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每日新聞短評 2025-02-10
兩岸觀光開放進展艱難 陸方應回應台灣善意以促進正常交流 兩岸觀光議題再度成為關注焦點。中國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國台辦)日前表態「不反對」以小兩會(海峽兩岸觀光旅遊協會與台灣海峽兩岸觀光旅遊協會)溝通兩岸旅遊具體問題,交通部觀光署則強調台灣方面已準備好恢復團體旅遊,並籲請陸方正面回應。然而,兩岸觀光恢復進程一波三折,尤其在陸方仍未開放中國公民來台自由行的情況下,雙邊觀光交流顯然尚未達到對等與正常化。 隨著疫情後全球觀光產業逐漸復甦,兩岸觀光的恢復原應是雙方共同努力的方向,但如今卻因政治因素及雙邊關係影響,遲遲無法回到疫情前的交流規模。中國政府在2019年8月單方面暫停中國旅客來台自由行,迄今未予恢復,甚至僅開放福建民眾赴金門、馬祖旅遊,形成兩岸觀光發展的「單行道」,嚴重影響台灣觀光產業,也加劇兩岸民間交流的不平衡。 本文將探討兩岸觀光開放受阻的關鍵因素,並分析如何在維護旅遊品質與安全的前提下,推動雙邊旅遊正常化,進而促進兩岸關係的正向發展。 兩岸觀光政策回顧:從繁榮交流到單方面限制 回顧過去,兩岸觀光的發展經歷多次波折。2008年,台灣在馬英九政府時期開放中國旅客來台觀光,當年陸客來台人數僅30多萬人次,但在2015年時已突破400萬人次,創下歷史新高。自由行的推動,則使得中國旅客可以自行規劃行程,深入體驗台灣的風土民情,對台灣經濟及觀光產業帶來顯著貢獻。 然而,2016年蔡英文政府上台後,北京當局對台政策趨於保守,2019年8月更以「兩岸關係惡化」為由,片面暫停中國旅客來台自由行,此舉導致台灣旅遊業者受到重大衝擊,特別是以中國旅客為主要客源的飯店、旅行社、遊覽車業者更是首當其衝。 到了2023年,隨著新冠疫情趨緩,全球觀光市場逐步回溫,台灣開放國人赴中國自由行,但中國政府卻始終未解除對台灣的觀光限制,使得兩岸觀光交流呈現嚴重失衡狀態。根據交通部觀光署統計,2023年台灣赴中國旅遊人數達 277萬人次,但同期中國旅客來台僅 43.7萬人次,兩者差距超過 6倍。 這種「台灣對中國開放、中國對台灣封閉」的不對等現象,凸顯了中國政府在兩岸觀光政策上的雙重標準,這不僅影響台灣旅遊業者的生計,也削弱了兩岸人民之間的互動與理解。 中國限縮觀光政策的考量與影響 中國政府對於台灣觀光政策的收緊,主要出於幾個考量: 1. 政治因素掛帥 中國當局長期將觀光交流視為對台施壓的籌碼,當兩岸關係緊張時,往往透過限制旅遊來向台灣政府施壓。2019年8月的自由行禁令,就是在蔡英文政府拒絕承認「九二共識」的背景下,中國方面採取的單方面措施。而目前陸方仍遲遲未恢復團客與自由行,很可能也是基於對台灣政局變化的觀望,甚至希望以此影響台灣內部的政治氛圍。 2. 內部經濟與國內旅遊政策考量 中國經濟近年來面臨房地產市場危機、青年失業率攀升及內需市場疲弱等挑戰,政府近來大力推動「內循環經濟」,希望藉此促進國內消費。因此,中國政府可能認為,與其開放人民出境旅遊,倒不如鼓勵其在國內消費,以帶動內需市場成長。 3. 安全考量與疫情後復甦節奏不同 中國官方過去曾提及「來台旅遊安全」的問題,特別是在兩岸關係緊張的背景下,可能藉此作為不開放來台旅遊的理由。然而,台灣方面早已準備好完善的防疫及旅遊安全機制,過去多年來陸客來台也未曾出現重大安全問題,因此此理由更像是政治因素的延伸,而非真正的旅遊考量。 如何推動兩岸觀光正常化? 1. 陸方應正面回應台灣善意,恢復對等開放 台灣政府已經多次表達願意恢復兩岸團客與自由行,並已開放台灣民眾赴中國旅遊,然而,中國方面卻遲遲不願對台灣旅客做出相同的開放舉措。如今,陸方表示「不反對」以小兩會機制進行溝通,顯然是釋放了一定的訊號,但若缺乏具體行動,仍難以讓人相信其誠意。 2. 以旅遊品質與安全作為談判基礎 台灣方面多次強調,兩岸觀光的恢復應該建立在「安全、品質與穩定」的基礎上。未來,雙方可透過小兩會機制,就旅行社管理、交通安全、旅遊保險等議題進行協商,以確保開放後的旅遊環境符合高品質標準。 3. 鼓勵民間交流,降低政治干預 觀光本質上是民間交流的重要管道,應盡量避免被政治因素所干擾。雙方可以透過地方政府、業界協會等機制,促成觀光合作。例如,台灣可積極參與中國舉辦的旅遊展會,推廣台灣景點;中國亦可派遣旅遊業者來台考察,以促進雙邊合作。 