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聞短評

台灣每日新聞短評 2025-02-21

「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從俄烏戰爭看台灣的安全挑戰與應對策略 俄羅斯對烏克蘭的侵略行動,讓全球再次關注地緣政治的複雜性與國際秩序的脆弱性。對台灣而言,這場戰爭不僅是遙遠的歐洲衝突,更是一面鏡子,反映出台灣在面對潛在威脅時所需的戰略思考與行動準備。「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的警示語,正是對此最直接的提醒。 地緣政治與國際關係的啟示 烏克蘭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俄羅斯與西方勢力角力的前線。類似地,台灣位處亞太戰略要衝,面臨來自中國的持續壓力。然而,烏克蘭擁有廣大的陸地邊界,能夠從鄰國獲得實質的軍事與人道援助;而台灣作為海島國家,若遭遇封鎖,外部援助的難度將大幅增加。因此,台灣必須強化自身的防衛能力,確保在危機時刻能夠自我支撐。 此外,烏克蘭的經驗顯示,國際社會的聲援雖重要,但實質的軍事介入往往受到各國利益的制約。台灣應清醒地認識到,雖然與美國、日本等國家有密切的合作關係,但在關鍵時刻,能夠依靠的仍是自身的防衛力量。因此,提升國防自主性,減少對外部援助的過度依賴,是確保國家安全的關鍵。 國防策略的調整與強化 烏克蘭在戰爭中展現了強大的不對稱作戰能力,利用靈活的戰術和戰略,成功阻止了俄軍的快速推進。台灣應從中汲取經驗,發展適合自身的防衛策略。國防安全研究院的報告指出,台灣應加強城鎮戰、防空與反裝甲武器、無人機、情報收集等領域的能力建設,以提升戰場的靈活性和彈性。 同時,台灣需要建立全民防衛的意識,強化後備力量的訓練與動員。烏克蘭的全民動員模式,展現了民眾在國家危機時的團結與抗爭精神。台灣應推動全民國防教育,讓每位公民都具備基本的防衛知識與技能,形成堅實的國防後盾。 資訊戰與心理戰的防範 現代戰爭不僅限於傳統的軍事對抗,資訊戰與心理戰已成為影響戰局的重要因素。烏克蘭在面對俄羅斯的資訊攻勢時,積極運用社交媒體與國際媒體,向全球傳遞真實資訊,爭取國際輿論的支持。台灣同樣面臨來自中國的資訊滲透與假消息攻擊,必須建立健全的資訊安全體系,加強媒體素養教育,提升民眾對假訊息的辨識能力。 此外,政府應與民間合作,建立快速反應機制,及時澄清不實資訊,防止敵對勢力利用資訊戰削弱台灣社會的凝聚力與信心。 經濟韌性與國際合作的深化 戰爭對經濟的衝擊是深遠的。烏克蘭的經濟在戰爭中遭受重創,但其強大的農業與科技產業,為戰後重建提供了基礎。台灣作為全球半導體產業的領導者,應善用這一優勢,強化與國際間的經濟合作,分散供應鏈風險,提升經濟的韌性。 同時,台灣應積極參與國際組織與多邊合作機制,拓展外交空間。雖然國際政治現實使台灣的正式外交關係受限,但透過經濟、文化、科技等領域的合作,台灣可以深化與各國的實質關係,增強自身的國際影響力。 結語 「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的警示,提醒我們必須時刻保持警惕,積極強化自身的防衛能力與國際合作。面對複雜多變的國際局勢,台灣唯有自立自強,才能在風雲變幻的全球舞台上,確保國家的安全與繁榮。 在此,我們呼籲政府與民間共同努力,從烏克蘭的經驗中汲取教訓,制定全面且長遠的國防與安全策略,為台灣的未來奠定堅實的基礎。 民進黨助理費風波:派系鬥爭的縮影 近期,民進黨內部接連爆發涉及助理費的爭議事件,台北市議員陳怡君因涉嫌詐領助理費被士林地方法院裁定羈押禁見。同時,立委林岱樺也因涉嫌詐領助理費遭到檢調搜索與約談,最後以100萬交保。這些事件不僅引發社會關注,更在黨內引起派系間的緊張關係,成為派系鬥爭的縮影。 助理費爭議的背景 助理費制度旨在為民意代表提供資源,以聘請助理協助處理公共事務。然而,該制度的監督機制相對薄弱,導致部分人士可能利用漏洞,將公款挪作私用。陳怡君案即被指控涉嫌以虛報助理人數或薪資的方式,非法獲取助理費。而林岱樺則被指涉嫌詐領助理費,並在擔任某寺廟職位期間,向廠商強索「贊助費」。 派系鬥爭的加劇 民進黨內部派系林立,長期以來各派系間存在權力競爭。助理費爭議的爆發,為派系間的鬥爭提供了新的引爆點。以林岱樺為例,她積極布局2026年高雄市長選舉,並在黨內初選中與邱議瑩、賴瑞隆、許智傑等人競爭激烈。然而,正當選戰升溫之際,林岱樺卻爆出詐領助理費疑案,遭到檢調搜索與約談。此事引發外界揣測,究竟是單純的司法案件,還是背後暗藏政治鬥爭的算計。 林岱樺在黨內被視為「孤鳥」,雖然曾加入正國會,並傳出與湧言會合縱連橫,但派系奧援力道仍顯薄弱。此次捲入助理費風波,是否有人希望透過司法手段,提前讓她退出戰局,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 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助理費爭議暴露了現行制度的漏洞,亟需進行全面的檢討與改革。首先,應加強對助理費使用的監督,建立透明且嚴格的審核機制,防止公款被濫用。其次,應對違規者進行嚴厲處罰,以儆效尤,維護公共資金的正當使用。此外,立法院應主動修改相關法令,明確規定助理費的使用範圍與標準,避免類似事件再次發生。 媒體與公眾的角色 媒體在揭露助理費爭議中扮演了關鍵角色,透過深入報導,使事件真相得以曝光。然而,媒體在報導時應秉持中立與客觀,避免被派系鬥爭所利用,成為政治鬥爭的工具。公眾則應保持理性,透過多方資訊了解事件全貌,不被片面資訊所誤導。 助理費爭議反映了民進黨內部的派系鬥爭與制度漏洞。要解決此問題,除了需要黨內各派系放下成見,進行理性對話外,更需要對現行制度進行深刻的改革。唯有如此,才能重建公眾對政治體系的信任,實現真正的廉潔政治。 台大學生會長遭罷免 校園自治與政治角力交鋒 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學生會長郭又睿,因去年11月馬英九基金會邀請中國學生團訪台,參訪台大社科院一事,引發部分學生不滿,進而發起連署罷免。經過投票,罷免案以166票同意、18票不同意通過。此案不僅在校內引發討論,更延燒至政壇,成為民進黨與國民黨交鋒的新議題。 學生罷免理由:未事先公開資訊 提出罷免案的學生在罷免通過後於社群媒體發表聲明,表示對學生會在中國學生團訪校前未充分告知學生、未公開透明地讓全院學生知悉並表達意見感到不滿。他們亦認為,事後學生會的回顧貼文,在政治敏感度上有所欠缺,未能充分回應學生關切,因此推動罷免。 此次罷免案歷時數月發展,從連署、提案到最終投票,皆在台大校內自治機制下進行,且符合學生自治相關規範。然而,由於事件涉及中國學生訪台的政治敏感性,導致此案不僅侷限於學校內部討論,更引發外界高度關注。 郭又睿:坦然接受但批評政治利用 對於罷免案的結果,郭又睿受《聯合報》訪問時表示,自己早有心理準備,坦然接受結果。他指出,校園民主應是學生自治的體現,但令人遺憾的是,罷免案通過後,部分綠營政治人物及側翼見獵心喜,利用此事作為政治操作的工具,借此提升自身政治聲量,這是對學生自治的干預與利用。他認為,校園民主應該超越政黨對立,而非成為政治鬥爭的延伸。 政治論戰升溫 朝野各有立場 此案引發政壇關注,民進黨立委王定宇於社群媒體發文,對罷免案結果表態,稱「尊重校園自主,台大『成功罷免第一響!』」。他的言論被解讀為支持罷免結果,並視之為學生行使民主權利的展現。 然而,國民黨方面則強烈抨擊此事帶有政治操作的色彩。國民黨發言人楊智伃表示,國民黨尊重校園自治,但批評民進黨將政治鬥爭伸入校園,利用學生罷免案來強化自身政治立場,甚至形容這是「把學生當政治祭品」。