灣政壇自去年底選舉以來,政治對立情勢未見緩和,反而在新國會開議之際迎來一波「罷免潮」。根據TPOC台灣議題研究中心透過QuickseeK快析輿情資料庫的分析,截至2月3日,全台已收到32案立委罷免案,其中國民黨立委遭點名者多達19位。網路輿情數據顯示,國民黨立委傅崐萁、徐巧芯、王鴻薇等人聲量最高,而在民進黨方面,吳思瑤、吳沛憶、王定宇等人亦被推上輿論風口浪尖。這波罷免行動,背後不僅反映選民對政治情勢的不滿,更展現出台灣政黨競爭已逐漸轉向社群媒體動員的新戰場。 罷免潮的政治動能與現實影響罷免制度原為民主體制內的重要機制,賦予選民監督民意代表的權力,然而當罷免成為政治鬥爭的延續,其對立法院運作乃至社會穩定的影響不容忽視。此次罷免風潮,與過往單一個案不同,規模之大、鎖定範圍之廣,顯示政黨之間的對抗已非侷限於議會內部,而是擴散至選區基層,乃至全國輿論場域。 從政治脈絡來看,這波罷免運動源於國會權力版圖的變化。在1月立法院開議後,國民黨與民眾黨聯手取得立法院主導權,並在議事程序、法案審查等議題上採取強勢手段,引發民進黨及其支持者不滿。由於國會改革議題涉及攸關未來政策走向,雙方陣營各自集結輿論聲勢,形成社會高度對立的氛圍。此次罷免行動即是這場政治對抗的延伸,試圖透過選舉外的手段影響立法權力結構。 藍綠社群動員的強弱對比值得注意的是,根據TPOC的數據分析,這場罷免戰不僅是在選區與國會內部進行,社群媒體更成為關鍵戰場。民進黨陣營在社群動員上展現壓倒性優勢,其支持者與關鍵意見領袖(KOL)發文數超過4300則,累積互動次數達221萬次,反觀國民黨陣營發文數僅1400多則,互動次數約27.8萬次,兩者差距懸殊。這樣的結果顯示,民進黨的社群網絡具備高度組織性與影響力,而國民黨雖有個別立委如徐巧芯、王鴻薇、羅智強等人憑藉自身影響力創造討論度,卻難以形成整體性的聲勢。 分析其背後原因,可歸納出三點關鍵因素。首先,民進黨長期經營網路社群,透過「百花齊放」的方式讓支持者參與議題擴散,形成高效的網路動員機制。相較之下,國民黨的社群經營模式較為分散,主要依賴個別政治人物的影響力,缺乏廣泛的草根支持者參與。其次,罷免作為議題本身對於執政黨而言是較具吸引力的動員工具,因為其可被包裝為「反對制衡」的政治正當性,易於凝聚支持者共鳴。最後,民進黨在新國會成為少數黨後,積極運用罷免策略作為反擊手段,並透過社群媒體強化議題渲染,使得罷免行動得以迅速升溫。 罷免成效與未來發展然而,罷免案的成案與否,仍需經過嚴格的法定程序與選民支持才能實現。根據台灣的罷免制度,立委罷免須經過三階段,包含連署人數門檻、投票率限制及過半同意票等條件,因此過去成功案例相對有限。即便如此,罷免行動的發起本身,已能對特定立委造成政治壓力,影響其未來選舉布局與政黨策略。 另一方面,罷免案的政治影響力不僅限於個別立委的存續,更可能改變政黨競爭態勢。若罷免行動獲得大量支持,可能導致國會內部權力重組,影響未來政策推動。例如,若此次罷免潮成功促成部分國民黨或民眾黨立委下台,將削弱在野聯盟的立法主導權,進一步為2026年地方選舉、2028年總統大選埋下伏筆。 結論:社群政治與罷免常態化的隱憂從此次罷免潮的發展可見,台灣政治正進入一個「社群政治」主導的時代,政黨影響力不僅限於傳統媒體與選舉場域,更深入至社群平台與輿論戰場。罷免作為政治攻防的工具,已經超越單純的民主監督功能,而成為政黨動員選民、測試政治動能的重要手段。這樣的趨勢是否會導致罷免制度的濫用,進而影響立法院的穩定運作,值得社會深思。 若罷免行動成為政治鬥爭的固定戰略,未來台灣恐將陷入「選後不斷選」、「罷免成常態」的惡性循環,導致政局更加不穩。民主政治的核心在於權力制衡與民意反映,但若罷免制度被過度使用,最終可能削弱民意代表的施政穩定性,使得立法院淪為政黨角力的戰場,而非民眾利益的實踐場域。因此,如何在確保民主監督機制運作的同時,避免罷免機制被過度政治化,將是台灣民主深化過程中必須面對的課題。  親綠網紅申請入黨國民黨遭拒 國軍志願表成話題焦點去年12月30日,親綠YouTuber八炯及創作歌手「閩南狼」陳柏源曾突訪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表明希望申請入黨,惟當時未獲接受。兩人於今(10日)再度造訪國民黨中央黨部,表明相同意願,結果黨部方面拿出國軍志願役報名表供其簽署,引發外界熱議。 事件經過 八炯與閩南狼去年底首次進入國民黨中央黨部時,曾於影片中強調,國民黨黨章第二條明確表達反對共產主義的立場,因此他們認為自己符合入黨資格,並聲稱要「帶領國民黨反共」。該舉動引發國民黨官方回應,指稱入黨程序需嚴格審查,並以反諷方式表示:「舔共網紅滲透本黨,仍令人擔憂。」同時,該黨官方社群媒體亦發佈影片,搭配軍歌〈黃埔軍魂〉作為背景音樂,調侃意味濃厚。 今日,兩人再次前往國民黨中央黨部,重申入黨意願。不過,此次黨部人員則遞上國軍志願役報名表,表示若真心反共,可透過服役來展現決心。面對此舉,閩南狼當場表示:「我簽的話,我就不能拍視頻了,長官不能讓我在外面講反共的東西!」此番言論隨即在網路上引發熱議,部分網友質疑其邏輯,並對「視頻」一詞的使用提出揶揄,直指其用詞符合中國大陸習慣,進一步質疑其真實立場。 