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聞短評

台灣新報新聞速讀 2025-02-11

大罷免風暴延燒 票票不等值問題浮現 【社論】 2024年立委選舉落幕後,民進黨陷入朝小野大的局面,立法院內藍綠對峙態勢益發激烈。近日,民進黨立法院黨團總召柯建銘拋出「大罷免」行動,號召親綠民間團體發動連署,試圖罷免國民黨及泛藍41席立委。國民黨則迅速反擊,由友好團體發動連署,鎖定部分民進黨立委進行報復性罷免,朝野角力加劇,政治紛爭愈演愈烈。前民進黨立委林濁水更直言,這場「大罷免」源自於台灣選制的票票不等值問題,並將矛頭指向前總統陳水扁及前立委林義雄,認為他們當年推動國會席次減半,才造成今日的政治僵局。 罷免戰火升溫  朝野陷入惡性循環 罷免權原為民主社會中制衡公職人員的重要機制,但當前的「大罷免」風潮已從原本的公民權利工具,淪為政黨鬥爭的延伸。柯建銘主導的罷免行動,直接瞄準藍營41席立委,並由民間團體發起連署,試圖在國會失利的局勢下,以罷免戰術重塑政黨版圖。國民黨則立刻展開反制,透過親藍團體發動罷免部分民進黨立委,使罷免行動成為「你來我往」的政治對抗手段。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立委罷免案需經過三大門檻: 第一階段由選區內1%選民提案。 第二階段須達10%選民連署。 最終投票需過該選區選舉人數的1/4門檻,且同意票數須過半。 這意味著,罷免案要成案並非易事,過去幾次成功案例(如高雄市長韓國瑜罷免案)皆需高度組織動員。然而,當罷免淪為政黨攻防工具,雙方勢必投入大量資源,導致政治氛圍更加撕裂,民間社會也無可避免地被捲入政治鬥爭之中。 票票不等值成因與影響 林濁水的言論,點出了選制不公帶來的政治亂象。根據2024年立委選舉結果,民進黨在區域立委選舉中獲得比國民黨多出69萬張選票,在不分區政黨票則多出22萬票,然而最終席次卻遠不及國民黨,形成了「得票多,席次少」的現象。這種落差正是「票票不等值」的結果。 票票不等值的根源來自於2005年修憲,當時民進黨內部在陳水扁與林義雄主導下,推動立委席次減半,從原本的225席減至113席,並採取單一選區兩票制。然而,立委席次減半的結果,使得部分選區選民數懸殊,導致選區間的選票價值出現嚴重不均。例如,偏遠地區的選區人口較少,但仍保有相同的立委席次,導致部分選區選民的投票權重高於人口密集地區選民。 國際間,多數民主國家會根據人口變化適時調整選區劃分,以確保選票價值的公平性。例如,日本在歷經多次票票不等值的違憲判決後,逐步修正選區劃分,並於2022年完成第六次選區重劃,以縮小票票不等值的差距。然而,台灣自2005年修憲後,至今仍未進行實質性的選區檢討,使得問題持續惡化。 政治僵局難解 改革仍待共識 面對當前的政治僵局,總統賴清德已於今日召開五院院長協調會,希望透過行政、立法、司法、考試及監察機關的協商,尋求共識。然而,在朝野嚴重對立的情勢下,要達成實質性的改革並不容易。 首先,立法院內政委員會若要推動選制改革,需經由朝野協商並取得共識,但目前國民黨掌握立法院主導權,民進黨的改革動能受限,任何修法提案都將面臨嚴峻考驗。此外,民進黨自身也難以輕易承認當年修憲決策的失誤,導致改革進程更加複雜。 其次,若要進行選制改革,可能涉及修憲,而修憲必須經立法院四分之三席次同意,並交付公民複決,門檻極高。即使朝野有共識願意調整選區劃分,也需面對如何重新劃分席次的挑戰,牽涉不同區域利益,易引發地方政治勢力的反彈。 結語:化解對立需回歸制度改革 當前「大罷免」已演變為朝野惡鬥的延伸,不僅耗費大量社會資源,更可能進一步加深台灣的政治對立。若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應將焦點回歸選制改革,重新檢討選區劃分與席次分配,以實現選票價值的公平性。 歷史證明,選舉制度的設計影響國家政治發展甚鉅,當制度設計不當時,政黨對立與政治僵局將無法避免。台灣若要擺脫惡性循環,唯有透過制度性改革,才有可能化解當前的政治危機,讓台灣民主走向更加穩健的未來。 民進黨2024選後困境:泛綠分裂與國會勢力消長 2024年大選後,民進黨雖成功維持執政,但立法院席次未能過半,陷入「朝小野大」的困局。面對國會掣肘,民進黨立法院黨團總召柯建銘拋出「大罷免」議題,試圖反制在野黨。然而,黨內外對於此次選舉的檢討聲浪不斷,尤其泛綠內部分裂所導致的選區失守,更成為關注焦點。 泛綠分裂與關鍵選區失利 在此次選舉中,民進黨原本穩定掌控的選區,因泛綠內部分裂而遭國民黨翻盤。最具代表性的案例發生在台北市內湖南港選區與台東選區。 在內湖南港選區,民進黨推派現任立委高嘉瑜尋求連任,但因與台灣基進候選人吳欣岱競爭,導致泛綠選票分散。最終,國民黨候選人李彥秀以些微差距勝出,而吳欣岱則獲得11%選票。