她並指出,民進黨在「國務青」課程中,竟將學生視為黨內政治組織的延伸,顯示該黨長期試圖在校園中建立政治影響力。 校園自治與政治角力的拉鋸 台灣大學作為全台最高學府,過去曾多次成為政治議題的焦點。校園自治本應維持獨立性,但當涉及高度政治敏感議題時,往往容易成為政黨攻防戰的延伸。 此次罷免案的爭議核心,在於學生自治與校園政治的界線何在。支持罷免的學生認為,學權受到影響時,有權透過民主程序進行更替,並認為學生會應更積極回應學生意見;反對者則擔憂,罷免案的推動可能受外部政治勢力影響,甚至進一步削弱校園內獨立、理性的討論空間。 面對外界輿論與政治人物的參與,台大校方迄今未正式回應,仍強調尊重學生自治。但此案無疑已成為一場超越校園的政治風暴,未來是否會影響台大學生自治的發展,仍有待觀察。 英特爾與台積電合作傳聞:技術領先與國家利益的權衡 近期,市場盛傳美國半導體巨頭英特爾(Intel)可能拆分其晶圓代工業務,並與台灣積體電路製造公司(台積電)合資成立新企業。此消息引發業界與政界的廣泛討論,涉及技術領先地位、國家安全以及企業競爭力等多重議題。 合作傳聞的背景 據《華爾街日報》報導,台積電正在研究是否全盤或部分接手英特爾的晶圓廠,可能以投資者財團或其他結構的形式進行。同時,博通(Broadcom)也在評估收購英特爾的晶片設計和行銷業務。然而,這些討論尚處於初步階段,且涉及的政治與財務問題複雜。 內部反對聲音 針對上述傳聞,英特爾內部出現反對聲音。首席工程專案經理約瑟夫·博內提(Joseph Bonetti)在個人LinkedIn平台發文,強調此舉將是「可怕且令人沮喪的錯誤」。他指出,英特爾的製程技術正迎頭趕上,2奈米製程晶片「18A」已接近完成,未來幾年有望贏得IC設計客戶的青睞。因此,將製造控制權交給台積電可能適得其反,削弱英特爾的競爭力,同時也可能損害美國在半導體產業的領導地位。 政治與財務考量 美國政府對此交易持謹慎態度。《巴隆周刊》指出,雖然台積電在技術上毫無問題,但讓外國公司經營英特爾可能引發美國和台灣雙方的政治疑慮。此外,台積電已在美國投入數十億美元建設晶圓廠,可能不願再為目前虧損的英特爾代工部門承擔更高的成本。同時,英特爾的股東也可能反對以低價出售18A製程技術。 市場反應 受此傳聞影響,英特爾股價在2月18日飆升16%,顯示市場對可能的分拆交易持樂觀態度。然而,交易的實際可行性仍存疑問,特別是在政治和財務層面。 英特爾與台積電的潛在合作涉及技術領先、國家安全和企業競爭力等多重因素。在全球半導體產業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如何平衡技術發展與國家利益,將是各方需要慎重考量的課題。以下是為了能夠滿足段落所需的長度而定義的無意義內文,請自行參酌編排。

台灣每日新聞短評 2025-02-20

台灣每日新聞短評 2025-02-20民進黨發動大罷免戰 國民黨應戰策略成焦點台灣政壇近期掀起一波大規模罷免戰,民進黨立法院黨團總召柯建銘公開表示,本會期將成為「罷免會期」,針對多名國民黨立委發動罷免行動,引發藍營高度關注。國民黨如何應對這場戰役,成為當前政局的一大焦點。 民進黨大規模罷免行動啟動 隨著民進黨發動罷免戰,國民黨多名立委成為目標,其中包括葉元之等人。葉元之去年1月13日當選,僅過數周便遭提議罷免,令國民黨質疑其正當性。然而,民進黨認為,罷免行動是民主機制的一環,既然法律賦予選民此權利,便應合理行使。 民進黨的罷免策略被外界解讀為試圖削弱國民黨在立法院的監督力道,尤其是在涉及疫苗採購、光電計畫及口罩弊案等議題時,國民黨主導的立法院調查已對執政黨構成壓力。若成功罷免數名藍委,民進黨有機會在補選中進一步擴大優勢,甚至可能奪回立院多數席次。 趙少康:國民黨須採「熱戰」策略 針對這場罷免戰,國民黨中常委、中廣前董事長趙少康表示,國民黨不能選擇消極應對,否則恐怕重蹈高雄市前市長韓國瑜遭罷免的覆轍。他強調,2020年韓國瑜遭罷免時,國民黨採取冷處理戰略,最終未能阻止罷免案過關。而基隆市長謝國樑近期面對罷免時,國民黨則全面動員,成功守住市長寶座,證明「冷戰無效,唯有熱戰才能制勝」。 趙少康進一步指出,國民黨應該精準反擊,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應該優先應對對黨內影響最大的罷免案,確保不被民進黨削弱監督政府的能力。他認為,這場罷免戰不僅關乎個別立委去留,更影響未來四年立法院的政治生態。 罷免案的戰略意圖與影響 趙少康分析,民進黨若要透過罷免行動取得立院過半席次,必須罷免至少6名國民黨立委,並且在後續補選中全數勝出,難度極高。因此,罷免行動更多的是一場政治操作,其目的在於干擾國民黨,使其無法專注於立法院的監督工作。 在目前的政治環境下,即便罷免案未能成功,民進黨依然能藉此轉移輿論焦點,減少社會對光電計畫、疫苗採購爭議及口罩弊案的關注。這對執政黨而言,即便無法改變國會席次結構,也可作為戰略性操作,分散國民黨監督的力道。 國民黨未來應對方向 面對這場罷免風暴,國民黨內部意見漸趨一致,認為必須採取更積極的防禦戰略,不可重蹈韓國瑜罷免案的覆轍。根據黨內人士分析,國民黨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強化應對: 全面動員選民:透過地方組織,加強選民聯繫,提高支持者對罷免案的重視,避免因投票率過低導致罷免案通過。 精準應戰:針對重要選區進行資源配置,確保關鍵立委能夠守住席次。 輿論戰與法律戰並行:強調罷免案的政治動機,透過媒體與法律途徑揭露民進黨的戰略意圖,爭取社會支持。 聚焦政策議題:避免被罷免戰帶離立法院監督的主軸,繼續將焦點放在疫苗採購、光電計畫與口罩弊案等爭議,強化民眾對政府施政缺失的關注。 罷免戰的未來走向 在這場政治攻防戰中,國民黨能否成功守住席次,將決定未來立法院的權力分配。若國民黨能夠有效動員,避免罷免案過關,將能維持對政府施政的監督力道;反之,若罷免案成功,民進黨將取得更多立法優勢,影響未來政策走向。 隨著罷免戰升溫,藍綠雙方的攻防將更加激烈。未來數月內,各地罷免案的進展,將成為台灣政壇最受關注的焦點之一,並對2026年的地方選舉與2028年的大選產生深遠影響。  台灣政府全面禁止學生赴暨南、華僑大學就讀與交流台灣政府近日發布公告,正式禁止台灣學生前往中國大陸的暨南大學和華僑大學就讀,同時明確禁止與這兩所學校進行任何形式的學術交流。此舉引發社會關注與討論,政府強調該決策基於國家安全考量,並指這兩所學校隸屬於中國大陸統戰部,長期承擔特定政治任務。政策的推行不僅影響台灣學生的升學選擇,也牽動兩岸學術交流的發展方向。 政策背景與原因暨南大學與華僑大學長年被視為中國大陸對海外華人進行統戰工作的核心機構之一,其教育目標之一即是吸引海外華人學生,傳播中國大陸的價值觀與政治理念。根據政府與學界觀察,這些學校的課程內容及校園文化可能具有特定政治引導性,台灣學生在此環境下學習,恐將受到統戰影響,進而影響國內社會穩定。 教育部在公告中強調,這項政策不僅限於禁止學生就讀,還包含學術合作、師生交流、聯合研究計畫等全面性的限制。政府希望透過該措施,確保台灣學生的學習環境不受政治干預,同時降低兩岸學術互動中可能涉及的統戰風險。 政府聲明與學界觀點台灣教育部官員表示,政府的這項政策是基於國安評估與對學生權益的維護。他們強調,選擇海外升學時,不僅需考量學術品質,也應避免進入受特定政治勢力操控的教育機構。此外,政府也提醒各大學,應嚴格審視與中國大陸學校的合作關係,確保不涉及影響國家安全的敏感領域。 對此,國際關係學者李教授分析,此舉是台灣政府回應兩岸情勢變化的一部分。他表示,隨著中國大陸對台統戰工作日益深化,台灣政府有責任採取防範措施,避免年輕世代在學術交流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他認為,限制與特定學校的學術互動,能有效降低統戰風險,但也需同步提供替代性的國際交流機會,避免影響台灣學生的國際競爭力。 