國民黨回應 對於兩人二度申請入黨並引發話題,國民黨新媒體部主任韋淳祐指出,閩南狼過去曾創作歌曲《福建艦》,內容涉及對中國解放軍軍事力量的宣揚,質疑其「反共決心」的真實性。因此,國民黨方面特意遞上國軍志願表,強調若真心反共,可透過實際行動加入國軍。 此外,該事件在社群平台上亦引發廣泛討論,有網友認為八炯與閩南狼此舉僅是「蹭流量」,而非真心欲加入國民黨。另有評論認為,兩人的行動最終反而成為國民黨藉機反擊的題材,達成反效果。 網路反應與輿論分析 此次事件迅速在網絡社群間引發討論,不少網友針對兩人的行為提出批評,認為其目的明顯是為吸引關注,並非真心加入國民黨。部分網友留言指出:「想找素材,結果自己成了別人的素材。」也有人對「視頻」一詞的使用產生質疑,認為閩南狼可能長期受到中國大陸語境影響。 此外,也有部分評論針對閩南狼「簽了志願役就不能拍視頻」的說法進行反駁,強調國軍人員並無禁止反共言論的規定。部分軍事相關社群亦對此提出質疑,指出軍人本身肩負保衛國家的職責,並不會限制個人在國防政策範疇內的言論自由。 結論與影響 此次事件突顯了當前台灣政治輿論場域中對於「反共」與「舔共」標籤的敏感性,也反映出社群媒體在政治攻防中的角色。國民黨此舉可視為對網紅操作政治議題的反制手段,藉此強化自身反共立場,並在特定支持者間塑造對立方形象。 八炯與閩南狼此次再度申請入黨並遭遇國軍志願表一事,已成功吸引輿論關注,然而其行為動機與真實立場仍受質疑。未來,隨著台灣政治環境與兩岸關係的變化,類似的政治操作可能會持續出現,成為選戰或議題操作的一環,值得持續觀察。  立法院否決《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覆議案 罷免制度修法爭議持續立法院今日(11日)針對行政院提出的《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修法覆議案進行表決,在國民黨與台灣民眾黨聯手動員下,最終以51票贊成、60票反對,否決了覆議案,維持原修法內容。然而,民眾黨團總召黃國昌早上仍強調黨團一致決議投下反對票,然而開票結果卻顯示兩位民眾黨立委未參與投票,引起關注。對此,民眾黨團回應稱林憶君與黃珊珊均身在國外,事前已請假。 立法院表決結果與覆議案背景 本次覆議案的否決,確立了《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的最新修正版本,該法針對罷免連署程序進行了嚴格規範。根據立法院議程安排,今日上午立法院召開全院委員談話會,隨後各黨團代表發表意見,最終在11點30分進行記名投票,下午1點截止投票,總計111名立委領票,開票結果為51票贊成覆議、60票反對覆議。 行政院方面認為,此次《選罷法》修正影響國人與民選民意代表之間的誠信原則及選舉契約,作為唯一具有覆議權的憲政機關,行政院有義務對此提出覆議。然而,由於立法院否決覆議案,意味著行政院的提案未能獲得多數立委支持。 政黨攻防:藍白聯手 否決覆議案 國民黨與台灣民眾黨今日共同動員,確保擁有足夠票數以否決覆議案。民眾黨立院黨團在今日院會召開前召開記者會,宣布將投下反對票,黃國昌表示,民眾普遍支持強化罷免連署程序,以避免罷免淪為政黨操弄選舉的工具,造成民主制度的破壞。他更批評行政院長卓榮泰頻繁提出覆議案,指責其「明知覆議案必遭否決,卻仍執意提案」,認為此舉僅是為了拖延《選罷法》新制生效,進一步配合民進黨的「大罷免行動」。 國民黨立委許宇甄則在國是論壇中表示,現行罷免制度存在「成案條件低」、「通過門檻低」的問題,新版《選罷法》修法旨在防止偽造連署及死亡連署的情況,防堵罷免制度被少數人利用為奪權工具。她更直指這是卓榮泰上任以來第三次提出覆議案,並呼籲卓應勇於承擔政治責任,在覆議案遭否決後應主動辭職。 民進黨反擊:質疑修法違憲 民進黨立法院黨團則強烈反對此次修法,認為其違反民主原則。民進黨團幹事長吳思瑤表示,《選罷法》修法過程未經充分討論,直接逕付二讀,缺乏委員會實質審查,並批評此舉違反朝野協商機制。她強調,罷免權是憲法賦予人民的重要權利,而新法嚴格限制罷免程序,形同「惡奴欺主」。 針對新法規定罷免連署時須附上身分證影本,吳思瑤認為此舉過於嚴苛,不僅創下歷來最嚴格的罷免門檻,且可能違反《個人資料保護法》第5條「最小必要性原則」,恐衍生個資濫用問題。 未來發展:政壇對立恐加劇 此次覆議案遭否決,意味著新版《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將正式生效,未來的罷免門檻將進一步提高。然而,這場修法爭議也凸顯了朝野在民主制度運作上的分歧,國民黨與台灣民眾黨堅持強化罷免機制,以防止政黨惡意動員,民進黨則批評此舉嚴重限制公民行使憲法賦予的罷免權,甚至質疑其違憲。 未來,隨著2026年地方選舉的逼近,此次修法的影響將逐漸顯現,是否會影響各政黨的選舉策略仍有待觀察。而行政院的應對亦備受矚目,卓榮泰是否會因覆議案遭否決而承擔政治責任,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 在朝野對立加劇的情況下,選罷法修法的後續影響,勢必成為未來台灣政治局勢發展的重要觀察指標。  