選後,前民進黨立委謝欣霓痛批,若非吳欣岱堅持參選,導致選票瓜分,該選區原可維持綠營優勢。 台東選區則因民進黨內部分裂,使國民黨黃建賓奪回立委席次。民進黨在初選中提名賴坤成,但原本具連任優勢的劉櫂豪不滿初選結果,選擇脫黨參選,最終使泛綠票源流失,讓國民黨坐收漁翁之利。選後,民進黨內對於劉櫂豪的批評聲浪不斷,認為其個人因素導致選舉失利。 內部檢討與派系角力 民進黨內部對於此次選舉結果的檢討不一。部分人士認為,泛綠應強化整合機制,避免因派系矛盾或意識形態差異而自相殘殺。例如,在內湖南港選區,若能事先透過民調協商產生單一候選人,或可避免選票分裂,讓泛綠保住該席位。 然而,也有聲音指出,問題並不僅限於個別選區,而是民進黨整體施政表現、選戰策略及候選人提名機制的結構性問題。部分支持者認為,高嘉瑜作為內湖南港現任立委,與黨內關係緊張,影響了選舉動員力。而台東選區的爭議,也凸顯民進黨初選機制的缺陷,如何避免黨內競爭轉為選後分裂,成為未來改革的重要課題。 「大罷免」策略能否奏效? 面對立法院席次落後,民進黨試圖透過「大罷免」行動扭轉局勢。黨團總召柯建銘主張,應對部分在野黨立委發動罷免,試圖削弱國會制衡力量。此舉引發社會熱議,有人支持以此手段反制在野黨的「杯葛政治」,也有人擔憂會加深台灣政治對立,進一步惡化朝野關係。 國民黨與民眾黨則對「大罷免」行動強烈批評,認為這是民進黨無法接受敗選結果的報復行動,可能造成政治內耗。另一方面,罷免案的成功機率取決於民意動向,若民進黨無法有效說服選民罷免對象確有失職之虞,恐將徒勞無功,甚至引發反噬效應。 未來展望:民進黨如何突圍? 民進黨面對的不僅是國會席次劣勢,更是內部整合與在野挑戰的雙重考驗。若要突破當前困境,民進黨可能需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強化泛綠整合機制:透過更完善的協商機制,確保泛綠不再因內部分裂而影響選情。 優化提名制度:避免類似台東選區的分裂情況,建立更具包容性的初選機制。 穩定立法院關係:在「朝小野大」的格局下,與在野黨尋求合作空間,減少惡性對立。 回應社會期待:面對通膨、房價、勞動權益等重大議題,民進黨需提出更具說服力的政策,以維持民意支持。 2024年選舉結果已成定局,但未來政治局勢仍充滿變數。民進黨能否從內部整合、政策調整及政治策略上找到突破口,將決定其未來在台灣政壇的發展方向。 美國學者建議台灣擴大LNG採購與地緣戰略布局  引發熱議 美國霍夫斯特拉大學(Hofstra University)法學教授古舉倫(Julian Ku)8日在社群平台X上發表一系列推文,建議台灣參考日本模式,增加對美國液化天然氣(LNG)的採購,並藉此強化美台關係。此外,他還拋出一個「不太正式的想法」,探討如何讓前美國總統川普對台灣產生興趣,類似他對格陵蘭或加薩的關注,引發熱議。 台日能源戰略比較  LNG採購為外交籌碼 古舉倫的建議緣起於日本首相石破茂7日與川普的首次會晤。根據《日經亞洲評論》的報導,石破茂積極展現親美立場,承諾斥資1兆美元(約新台幣32.8兆元)投資液化天然氣(LNG),以鞏固日美能源與經貿合作關係。這筆投資不僅強化了日本在能源供應鏈中的穩定性,也進一步深化了與美國的戰略夥伴關係。 古舉倫認為,台灣可以仿效日本模式,擴大從美國進口LNG,藉此提升雙邊關係,並增加台灣在美國政策圈內的重要性。他指出,一旦中國對台灣進行封鎖,台灣將難以支付LNG費用,因此應提前與美國建立更緊密的能源合作,確保供應穩定。 地緣政治視角  台灣能否提升美國關注度? 除了能源合作,古舉倫還拋出一個極具爭議的「不太正式的想法」,即如何讓川普對台灣的「吞併」產生興趣。他在推文中提到,川普曾對收購格陵蘭表現出濃厚興趣,也曾對加薩的未來處置提出獨特見解。因此,他建議台灣是否能以某種方式引起川普的注意,使其認為台灣具有戰略價值。 古舉倫甚至提議,台灣可以考慮在高雄設立賭場,以吸引川普的關注。他認為,雖然台灣民眾渴望維持現狀甚至邁向獨立,但如果與其他選項相比,成為美國領土或許並非最糟糕的選擇。 此番言論雖帶有玩笑成分,但仍引發關注。分析人士指出,川普在2019年曾公開表示有意購買格陵蘭,當時此舉雖遭到丹麥政府拒絕,卻顯示出他對地緣戰略具有獨特且實用主義的視角。若台灣能夠藉由經貿或能源合作進一步深化與美國的連結,確實有助於增加美方在安全議題上的承諾。 美日聯合聲明措辭變化  台灣議題受關注 除了能源與地緣政治議題,古舉倫還針對美日聯合聲明的用詞變化提出觀察。他指出,這次石破茂與川普會後的聯合聲明在台海議題上的表述首次採用「反對任何以武力或脅迫片面改變現狀的企圖」。 過去,美日聯合聲明多次在東海與南海議題上使用類似措辭,但從未明確適用於台海。古舉倫認為,這項措辭的變化,雖然表面上細微,卻透露出美日雙方在台海問題上的關注度提升,可能象徵著美日對中國動態的警覺升高。 