學生與家長反應對於政府的禁令,社會反應不一。一部分家長表示理解,認為孩子的教育應在相對中立的環境中進行,避免受到不必要的政治干預。一位家長接受訪問時表示:「台灣學生有許多其他選擇,沒有必要冒風險去統戰機構學習。」 然而,也有部分學生對政策表示疑慮。有考慮就讀這兩所學校的學生認為,這項政策可能限制其升學選擇,甚至影響個人生涯規劃。一位原本計畫赴華僑大學就讀的學生表示:「我選擇該校是因為專業領域優勢,與政治無關。政策突然變動,讓我們的選擇變得更少。」 學術界則對禁令對兩岸學術交流的影響表示關切。一些學者認為,若政府進一步收緊與中國大陸的學術合作,可能影響台灣學術界的發展與國際接軌能力。部分學者建議,應以個案審查的方式處理學術合作,而非一刀切地全面禁止。 未來展望與可能影響政府已明確表示,將持續監控兩岸教育交流的發展趨勢,並適時調整政策。未來是否會進一步擴大禁令範圍,尚待政府對中國大陸教育機構的最新評估結果。 另一方面,隨著此禁令生效,台灣學生選擇海外學校時,可能會轉向其他國家或地區,如美國、英國、日本等。此外,此政策可能影響台灣部分學者與學術機構的研究合作,進而影響學術發展與國際交流策略。 結論台灣政府禁止學生赴中國大陸暨南大學、華僑大學就讀及學術交流,反映了對國家安全與學生權益的重視。在當前複雜的國際與兩岸情勢下,台灣的教育政策須平衡學術自由與國家安全,政府的防範措施能否達到預期效果,仍需後續觀察。同時,政府與學界應積極尋求替代方案,確保台灣學生能在安全、自由且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環境中接受高等教育。 聯電創辦人曹興誠提告謝寒冰,指控散布不實AI合成照片聯華電子(聯電)創辦人曹興誠近日遭資深媒體人謝寒冰指控,稱其與一名中國籍女子有婚外情,並公開多張親密合照。對此,曹興誠強調,這些照片均為AI合成,並於2月18日正式對謝寒冰提起訴訟,要求賠償新台幣1億元。 事件背景 2月17日,謝寒冰在其網路節目中爆料,指稱曹興誠於2015年與一名年輕40歲的中國女子發生婚外情,並展示多張兩人親密合照。這些照片包括車內牽手、公共場合接吻、穿著性感睡衣,甚至全裸的親密畫面。謝寒冰表示,這些照片證實了曹興誠的婚外情行為。 曹興誠的回應 面對指控,曹興誠於2月17日下午發表聲明,表示:「在AI如此發達的時代,任何圖片都可以被造假,討論真假已無意義。」他強調,這種卑劣的手段具有「中共作風」,並表示將對散布不實資訊者提起法律訴訟。隨後,曹興誠於2月18日正式對謝寒冰提告,要求賠償新台幣1億元,並表示將把賠償金捐助罷免活動。 法律專家的看法 針對此案,律師林智群在社交媒體上表示,曹興誠提出1億元的賠償訴求,僅裁判費就高達100萬元。他指出,這顯示了有錢人在法律訴訟中的優勢,因為他們能夠負擔高額的律師費和裁判費。林智群提醒,與富有人士發生法律糾紛,可能會面臨長期且昂貴的訴訟過程。 謝寒冰的回應 對於曹興誠的提告,謝寒冰在社交媒體上回應:「法院可不可以現場比對特徵?我好期待。」他表示,對於曹興誠的指控並不擔心,並強調自己手中握有更多證據。此外,謝寒冰在隨後的直播中,釋出更多所謂的「親密照片」,試圖進一步證明其指控的真實性。 輿論反應 此事件引發社會廣泛關注。部分網友質疑照片的真實性,認為在AI技術如此發達的今天,圖片可能被偽造。也有媒體人使用AI工具對照片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圖片可能經過大量修飾或合成。然而,謝寒冰堅持照片的真實性,並質疑對方的否認態度。 未來發展 目前,案件已進入法律程序。專家指出,隨著AI技術的進步,未來在法律領域中,如何鑑定數位證據的真實性將成為一大挑戰。此案的審理結果,可能對未來類似案件的處理具有參考意義。 結語 曹興誠與謝寒冰之間的法律糾紛,反映了在現代科技背景下,資訊真偽辨識的複雜性。隨著案件的進展,社會各界將持續關注,期待司法機關給出公正的裁決。  川普宣布新一輪關稅政策  台灣半導體業影響有限 美企成本恐上升美國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宣布,若在2024年美國總統大選中勝出,將對進口汽車、半導體晶片及藥品課徵25%關稅,並最快於今年4月2日實施。此舉不僅在全球貿易市場掀起波瀾,也讓外界擔憂是否會對台灣造成衝擊。然而,專家分析指出,由於台灣半導體產業的供應鏈模式,這波關稅影響有限,反倒可能推升美國終端產品的製造成本,間接影響消費者。 半導體供應鏈模式 台灣IC業者影響有限 根據產業分析,台灣半導體晶片大廠如台積電(TSMC)、聯發科(MediaTek)、日月光(ASE)等,生產的IC晶片多半透過供應鏈進入全球市場,成為其他科技產品的一部分,而非直接銷往美國終端市場。雲報政經產業研究院副社長柴煥欣指出:「台灣的半導體晶片在製造完成後,多半送往東南亞、印度及中國大陸進行後端封裝與組裝,並非直接出口到美國。因此,即使美國對半導體晶片課徵25%關稅,也難以直接影響台灣業者。」 相較於半導體晶片,藥品與食品等商品通常以最終產品形式進口美國,較難透過供應鏈方式避開關稅。因此,川普的關稅政策對這些產業的影響可能較為直接。 美國終端產品製造成本升高  消費者將承擔成本 由於半導體晶片被廣泛應用於各種電子產品,包括智慧型手機、電動車及AI伺服器等,美國終端產品廠商將首當其衝。例如蘋果(Apple)的iPhone、特斯拉(Tesla)電動車及其他美國電子品牌,皆須仰賴台灣及亞洲供應鏈提供的關鍵半導體元件。 柴煥欣進一步表示:「一旦美國對半導體晶片加徵關稅,勢必造成美國電子終端產品廠商的成本增加。這些企業通常會將成本轉嫁給消費者,導致產品價格上升,最終影響市場需求。」 此外,業界人士也憂心此舉可能引發全球性的半導體價格波動,甚至帶動科技產品價格上漲,形成「半導體通膨」的現象。 台灣AI伺服器廠商擬赴美投資  因應關稅變局 面對可能的關稅衝擊,台灣業者亦積極尋找應對策略。電電公會理事長李詩欽指出,台灣七大AI伺服器代工廠,包括廣達(Quanta)、鴻海(Foxconn)、緯創(Wistron)等,近期將前往美國德州考察,評估在美國設立生產基地的可能性。據悉,部分廠商預計在今年5月宣布擴大投資美國,藉此降低貿易戰帶來的風險。 除了AI伺服器產業外,部分半導體封測業者亦可能加速在美國設廠的步伐,以確保進入美國市場的穩定性。 中國大陸積極應對 美中貿易戰恐升溫 川普的關稅政策不僅影響台灣與美國產業,也對中國大陸帶來巨大衝擊。特別是汽車產業,中國電動車龍頭比亞迪(BYD)在美國市場的競爭力可能因25%關稅受挫。比亞迪創辦人王傳福表示:「信心是關鍵,我們將持續在技術、產品及供應鏈上保持領先。」 中國官方則對美方行動表達強烈不滿,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回應:「保護主義沒有出路,貿易戰與關稅戰沒有贏家。」顯示美中貿易緊張局勢可能再度升級。 關稅政策恐加劇全球供應鏈重組 川普若再次當選美國總統,並如期施行新一輪關稅政策,勢必對全球供應鏈帶來深遠影響。儘管台灣半導體業者因供應鏈配置較具彈性,影響相對有限,但美國終端產品企業的成本增加,將可能對市場需求與價格結構產生連鎖效應。此外,美中貿易關係的升溫,亦可能進一步加速供應鏈重組,促使更多企業重新布局生產基地。 在此變局下,台灣業者如何應對新一輪貿易挑戰,將成為未來關注的焦點。

台灣每日新聞短評 2005-02-19

