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每日新聞短評 2025-02-14
2025/2/14 2025年2月最新政經民調出爐:立院滿意度與預算爭議折射政黨支持消長 立法院各黨滿意度出爐 民進黨領先、國民黨跌至新低、民眾黨墊底 《鏡新聞》今日(12日)公布「2025年2月政經民調」,針對立法院各政黨立委的整體表現進行滿意度調查,結果顯示民進黨仍穩居第一,國民黨滿意度雖居第二,但支持度下降至歷史新低,民眾黨則持續墊底。此外,國民黨與台灣民眾黨的不滿意度均超過五成五,反映出近期政治局勢變化對立法院表現評價的影響。 根據民調結果,民進黨立委的表現獲得45.1%受訪者滿意(其中10.0%表示「非常滿意」、35.1%表示「還算滿意」),不滿意者則為42.7%(「不太滿意」22.6%、「非常不滿意」20.1%),另有12.2%未表態。國民黨立委的滿意度則降至31.6%(「非常滿意」4.1%、「還算滿意」27.5%),不滿意度達55.0%(「不太滿意」26.3%、「非常不滿意」28.7%),13.4%未表態。至於台灣民眾黨,滿意度為28.4%(「非常滿意」4.1%、「還算滿意」24.3%),不滿意度則高達55.7%(「不太滿意」24.0%、「非常不滿意」31.7%),另有15.9%未表態。 立法院滿意度分析:總預算爭議與罷免潮影響民意評價 此波民調結果顯示,三大政黨的立法院表現評價呈現鮮明差異,主要受到近期政治議題的影響。其中,民進黨的滿意度維持領先,顯示該黨在立法院的表現仍獲得相對較多的民眾認可。相較之下,國民黨的滿意度雖仍居第二,卻下滑至新低,反映該黨在總預算刪減爭議及罷免案發酵的情勢下,面臨選民信任度下降的挑戰。 藍白立委的不滿意度雙雙突破五成五,顯示民眾對兩黨在立法院的作為持保留態度。這或與去年12月20日立法院在野黨主導通過《憲法訴訟法》、《選罷法》、《財政收支劃分法》等修法,以及大幅刪減中央政府總預算的決策有關。這些爭議性法案和預算刪減,無論在程序或內容上皆引發輿論熱議,尤其民進黨強烈反對,認為在野黨此舉是政治操作,導致立法院紛爭不斷,影響施政穩定。 預算刪減爭議 民調顯示多數民眾不支持 民調結果進一步顯示,針對國民黨與民眾黨主導的大幅刪減中央政府總預算,僅有33.3%民眾表示支持(其中13.3%「非常贊同」、20.0%「還算贊同」),而反對者則高達53.2%(「不太贊同」19.4%、「非常不贊同」33.8%),另有13.5%未表態。 從政黨支持度的交叉分析來看,民進黨支持者的反對比例高達86.3%,顯示該黨選民普遍認為預算刪減是不合理的,並與執政黨立場一致。相對而言,國民黨與民眾黨支持者則明顯支持刪減預算,贊同比例分別為70.7%與67.7%。這說明了藍白兩黨的核心選民普遍認為,削減中央政府預算有助於防止財政濫用,並落實監督制衡。 年齡層態度分析:年輕族群對預算刪減關注度高 傾向反對 值得注意的是,從年齡層的交叉分析來看,20-29歲的年輕族群對預算刪減表現出較高的關注度,且反對比例明顯高於其他年齡層。其中,20-24歲的年齡層中,高達64.3%受訪者不支持預算刪減,而25-29歲的反對比例也達58.3%。這顯示年輕選民普遍擔憂預算刪減對未來公共政策、教育、社會福利等領域的影響,並對在野黨的財政削減策略持保留態度。 相較之下,年長族群對此議題的態度則較為分歧。部分年長者認為預算刪減有助於減少政府浪費,但也有部分民眾擔憂,此舉可能影響公共建設與社會福利支出。 未來展望:立法院滿意度與政策走向影響政黨選情 本次民調結果反映出,立法院近期的施政爭議已影響各政黨的民意基礎。民進黨維持領先,顯示執政黨仍擁有一定的民意支持度,但也面臨挑戰,必須強化立法表現以鞏固支持者。國民黨的滿意度降至歷史新低,顯示該黨在總預算爭議與大罷免風潮的影響下,支持度受到一定程度的衝擊。而民眾黨則仍然位居墊底,顯示該黨在立法院的表現尚未獲得廣泛民意認同,未來恐需調整策略,以提升立院問政形象。 此外,藍白立委的不滿意度均超過五成五,反映出在野黨在推動修法與預算削減時,未能充分爭取更廣泛的民意支持。尤其年輕族群對財政削減影響較為敏感,這對國民黨與民眾黨而言,可能是一個警訊——如何爭取年輕選民的認同,將是未來政治競爭的重要課題。 隨著2025年的政治局勢發展,立法院各政黨的表現將成為影響民意流向的關鍵因素。