DeepSeek突圍:AI競爭新格局下的無聲戰爭中國AI新創公司DeepSeek近期在美國晶片禁令的限制下,以遠低於競爭對手的成本開發AI模型,並在短時間內超越ChatGPT,成為蘋果App Store下載量最高的應用程式,震驚全球科技界。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的動向,以及美中科技戰的背景,使得這場AI技術突襲引發外界高度關注。 DeepSeek橫空出世 AI市場震盪 DeepSeek於1月27日正式推出後,因其開源、低成本、高效能的技術,迅速席捲市場,成為AI領域的一匹黑馬。根據市場數據顯示,當天全球AI相關個股全面重挫,輝達股價大跌16.89%,市值蒸發5890億美元,而台積電ADR亦跌幅超過13%。與此同時,中國科技企業股價逆勢上揚,包括寒武紀、金山軟件、金山雲、小米、阿里巴巴、中微公司與中芯國際等皆大幅上漲。 川普新政與美中AI競爭 美國前總統川普於1月20日正式宣誓就職,並在就職當日宣布Stargate計畫,與ARM創辦人孫正義、甲骨文(Oracle)創辦人艾利森(Larry Ellison)、OpenAI執行長Sam Altman共同發起一項籌資5000億美元的AI新戰略,強化美國在AI領域的領導地位。然而,黃仁勳的缺席引起關注,因為他過去一直是AI產業的核心人物。 與此同時,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也在同一天召開科技會議,會中包括DeepSeek創辦人梁文鋒等核心科技人士。外界推測,DeepSeek的戰略可能在此時已成形,北京政府或在第一時間向黃仁勳傳達該計畫。 美國制裁與黃仁勳的立場 黃仁勳在返回美國後,立即針對拜登政府的晶片管制政策發表看法,對美國政府祭出的「三級管制」表達批評。市場人士認為,黃仁勳的發言與中國的AI戰略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連動性。 由於美國政府對中國高端晶片出口限制,使得中國企業不得不尋找替代方案,DeepSeek的成功被視為中國在AI技術領域突破封鎖的一大步。該事件亦讓川普政府意識到中國在科技競爭上的挑戰性。 全球AI市場的應對與未來發展 在DeepSeek帶來市場震盪後,美國科技巨頭迅速作出應對。Amazon近期宣布1000億美元的資本支出,而美國五大科技公司(Apple、Microsoft、Google、Amazon、Meta)合計的資本支出更超過3000億美元,以鞏固AI競爭力。 DeepSeek的成功不僅意味著中國在AI領域的技術突破,也象徵著美中科技戰進入新的階段。川普政府如何調整AI政策,以及黃仁勳的未來動向,都將是市場關注的焦點。 目前,全球市場從最初的震驚逐漸轉為理性應對。美中雙方的AI競爭持續升溫,未來的科技發展與政策走向,將深刻影響全球科技產業格局。 美國對台政策的調整與深化——台美關係進入新階段的戰略分析 前言:美國對台政策的戰略轉向 近期,美國在台灣議題上的政策調整引起國際高度關注。從移民文件中「台灣」名稱的明確使用,到國會推動廢除「一中政策」的聲音,美國的對台態度正展現前所未有的清晰度。這一變化並非突然而來,而是長期戰略布局的結果。美國在全球權力競爭中重新評估台灣的地位,並透過政策與法律的修正,穩步推動與台灣的關係向更緊密的方向發展。 本文將從歷史背景、美國政策的最新發展、台美關係的多維深化,以及其對區域與全球戰略的影響等角度進行分析,探討這場政策轉向的深遠意義。 美國對台政策調整的歷史脈絡 美國的台灣政策可追溯至 1979 年《台灣關係法》(Taiwan Relations Act, TRA)之制定,該法案確保美國在台灣的安全與經濟利益,即便當時美國已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正式外交關係。其後,美國政府基於「戰略模糊」原則,在維持與北京關係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台灣的發展。 然而,隨著中國崛起、地緣政治局勢變遷,以及美中競爭態勢加劇,美國對台政策逐步發生變化。例如,2008 年美國公民及移民服務局(USCIS)發布備忘錄,允許在歸化證書與公民證書上使用「台灣」作為出生國。這雖是一項行政調整,卻象徵著美國政策的細微轉變。 近年來,美國對台戰略逐步向「戰略清晰」靠攏,包含提升軍事合作、推動經貿交流,以及強化台灣在國際社會中的參與地位。美國此番政策調整,顯示出台灣在全球戰略中的關鍵角色。 政策最新發展:戰略清晰化 美移民政策變動:國籍標示「台灣」的政治意涵 美國移民局(USCIS)近日明確規範,未來持台灣護照申請美國國籍時,國籍欄僅能標註為「Taiwan」,不得再出現「Taiwan, China」或「Taiwan, ROC」等字樣。這不僅是技術性調整,更是美國對台灣國際地位認知的重大突破,強化了台灣作為獨立政治實體的事實。 美國國會推動廢除「一中政策」 共和黨聯邦眾議員近期提出決議案,主張廢除過時且不符現實的「一中政策」,並積極推動與台灣恢復正式外交關係、簽署雙邊自由貿易協定(FTA),以及支持台灣加入更多國際組織。