台灣的應對策略  強化能源自主與國際連結 面對這些國際討論,台灣的最佳應對策略為何?專家指出,首先,台灣確實可以考慮擴大LNG的進口,與美國建立更深層次的能源合作,這不僅能降低對單一市場(如卡達或澳洲)的依賴,也能增強與美方的經貿聯繫,提升戰略價值。 其次,在外交層面,台灣可積極利用美日聯合聲明的措辭變化,強化與美日兩國的安全合作,並推動更多實質性軍事與經貿對話,以確保自身安全利益。 至於古舉倫的「吞併論」,多數專家認為,此論點過於極端且缺乏可行性。然而,他所揭示的關鍵問題——如何讓美國更重視台灣,仍是政策制定者應思考的重要課題。 總結而言,台灣若能在能源戰略、經貿合作及國際關係上採取更積極的行動,不僅能強化自身在美國政經圈的影響力,也能在日益緊張的地緣政治環境中找到更多生存空間。 深化司法民主:國民法官制度兩週年成果與未來挑戰 國民法官制度兩週年回顧:司法透明與公信力的進展 隨著台灣司法改革的持續推進,國民法官制度自2023年上路至今已滿兩年。為檢視其運行成效,法務部於今(10)日舉行「國民法官法施行兩週年成果發表會」,並宣布2026年起,國民法官審理範圍將擴大至最輕本刑10年以上的重大刑事案件,包括貪污罪等,進一步強化司法透明度及民主參與。 根據法務部統計,自2023年1月1日至2024年12月31日,全國地檢署共起訴284件適用國民法官法案件,其中2023年審結16件,2024年則審結63件,顯示該制度正逐步成熟。司法院的調查結果亦顯示,絕大多數參與審判的國民法官認為檢察官論點與證據適當,並對檢方的專業表現給予高度肯定。這些數據反映出國民法官制度在提升司法公信力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 檢察官角色轉變:強化公訴策略與量刑依據 新北地檢署檢察官郭智安分享,國民法官制度施行後,檢方在偵查與量刑準則上做出調整,制定更嚴謹的標準,包括精神鑑定、量刑證據蒐集及國民法官案件辦案手冊,確保審理流程透明公正。此外,回應國民法官的建議,檢方在證據呈現方式上更為精確,例如提供犯罪現場影像或重現案發情境,以幫助法官更全面理解案件。 台中地檢署則採用「ART」(Active 生動、Real 真實、Touching 感人)三大原則,強化公訴說服力。檢察官受專業簡報培訓,以更貼近國民法官的語言進行論述,並確保證據的真實性與完整性。此外,透過與犯罪被害人保護協會合作,讓家屬在審判過程中充分發聲,使司法審判更具人性關懷。 橋頭地檢署則運用360度環景導覽技術,讓國民法官透過虛擬實境方式「身臨其境」理解犯罪現場,提高對證據的理解度與審判效率。這些創新舉措顯示,國民法官制度不僅改變了檢察官的訴訟策略,也促使司法體系更注重證據展示與說服力。 國民法官參與審判:挑戰與改進方向 雖然國民法官制度已展現穩定運行的態勢,但仍有部分挑戰需克服。首先,案件審理時間的延長,導致部分國民法官因工作或個人因素無法全程參與,影響審判連貫性。此外,某些案件涉及專業法律知識,國民法官的理解與判決能力仍需進一步提升,如何在尊重司法專業與強化公民參與之間取得平衡,仍是未來努力的方向。 另一值得關注的問題是,隨著審理範圍擴大至貪污等重大刑案,未來的審判壓力將進一步加劇,特別是如何確保國民法官能夠在政治與社會壓力下,保持公正獨立的判決,將是制度能否長久運行的關鍵。 展望未來:深化司法公信力與公民參與 法務部長鄭銘謙強調,2026年起國民法官適用範圍擴大後,檢方已要求檢察官提早準備,並強化公訴訓練,以確保未來審判品質符合社會期待。未來,法務部將持續提升國民法官的法庭體驗,包括提供更多案件背景資訊、優化審理流程,並強化司法與公民之間的互信關係。 國民法官制度的實施,不僅讓民眾有機會直接參與司法審判,更促使檢察機關與法院在案件審理上更加透明與嚴謹。然而,如何進一步提升審判效率、確保國民法官的判決品質,並在司法專業與民主參與之間取得適當平衡,將是未來改革的重點方向。只有持續精進,國民法官制度才能真正成為台灣司法民主化的重要基石。

台灣每日新聞短評 2025-02-10

兩岸觀光開放進展艱難 陸方應回應台灣善意以促進正常交流 兩岸觀光議題再度成為關注焦點。中國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國台辦)日前表態「不反對」以小兩會(海峽兩岸觀光旅遊協會與台灣海峽兩岸觀光旅遊協會)溝通兩岸旅遊具體問題,交通部觀光署則強調台灣方面已準備好恢復團體旅遊,並籲請陸方正面回應。然而,兩岸觀光恢復進程一波三折,尤其在陸方仍未開放中國公民來台自由行的情況下,雙邊觀光交流顯然尚未達到對等與正常化。 隨著疫情後全球觀光產業逐漸復甦,兩岸觀光的恢復原應是雙方共同努力的方向,但如今卻因政治因素及雙邊關係影響,遲遲無法回到疫情前的交流規模。中國政府在2019年8月單方面暫停中國旅客來台自由行,迄今未予恢復,甚至僅開放福建民眾赴金門、馬祖旅遊,形成兩岸觀光發展的「單行道」,嚴重影響台灣觀光產業,也加劇兩岸民間交流的不平衡。 