台灣政黨認同最新變化:藍綠支持度差距縮小 民眾黨支持者傾向轉變台灣民意基金會近日公布最新民調顯示,國民黨與民進黨的政黨支持度差距縮小,國民黨支持度上升8.4個百分點,而民進黨支持度則上升6個百分點,反映出台灣政黨結構的顯著變化。與此同時,民眾黨支持者的政治傾向也出現明顯變動,超過半數的民眾黨支持者傾向國民黨,顯示政黨光譜正在發生重新調整。 藍綠基本盤變化:支持度差距縮小根據調查,當前台灣民眾中,43.9%認同民進黨,30.9%認同國民黨,而21.8%為中性選民,另有3.4%未表態。這項數據顯示,民進黨支持者仍明顯多於國民黨,綠營認同者與藍營認同者的比例約為1.42:1。然而,相較於四個月前的調查,國民黨認同者比例由22.5%大幅成長至30.9%,增幅達8.4個百分點,而民進黨則從37.9%上升至43.9%,增長6個百分點,雙方差距從15.4個百分點縮小至13個百分點。這一變化顯示,雖然民進黨仍維持優勢,但國民黨近來的支持度提升更為顯著,縮小與民進黨之間的差距,顯示選民的政黨傾向正在發生轉變。 中性選民大幅減少 民眾黨支持者向國民黨靠攏值得注意的是,過去四個月,中性選民(獨立選民)的比例從37.5%驟降至21.8%,減少了15.7個百分點,相當於約306萬人轉向主要政黨支持。其中,民進黨的強烈支持者增加1.5個百分點,溫和支持者上升4.5個百分點;國民黨的強烈支持者僅微增0.1個百分點,但溫和支持者則大幅提升8.2個百分點,顯示選民的政黨認同正在趨向極化,但仍以溫和支持者增長為主。調查結果亦顯示,民眾黨支持者的政黨傾向發生劇變。2024年1月時,僅25%的民眾黨支持者認同國民黨理念,而到了2025年1月,這一比例已攀升至51.8%。這顯示,原本作為第三勢力的民眾黨,其支持者已逐步向國民黨靠攏,而非維持中立。 選民流動與政黨支持趨勢從長期趨勢來看,國民黨的政黨認同度上升8.4個百分點,是自2022年地方選舉大勝後的最佳表現,與2024年1月的總統選舉時期相當,反映出該黨近期在選民間的吸引力有所增強。而民進黨的支持度雖然仍保持領先,但其增幅相對較小,顯示在選民結構變動下,政黨支持度的差距正在縮小。台灣民意基金會指出,這一趨勢可能與近期台灣政局變動有關,包括立法院朝野對立升溫、社會議題發酵,以及部分民眾對執政黨施政的滿意度變化。此外,民眾黨支持者向國民黨靠攏的現象,可能與近期國會攻防、柯文哲政治操作及民眾黨內部發展有關,值得進一步觀察。 調查方法與統計數據本次調查由台灣民意基金會委託山水民意研究公司執行,訪問期間為2025年1月12日至14日,共計3天。調查對象為20歲以上台灣成年人,採用市話與手機並用的雙底冊抽樣方式(市話70%、手機30%),共取得有效樣本1081人(市話762人、手機319人)。在95%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正負2.98個百分點,調查結果並依內政部最新人口統計資料進行加權,以確保數據的代表性。台灣政黨結構持續變化,未來選民傾向如何發展,仍有待進一步觀察。 高雄兩里長赴陸旅遊涉賄選 判刑4月並褫奪公權1年高雄市前金區民生里長黃博群及榮富里長顏炳豪,於2023年12月接受福建省廈門市翔安區台港澳事務辦公室的招待,率里民前往廈門進行5天4夜旅遊。此行被認定為違反《總統副總統選舉罷免法》,兩人皆遭判刑4個月,並褫奪公權1年。案件經高雄地方法院審理後,法官認定該行為已構成「投票權人收受不正利益罪」,違反選舉公平性,對我國民主制度造成嚴重影響。赴陸旅遊行程遭指為賄選手段根據判決書內容,黃博群及顏炳豪明知「落地招待團」是中國政府企圖影響台灣選民投票意向的手段,仍然接受招待,支付9500元費用後,參加由翔安區政府安排的旅遊行程。行程期間,所有團員的住宿、餐飲及旅遊行程均由對岸政府負擔,並透過旅遊過程間接傳遞政治訊息,暗示成員在2024年總統大選時,勿將政黨票及總統票投給民進黨及賴清德。法院查明,該次旅遊為翔安區政府主導,透過當地旅行社建發國際旅行社,委託台灣的喬安旅行社及台灣中國旅行社高雄分公司進行安排。根據旅遊計畫,每個團體須至少包含一名里長,並由該里長攜帶5名里民,所有交通與旅遊費用均由中國政府補助,以此方式進行「社區交流」,實際上則是以「落地招待」的模式影響選情。旅行社與主辦單位角色曝光本案涉及的喬安旅行社負責人蘇惠美及台灣中國旅行社高雄分公司經理莊俊雄,經法院查證,兩人皆接受翔安區政府的指示與資助,負責安排台灣地區的團員前往廈門。法院認定,蘇惠美及莊俊雄的行為違反《反滲透法》第7條以及《總統副總統選舉罷免法》第86條,兩人均被判處有期徒刑3年6月,褫奪公權2年,並沒收犯罪所得共87000元。判決書指出,蘇惠美與莊俊雄並未基於政治理念或個人信仰行動,而是為了追求經濟利益,接受對岸政府資助,以商業模式配合操作滲透行動,協助中國政府影響台灣選舉公正性。法官認為,此類行為嚴重破壞台灣的民主制度,應予以嚴懲,以示警惕。法院裁決:影響選舉公正性 判刑4月法院審理後認定,黃博群及顏炳豪接受中國政府提供的不正利益,已違反《刑法》第143條「有投票權人收受不正利益罪」,因此判處兩人有期徒刑4個月,得易科罰金,並褫奪公權1年。此外,法院亦裁定沒收兩人所得之6000元。法官在判決書中強調,此案並非單純的旅遊活動,而是透過「免費旅遊」形式,意圖干涉台灣自由民主選舉的公正性,影響選民投票行為。此類行為不僅削弱台灣的選舉制度,也對社會風氣與法治構成重大威脅。選舉干預與民主法治挑戰據涉陸單位表示中國政府透過「旅遊交流」方式干預台灣選舉的企圖心。根據過去案例,中國政府常利用各種管道,透過免費旅遊、學術交流、農漁會合作等模式,對台灣基層組織滲透,試圖影響選舉結果。此次案件顯示,不僅選民,連基層民代也可能成為滲透對象,台灣司法機關如何強化法治防線,防範境外勢力干預選舉,將是未來選舉公平性的重要課題。此外,針對此類事件,法界人士指出,現行《反滲透法》與《總統副總統選舉罷免法》雖已對境外勢力介入選舉設有法律規範,但仍需提升執法與查察力度,避免類似案件再度發生。政府相關單位應加強監督,防止類似「落地招待」或「免費交流團」成為影響選舉公正性的管道,以維護台灣民主法治。後續發展與司法意義目前本案仍可上訴,未來是否進一步影響台灣選舉相關法規的修正,值得關注。專家指出,這起案件是《反滲透法》實施後,針對基層民代涉案的首例,顯示法院對於外部勢力介入選舉的審視標準趨於嚴格。由於2024年選舉已經結束,此案的司法判決將成為未來選舉案件的參考依據,將是兩岸事務、台灣社會與政府持續面對的重要課題。 勇鷹高教機墜海事故 引發對漢翔公司管理與品質管控疑慮台灣空軍一架勇鷹高級教練機(AJT)15日上午在台東都蘭海域發生墜海事故,所幸飛行員林瑋少校及時彈射跳傘獲救。此事件為漢翔航空工業公司承造的國造軍機首次發生重大意外,引發各界關注。空軍司令部隨即下令該型機暫時停飛,並展開調查,而負責製造的漢翔公司則表示將全力配合調查。 內部管理爭議浮現 員工多次建言未受重視據漢翔內部資深員工透露,公司內部早在去年就出現諸多管理問題,許多員工曾向高層提出改善建議,卻多未獲採納。該名員工強調,公司內部長期以來的管理與決策問題,如今已導致嚴重事故發生,讓許多員工感到憂心。 發動機認證風波 疑影響製造品質事故發生後,外界開始關注漢翔的製造品質與內部管理問題。去年12月,漢翔位於岡山的發動機廠傳出NADCAP(National Aerospace and Defense Contractors Accreditation Program)國際航空航太認證過期事件,內部員工當時擔憂此事可能影響公司聲譽與營收,甚至影響生產品質。 據了解,NADCAP認證對航空航太業至關重要,部分客戶須取得此認證才能接受交貨,認證過期形同失去兩大主要客戶。然而,漢翔當時對外發表聲明,表示已在期限內完成申覆與改善,且相關程序均屬正常流程,不會影響交貨與營收。儘管如此,內部員工仍對此表達擔憂,認為主管對於製造與品質管理的決策影響深遠,若管理不善可能會對整體生產與飛行安全造成隱憂。 