這些行動顯示美國正穩步深化與台灣的關係,並調整過去的政策框架。 軍事與安全合作升級 美國國防部近期批准多筆對台軍售案,包括高機動性火箭砲系統(HIMARS)與長程飛彈,顯示美國持續強化台灣的自我防衛能力。此外,美軍與台灣軍方的交流頻率亦有所提升,象徵著雙方安全合作的深化。 美台關係的多維深化 經貿與科技合作 台灣在全球半導體產業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美國深知供應鏈安全的重要性,因而積極推動台積電赴美設廠,以確保先進晶片的穩定供應。美台在技術與經貿上的依存度日益加深,雙邊自由貿易協定(FTA)也正成為關鍵議題。 國際組織參與的推動 美國在國際社會中積極倡導台灣參與全球組織,如世界衛生組織(WHO)、國際民航組織(ICAO)等。台灣在公共衛生、科技創新、民主治理等領域的卓越表現,已獲得多國認可,美國的支持無疑將為台灣帶來更大的國際空間。 軍事與戰略合作 美國在印太戰略中的布局,已將台灣視為「第一島鏈」的重要支點。隨著美中對抗趨於白熱化,美國勢必加強對台軍事合作,以確保印太區域的穩定。 美台關係深化的全球戰略影響 美國對台政策的調整不僅影響台美雙邊關係,也對整體地緣政治產生深遠影響。 中國的反應與美中關係的演變 北京政府對美國的政策轉向表示強烈不滿,並透過外交與軍事手段試圖施壓。然而,美國的政策變化顯示其對抗中國戰略已趨於長期化,未來美中競爭將更趨白熱化。 印太區域的戰略格局 日本、澳洲、印度等國亦密切關注美台關係的發展,並在區域安全合作上展現更大意願。例如,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曾明確表示「台灣有事即日本有事」,顯示出區域內國家對台海穩定的關切。 全球民主聯盟的擴展 台灣作為民主典範,其在美國政策支持下,將有更大機會與其他民主國家深化合作,形成更穩固的全球民主聯盟。 結論:台美關係新階段的展望 美國近期對台政策的調整,標誌著台美關係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從國際組織參與、軍事合作、科技與經貿聯繫到戰略安全夥伴關係,美台之間的互動正在全面升級。 未來,美國對台灣的支持勢將進一步深化,台美關係的發展不僅影響台灣的國際地位,也將對整個印太地區的安全與穩定產生深遠影響。在此趨勢下,台灣如何在國際局勢變化中靈活應對,將成為影響未來發展的關鍵課題。

台灣每日新聞短評 2025-02-12

院際協調難解政治僵局 總預算與罷免戰成朝野攻防核心【社論】 2月10日,賴清德依據《憲法》賦予的職權,召集五院院長進行院際協調,試圖化解當前朝野僵局。然而,此次會議雖被賦予「協調國政」的高度期待,實際上卻成為朝野針鋒相對的政治攻防場域。行政院訴求總預算遭國會大砍,導致施政受阻;立法院長韓國瑜則反向呼籲行政院「不要提覆議」,並希望民進黨能夠「喊停大罷免」。對此,民進黨立委林俊憲直言,藍白聯盟不僅「砍預算、要罷免停」,還要阻止行政院行使憲政權限,「這不就是雙贏變成藍白贏兩次?」 此次院際會議並未帶來明確的共識,反而讓「總預算案」與「罷免行動」正式成為政治僵局的兩大核心爭點。究竟此場會談能否真正解決政治困局?抑或只是各方為自身政治盤算布局的表態場合?從會議內容來看,朝野仍然深陷對立,短期內恐難找到解方。 總預算案成攻防焦點 行政院是否提覆議?總統府召開院際會議,主要目的之一在於處理國會三讀通過的中央政府總預算案。此次預算案在立法院審查過程中,藍白聯盟大幅刪減行政部門經費,並主導部分預算凍結,導致政府施政面臨挑戰。對此,行政院希望立法院能夠針對削減部分進行協調,避免影響行政運作。 然而,韓國瑜在會中直接向賴清德表達,希望行政院不要提覆議,而是由立法院與行政部門進行後續協商。此言一出,引發民進黨內反彈。立委林俊憲批評,藍白聯盟一方面砍預算,另一方面又要阻擋行政院的憲政權限,形同「先砍你一刀,然後要你不能喊痛」。他認為,覆議權本是行政院針對不合理立法行為的憲政工具,藍白卻試圖剝奪這項權利,讓預算調整空間完全消失,這才是真正的政治算計。 然而,行政院是否真的會提覆議?根據《憲法》第57條,行政院有權對立法院通過的法案或預算案提出覆議,但需在10日內完成程序,並交付立法院二讀、三讀表決。若立法院最終否決覆議,則行政院仍須接受該預算結果。換言之,行政院若提覆議,最終仍需國會決定是否接受,藍白聯盟大可再次否決,阻擋行政院修正預算的空間。 但問題在於,若行政院不提覆議,是否代表執政黨完全接受預算刪減結果?抑或是在立法院內部另尋協調空間?目前看來,這仍是民進黨政府的內部評估與考量。 韓國瑜「停止大罷免」提議能否落實?此次院際協調的另一核心焦點,則是韓國瑜在會中呼籲總統賴清德「以民進黨主席身份,喊停大罷免行動」。然而,這一提議本身就引發極大爭議,因為罷免是公民權利,並非總統或執政黨能單方面決定是否終止。 首先,依據《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立委罷免需經過1%選民提案、10%選民連署,最後在投票階段需超過該選區四分之一選民參與,且同意票過半才算成功。