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透視

截至2020年底 中國大陸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為9.99億人

[本報特約記者 韋明報導] 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近日召開新聞發佈會,現場發佈資料顯示,截至2020年底,全國基本養老、失業、工傷保險參保人數分別為9.99億人、2.17億人、2.68億人;全國社會保障卡持卡人數達到13.35億人。2020年大陸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工作取得積極進展,就業形勢逐季好轉、總體穩定、好於預期,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186萬人。12月份城鎮調查失業率5.2%,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4.24%,均低於預期控制目標。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創新實施28項突破性政策,打出減負、穩崗、擴就業的政策組合拳。重點群體就業扎實推進,職業技能培訓持續加強。社保「免減緩降」政策為企業減負1.54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向608萬戶企業發放失業保險穩崗返還1042億元,支出就業補助和專項獎補資金上千億元。

蔡政府拿台積電晶片換疫苗 宅神:為何不跟臺灣人說實話?

[本報綜合報導]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一周年,對全球造成難以撫平的災難,民進黨政府經濟部長王美花表態,將委請國內各大晶片廠協商,優先生產車用晶片,對於臺灣遲遲無法取得疫苗,衛福部長陳時中則抱怨,有幾個大國囤積大量疫苗,導致取得疫苗速度將比國際社會要慢。但對於王美花與陳時中說法,網路名人朱學恒感歎,能不能拿到疫苗,晶片能不能擴產,為何都不跟臺灣人說實話?朱學恒1月31日在臉書開直播表示,王美花先前興忡忡的大內宣告訴國人,政府找了很多家國內晶圓廠商,可以配合德國跟日本調整車用電子晶片交貨期限。但朱學恒認為,這到底是騙大家不懂產業,還是騙外國人白癡,以為寫封信給經濟部長就甚麼都解決了?台積電聯電各大廠寧可違約,也要替這些外國廠商趕工?也沒疫苗也沒國家認同,廠商白癡還配合經濟部違約嗎?結果還有「相信政府相信黨」的自稱業內人士說沒問題,可以調整產量,旁邊人紛紛打臉說不可能,偏就王美花在死撐,結果呢?他提到,台積電方面回應,「如果能進一步擴大產能,會優先生產車用半導體」。但相關人士表示,台積電表面上回答得很禮貌,但事實上完全拒絕了請求。因為已經沒有了增產的餘地。台積電之所以能採取如此的姿態,無疑是因為擁有強大的實力。

中國大陸首次運用北斗技術 實現集裝箱碼頭自動化

[本報特約記者魏玉坤 王井懷報導]1月17日上午,天津港集裝箱碼頭自動化駕駛示範區內,一排排無人駕駛電動集裝箱卡車有序經過自動加解鎖站,停靠到預定地點,自動化岸橋再從集卡上抓取集裝箱,穩穩落在貨輪上。大陸交通運輸部水運局有關負責人表示,這標誌著中國大陸首次運用北斗技術實現集裝箱碼頭自動化。天津港集團總裁焦廣軍向記者介紹,天津港在率先實現單體集裝箱碼頭全堆場軌道橋自動化升級改造之後,拓展應用北斗衛星定位技術,用時不到1年,實現了對傳統集裝箱碼頭的全流程自動化改造。改造後的集裝箱碼頭整體作業效率提升近20%,單箱能耗下降20%,綜合運營成本下降10%。近年來,大陸交通運輸行業持續擴大北斗系統應用規模。截至目前,大陸有超698萬輛道路營運車輛安裝使用北斗系統,超1300艘公務船舶安裝北斗系統,並在首架運輸航空器上安裝使用北斗系統,實現零突破。以港口作業系統應用為例,天津港集裝箱碼頭有限公司技術工程部經理彭曉光介紹,北斗衛星導航系統24小時的國土覆蓋能力,是保障無人駕駛集裝箱卡車24小時不間斷作業的基礎;對國土區域的高精度定位支援,則是保障無人駕駛集裝箱卡車定位精度的基礎。去年以來,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危機壓力,天津港全面發力建設新基建,運用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自主研發的無人駕駛電動集裝箱卡車在港口實現最大規模應用。在科技賦能下,天津港集裝箱輸送量持續數月保持正增長態勢,去年全年集裝箱輸送量突破1835萬標準箱,同比增長6.1%。「未來,將以協同攻關團隊、院士專家工作站為依託,打造創新聯合體,牢牢掌握核心科技,加快數位化發展,為世界智慧港口建設提供更多可複製、可推廣的有益經驗。」天津港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褚斌說。

湛江調順跨海大橋成功合攏

[本報特約記者 劉穩 顧大煒報導]1月25日上午10時18分,中國大陸首座以中國文化和地方文化為設計理念的橋樑——調順跨海大橋成功合攏,比原計劃提前2個月完成了施工任務,為大橋早日實現通車奠定了基礎。調順跨海大橋位於廣東省湛江市北部,全長9.36公里,跨越湛江灣連接湛江市東、西兩岸。大橋主橋全長591米,主跨296米,為雙塔雙索面斜拉橋,整幅橋面寬37.5米,為雙向6車道,設計時速80公里。據施工單位中鐵大橋局調順跨海大橋專案部專案經理戴軍翔介紹,為減少疫情和專案前期主橋方案變更等因素對工期的影響,專案部對施工方案進行優化,捨棄了「先塔後樑」的施工方案,改成了「塔梁同步」施工方案,不僅搶回了因疫情耽誤的工期,還提前完成了施工任務,確保了大橋順利合攏。調順跨海大橋為廣東省重點工程,建成後將構築起湛江市「北連高速、南通港區、西進城區、東接機場」的對外快速連接通道,從根本上拉開城市骨架,改變市區交通格局,對促進區域開發和城市發展有著積極作用。

台幣恐升破25元?出口產業如臨大敵!

[本報綜合報導]台幣強升,讓出口導向的企業哀鴻遍野,但現在更傳出,新台幣匯率很可能一路升值到25元大關,勢必也讓工具機、機械產業面臨更大壓力,友嘉集團總裁朱志洋表示,台幣過去也曾經站上25元,但中小企業還是活下來了,朱志洋坦言,台幣升值是擋都擋不住,但更重要的是不能在短時間急遽強升,否則企業會承受不了,若是緩步升值、不受美國施壓情況下,企業能慢慢調適,朱志洋認為,儘管大國任性,但台灣企業也展現驚人「韌性」,也提到台灣是出口導向國家,有出口才有生產、有生產才有就業!目前台幣面臨最大困境,是頭號競爭對手韓幣貶值,加上台幣升值,企業壓力不小,但朱志洋也認為,台幣升值並非全然壞事,對於內需、進口也有幫助甚至對企業的海外併購也能帶來優勢!新台幣匯率有沒有可能真的再次站上25元,上銀集團總裁卓永財認為機率恐怕不大,除非經濟出現驚人的爆發性成長,而對於匯率強升,機械公會理事長柯拔希表示,匯率與競爭對手有直接關係,如果競爭國家貶值3%、台幣貶值2%,來回競爭力就差了5%!而貿協董事長黃志芳則說,過去20、30年來,台灣歷經石油危機、台幣強升到金融海嘯危機,都能看出中小企業的強大韌性,儘管主客觀條件台灣趨於弱勢,但相信在充滿韌性與彈性的優勢下,勢必能挺過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