主管調動影響生產效率根據內部員工爆料,去年漢翔高層從台中總部調派主管至岡山園區監管發動機製造,但由於該主管對岡山產線的特殊製程不熟悉,導致NADCAP認證被取消。此外,由於該主管的管理模式與岡山團隊原有的作業流程不符,影響生產效率與品質控管。這類管理問題可能進一步影響勇鷹高教機的製造品質,進而埋下飛行安全隱憂。 外籍勞工爭議 衝擊國防安全疑慮去年10月,漢翔曾計畫為了解決人力短缺問題而雇用外籍勞工,卻引發內部員工及外界的強烈質疑。部分員工憂心,這可能帶來國安風險,因為國防產業涉及機密技術,若外籍勞工參與軍機製造,恐有機密外洩之虞。漢翔則回應,該計畫仍在規劃階段,並強調外籍勞工僅限於基層工作,不會接觸國防機密。然而,此舉仍未能完全消除員工與國防專家的疑慮,顯示漢翔內部管理與決策仍存潛在風險。 勇鷹高教機事故調查進行中目前,勇鷹高教機墜海事故的詳細原因仍在調查中,空軍已派遣專業團隊進行檢測,並對飛行員的操作記錄、機體結構及發動機運作狀況進行分析。漢翔公司則強調,將全力配合軍方調查,並對相關機型進行徹底檢查,以確保未來飛行安全。此次事故不僅影響空軍的高教機訓練計畫,也使得國產軍機的品質與安全性受到質疑。未來,漢翔如何在確保國造軍機安全與品質的同時,改善內部管理並恢復業界與外界信心,將是公司面臨的重要挑戰。 川普點名台積電 美台半導體關係面臨新挑戰美國前總統川普近日發表言論,指責台灣搶走美國的晶片生意,並揚言對台灣半導體出口課徵更高關稅,對台積電(2330)施壓態度日益強硬。知名分析師郭明錤表示,川普的發言實際上是為談判布局,需關注其目標與台積電的應對策略。 川普發言背後的戰略意圖川普的言論引發市場關注,川普真正關切的是美國在先進製程製造上的落後,而非單純針對台積電或台灣半導體產業。外界不應只看表面言詞,而應理解川普發言的戰略意圖。以關稅為例,台積電每年出口美國的晶片金額低於其單月營收,且關稅成本可轉嫁給客戶,因此關稅本身對台積電影響有限,但不代表台積電可以忽視川普的施壓,因為美方仍有諸多手段促使台積電讓步。 台積電與美國的談判焦點據分析,台積電與美國的談判應在「美國本土製造」與「台灣技術根留」之間尋求平衡。他指出,台積電的競爭優勢來自於技術領先,若技術轉移到美國,可能削弱其核心價值,這將是台積電難以接受的底線。因此,未來的談判將聚焦於如何滿足美方需求,同時維護台積電及股東的長期利益。 川普可能的四種策略與影響進一步分析,川普可能透過四種情境與台積電交涉: 情境一:先進製程晶片在美國本土製造台積電已在亞利桑那州(AZ廠)設立晶圓廠,並計畫擴大產能,但川普顯然不滿意現狀,因此強硬發言試圖迫使台積電進一步投資。 情境二:美國本土擁有完整的先進製程供應鏈若台積電加碼投資美國,特別是在先進封裝領域,可能有助於美國建立更完整的半導體供應鏈,並加深與美國政府及客戶的合作。此策略被視為發生機率最高的方案。 情境三:美國政府或企業增加對台積電的控制權 方案A:美國政府或企業入股台積電的AZ廠,甚至將其更名為ASMC,但此方案對台積電的附加價值有限,川普可能不滿足。 方案B:台積電主導英特爾的晶圓代工業務,例如透過入股或合資方式合作。但此方案涉及專利、設備、技術與供應鏈的整合,短期內難以落實,可能非川普的首選。 情境四:技術轉移至美國目前台積電的海外廠(美國、日本、德國)主要負責產線運作與維護,核心研發仍留在台灣。若美國要求台積電將技術研發與製造know-how轉移至美國,將嚴重影響台積電的競爭力,並損及股東利益,因此台積電極可能拒絕此要求,導致談判受阻。 三星的競爭與美台半導體合作前景在全球半導體競爭格局下,三星亦是美方可能考慮的選項。然而,三星在先進製程的品質與良率仍有待提升,若無法改善技術瓶頸,美國可能仍會優先選擇與台積電深化合作。總體而言,川普的施壓與談判策略,對台積電與美國半導體產業的未來發展影響深遠。台積電須在美方要求與技術自主權之間取得平衡,才能確保其競爭優勢與長期發展。 

台灣每日新聞短評 2025-02-18

台南市長選戰提前開打:民調揭示的政治訊號與戰略布局 2026年台南市長選戰尚未正式開跑,但根據TVBS日前發布的民調顯示,綠營內部競爭態勢已然明朗,而國民黨的謝龍介亦展現一定戰力。然而,這份民調不僅是數據的呈現,更透露出台南選民結構、政黨支持度與選舉策略可能演變的諸多訊號。 民調結果解析:陳亭妃「最強」、藍營票源分布微妙 本次民調顯示,若由民進黨立委陳亭妃出戰,將以48%對32%勝過國民黨立委謝龍介,差距達16個百分點。相較之下,若民進黨派出林俊憲,則是以37%對42%落後謝龍介,王定宇出戰的情況亦類似,謝龍介以45%對33%領先。 最值得關注的是,謝龍介對決林俊憲與王定宇時,支持度均維持在40%以上,但在面對陳亭妃時,卻急遽下滑至32%。這意味著,至少有8%至10%的選民,原本可能支持謝龍介,卻在陳亭妃出馬時流失。此現象的背後,不只是個人魅力與選民認同度的差異,也牽涉到台南選情中長期的政治結構與策略考量。 台南選民結構與政黨動能變化 台南市向來是民進黨的堅實票倉,2018年黃偉哲對決謝龍介時,最終僅以5萬票的差距勝出,當時的藍綠支持比例約為55%對45%。然而,這次民調中,若林俊憲出戰,他的支持度僅37%,而陳亭妃則可達48%,這顯示即使在綠營內部,支持度仍存在顯著差異。 此外,謝龍介對林俊憲與王定宇時,支持度相對穩定,但對上陳亭妃時,卻突然大幅流失。這可能源於兩個因素: 藍營選民策略性操作——部分藍營選民可能認為陳亭妃較具競爭力,因而在民調時選擇支持她,以削弱林俊憲、王定宇的聲勢,試圖影響民進黨初選結果。 陳亭妃的跨黨派吸引力——相較於林俊憲與王定宇,陳亭妃長期深耕基層,地方經營穩固,且其形象較為溫和,可能吸引部分中間選民,甚至是部分藍營選民的青睞。 民進黨內部競爭:誰能整合派系? 從數據來看,陳亭妃的支持度領先,展現出較高的民意基礎。然而,民進黨內部的派系競爭與地方勢力糾葛,仍是影響未來提名的關鍵因素。台南市長選舉向來是英系(蔡英文)、正國會(游錫堃、陳亭妃)、新潮流(賴清德、林俊憲)、蘇系(蘇貞昌、王定宇)等勢力角力的戰場,如何平衡各方利益,將是黨中央必須面對的挑戰。 林俊憲在此次民調中落後,並非代表他完全沒有機會。若他能爭取到黨內更多支持,並透過組織戰補足個人魅力上的不足,仍有可能翻轉態勢。然而,他在民調公布後指責「國民黨在幫陳亭妃」,顯示黨內競爭已進入白熱化,未來發展仍有待觀察。 國民黨的挑戰:謝龍介的天花板在哪? 對國民黨而言,謝龍介此次的表現確實較上次市長選舉時更具競爭力。然而,根據本次民調,他的支持度似乎有「天花板效應」——在綠營較弱的對手(林俊憲、王定宇)時,他能突破40%,但面對較強的陳亭妃時,則大幅回落至32%。 這顯示,謝龍介在台南市的基本盤仍舊受限,無法有效吸納中間選民或不滿民進黨的淺綠選民。若國民黨要在2026年台南市長選舉中真正具備競爭力,除了仰賴藍營基本盤的動員外,還必須在政策論述、地方經營、選民結構突破上有更進一步的策略。 結論:選戰剛起,變數仍多 TVBS的這份民調雖然為選戰提供了初步輪廓,但距離2026年選舉仍有兩年,變數仍多。民進黨的初選機制、黨內競爭、地方派系動向,將是影響最終候選人選擇的關鍵。而國民黨方面,謝龍介雖有一定競爭力,但仍需克服其支持度的「天花板」問題,才能真正撼動台南市的政治板塊。 無論如何,這場選戰已悄然啟動,未來的民調變化,將進一步揭露選民動向,並影響各方的選舉策略。 日本法務省修訂戶籍標示 台灣人可登記"台灣" 【東京報導】日本法務省近期宣布,將於2024年5月起修改戶籍中外國人的"國籍"欄,改為"國籍・地域",此舉意味著台灣人未來可在戶籍登記欄位中標示為"台灣",取代過去被統一登記為"中國"的做法。此政策變更被視為對台灣人認同的一種考量,也與日本其他官方文件的記載方式趨於一致。 背景與現行制度 根據《日本經濟新聞》報導,依日本現行制度,外國人即使與日本人結婚,亦無法直接登記日本戶籍,僅能在配偶的婚姻資訊欄記載其姓名與國籍。