這一程序明確顯示,罷免權屬於公民,而非政黨的專屬工具。韓國瑜此舉,形同要求執政黨干預公民行動,已違反民主機制的基本精神。 其次,林俊憲直指韓國瑜的「停止罷免」提議根本是「空手套白狼」,因為總預算案早已被砍定,藍白聯盟不可能回溯更動,現在卻要求執政黨交換「罷免停戰」,根本是「一手奪走政府施政資源,另一手還要讓執政黨放棄反制空間」。這讓民進黨內部憤怒不已,直指藍白聯盟此舉是「先砍後談」**,等於是把「政治籌碼」放在天平兩端進行交易,企圖讓在野黨取得「雙重勝利」。 事實上,國民黨與民眾黨的政治盤算,恐怕也不只是單純要求停止罷免,而是希望降低執政黨的政治動員能量。罷免案往往帶動政黨基層組織與支持者投入行動,而目前民進黨透過罷免動員基層,試圖反制立法院藍白聯盟的主導權。藍白聯盟此刻要求「停止罷免」,不僅是擔憂部分立委可能遭到罷免,更可能是擔心罷免行動帶動民進黨支持者重新凝聚,影響2026年地方選舉與未來政局發展。 政治僵局仍未解 朝野角力持續整體而言,本次院際會議雖然被寄予厚望,但從討論內容來看,朝野僵局仍未解開,未來幾個月恐怕將持續對抗。 1️.行政院是否提覆議:若行政院選擇提覆議,將進一步考驗藍白聯盟的立法院運作能力,若不提,則代表行政部門接受大幅刪減預算,進一步影響施政效能。 2️.罷免行動是否擴大:藍白希望執政黨「停止罷免」,但此舉恐讓民進黨陷入被動,導致基層組織流失。若執政黨堅持推動罷免,則政治對抗將持續深化,可能影響未來政局發展。 3️.朝野協商仍存不確定性:韓國瑜強調將繼續與朝野黨團協商,然而藍白內部對於預算案與罷免案的立場並未完全統一,後續發展仍存變數。 政治對立如何解?此次院際協調雖試圖緩解政治僵局,但最終仍淪為朝野攻防戰場,未能提出具體解方。藍白聯盟欲維持國會主導權,執政黨則試圖透過罷免動員基層支持,這場政治對決將持續延燒。未來若朝野無法建立實質對話機制,則政局恐將持續動盪,台灣政治運作也將更加艱難。  罷免攻防戰升溫 朝野互指造謠抹黑陷入惡性循環隨著罷免行動持續發酵,朝野攻防日益激烈,民進黨與國民黨雙方支持者各自站穩立場,透過各種論述進行政治動員,導致政治氣氛更加對立。國民黨副發言人鄧凱勛近日批評,綠營為了罷免行動,不惜開啟「無差別式造謠」,透過言論操作撕裂社會,並點名台灣基進的吳欣岱及民進黨台中市議員黃守達,指控他們捏造不實資訊,試圖影響輿論風向。 究竟這場罷免戰爭,是否真的演變成「政治謠言戰」?還是各方為了爭取民意支持,進行不同立場的詮釋?本報試圖從中解析當前政治攻防的本質與影響。 政治動員與訊息戰 誰才是「造謠者」?罷免行動從一開始就充滿政治性質,無論是民進黨推動的罷免案,還是國民黨發起的反制行動,雙方都試圖透過輿論造勢來強化自身的正當性。鄧凱勛指控吳欣岱公然造謠,稱國民黨立委李彥秀的立法院辦公室為「美國背景」,這一說法被國民黨視為荒唐無稽,甚至諷刺「現在去李彥秀辦公室就能直接入境美國」。此言一出,立即引發討論,支持國民黨者認為此為「認知作戰」,而綠營則尚未對此言論做出具體回應。 此外,鄧凱勛也針對民進黨台中市議員黃守達的批評進行反擊。黃守達指出,台中市政府在國際動漫館(國漫館)預算上被刪減 2500 萬元,恐影響館內運作,然而,鄧凱勛則認為「預算凍結並不代表刪除」,只要提出合理報告,即可解凍,並舉蔡英文政府時期的預算縮減政策反駁黃守達,質問若依其邏輯,蔡政府當年減少 20% 預算,是否意味著政府要「關門 2.4 個月」? 這場針對「預算縮減」與「罷免行動」的攻防,已不只是數據或政策的討論,而是直接進入對特定政治人物的抹黑與攻擊戰。隨著朝野雙方持續升高戰火,如何避免政治訊息戰變成純粹的謠言與誤導,將是當前台灣政治環境的一大挑戰。 罷免與總預算案連結:政治籌碼的操作?從近期的政治發展來看,罷免與總預算案似乎已成為藍綠政治攻防的兩大焦點,並且開始相互交織。韓國瑜在日前的院際協調會上,要求行政院「不要提覆議」,並希望民進黨能夠「停止大罷免行動」,這一提議隨即遭到綠營立委反擊,認為藍白聯盟試圖「交換政治利益」,要求執政黨「接受總預算刪減結果」的同時,也要「放棄罷免行動」,讓國會在野勢力取得雙重勝利。 林俊憲就此批評:「砍預算、要罷免停,然後還要行政院不提覆議,這根本是雙贏變成藍白贏兩次。」他的言論反映出民進黨對於這場政治交易的強烈不滿,認為藍白聯盟不應該將國家治理與政治鬥爭混為一談。這場政治攻防戰不僅涉及財政運作,也關乎政治制度的穩定性,若繼續惡化,恐怕將使台灣政治陷入長期對抗的惡性循環。 預算與施政:藍綠對決的核心國民黨強調,台中市政府的施政成績有目共睹,包括捷運藍線動工、公托公幼倍增、雙十公車政策擴大,以及社會住宅的興建等,這些都顯示出台中市的城市發展正在穩步推進。然而,民進黨議員則認為,在野黨主導的預算刪減,將嚴重影響地方建設,尤其是動漫產業的發展。 究竟「預算凍結是否影響施政」?這取決於未來立法院是否能夠在審議報告後解凍預算,然而,若此舉僅成為政治角力的工具,則無論最終是否恢復預算,社會都已經為這場惡鬥付出代價。 結語:如何避免政治謠言戰吞噬公共討論?台灣的民主制度允許政黨透過政策辯論、公共討論來推動改革與選民溝通,但當政治攻防陷入「誰在造謠、誰在抹黑」的惡性循環時,真正受害的將是台灣社會的公共理性。 罷免應該是一項嚴肅的民主權利,而非政黨鬥爭的延伸工具。