本文將探討兩岸觀光開放受阻的關鍵因素,並分析如何在維護旅遊品質與安全的前提下,推動雙邊旅遊正常化,進而促進兩岸關係的正向發展。 兩岸觀光政策回顧:從繁榮交流到單方面限制 回顧過去,兩岸觀光的發展經歷多次波折。2008年,台灣在馬英九政府時期開放中國旅客來台觀光,當年陸客來台人數僅30多萬人次,但在2015年時已突破400萬人次,創下歷史新高。自由行的推動,則使得中國旅客可以自行規劃行程,深入體驗台灣的風土民情,對台灣經濟及觀光產業帶來顯著貢獻。 然而,2016年蔡英文政府上台後,北京當局對台政策趨於保守,2019年8月更以「兩岸關係惡化」為由,片面暫停中國旅客來台自由行,此舉導致台灣旅遊業者受到重大衝擊,特別是以中國旅客為主要客源的飯店、旅行社、遊覽車業者更是首當其衝。 到了2023年,隨著新冠疫情趨緩,全球觀光市場逐步回溫,台灣開放國人赴中國自由行,但中國政府卻始終未解除對台灣的觀光限制,使得兩岸觀光交流呈現嚴重失衡狀態。根據交通部觀光署統計,2023年台灣赴中國旅遊人數達 277萬人次,但同期中國旅客來台僅 43.7萬人次,兩者差距超過 6倍。 這種「台灣對中國開放、中國對台灣封閉」的不對等現象,凸顯了中國政府在兩岸觀光政策上的雙重標準,這不僅影響台灣旅遊業者的生計,也削弱了兩岸人民之間的互動與理解。 中國限縮觀光政策的考量與影響 中國政府對於台灣觀光政策的收緊,主要出於幾個考量: 1. 政治因素掛帥 中國當局長期將觀光交流視為對台施壓的籌碼,當兩岸關係緊張時,往往透過限制旅遊來向台灣政府施壓。2019年8月的自由行禁令,就是在蔡英文政府拒絕承認「九二共識」的背景下,中國方面採取的單方面措施。而目前陸方仍遲遲未恢復團客與自由行,很可能也是基於對台灣政局變化的觀望,甚至希望以此影響台灣內部的政治氛圍。 2. 內部經濟與國內旅遊政策考量 中國經濟近年來面臨房地產市場危機、青年失業率攀升及內需市場疲弱等挑戰,政府近來大力推動「內循環經濟」,希望藉此促進國內消費。因此,中國政府可能認為,與其開放人民出境旅遊,倒不如鼓勵其在國內消費,以帶動內需市場成長。 3. 安全考量與疫情後復甦節奏不同 中國官方過去曾提及「來台旅遊安全」的問題,特別是在兩岸關係緊張的背景下,可能藉此作為不開放來台旅遊的理由。然而,台灣方面早已準備好完善的防疫及旅遊安全機制,過去多年來陸客來台也未曾出現重大安全問題,因此此理由更像是政治因素的延伸,而非真正的旅遊考量。 如何推動兩岸觀光正常化? 1. 陸方應正面回應台灣善意,恢復對等開放 台灣政府已經多次表達願意恢復兩岸團客與自由行,並已開放台灣民眾赴中國旅遊,然而,中國方面卻遲遲不願對台灣旅客做出相同的開放舉措。如今,陸方表示「不反對」以小兩會機制進行溝通,顯然是釋放了一定的訊號,但若缺乏具體行動,仍難以讓人相信其誠意。 2. 以旅遊品質與安全作為談判基礎 台灣方面多次強調,兩岸觀光的恢復應該建立在「安全、品質與穩定」的基礎上。未來,雙方可透過小兩會機制,就旅行社管理、交通安全、旅遊保險等議題進行協商,以確保開放後的旅遊環境符合高品質標準。 3. 鼓勵民間交流,降低政治干預 觀光本質上是民間交流的重要管道,應盡量避免被政治因素所干擾。雙方可以透過地方政府、業界協會等機制,促成觀光合作。例如,台灣可積極參與中國舉辦的旅遊展會,推廣台灣景點;中國亦可派遣旅遊業者來台考察,以促進雙邊合作。 結語:兩岸觀光應回歸交流本質 陸方不應再以政治手段干擾 觀光交流本應是兩岸人民互相了解、增進友誼的重要橋樑。然而,近年來,中國政府將觀光視為政治工具,透過單方面的禁令來影響台灣,這種做法不僅損害台灣旅遊產業,更削弱了兩岸人民的直接互動,長遠來看無助於兩岸關係的穩定發展。 如今,台灣方面已表達善意並準備好恢復團客與自由行,中國政府若真心希望促進兩岸人民往來,應儘速正面回應,與台灣展開對等協商,推動雙邊觀光回歸正常化。只有透過健康、有序的觀光交流,才能真正為兩岸關係帶來積極發展的契機。 大罷免戰火延燒,網路輿論戰綠營占上風 藍營如何突圍? 吳春城推動「壯世代」政策遭質疑 北檢分案偵辦 民眾黨立委吳春城推動「壯世代政策與產業發展促進法」,旨在保障中高齡族群權益並促進相關產業發展,然而外界質疑其未能迴避潛在利益衝突,北檢已主動分案偵辦。吳春城則透過聲明澄清,強調「壯世代」商標早在四年前註冊,並已聲明放棄,否認藉此謀利。然而,法界人士分析其聲明前後矛盾,並指出至少涉及三大法律謬誤。 放棄商標 反證圖利犯意與實質影響力 吳春城在聲明中強調,壯世代商標屬於四年前產物,並非近期設立,且已正式聲明放棄。然而,黃帝穎律師指出,商標屬於企業資產,並非個人財產,吳春城無權單方面決定是否放棄。若吳春城確實無涉該企業,理論上不應影響企業資產決策,但其聲明卻顯示出對家族企業的高度影響力,反而進一步證明其與「壯世代」品牌及家族企業具有「實質影響力」。 