執政黨需積極應對立法挑戰,而在野黨則必須尋求更務實的監督方式,以提升公眾信任。未來的政黨競爭,將取決於各黨能否提出符合社會期待的政策,並展現負責任的治理能力。 全台罷免潮興起 曹興誠領銜徐巧芯罷免案 引發激烈交鋒 罷免風潮席捲全台 曹興誠親自出馬 近期,台灣政壇掀起一股罷免風潮,各地公民團體積極發起連署行動,針對部分立委的問政表現及言行展開檢視。其中,國民黨立委徐巧芯成為矚目焦點,前聯電董事長曹興誠親自擔任徐巧芯罷免案的領銜人,掀起廣泛討論。曹興誠公開表示,罷免案並非政黨對決,而是公民對於政治人物的問責行動,旨在「清除中共勢力影響,維護台灣民主價值」。 罷免行動展開後,雙方陣營迅速進入交鋒階段。徐巧芯強烈反擊,批評曹興誠「背骨仔」,並指責罷免行動是「政治鬥爭」。她公開表示:「罷免應該建立在問政表現,而不是基於政治立場的惡意攻擊。」此外,她強調,若對方採取不正當手段,將「加倍奉還」。 矢板明夫發聲 罷免是選民基本權利 此番激烈對立,引發各界關注。長期觀察台灣政治的日本資深媒體人矢板明夫轉發曹興誠的言論,並特別強調:「選民是民意代表的主人,罷免是主人的基本權利。」他進一步批評,當選民行使這項權利時,民意代表應當理解選民訴求,而非以攻擊或恐嚇回應。他質疑:「當一名立委對選民的批評不是選擇傾聽,而是公開叫罵,甚至揚言報復,這樣的心態是否符合民主價值?」 矢板明夫的言論獲得許多公民團體支持,認為這場罷免行動並非出於政黨對抗,而是民眾對政治人物問責的展現。一些學者指出,近年來台灣政治環境出現極端對立情況,導致罷免行動不斷升溫,但選民的核心訴求應回歸問政表現,而非單純的政黨鬥爭。 罷免行動受阻 騷擾與恐嚇事件頻傳 曹興誠進一步指出,這次罷免連署過程中,許多團體受到外界壓力,甚至遭遇騷擾與恐嚇。他直言:「許多藍委與徐巧芯相似,將立委職位視為自身權勢的工具,對於民眾行使罷免權的行動展現出威嚇姿態。」根據相關報導,台北市信義區的罷免團體原本難以找到領銜人,因為許多人擔憂成為攻擊目標,最後才由曹興誠「老道下山」,主動擔任領銜人,並強調自己將以「降維打擊」的方式推動罷免行動。 針對此事,台灣民主基金會學者分析,罷免行動本質上應該是民意檢驗政治人物的工具,但近年來,台灣的罷免制度逐漸被政黨操作,雙方陣營皆嘗試透過罷免來影響政治版圖。然而,學者也指出,在選舉結束後,選民仍有權對當選者進行持續監督,因此罷免權的行使是民主制度的一部分,政治人物應該嚴肅看待,而非將其視為「鬥爭手段」。 曹興誠:罷免非藍綠之爭 而是民主對抗威權 對於外界質疑這場罷免行動是否為「仇恨動員」,曹興誠嚴正否認,並強調:「這不是藍綠之爭,而是台灣人民對抗中共滲透,守護民主的行動。」他表示,近年來中國政府透過多種手段影響台灣政治環境,而部分政治人物的言行與立場,顯示出其可能受到外部勢力影響。他認為,罷免行動的目的在於「清除中共病毒,讓台灣重回民主自由的環境」,並呼籲選民勇敢站出來,支持罷免行動,讓不適任的政治人物退出政壇。 針對曹興誠的說法,學者指出,台灣民主體制的強健取決於公民社會的成熟度。罷免制度的運作應基於選民的理性選擇,而非過度情緒化的動員。台灣選民應該在充分理解候選人問政表現與政策立場後,決定是否支持罷免,而政治人物則應避免以對立語言回應選民訴求,否則將進一步加劇政治紛爭。 罷免案影響未來選舉格局 專家分析,這波罷免行動的結果可能對未來選舉產生深遠影響。若罷免案成功,將對國民黨立委帶來警示作用,促使該黨重新調整問政策略,避免過於激烈的對立言行。此外,民進黨與其他政黨也可能因應此情勢,強化選區經營,以確保自身席次穩定。 此外,若罷免行動未能達標,則可能進一步強化國民黨在立法院的聲勢,並讓部分支持者認為此次罷免是「政治操作」而非真正的民意展現。這對台灣政治生態將帶來重大變數,影響未來的選舉戰略與政黨競爭態勢。 目前,罷免連署行動仍在進行,支持與反對雙方持續角力。最終結果如何,將成為台灣政治發展的一大指標,也將影響未來罷免制度的發展方向。 川普擬對台灣晶片徵稅 美IC設計業受衝擊 業界評估影響與應對策略 川普可能對台灣晶片加徵關稅 業界憂美國IC設計產業首當其衝 美國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在競選期間釋出可能對台灣製造的半導體產品徵收關稅的訊息,讓全球半導體產業高度關注。