總預算案的審查也應該建立在理性討論與財政平衡的基礎上,而非成為政治談判的籌碼。當政治人物開始將所有問題都推向「對方造謠」的方向,台灣民主的公共討論空間將逐步萎縮,最終導致選民對政治完全失去信任。 朝野若希望真正解決問題,應該回歸政策本質,而非持續操弄政治訊息戰,試圖透過輿論操作來影響選民。當「造謠戰」成為日常,民主政治將淪為一場無止境的鬥爭,而受害最深的,將是台灣的民主品質與人民的公共利益。  柯文哲京華城案調查曝新訊息 李文宗簡訊揭露兩岸及郭台銘關聯前台北市長、民眾黨前主席柯文哲因涉及京華城容積獎勵弊案及政治獻金案,於去年 9 月遭羈押四個月,短暫釋放後再度遭到羈押至今。據《鏡週刊》今日(11 日)報導,調查人員在案件偵辦過程中,發現柯文哲競選總部財務長李文宗於 2023 年 9 月間傳給柯文哲的訊息,內容涉及兩岸關係、前陸委會副主委張顯耀的角色,以及鴻海創辦人郭台銘的選戰考量。 簡訊內容曝光

台灣每日新聞短評 2025-02-11

大罷免風暴延燒 票票不等值問題浮現 【社論】 2024年立委選舉落幕後,民進黨陷入朝小野大的局面,立法院內藍綠對峙態勢益發激烈。近日,民進黨立法院黨團總召柯建銘拋出「大罷免」行動,號召親綠民間團體發動連署,試圖罷免國民黨及泛藍41席立委。國民黨則迅速反擊,由友好團體發動連署,鎖定部分民進黨立委進行報復性罷免,朝野角力加劇,政治紛爭愈演愈烈。前民進黨立委林濁水更直言,這場「大罷免」源自於台灣選制的票票不等值問題,並將矛頭指向前總統陳水扁及前立委林義雄,認為他們當年推動國會席次減半,才造成今日的政治僵局。 罷免戰火升溫  朝野陷入惡性循環 罷免權原為民主社會中制衡公職人員的重要機制,但當前的「大罷免」風潮已從原本的公民權利工具,淪為政黨鬥爭的延伸。柯建銘主導的罷免行動,直接瞄準藍營41席立委,並由民間團體發起連署,試圖在國會失利的局勢下,以罷免戰術重塑政黨版圖。國民黨則立刻展開反制,透過親藍團體發動罷免部分民進黨立委,使罷免行動成為「你來我往」的政治對抗手段。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立委罷免案需經過三大門檻: 第一階段由選區內1%選民提案。 第二階段須達10%選民連署。 最終投票需過該選區選舉人數的1/4門檻,且同意票數須過半。 這意味著,罷免案要成案並非易事,過去幾次成功案例(如高雄市長韓國瑜罷免案)皆需高度組織動員。然而,當罷免淪為政黨攻防工具,雙方勢必投入大量資源,導致政治氛圍更加撕裂,民間社會也無可避免地被捲入政治鬥爭之中。 票票不等值成因與影響 林濁水的言論,點出了選制不公帶來的政治亂象。根據2024年立委選舉結果,民進黨在區域立委選舉中獲得比國民黨多出69萬張選票,在不分區政黨票則多出22萬票,然而最終席次卻遠不及國民黨,形成了「得票多,席次少」的現象。這種落差正是「票票不等值」的結果。 票票不等值的根源來自於2005年修憲,當時民進黨內部在陳水扁與林義雄主導下,推動立委席次減半,從原本的225席減至113席,並採取單一選區兩票制。然而,立委席次減半的結果,使得部分選區選民數懸殊,導致選區間的選票價值出現嚴重不均。例如,偏遠地區的選區人口較少,但仍保有相同的立委席次,導致部分選區選民的投票權重高於人口密集地區選民。 國際間,多數民主國家會根據人口變化適時調整選區劃分,以確保選票價值的公平性。例如,日本在歷經多次票票不等值的違憲判決後,逐步修正選區劃分,並於2022年完成第六次選區重劃,以縮小票票不等值的差距。然而,台灣自2005年修憲後,至今仍未進行實質性的選區檢討,使得問題持續惡化。 政治僵局難解 改革仍待共識 面對當前的政治僵局,總統賴清德已於今日召開五院院長協調會,希望透過行政、立法、司法、考試及監察機關的協商,尋求共識。然而,在朝野嚴重對立的情勢下,要達成實質性的改革並不容易。 首先,立法院內政委員會若要推動選制改革,需經由朝野協商並取得共識,但目前國民黨掌握立法院主導權,民進黨的改革動能受限,任何修法提案都將面臨嚴峻考驗。此外,民進黨自身也難以輕易承認當年修憲決策的失誤,導致改革進程更加複雜。 其次,若要進行選制改革,可能涉及修憲,而修憲必須經立法院四分之三席次同意,並交付公民複決,門檻極高。即使朝野有共識願意調整選區劃分,也需面對如何重新劃分席次的挑戰,牽涉不同區域利益,易引發地方政治勢力的反彈。 結語:化解對立需回歸制度改革 當前「大罷免」已演變為朝野惡鬥的延伸,不僅耗費大量社會資源,更可能進一步加深台灣的政治對立。若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應將焦點回歸選制改革,重新檢討選區劃分與席次分配,以實現選票價值的公平性。 歷史證明,選舉制度的設計影響國家政治發展甚鉅,當制度設計不當時,政黨對立與政治僵局將無法避免。台灣若要擺脫惡性循環,唯有透過制度性改革,才有可能化解當前的政治危機,讓台灣民主走向更加穩健的未來。 民進黨2024選後困境:泛綠分裂與國會勢力消長 2024年大選後,民進黨雖成功維持執政,但立法院席次未能過半,陷入「朝小野大」的困局。面對國會掣肘,民進黨立法院黨團總召柯建銘拋出「大罷免」議題,試圖反制在野黨。