此外,吳春城推動「壯世代」立法,且涉及相關預算凍結,直接影響到該產業發展,而其家族企業與「壯世代」品牌密切相關,此舉已引發圖利疑慮。根據《貪污治罪條例》相關規定,公職人員若利用職權影響政策制定,從而使關係企業獲益,將構成圖利罪,恐面臨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協會不投標?經驗法則下的矛盾點 吳春城進一步澄清,強調壯世代協會未來將不參與政府標案,試圖切割與該協會的關聯性。然而,黃帝穎律師指出,吳春城已辭去理事長職務,理論上協會後續運作應與其無關,但其卻能對協會未來決策發表意見,甚至影響其是否參與標案,顯然違反經驗法則,進一步突顯吳春城對該協會仍具「實質影響力」。 正常情況下,非營利組織的投標與否應由現任理事長及決策團隊決定,若吳春城能預先聲明不參與,代表其仍對協會內部決策具影響力,這也加深了外界對其利益關係的質疑。 切割無效 涉嫌違反利益衝突迴避法與圖利罪 根據《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法》,公職人員的配偶及二等親屬若與特定政策或標案有利益關係,應依法迴避。吳春城聲明強調,自己已辭去相關職務,且企業及協會均與其無直接關聯,試圖切割關係,但法界普遍認為此舉無法避免法律責任。 最高法院大法庭裁定,立委圖利罪要件之一為「違反法律規定」,其中《利益衝突迴避法》第12條明確規定,公職人員若未主動迴避涉及自身或親屬利益之決策,將構成違法行為。檢視吳春城的立法推動與預算凍結行動,其配偶經營的壯世代公司以及子女相關業務均可能因此受益,恐已符合圖利罪構成要件。 律師界進一步表示,根據《貪污治罪條例》,公職人員若利用職權圖利,將面臨至少五年以上有期徒刑。若北檢最終認定吳春城違反利益衝突迴避法,並透過職權使家族企業受益,恐將面臨嚴重法律責任。 法律攻防與社會觀感 目前北檢已主動分案偵辦此案,社會各界對此高度關注。雖然吳春城透過聲明澄清,強調自身並未圖利,但其言論前後矛盾,加上「實質影響力」的存在,使外界對其切割行動存疑。 本案的發展不僅關係到吳春城個人政治生涯,更涉及台灣政治透明度及公職人員應遵循的利益迴避原則。後續調查結果將成為檢視台灣法治環境的重要指標,也勢必牽動民眾對政治誠信的觀感。 川普擬推「對等關稅」政策 台灣與多國列入關注名單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近日宣布,最快將於下週正式公布「對等關稅」(Reciprocal Tariff)政策,對那些對美國商品徵收較高關稅、並與美國存在貿易逆差的國家,採取等額報復關稅措施。這項政策被視為川普政府強化貿易保護主義的重要一步,可能影響全球供應鏈,並對台灣、美歐日等國的出口產業帶來不小衝擊。 「2025計畫」對等關稅 台灣、歐盟、東南亞國家列名單 根據《市場觀察》(MarketWatch)報導,川普政府的對等關稅政策已被納入美國傳統基金會(The

台灣每日新聞短評 2025-02-08

大罷免戰火延燒,網路輿論戰綠營占上風 藍營如何突圍? 全台罷免風潮持續發酵,公民團體已送出19位國民黨立委的罷免連署書,最新消息顯示,另有11名藍委達到第一階段門檻,使罷免名單擴大至30人。而根據TPOC台灣議題研究中心今(7)日發布的數據,過去一個月內,國民黨立委傅崐萁與徐巧芯在「大罷免」相關網路聲量中排名前二,均突破8萬則,但主要原因卻是「被狂罵」,顯示網路輿論場上,藍營正面臨嚴峻挑戰。 傅崐萁、徐巧芯「負面聲量」居高不下 TPOC透過QuickseeK快析輿情資料庫分析1月4日至2月3日期間「大罷免」相關聲量,發現聲量最高的前十名立委中,國民黨占7席,分別為傅崐萁、徐巧芯、王鴻薇、葉元之、陳玉珍、羅智強與洪孟楷,而民進黨則有吳思瑤、吳沛憶及王定宇3人上榜。 然而,這些藍營立委的聲量大多來自負面討論。例如,傅崐萁、徐巧芯的聲量雖突破8萬則,但主要來自於春節期間發送春聯時遭民眾嗆聲的事件,陳玉珍則因「丟掉那只要飯的碗」的發言引發公憤,個人聲量達4.2萬則,成為討論焦點。這些現象顯示,藍營在罷免議題上的聲量雖高,但大部分是被動產生,對國民黨整體選情不利。 網路戰力懸殊 綠營「百花齊放」、藍營「孤軍奮戰」 TPOC進一步分析社群媒體的動員狀況,發現民進黨在Facebook、Instagram、Threads等平台上的戰力遠勝國民黨。數據顯示,綠營相關貼文數超過4,300則,累積超過221萬次的互動,而藍營相關貼文僅約1,400則,互動數僅27.8萬次,顯示雙方的網路戰力存在巨大落差。此外,綠營的貼文平均互動數為藍營的2.6倍,顯示其支持者更具網路動員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藍營主要依賴立委個人的自媒體發聲,互動數較高的粉專以徐巧芯、韓國瑜、王鴻薇、羅智強等人為主,顯示國民黨在社群經營上仍以個別戰力為主,缺乏系統性的集結與擴散。