而取得日本國籍的外國人,或透過養子制度成為日本人的個體,則可擁有日本戶籍,並於戶籍上記載原始國籍。 目前,日本戶籍制度基於1972年日台斷交前的1964年法務省通知,將中華民國國籍統一標記為"中國"。這一做法的主要考量是,由於當時日本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一個國家,因此無法在戶籍中標示"中華人民共和國",但同時也認為標示"中華民國"並不適當,最終採取"中國"作為統一標示。 然而,隨著國際局勢變化及台灣民眾的認同需求,日本政府逐步調整其官方文件中的標示方式。早在2012年,日本政府即已於外國人的住民票與在留卡(相當於居留證)中,將"國籍"欄改為"國籍・地區",允許台灣人登記為"台灣"。此次戶籍制度的修改,被視為與此一政策相對應的調整。 政策調整與影響 根據日本法務省的新政策,凡是目前戶籍國籍欄位登記為"中國"的台灣人,可於5月起提出變更申請,將其標示改為"台灣"。此舉將使台灣人在日本官方文件中的身分標示更趨於一致。 報導指出,台灣內政部數據顯示,每年約有800至1000名台灣人與日本人結婚,而這些人士的國籍標示問題一直是關注焦點之一。過去,由於日本戶籍制度的統一標示原則,即便台灣人在日本取得永住資格,或與日本人結婚多年,戶籍上的"國籍"欄仍被標記為"中國",這與許多台灣人本身的國家認同有所矛盾。 另一方面,此次政策修改的基礎之一,是日本政府已在其他文件,如住民票與在留卡,允許以"台灣"作為地區標示。住民票制度於2012年改革後,已承認"國籍・地區"標示方式,而出入國在留管理廳管理的在留卡也在同年採取相同模式。此外,法務省曾以特例方式承認"巴勒斯坦"的戶籍標示,北韓(朝鮮)則仍維持"朝鮮"的標示方式。 政策解析與未來展望 此次修訂戶籍標示,對於旅日台灣人來說是重要的一步。長期以來,部分台灣人因為國籍標示問題向日本政府提出申請或抗議,要求在官方文件中區分台灣與中國。雖然此政策變更仍未涉及外交層面的承認問題,但其影響不可忽視。 國際間普遍將台灣視為"地區",日本政府的相關措辭亦反映此一立場,因而此次戶籍變更採用"國籍・地區"的標示方式,而非純粹的"國籍"標示。此舉既回應了台灣人的認同需求,也保持日本政府在國際政治上的平衡立場。 預料此項政策推行後,將吸引更多旅日台灣人申請變更戶籍資訊,同時亦可能促使其他國家在官方文件的台灣標示方式上進行調整。未來,日本政府在台灣相關議題上的政策走向,仍值得持續關注。 川普關稅戰與台海安全:美中對峙下的台美軍事合作新局 美中貿易戰升級 台灣成關鍵戰略支點 美國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近日宣示,將對所有對美國徵收進口關稅的國家開徵對等關稅(reciprocal tariffs),其中對中國大陸商品額外加徵10%關稅。隨後,北京迅速反制,宣布對美國能源出口與農業設備加徵10%至15%關稅,並於2月10日正式生效。此舉不僅加劇美中之間的經濟對抗,更牽動全球供應鏈重組與地緣政治變局。而台灣在此局勢中,將成為美中博弈的關鍵支點,特別是在軍事合作與軍售領域,可能迎來前所未有的變革。 國策研究院副院長郭育仁在廣播節目《寶島全世界》中分析指出,川普若再次執政,將從三個層面打擊中國大陸,包括聯俄制中、經貿壓制,以及強化台灣軍事能量。他認為,台美之間的軍事安全合作將加速發展,甚至超越拜登政府四年的推動力度,軍售項目將涵蓋更多F-16V戰機,甚至可能擴及驅逐艦與神盾艦,全面提升台灣的防禦能力。 在美中緊張局勢升溫的背景下,美國如何利用台灣來牽制中國?台美軍事合作是否會因川普的政策而進一步深化?這些問題不僅關係到台灣的國防安全,也攸關東亞地緣政治的未來走向。 川普「聯俄制中」戰略與經濟打壓 川普執政時期,即以強硬手段對抗中國,包括發動貿易戰、科技封鎖,並加強台美軍事合作。根據郭育仁的分析,川普的「聯俄制中」戰略意在削弱中俄聯盟的穩固性,試圖藉由改善美俄關係,拉攏俄羅斯,使其與中國的合作降溫。然而,這一策略能否成功仍存在高度不確定性,因為目前俄羅斯深陷烏克蘭戰爭,美國對俄制裁仍然持續,而中俄在能源、軍事合作上的關係較以往更為緊密,並非輕易可動搖。 此外,川普以關稅為武器,企圖在中國經濟疲軟的情況下進一步打擊其國力。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2023年中國GDP增長率降至5.2%,遠低於過去10年平均水準。外資撤離、製造業衰退、內需不振,使得中國經濟面臨結構性挑戰。川普若再度執政,勢必會加重對中經濟壓力,導致中國在軍事擴張與外交戰略上的資源受到限制。 台美軍事合作將迎來「川普加速期」 在川普的戰略構想中,台灣將成為牽制中國的關鍵棋子。郭育仁指出,川普執政時期曾大幅提升對台軍售,金額創歷屆總統新高,而若他再次當選,軍售規模與速度將進一步提升。 軍售規模擴大川普政府時期,批准多項對台軍售案,包括F-16V戰機、M1A2T戰車、魚叉飛彈、AGM-84H/K增程型距外攻陸飛彈(SLAM-ER)等,總金額超過180億美元。郭育仁分析,若川普再度當選,將優先推動台灣採購更多F-16V戰機,甚至可能開放驅逐艦與神盾艦的銷售,以提升台灣的制海能力。 F-16V具備最新的APG-83雷達、AESA相控陣雷達,以及強化的電子戰能力,使其成為「四代半戰機」的代表機型。台灣空軍已訂購66架新造F-16V,若川普政府進一步加快交付進度,將使台灣成為全球擁有最多F-16V的國家之一,並在區域防衛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台灣不對稱戰力強化除了傳統軍備,川普可能會加強台灣的不對稱作戰能力,提升台灣應對解放軍灰色地帶戰術與可能突襲的能力。例如,出售更多海馬斯多管火箭系統(HIMARS)、岸置魚叉飛彈(Harpoon Coastal Defense System)、以及無人機與電子戰設備,以提高台灣的戰略嚇阻能力。 美軍駐台可能性提升川普政府過去即有意深化美軍與台灣軍隊的互動,2020年美軍特戰部隊與陸戰隊曾低調赴台訓練,拜登政府時期更持續推動此類軍事合作。若川普當選,美軍駐台的可能性將進一步提高,甚至可能推動更高層級的台美軍事演習,這將對區域安全態勢帶來重大變化。 美中對抗下的台灣未來挑戰 台美軍事合作深化雖有助於提升台灣防衛能力,但也可能引發中國更激烈的反應。解放軍可能加強對台灣周邊的軍事壓力,包括擴大環台軍演、增加對台經濟施壓,甚至透過「灰色地帶戰術」不斷侵擾,以測試台灣與美國的戰略底線。此外,若美中對抗加劇,台灣可能成為衝突的前線,進一步增加地緣政治風險。 另一方面,台灣必須審慎評估美國政局變化帶來的不確定性。雖然川普政府對台政策可能短期內有利於軍事合作,但美國內部政治分裂嚴重,未來政策走向仍有變數,台灣應持續推動多元外交,強化與其他民主國家的關係,確保自身戰略空間。 台美軍事深化的機遇與風險 川普可能的再度執政,將為台美軍事合作帶來新契機,台灣有望獲得更多先進武器,並加快軍售交付時程。然而,這也意味著美中對抗進一步升級,台灣將面臨更高的戰略風險。因此,台灣必須在強化國防的同時,靈活應對國際局勢變化,確保自身安全與區域穩定。 美國國務院更新美台關係內容 刪除"不支持台獨"措辭 【華盛頓報導】美國國務院於2月13日更新其官方網站上關於美台關係的內容,刪除了長年來的"不支持台灣獨立"措辭,並新增期待兩岸能以和平、不受脅迫且兩岸人民皆能接受的方式解決分歧的表述。此舉引發國際關注,並被認為反映美國在台海政策上的微妙變化。 政策調整與變化 根據日本資深媒體人矢板明夫分析,美國此次的政策調整,雖不能直接解讀為美國已經開始支持台灣獨立,但顯示出美國政府對中國的態度與過去有所不同。他指出,這一變動對中國而言,雖然實質影響有限,但在象徵意義上卻極具衝擊力。 