然而,黨內外對於此次選舉的檢討聲浪不斷,尤其泛綠內部分裂所導致的選區失守,更成為關注焦點。 泛綠分裂與關鍵選區失利 在此次選舉中,民進黨原本穩定掌控的選區,因泛綠內部分裂而遭國民黨翻盤。最具代表性的案例發生在台北市內湖南港選區與台東選區。 在內湖南港選區,民進黨推派現任立委高嘉瑜尋求連任,但因與台灣基進候選人吳欣岱競爭,導致泛綠選票分散。最終,國民黨候選人李彥秀以些微差距勝出,而吳欣岱則獲得11%選票。選後,前民進黨立委謝欣霓痛批,若非吳欣岱堅持參選,導致選票瓜分,該選區原可維持綠營優勢。 台東選區則因民進黨內部分裂,使國民黨黃建賓奪回立委席次。民進黨在初選中提名賴坤成,但原本具連任優勢的劉櫂豪不滿初選結果,選擇脫黨參選,最終使泛綠票源流失,讓國民黨坐收漁翁之利。選後,民進黨內對於劉櫂豪的批評聲浪不斷,認為其個人因素導致選舉失利。 內部檢討與派系角力 民進黨內部對於此次選舉結果的檢討不一。部分人士認為,泛綠應強化整合機制,避免因派系矛盾或意識形態差異而自相殘殺。例如,在內湖南港選區,若能事先透過民調協商產生單一候選人,或可避免選票分裂,讓泛綠保住該席位。 然而,也有聲音指出,問題並不僅限於個別選區,而是民進黨整體施政表現、選戰策略及候選人提名機制的結構性問題。部分支持者認為,高嘉瑜作為內湖南港現任立委,與黨內關係緊張,影響了選舉動員力。而台東選區的爭議,也凸顯民進黨初選機制的缺陷,如何避免黨內競爭轉為選後分裂,成為未來改革的重要課題。 「大罷免」策略能否奏效? 面對立法院席次落後,民進黨試圖透過「大罷免」行動扭轉局勢。黨團總召柯建銘主張,應對部分在野黨立委發動罷免,試圖削弱國會制衡力量。此舉引發社會熱議,有人支持以此手段反制在野黨的「杯葛政治」,也有人擔憂會加深台灣政治對立,進一步惡化朝野關係。 國民黨與民眾黨則對「大罷免」行動強烈批評,認為這是民進黨無法接受敗選結果的報復行動,可能造成政治內耗。另一方面,罷免案的成功機率取決於民意動向,若民進黨無法有效說服選民罷免對象確有失職之虞,恐將徒勞無功,甚至引發反噬效應。 未來展望:民進黨如何突圍? 民進黨面對的不僅是國會席次劣勢,更是內部整合與在野挑戰的雙重考驗。若要突破當前困境,民進黨可能需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強化泛綠整合機制:透過更完善的協商機制,確保泛綠不再因內部分裂而影響選情。 優化提名制度:避免類似台東選區的分裂情況,建立更具包容性的初選機制。 穩定立法院關係:在「朝小野大」的格局下,與在野黨尋求合作空間,減少惡性對立。 回應社會期待:面對通膨、房價、勞動權益等重大議題,民進黨需提出更具說服力的政策,以維持民意支持。 2024年選舉結果已成定局,但未來政治局勢仍充滿變數。民進黨能否從內部整合、政策調整及政治策略上找到突破口,將決定其未來在台灣政壇的發展方向。 美國學者建議台灣擴大LNG採購與地緣戰略布局  引發熱議 美國霍夫斯特拉大學(Hofstra University)法學教授古舉倫(Julian Ku)8日在社群平台X上發表一系列推文,建議台灣參考日本模式,增加對美國液化天然氣(LNG)的採購,並藉此強化美台關係。此外,他還拋出一個「不太正式的想法」,探討如何讓前美國總統川普對台灣產生興趣,類似他對格陵蘭或加薩的關注,引發熱議。 台日能源戰略比較  LNG採購為外交籌碼 古舉倫的建議緣起於日本首相石破茂7日與川普的首次會晤。根據《日經亞洲評論》的報導,石破茂積極展現親美立場,承諾斥資1兆美元(約新台幣32.8兆元)投資液化天然氣(LNG),以鞏固日美能源與經貿合作關係。這筆投資不僅強化了日本在能源供應鏈中的穩定性,也進一步深化了與美國的戰略夥伴關係。 古舉倫認為,台灣可以仿效日本模式,擴大從美國進口LNG,藉此提升雙邊關係,並增加台灣在美國政策圈內的重要性。他指出,一旦中國對台灣進行封鎖,台灣將難以支付LNG費用,因此應提前與美國建立更緊密的能源合作,確保供應穩定。 地緣政治視角  台灣能否提升美國關注度? 除了能源合作,古舉倫還拋出一個極具爭議的「不太正式的想法」,即如何讓川普對台灣的「吞併」產生興趣。他在推文中提到,川普曾對收購格陵蘭表現出濃厚興趣,也曾對加薩的未來處置提出獨特見解。因此,他建議台灣是否能以某種方式引起川普的注意,使其認為台灣具有戰略價值。 古舉倫甚至提議,台灣可以考慮在高雄設立賭場,以吸引川普的關注。他認為,雖然台灣民眾渴望維持現狀甚至邁向獨立,但如果與其他選項相比,成為美國領土或許並非最糟糕的選擇。 此番言論雖帶有玩笑成分,但仍引發關注。分析人士指出,川普在2019年曾公開表示有意購買格陵蘭,當時此舉雖遭到丹麥政府拒絕,卻顯示出他對地緣戰略具有獨特且實用主義的視角。若台灣能夠藉由經貿或能源合作進一步深化與美國的連結,確實有助於增加美方在安全議題上的承諾。 美日聯合聲明措辭變化  台灣議題受關注 除了能源與地緣政治議題,古舉倫還針對美日聯合聲明的用詞變化提出觀察。他指出,這次石破茂與川普會後的聯合聲明在台海議題上的表述首次採用「反對任何以武力或脅迫片面改變現狀的企圖」。 過去,美日聯合聲明多次在東海與南海議題上使用類似措辭,但從未明確適用於台海。