反觀綠營,除了柯建銘、沈伯洋等立委積極發聲外,眾多挺綠的關鍵意見領袖(KOL)亦積極參與討論,使得綠營聲量呈現「百花齊放」的現象,進一步強化網路戰力。 大罷免戰局走向 藍營如何突圍? 當前罷免戰場主要集中在國民黨立委,且罷免團體已經形成高度動員,綠營支持者亦積極參與,使得國民黨立委面臨嚴峻挑戰。從網路輿論的趨勢來看,民進黨在此議題上處於攻勢,國民黨則陷入防守態勢,且尚未形成有效的應對策略。 對國民黨而言,若無法改變目前被動挨打的局勢,未來恐將進一步失去網路話語權,影響支持者的士氣與選民認同。黨內應思考如何強化整體社群戰略,提升組織動員能力,而非僅依賴個別立委的個人戰力。 同時,藍營若希望在「大罷免」戰場上翻轉局勢,須積極塑造議題主導權,強化對綠營政策的批判與監督,並透過媒體與社群渠道提高自身的論述能見度。此外,也應建立更緊密的「外圍支持網絡」,如透過深藍社群與地方組織擴大聲量,而非僅依賴立法院內部戰線,才能避免在網路戰場上持續處於弱勢。 大罷免已成政治攻防戰 國民黨如何翻轉劣勢? 此次罷免浪潮已成為藍綠對決的重要戰場,且影響不僅限於個別立委,更涉及2026地方選舉的政治布局。在這場長期攻防戰中,國民黨若無法在網路戰場上扭轉劣勢,將面臨更嚴峻的挑戰。 綠營的網路動員能力已證明其影響力,而藍營則亟需思考如何強化組織戰力,提升自身話語權,否則在未來的政治競爭中,恐將持續處於不利地位。 「壯世代」爭議延燒:吳春城立法圖利疑雲,政策綁標恐成貪腐溫床? 民眾黨立委吳春城推動的《壯世代政策與產業發展促進法》近來爭議不斷,不僅立法過程備受質疑,吳春城本人與「壯世代」相關的商業利益關係更引發社會關注。資深媒體人黃智賢直指,此法案是「惡法」,不僅綁架55歲以上的台灣民眾,甚至成為吳春城及其家族獲取龐大利益的手段。隨著輿論壓力升高,吳春城雖宣布退出中央政府標案並放棄「壯世代」商標,但外界仍擔憂,這條「撈錢的臭路」是否已經鋪設完畢,未來仍可能透過政策與法規變相圖利。 「壯世代」立法疑點重重 政策名稱背後藏玄機? 吳春城在立法院積極推動《壯世代政策與產業發展促進法》,並以「壯世代」一詞為核心,試圖將台灣55歲以上人口納入新的政策框架。然而,外界質疑,這項立法從名稱到內容都充滿爭議,甚至可能涉及個人利益輸送。 首先,從政策面來看,「壯世代」這一詞並未有國際學術界的明確定義,目前全球人口學與老年學的研究中,並無將55歲以上人口統一劃歸為「壯世代」的做法。黃智賢批評,吳春城以個人定義將這個族群強行納入政策規範,形同架空現有的高齡政策體系,並可能影響原有社福預算的分配,使政府資源流向特定團體。 其次,根據媒體披露,吳春城不僅長期擔任「壯世代教科文協會」理事長,更在推動法案前搶先註冊「壯世代」相關商標,並透過該協會獲取政府標案。這種情況讓人質疑,他的立法動機是否單純為了公共利益,還是借立法之名為個人企業鋪路。 標案利益輸送?家族企業牽涉其中 根據公開資料,吳春城所創立的「壯世代教科文協會」多年來承接大量政府標案,總額高達11億元。而該協會的職缺與營運人員,多與其家族成員或親信有關,這樣的情況讓人質疑,吳春城是否利用公職之便,讓自己創立的組織透過法案與政策,獲得更多政府資源。 根據資料直指:「吳春城當上立委後,日日夜夜忙著圖利自己。」各界批評吳春城利用立委職權,以凍結預算等方式威脅行政機關,迫使各部會配合壯世代體系,這種行為已構成政策綁標,嚴重違反公正行政原則。 更令人憂心的是,未來若該法案順利施行,所有與「壯世代」相關的政府政策、補助與計畫,都可能與吳春城相關的組織與企業掛鉤,形成長期的利益輸送機制,即使吳春城本人退出標案競標,他仍可透過其他合作方式,確保利益不受影響。 壯世代政策將全面影響金融、醫療與產業? 許多學者更警告,《壯世代政策與產業發展促進法》一旦實施,影響範圍將不僅限於政府標案,還可能進一步滲透至金融、醫療、教育等多個領域。 「壯世代可以進入金融界,迫使政府推動專屬金融商品,也可以進入醫療、教育、交通、娛樂、食品等領域,讓所有55歲以上的民眾被迫納入這個體系。」黃智賢表示,這樣的立法將讓壯世代族群成為「被控制的市場」,而吳春城則是最大的受益者。 此外,該政策的模糊性與包山包海的特性,也引發專家質疑:政府資源是否將被不合理地挪用?社會福利體系是否會因此扭曲?壯世代政策是否成為特定政商集團的「提款機」?這些問題仍待進一步釐清。 面對輿論壓力 吳春城放棄商標、退出標案 但爭議仍未平息 隨著外界質疑聲浪高漲,吳春城近日宣布將放棄「壯世代」商標,並承諾不再參與中央政府標案。然而,這樣的舉動是否能平息輿論,仍待觀察。 綠營強調:「不管吳春城現在說什麼,都只是為了轉移焦點。別信,也別理。只有廢止壯世代惡法,才能徹底堵住吳春城這條撈錢的臭路。」 