此次更新的美台關係說明強調,美國長期奉行"一個中國政策",該政策以《台灣關係法》、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及六項保證為指導,並關注台海兩岸的和平與穩定。美國國務院的頁面刪除"不支持台灣獨立"的措辭後,還補充了美台在技術及半導體產業上的合作,並重申美國將支持台灣在"合適的情況下"加入國際組織。 政策變動的背景 矢板明夫分析,美國政府過去明確表述"不支持台灣獨立",主要有兩大考量。首先是來自中國的壓力。中國長期將台灣問題視為核心利益,要求與其建交的國家表態不支持台灣獨立。自1979年美中建交以來,美國與中國在經貿、外交等方面有諸多互動與合作,因此此一表述被視為給予中國的"面子"。 其次,該表述也是針對台灣政府。美國長期擔心台灣政府可能在未與美方溝通的情況下推動獨立公投或其他可能升高台海緊張的舉措,因此透過公開表態來穩定局勢。然而,隨著美中關係逐步轉向競爭與對立,美國對台政策也隨之調整,對中國的顧慮降低,對台灣的信任度提升。 國際環境變遷影響 在當前美中戰略對抗日益加劇的背景下,美國國務院的此次更新,顯示美方已經不再認為需要在台灣議題上遷就中國。隨著台美關係的深化,美國對台灣的戰略價值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並願意在外交上提供更多支持。 矢板明夫指出,這一變動對台灣的國際空間拓展有一定助益。長期以來,台灣在國際組織的參與受限於中國的阻撓,而美國在此次更新中表明支持台灣"在合適的情況下"加入國際組織,這可能代表未來美方將在台灣的國際參與問題上採取更積極的態度。 此外,美國國務院的這項政策變動,也反駁了部分台灣媒體與評論者對於美國可靠性的質疑。矢板明夫認為,美國政府此舉是對那些長期鼓譟"疑美論"者的有力回應,顯示美國對台灣的承諾並未動搖。 未來展望 未來,隨著美中關係的持續發展,美國的對台政策可能會進一步調整。儘管美方仍維持"一個中國政策"的框架,但此次更新顯示美國在實際政策執行上可能更傾向支持台灣。 預計中國政府將對此做出反應,可能透過外交渠道向美國表達不滿,甚至在軍事上加強對台灣的施壓。然而,對台灣而言,此次變動無疑是一項外交上的利多,也為台美關係未來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 美國國務院的此次更新,凸顯台海局勢仍處於高度變動之中,未來美中台三方關係的走向,仍值得持續關注。

台灣每日新聞短評 2025-02-17

2025/2/17 立法院預算風波未歇 苦苓籲韓國瑜「懸崖勒馬」展現高度 自立法院通過總預算案以來,外界對於各項刪減項目及藍白聯手的影響議論紛紛。針對相關爭議,名嘴兼作家苦苓近日在個人社群平台發表文章,以「給韓國瑜院長的建言」為題,直指韓國瑜雖身為立法院長,卻肩負國會協調與穩定政局的關鍵角色,並提出四項建議,呼籲其展現領導高度,以防止立法院進一步陷入政治風暴。 監察院預算遭重創 苦苓憂「形同廢院」 在總預算審查過程中,立法院大幅刪減監察院預算,引發外界質疑是否藍白聯手欲削弱監察機關的職權。苦苓指出,監察院作為五權憲法下的監督機關,若遭到幾乎無法運作的削減,恐使其監督功能名存實亡,進一步引發社會對藍白政府「自保」的批評。他建議韓國瑜應協調恢復監察院大部分預算,避免落人口實,澄清國會削減監察權的政治疑慮。 憲法訴訟法修正爭議 憂癱瘓憲法法庭 針對藍白聯手推動的《憲法訴訟法》修正案,苦苓亦表達憂慮。他指出,美國及世界多數國家憲法法院的判決均以過半數決定,但台灣卻試圖改為固定人數決議,恐有違立法原則,甚至可能造成憲法法庭無法運作。他強調,若此修法導致未來憲政體制失衡,例如總統府或行政院違法濫權,將無法獲得憲法機關的制衡,進而導致國家治理面臨重大危機。苦苓呼籲韓國瑜應審慎考慮,並建議其主動撤案,以免憲政體制受損。 行政院業務費削減過當 恐影響政府運作 在預算審查中,立法院對行政院業務費進行大規模刪減,不僅影響政府運作,也引發不同產業界的反彈。苦苓認為,削減行政院預算應有節制,尤其不應該將業務費削減至無法正常執行的程度。他提出三項標準:第一,不應將業務費削至無法運作;第二,不應無差別刪減,以免影響百工百業的正常運轉;第三,不得超過法定刪減上限,以確保政府機能不受影響。他進一步點名藍白聯盟的領導者傅崐萁與黃國昌,直指二人以對抗心態進行預算審查,可能忽略理性判斷,並認為韓國瑜作為立法院長,應展現寬容與理智,才能化解當前困局。 罷免潮升溫 立法院存亡關鍵時刻 近期,由於總預算案大幅刪減引發社會不滿,公民團體發起罷免多位立委的行動,這股政治風潮逐漸升溫,讓部分立委陷入高度警戒。苦苓分析,若立法院在總預算案的刪減與凍結部分能夠進行合理調整,並向社會提出一個可接受的交代,罷免行動或許將隨之降溫,使立法院回歸正常運作。他強調,唯有調整政策,避免過度政治操作,才能讓立法院專注於推動對國家有利的法案,減少內耗。 韓國瑜角色關鍵 「決定歷史功過」 苦苓在文章結尾強調,韓國瑜雖在立法院內部處於「一人對抗四院」的局面,但作為立法院長,其決策將對台灣政局產生深遠影響。他認為,韓國瑜目前正站在歷史的轉捩點,所有決策都將影響未來政治局勢,「是非功過,就在此一舉」,呼籲韓國瑜三思而行,展現國會領袖應有的高度。 隨著總預算案的影響逐步發酵,立法院的未來走向仍充滿不確定性,而韓國瑜如何因應各界壓力,將考驗其政治智慧及協調能力。 黃國昌當選民眾黨黨主席:路線調整與未來影響分析 台灣政壇近期迎來重大變局,前時代力量立委黃國昌當選台灣民眾黨新任黨主席,此一發展對該黨的未來發展方向及台灣政治格局可能帶來深遠影響。黃國昌以強硬的問政風格及法學專業背景著稱,其當選象徵民眾黨可能進行重大路線調整,對內部派系、選民結構及未來選舉策略皆有重大影響。她在結果出爐後第一時間發出新聞稿,向投給她的黨員致謝,並引用蔣渭水名言「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強調要團結一致支持新任黨主席。 黃國昌當選的背景與原因 黃國昌過去曾是時代力量的創黨成員,並在立法院以犀利的監督風格著稱。他在法律與司法改革議題上展現專業能力,並深受改革派選民支持。然而,時代力量因內部意見分歧而失去成長動能,最終黃國昌退出該黨,轉向與台灣民眾黨建立合作關係。 黃國昌與柯文哲的合作始於2024年大選前後,當時民眾黨試圖強化其問政能力,吸納更具法律專業與監督能力的政治人物。2024年總統大選後,柯文哲的政治影響力雖仍存在,但民眾黨面臨組織擴張與路線不明的挑戰。因此,在柯文哲卸任黨主席後,黃國昌脫穎而出,成為接班人。 黃國昌的當選,不僅代表民眾黨內部改革派的崛起,也反映該黨對於「監督制衡」與「法治改革」議題的重視。同時,其強硬的風格可能與部分黨內成員產生磨合期,如何整合不同勢力將是黃國昌上任後的首要挑戰。 政策與路線調整:民眾黨未來發展方向 黃國昌上任後,民眾黨的政策走向可能發生顯著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強化問政與監督:黃國昌以法律專業著稱,其過去在立法院的表現顯示出對政府監督的高度關注。在他的領導下,民眾黨可能進一步聚焦於反貪腐、司法改革與政府效能提升,並透過強力監督政府,吸引對現有政治結構不滿的選民。 路線右傾與政黨競合:過去民眾黨在政治光譜上維持中間立場,但在黃國昌領導下,可能向「保守右派」靠攏,尤其在國家安全、司法改革及財經政策上,更加強調自由市場與國際競爭力。這可能導致與國民黨在部分議題上競爭,但也有可能形成策略聯盟。 地方組織與基層動員:民眾黨過去以「空戰」為主,但缺乏有效的地方組織與基層動員。黃國昌當選後,勢必強化地方組織建設,特別是在年輕選民與都市中產階級之間建立更穩固的支持基礎。 兩岸與外交議題:相較於柯文哲的「務實模糊」策略,黃國昌可能在兩岸關係上採取更為強硬的立場,例如加強國防、反對中國滲透等。