業界人士指出,若川普政府重返白宮並落實此關稅政策,美國IC設計公司將首當其衝,承受最直接的影響,最終這筆關稅成本可能100%由進口商吸收,而非轉嫁給台積電或其他供應商。 根據一名熟悉半導體業務的業界人士分析,美國市場目前高度依賴台灣的先進製程晶片,無論是應用於行動裝置、人工智慧(AI)推理,或高效能運算(HPC),台積電仍是全球唯一能夠穩定提供此類產品的供應商。美國本土半導體製造技術發展尚未達到可替代台積電的程度,因此若對台灣晶片課徵關稅,影響最大的是負責進口這些晶片的美國IC設計公司,特別是蘋果(Apple)、超微(AMD)、輝達(NVIDIA)等仰賴台積電代工的企業。 關稅可能推升美國物價與通膨 業界:衝擊恐遍及消費市場 除了對IC設計公司帶來衝擊外,部分業界專家亦擔憂,關稅將導致更廣泛的經濟影響,特別是在美國消費市場層面。一名非美系IC設計公司高層指出,若晶片價格因關稅而上漲,將進一步推高電子產品的售價,進而影響美國市場的整體物價。他強調:「從一般家電用品到高端消費性電子產品,如智慧手機、筆電與伺服器等,價格都可能因晶片成本上升而提高,美國的通膨壓力恐將進一步加劇,甚至導致消費力下降。」 分析人士也認為,台積電與其他台灣晶片供應商無法自行承擔這項關稅成本,而美國IC設計公司作為進口方將無可避免地面臨更高的成本壓力。在這樣的情況下,這些企業可能會選擇將部分成本轉嫁至消費者,或者降低利潤率來吸收部分衝擊。然而,長期而言,關稅政策可能迫使美國廠商重新考量供應鏈布局,尋求更有效的應對策略。 台積電地位穩固 但美國製造回流壓力加劇 儘管美國政府一直希望推動半導體製造回流,以降低對台積電的依賴,但業界普遍認為,美國短期內仍無法找到台積電的替代方案。目前,在最先進的3奈米及以下製程技術領域,台積電仍是全球唯一能夠量產並穩定供貨的晶圓代工廠,即便美國企業如英特爾(Intel)試圖追趕,技術成熟度仍存在明顯落差。 業界人士進一步分析,雖然川普政府可能會以關稅作為談判籌碼,要求台積電擴大在美國的投資與產能建置,但對台積電而言,這樣的壓力並不會嚴重影響其財務狀況。相對而言,關稅政策更可能促使台積電採取「避險策略」,即在美國之外的市場進一步擴展,包括強化與日本、韓國的合作,甚至開拓歐洲與東南亞市場,以降低對美國市場的依賴。 另一方面,美國政府也可能透過企業減稅等政策,來吸引外商赴美投資,彌補關稅對供應鏈的影響。一名IC設計公司高層分析:「若川普政府祭出關稅政策,預料也會同時推出減稅優惠,吸引外商在美國設廠。例如,若台積電或其他科技公司選擇在美國擴大產能,可能會享有一定的政策誘因,進一步促進美國的半導體製造。」 台美關係未受嚴重影響 半導體產業聯盟深化 儘管關稅政策可能造成美國IC設計業者的短期衝擊,業界人士普遍認為,這不至於影響台美關係的整體穩定性。台積電已在美國亞利桑那州設立晶圓廠,並計畫擴增第二座工廠,以回應美國政府推動本土半導體製造的政策需求。此外,業界預期,台灣政府與美方仍將透過談判與協商,確保雙方的經濟合作關係不受單一政策影響。 此外,業界觀察到,台灣半導體產業已積極布局多元市場,以減少過度依賴單一地區的風險。例如,日本政府正透過「經濟安全保障」策略,強化與台灣在半導體領域的合作,促成台積電在熊本設廠;南韓三星電子(Samsung)與SK海力士(SK Hynix)則尋求與台灣企業建立更緊密的合作關係,以在AI與記憶體領域取得競爭優勢。這些趨勢顯示,台灣半導體業者正在形成更強的區域聯盟,以對沖美國貿易政策帶來的風險。 未來展望:半導體產業進入國際競爭關鍵期 展望未來,無論川普政府是否執行關稅政策,半導體產業已成為全球經濟與國家安全競爭的核心戰場。AI時代來臨後,對高效能晶片的需求將持續增加,而掌握先進製程技術的企業將成為各國政府爭相爭取的對象。台積電作為全球最關鍵的半導體供應商之一,其決策將影響全球科技產業的發展方向。 目前業界普遍採取觀望態度,等待川普政策的進一步細節。然而,可以確定的是,美國若對台灣晶片加徵關稅,勢必會影響整體供應鏈,並推動更多企業尋求替代方案,進一步加速全球半導體產業格局的變化。 川普兌現承諾 重啟鋼鋁關稅政策 加劇全球貿易戰風險 美國再度對進口鋼鋁徵收25%關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