社會各界普遍認為,僅僅放棄商標或退出標案,並不能改變政策可能帶來的利益輸送問題。要真正確保公共資源不被濫用,最關鍵的還是檢視該法案的合理性,並透過立法或行政手段加以限制,防止任何個人或組織藉機牟利。 壯世代政策爭議未歇,檢討立法正當性刻不容緩 「壯世代」政策原本應是關懷中高齡族群的措施,卻因立法者的利益關係與政策不透明性,成為爭議焦點。當前,政府與社會應該共同檢視,是否該政策確實符合公共利益?是否存在政策綁標或利益輸送的漏洞?如何防止未來政策成為少數人謀利的工具? 無論最終法案去留與否,這起事件已為台灣社會敲響警鐘——政策立法應建立在透明、公正與公共利益的基礎上,而非少數人的利益遊戲場。 憲法法庭駁回高院聲請釋憲 高虹安貪污案審理回歸司法正軌 停職中的新竹市長高虹安因涉嫌貪污遭判刑後上訴,案件在高等法院審理期間,高院合議庭於開庭一次後即聲請釋憲,認為《立法院組織法》相關規定可能違憲。然而,憲法法庭於2月7日裁定「不受理」,要求案件回歸高院繼續審理,強調立委聘用公費助理與助理費核銷的適法性,應由法院依既有法律判斷,而非透過釋憲迴避司法審判責任。 這項裁定不僅影響高虹安的司法戰略,更為未來涉及立委助理費爭議的案件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據。憲法法庭的決定,展現了司法權的自律與獨立,確保高院法官不能以「法律不明確」為由迴避審理責任,也避免了不必要的憲政爭議。本文將深入解析本案爭議核心,以及憲法法庭不受理的理由與其法律影響。 高院聲請釋憲:試圖以法律不明確性迴避審理 本案核心爭議,在於高虹安是否濫用立法院提供的公費助理補助,涉及貪污罪與使公務員登載不實罪。然而,高等法院在案件審理初期,便以《立法院組織法》中關於公費助理的聘任與補助規定,可能違反「法律明確性原則」為由,聲請憲法法庭釋憲,並裁定案件暫停審理。 換言之,高院法官的立場是:「立委是否有權聘用助理?如何申報公費?如何界定不法利益?」這些法律規範未臻明確,若依據這樣的法律進行刑事審判,恐有違憲疑慮。因此,高院認為本案不應進一步審理,而應先由憲法法庭釐清相關法律是否違憲。 然而,憲法法庭最終駁回了這項聲請,要求高院回歸司法審判權限,依現有法律進行判決。這不僅讓高虹安的司法攻防策略受挫,也讓整起案件重新回到司法正軌。 憲法法庭不受理的三大理由 1. 本案屬於司法審判權範疇,法院應自行判斷適用法律 憲法法庭認為,立委聘用公費助理並向立法院申領相關補助費用的適法性,屬於刑事案件審判範疇,應由法院依據現有法律進行審理。高院法官不應以「法律不明確」為由聲請釋憲,而應直接適用《貪污治罪條例》及《刑法》進行判斷。 此外,憲法法庭指出,法院應先行確立法律適用,只有在確實發生違憲疑慮時,才可聲請釋憲。高院此舉反而是在尚未進行充分審理前,便試圖將案件推向憲法法庭,這與司法體系的運作邏輯相悖。 2.《立法院組織法》已明確規範立委助理聘任與預算運用 高院聲請釋憲的理由之一,是認為《立法院組織法》關於公費助理的聘用與補助核銷,未符合「法律明確性原則」,可能違憲。然而,憲法法庭駁斥此論點,認為該法條文已明確授權立法院編列相關預算,並未出現違憲疑慮。 換言之,法院應該根據現有法律,判斷高虹安的行為是否符合「不法利益」的要件,而非透過釋憲來模糊焦點。 3. 高院聲請釋憲缺乏具體法理論據,不符合憲訴法要件 憲法法庭進一步指出,高院的釋憲聲請「僅空泛主張」相關規定牴觸公職人員的身分保障,影響民主憲政精神,卻未能清楚說明相關條文如何違憲。因此,該聲請不符合《憲法訴訟法》第55條規定的釋憲要件。 這也顯示出,高院在處理此案時,可能存在法律論證不足的問題,導致聲請釋憲的正當性遭到質疑。 司法審判回歸正軌:高虹安案的下一步 憲法法庭駁回釋憲後,高虹安的案件將回歸高等法院繼續審理。這意味著,法院必須根據現有法律,對其聘用助理與申領補助費的行為,進行實質審理與裁決。 在此背景下,高虹安的辯護策略將受到重大影響。原先她可以期待憲法法庭的釋憲結果來影響案件發展,甚至爭取無罪解套。然而,如今案件回歸高院,法官將不得不面對是否構成貪污或登載不實的實質審理,而非以「法律不明確」作為抗辯理由。 這也讓整起案件回歸法律專業層面,而不會因為憲法層級的討論,而延長審判時間或增加政治干預的可能性。 政治影響與未來觀察 1. 高虹安的政治生涯恐受重大影響 隨著審判進入實質審理階段,若最終判決確定有罪,將進一步影響高虹安的政治前途。不論是未來是否能重返市長職位,或是長遠的政治布局,這場司法戰役都將成為關鍵變數。 2. 立法院助理費制度可能面臨更嚴格監督 本案也引發外界對立委助理費制度的關注,未來監察院與立法院內部,可能會推動更嚴格的監管機制,以避免類似爭議再度發生。 3. 憲法法庭的裁定確立司法審判的獨立性 憲法法庭此次裁定,堅持司法審判應回歸普通法院,確立了法院不應輕易以釋憲來規避審判責任的原則。