結語:兩岸觀光應回歸交流本質 陸方不應再以政治手段干擾 觀光交流本應是兩岸人民互相了解、增進友誼的重要橋樑。然而,近年來,中國政府將觀光視為政治工具,透過單方面的禁令來影響台灣,這種做法不僅損害台灣旅遊產業,更削弱了兩岸人民的直接互動,長遠來看無助於兩岸關係的穩定發展。 如今,台灣方面已表達善意並準備好恢復團客與自由行,中國政府若真心希望促進兩岸人民往來,應儘速正面回應,與台灣展開對等協商,推動雙邊觀光回歸正常化。只有透過健康、有序的觀光交流,才能真正為兩岸關係帶來積極發展的契機。 大罷免戰火延燒,網路輿論戰綠營占上風 藍營如何突圍? 吳春城推動「壯世代」政策遭質疑 北檢分案偵辦 民眾黨立委吳春城推動「壯世代政策與產業發展促進法」,旨在保障中高齡族群權益並促進相關產業發展,然而外界質疑其未能迴避潛在利益衝突,北檢已主動分案偵辦。吳春城則透過聲明澄清,強調「壯世代」商標早在四年前註冊,並已聲明放棄,否認藉此謀利。然而,法界人士分析其聲明前後矛盾,並指出至少涉及三大法律謬誤。 放棄商標 反證圖利犯意與實質影響力 吳春城在聲明中強調,壯世代商標屬於四年前產物,並非近期設立,且已正式聲明放棄。然而,黃帝穎律師指出,商標屬於企業資產,並非個人財產,吳春城無權單方面決定是否放棄。若吳春城確實無涉該企業,理論上不應影響企業資產決策,但其聲明卻顯示出對家族企業的高度影響力,反而進一步證明其與「壯世代」品牌及家族企業具有「實質影響力」。 此外,吳春城推動「壯世代」立法,且涉及相關預算凍結,直接影響到該產業發展,而其家族企業與「壯世代」品牌密切相關,此舉已引發圖利疑慮。根據《貪污治罪條例》相關規定,公職人員若利用職權影響政策制定,從而使關係企業獲益,將構成圖利罪,恐面臨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協會不投標?經驗法則下的矛盾點 吳春城進一步澄清,強調壯世代協會未來將不參與政府標案,試圖切割與該協會的關聯性。然而,黃帝穎律師指出,吳春城已辭去理事長職務,理論上協會後續運作應與其無關,但其卻能對協會未來決策發表意見,甚至影響其是否參與標案,顯然違反經驗法則,進一步突顯吳春城對該協會仍具「實質影響力」。 正常情況下,非營利組織的投標與否應由現任理事長及決策團隊決定,若吳春城能預先聲明不參與,代表其仍對協會內部決策具影響力,這也加深了外界對其利益關係的質疑。 切割無效 涉嫌違反利益衝突迴避法與圖利罪 根據《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法》,公職人員的配偶及二等親屬若與特定政策或標案有利益關係,應依法迴避。吳春城聲明強調,自己已辭去相關職務,且企業及協會均與其無直接關聯,試圖切割關係,但法界普遍認為此舉無法避免法律責任。 最高法院大法庭裁定,立委圖利罪要件之一為「違反法律規定」,其中《利益衝突迴避法》第12條明確規定,公職人員若未主動迴避涉及自身或親屬利益之決策,將構成違法行為。檢視吳春城的立法推動與預算凍結行動,其配偶經營的壯世代公司以及子女相關業務均可能因此受益,恐已符合圖利罪構成要件。 律師界進一步表示,根據《貪污治罪條例》,公職人員若利用職權圖利,將面臨至少五年以上有期徒刑。若北檢最終認定吳春城違反利益衝突迴避法,並透過職權使家族企業受益,恐將面臨嚴重法律責任。 法律攻防與社會觀感 目前北檢已主動分案偵辦此案,社會各界對此高度關注。雖然吳春城透過聲明澄清,強調自身並未圖利,但其言論前後矛盾,加上「實質影響力」的存在,使外界對其切割行動存疑。 本案的發展不僅關係到吳春城個人政治生涯,更涉及台灣政治透明度及公職人員應遵循的利益迴避原則。後續調查結果將成為檢視台灣法治環境的重要指標,也勢必牽動民眾對政治誠信的觀感。 川普擬推「對等關稅」政策 台灣與多國列入關注名單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近日宣布,最快將於下週正式公布「對等關稅」(Reciprocal Tariff)政策,對那些對美國商品徵收較高關稅、並與美國存在貿易逆差的國家,採取等額報復關稅措施。這項政策被視為川普政府強化貿易保護主義的重要一步,可能影響全球供應鏈,並對台灣、美歐日等國的出口產業帶來不小衝擊。 「2025計畫」對等關稅 台灣、歐盟、東南亞國家列名單 根據《市場觀察》(MarketWatch)報導,川普政府的對等關稅政策已被納入美國傳統基金會(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