古舉倫認為,這項措辭的變化,雖然表面上細微,卻透露出美日雙方在台海問題上的關注度提升,可能象徵著美日對中國動態的警覺升高。 台灣的應對策略  強化能源自主與國際連結 面對這些國際討論,台灣的最佳應對策略為何?專家指出,首先,台灣確實可以考慮擴大LNG的進口,與美國建立更深層次的能源合作,這不僅能降低對單一市場(如卡達或澳洲)的依賴,也能增強與美方的經貿聯繫,提升戰略價值。 其次,在外交層面,台灣可積極利用美日聯合聲明的措辭變化,強化與美日兩國的安全合作,並推動更多實質性軍事與經貿對話,以確保自身安全利益。 至於古舉倫的「吞併論」,多數專家認為,此論點過於極端且缺乏可行性。然而,他所揭示的關鍵問題——如何讓美國更重視台灣,仍是政策制定者應思考的重要課題。 總結而言,台灣若能在能源戰略、經貿合作及國際關係上採取更積極的行動,不僅能強化自身在美國政經圈的影響力,也能在日益緊張的地緣政治環境中找到更多生存空間。 深化司法民主:國民法官制度兩週年成果與未來挑戰 國民法官制度兩週年回顧:司法透明與公信力的進展 隨著台灣司法改革的持續推進,國民法官制度自2023年上路至今已滿兩年。為檢視其運行成效,法務部於今(10)日舉行「國民法官法施行兩週年成果發表會」,並宣布2026年起,國民法官審理範圍將擴大至最輕本刑10年以上的重大刑事案件,包括貪污罪等,進一步強化司法透明度及民主參與。 根據法務部統計,自2023年1月1日至2024年12月31日,全國地檢署共起訴284件適用國民法官法案件,其中2023年審結16件,2024年則審結63件,顯示該制度正逐步成熟。司法院的調查結果亦顯示,絕大多數參與審判的國民法官認為檢察官論點與證據適當,並對檢方的專業表現給予高度肯定。這些數據反映出國民法官制度在提升司法公信力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 檢察官角色轉變:強化公訴策略與量刑依據 新北地檢署檢察官郭智安分享,國民法官制度施行後,檢方在偵查與量刑準則上做出調整,制定更嚴謹的標準,包括精神鑑定、量刑證據蒐集及國民法官案件辦案手冊,確保審理流程透明公正。此外,回應國民法官的建議,檢方在證據呈現方式上更為精確,例如提供犯罪現場影像或重現案發情境,以幫助法官更全面理解案件。 台中地檢署則採用「ART」(Active 生動、Real 真實、Touching 感人)三大原則,強化公訴說服力。檢察官受專業簡報培訓,以更貼近國民法官的語言進行論述,並確保證據的真實性與完整性。此外,透過與犯罪被害人保護協會合作,讓家屬在審判過程中充分發聲,使司法審判更具人性關懷。 橋頭地檢署則運用360度環景導覽技術,讓國民法官透過虛擬實境方式「身臨其境」理解犯罪現場,提高對證據的理解度與審判效率。這些創新舉措顯示,國民法官制度不僅改變了檢察官的訴訟策略,也促使司法體系更注重證據展示與說服力。 國民法官參與審判:挑戰與改進方向 雖然國民法官制度已展現穩定運行的態勢,但仍有部分挑戰需克服。首先,案件審理時間的延長,導致部分國民法官因工作或個人因素無法全程參與,影響審判連貫性。此外,某些案件涉及專業法律知識,國民法官的理解與判決能力仍需進一步提升,如何在尊重司法專業與強化公民參與之間取得平衡,仍是未來努力的方向。 另一值得關注的問題是,隨著審理範圍擴大至貪污等重大刑案,未來的審判壓力將進一步加劇,特別是如何確保國民法官能夠在政治與社會壓力下,保持公正獨立的判決,將是制度能否長久運行的關鍵。 展望未來:深化司法公信力與公民參與 法務部長鄭銘謙強調,2026年起國民法官適用範圍擴大後,檢方已要求檢察官提早準備,並強化公訴訓練,以確保未來審判品質符合社會期待。未來,法務部將持續提升國民法官的法庭體驗,包括提供更多案件背景資訊、優化審理流程,並強化司法與公民之間的互信關係。 國民法官制度的實施,不僅讓民眾有機會直接參與司法審判,更促使檢察機關與法院在案件審理上更加透明與嚴謹。然而,如何進一步提升審判效率、確保國民法官的判決品質,並在司法專業與民主參與之間取得適當平衡,將是未來改革的重點方向。只有持續精進,國民法官制度才能真正成為台灣司法民主化的重要基石。

台灣大九學堂 2025赴陸交流第一團抵京

文/白 波 京彩台灣 北京今天(2月10日)迎來蛇年春節後的第一個台灣青年交流團組——台灣大九學堂青年學生。團組由馬英九基金會執行長蕭旭岑帶領,將在五天四晚的活動中充分感受冬奧文化、冰雪魅力。這是大九學堂2025年到大陸交流的第一團,聚集了來自台灣大學、台灣政治大學、東海大學、世新大學、高雄科技大學等台灣高校近40名青年學生。活動突出北京“雙奧之城”資源優勢,圍繞冰雪盛會、歷史文化、硬核科技三大核心內容展開交流。同學們將參訪冬奧場館、體驗冰雪趣味運動、觀賞龍慶峽冰燈展,還將走進故宮、長城、天壇等歷史名勝,領略中華傳統文化,前往兩岸科創中心、小米汽車工廠感受前沿科技,探訪泡泡瑪特城市樂園體驗潮流IP品牌文化。活動期間,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在京高校志願者將與台灣青年結伴同行,共度傳統元宵佳節,感受“兩岸一家親”的濃厚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