這將考驗民眾黨在國際議題上的靈活應對能力。 內部挑戰與可能矛盾 雖然黃國昌的當選可能帶來新的政治能量,但黨內仍存有不同聲音,可能影響團結與未來選舉策略。 首先,柯文哲仍具備高度影響力,部分黨內成員可能仍希望延續其「中道」策略,而非轉向更為激進的問政風格。黃國昌如何平衡黨內路線,將決定民眾黨能否維持穩定發展。 其次,民眾黨過去在選舉中依賴「第三勢力」光環,但隨著黃國昌的強硬風格,部分原本支持民眾黨的淺藍或淺綠選民可能轉向其他政黨,如何擴大選民支持面將是重要課題。 此外,民眾黨內部結構尚未成熟,如何建立更完善的基層組織、強化政策論述與地方經營,將是黃國昌領導下的重大挑戰。 對台灣政治格局的影響 黃國昌的當選,可能對台灣政治產生深遠影響。首先,在國會問政方面,民眾黨可能進一步強化監督功能,對執政黨形成更強有力的制衡力量。 其次,在2026年地方選舉與2028年大選前,民眾黨若能有效整合路線與組織,有機會進一步挑戰傳統藍綠政治格局,吸引對傳統兩黨不滿的選民。 最後,民眾黨的轉變也將影響國民黨與民進黨的選舉策略。國民黨可能因選票重疊而與民眾黨競爭部分選民,而民進黨則需應對更為嚴格的國會監督壓力。 結論:機遇與挑戰並存 黃國昌的當選,標誌著民眾黨進入新的發展階段。這不僅是該黨內部的一次轉型,也將對台灣政治生態產生影響。然而,能否真正落實政策改革、整合黨內派系並拓展支持者群體,將決定黃國昌是否能夠成功帶領民眾黨邁向更穩固的未來。 中國擴張成熟製程 台灣晶片產業迎來轉型壓力 近年來,中國企業在政府扶持下大舉進軍傳統晶片市場,憑藉削價競爭與產能擴張,對台灣業者形成嚴峻挑戰。包括華虹、中芯國際等中國晶圓代工廠已迅速提升市場佔有率,影響力積電、聯電及世界先進在汽車與顯示面板晶片市場的主導地位。在此競爭環境下,台灣業者被迫轉向更高階或特殊化製程,以確保競爭力。 中國成熟製程產能擴張 台廠市場受壓 根據市場調研機構TrendForce的數據,2024年中國的成熟製程產能已佔全球34%,與台灣的43%差距縮小,預計2027年將超越台灣,而韓國與美國的佔比則將下降至個位數。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數據亦顯示,2023至2025年間全球將有97座新晶圓廠投產,其中中國占比達57座,反映中國正透過大規模投資,進一步鞏固在傳統晶片領域的競爭優勢。 業界人士指出,由於美國限制中國取得先進晶片技術,中國晶圓代工業者便專注於成熟製程,並透過政府補貼與削價策略,在全球市場強勢競爭。相較之下,台灣業者需承擔較高成本,難以與中國業者在價格上競爭。台灣晶片設計公司一名高層表示,近年來,中國客戶日益要求其供應商使用中國本地代工廠,以符合北京推動供應鏈本地化的政策,對台灣業者帶來更大壓力。 美中貿易戰與台灣產業轉型契機 在全球供應鏈重組的趨勢下,美中貿易戰提供台灣業者一定程度的喘息空間。由於各國企業希望確保供應鏈安全,並降低對中國製造的依賴,許多國際客戶轉向台灣與其他地區尋找供應商。力積電董事長黃崇仁指出,公司已經看到部分原定發往中國的訂單轉回台灣,預計這一趨勢將持續。 然而,未來的不確定性仍然存在。美國前總統川普表示,若重返白宮,將對所有美國以外生產的半導體徵收最高100%的關稅,這可能影響台灣業者的出口競爭力,並改變全球半導體供應鏈佈局。 台灣業者轉向高階製程與特殊化 面對中國的削價競爭與供應鏈變動,台灣業者已加速轉型。聯電宣布與英特爾合作,開發更先進、更小型化的晶片,以擴展至新領域。力積電則決定減少對中國市場需求較高的顯示器驅動與感測晶片的依賴,轉向開發整合邏輯與DRAM記憶體晶片的3D堆疊製程,以提高運算效能並降低功耗。 此外,台灣晶片設計業者也正尋求多元發展,以應對市場變化。一名台灣晶片設計公司高層表示,自2023年起,他們收到越來越多國際客戶的要求,要求其晶片生產不在中國進行,甚至明確指示不希望產品標註「中國製造」。這表明,國際市場對中國半導體產業的疑慮仍在加深,而這可能為台灣業者提供新的商機。 結語:因應競爭 台灣晶片業務調整勢在必行 在中國大力推進成熟製程的背景下,台灣業者面臨的競爭壓力將持續加劇。然而,美中貿易戰帶來的供應鏈調整,以及國際客戶對「去中國化」生產的需求,為台灣業者帶來轉型契機。台灣半導體產業若能積極發展高階與特殊化製程,並強化供應鏈多元化,或可在全球半導體市場中維持競爭優勢。 川普再提晶片關稅 台美貿易關係面臨新挑戰 美國前總統、目前共和黨總統參選人唐納·川普(Donald Trump)於當地時間13日簽署總統備忘錄,指示美國財政部及相關部會研擬「公平與對等計畫」(Fair and Reciprocal Plan),以糾正其認為長期以來對美國不公平的國際貿易環境。在談及貿易政策時,川普再次點名台灣,批評美國晶片產業因台灣的發展而受到影響,並重申考慮對台灣晶片加徵高額關稅,引發關注。 美研擬對等關稅 強調產業回流 根據《路透社》與《中央社》報導,川普在簽署備忘錄後向媒體表示,美國政府計畫針對汽車、半導體及其他製造業制定更為嚴格的貿易政策,以確保美國企業能夠回流美國設廠,避免依賴進口。他強調:「我們希望這些企業在美國製造產品,如此就不會有關稅問題。」此外,川普重提半導體供應鏈的國際佈局,直指台灣是全球晶片製造的核心地區,美國應該重新掌握該產業的主導權。 事實上,川普自其第一個總統任期以來,就屢次強調希望美國企業回流本土,並在貿易政策上對中國、歐盟等貿易夥伴採取較為強硬的立場。針對半導體產業,他過去便曾多次點名台灣,認為美國過於依賴台灣晶片供應,並指美國企業應該在本土生產,以降低供應鏈風險。 台灣晶片成焦點 關稅威脅再現 川普在1月底時便曾表示,他正在考慮對台灣晶片加徵100%關稅,以促使半導體產業回流美國。當時此番言論已引發台灣政界與產業界關切,認為可能衝擊台美科技合作,並影響全球半導體供應鏈。此次川普再度重提台灣搶走美國生意的說法,使相關議題再度升溫。 根據全球半導體產業數據,台灣的晶圓代工產業占全球市場超過六成,其中台積電(TSMC)更是在高階製程方面擁有無可取代的競爭優勢。儘管美國政府近年來積極推動「晶片法案」(CHIPS Act),吸引台積電、三星及英特爾等企業在美國擴大投資,但技術領先與成本效益仍使台灣維持其在全球半導體供應鏈中的關鍵角色。 台灣政府與政界回應 強調合作非競爭 針對川普再度提及晶片關稅議題,台灣外交部強調,台灣是全球高科技產業鏈的重要一環,也是美國值得信賴的夥伴,而非競爭對手。外交部表示,台灣長期與美國在半導體領域密切合作,不僅支持美國科技產業的發展,也確保全球供應鏈的穩定,將持續與美方溝通,關注政策發展。 此外,台灣在野的藍白兩黨亦對此表達關切,認為政府應積極應對,確保台美貿易關係不受影響。部分立委指出,美國政府應更清楚區分戰略競爭與貿易政策,不應將台灣與其他貿易對手混為一談,以免破壞長期建立的合作基礎。 美國科技政策走向 影響全球供應鏈 除了川普,現任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政府亦持續推動半導體產業回流,並透過《晶片與科學法案》提供補助,以鼓勵美國本土半導體生產。然而,即便有美國政府的資金支持,美國當地的技術人力短缺與生產成本過高仍是回流計畫的主要挑戰。台積電目前在亞利桑那州的建廠計畫雖持續推動,但量產進度與實際成本仍存在諸多變數。 川普若在今年11月的美國總統大選中勝出,其政府對於貿易與科技政策的態度將可能發生重大轉變。若其政府決定進一步對晶片產品加徵關稅,將可能影響台美供應鏈關係,甚至對全球半導體產業帶來深遠影響。台灣作為全球晶片供應鏈的核心國家,未來如何在美中競爭、美國保護主義政策,以及自身產業發展間取得平衡,將成為各界關注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