這對於未來涉及公職人員案件的審理,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結論:司法審判應回歸法律專業,釋憲不應成為逃避審理的手段 高等法院在尚未進行實質審理前,便聲請釋憲並暫停審判,被憲法法庭駁回,顯示出我國司法體系對於審判責任的堅持。高虹安案的發展,不僅關乎個人司法責任,也反映出台灣政治與法律制度的運作邏輯。 未來,隨著高院重啟審理,真正的法律攻防才剛剛開始。而這場官司的結果,不僅攸關高虹安的命運,也將對未來立法院的運作模式產生深遠影響。 川普重塑全球戰略版圖:從巴拿馬運河到台海,美中新戰場浮現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自今年1月20日上任以來,一連串的外交與經濟政策迅速改變全球戰略格局。財訊董事長謝金河觀察指出,「最近有人撰文說,川普執政10天,等於拜登4年!」此番言論雖帶有誇張成分,但從巴拿馬運河、格陵蘭島,到加薩走廊的布局來看,川普正試圖重新奪回美國的全球主導權,並反擊中國「一帶一路」的擴張。 巴拿馬運河:美中角力的縮影 川普針對巴拿馬運河的談判,是其戰略反攻的重要一環。川普認為,美國在20世紀初以鉅額資金與工程建設打造巴拿馬運河,卻在1977年由時任總統卡特(Jimmy Carter)簽署協議,以象徵性的「一美元」將管理權交還給巴拿馬。近年來,中國透過「一帶一路」投資巴拿馬的基礎建設,並取得港口與物流影響力,使華府憂心巴拿馬運河的戰略控制權可能落入北京手中。 近期,美國國務卿魯比歐(Marco Rubio)訪問巴拿馬,向該國總統穆里諾(Jose Raul Mulino)施壓,要求其減少中國在巴拿馬的影響力,並承諾未來不會續簽「一帶一路」相關協議。此舉被視為川普政府試圖重新掌控全球關鍵航道,遏制中國經濟與軍事勢力擴張的明確訊號。 格陵蘭島:北極戰略的重要拼圖 川普對格陵蘭島的關注並非新鮮事。早在2019年,他便曾公開表示希望美國能夠「購買」格陵蘭,並引發國際輿論譁然。雖然當時丹麥政府強烈拒絕,但川普政府顯然並未放棄影響該地區的戰略佈局。 格陵蘭島地處北極圈,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與戰略性軍事位置。隨著全球暖化導致冰層融化,北冰洋航道的重要性日益提升,中國也積極投入北極航道的基礎建設。川普政府近期強化在格陵蘭的軍事部署,並與當地政府建立更緊密的合作關係,顯示美國有意在該區域抗衡中國的影響力,確保北極資源與戰略航線的主導權。 加薩走廊:與蘇伊士運河的微妙連結 近期川普政府在以巴衝突中的立場令人矚目。他不僅要求巴勒斯坦難民不得返回加薩走廊,還表示將投入資金「開發加薩,使其變成一片樂土」。這一政策背後的意圖,可能不僅限於以巴衝突本身,而是涉及更廣泛的中東戰略佈局,特別是與蘇伊士運河的關聯。 蘇伊士運河是全球最重要的海運通道之一,連接地中海與紅海,對全球貿易至關重要。中國長期透過「一帶一路」投資埃及的基礎建設,並在該區建立貿易與軍事影響力。川普政府的加薩計畫,可能是試圖透過美國對以色列的影響力,間接影響蘇伊士運河周邊的政治與經濟格局,削弱中國在該區的勢力。 南非與拉美:美國對「一帶一路」的反擊 除了中東與北極,川普政府近期在非洲與拉美也頻頻出手,對抗中國的「一帶一路」影響力。例如,南非政府近日要求台灣代表處搬離首都,美國隨即宣布削減對南非的經濟援助,顯示華府對南非與中國過從甚密的不滿。 此外,在拉美地區,美國正對曾與台灣斷交、轉向北京的宏都拉斯施壓,甚至考慮限制該國僑民匯款,以迫使其重新考慮與中國的關係。謝金河分析,下一個可能受到美國制裁的國家,將是同樣在「一帶一路」框架下與中國合作密切的尼加拉瓜。 台海局勢:下一個戰略焦點? 從川普政府的全球戰略佈局來看,台海問題可能成為下一個關鍵戰場。中國長期將「一帶一路」作為擴張經濟與軍事影響力的工具,並透過外交與經濟手段打壓台灣的國際空間。然而,川普政府近年來不斷強化對台支持,包括軍售、經濟合作與高層官員交流,這一趨勢在他重新執政後可能更加明顯。 美中關係的競爭已從貿易戰延伸至全球戰略佈局,從巴拿馬運河、格陵蘭、加薩走廊,到非洲與拉美,川普正試圖全面圍堵中國的擴張。而台海作為印太戰略的一環,未來勢必成為華府戰略關注的重點之一。 結語:川普的「反攻時刻」來臨 中國自2017年以來,在「一帶一路」框架下投入大量資源,試圖擴展全球影響力。然而,隨著川普重新掌權,美國開始展開全方位的反擊行動,從關稅制裁到外交施壓,甚至在關鍵區域重新建立美國的戰略影響力。 關稅戰爭或許只是川普戰略的一環,真正的戰場是全球地緣政治的版圖重塑。未來,美中兩國在各地的競爭將更加激烈,而台灣能否在這場全球博弈中維持自身的戰略優勢,仍有待密切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