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透視

大陸保存種質資源總量 突破52萬份 位居世界第二

[本報特約記者 邱晨輝報導]在1月12日舉行的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引領糧食產業高品質發展」新聞發佈會上,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萬建民表示,「十三五」時期中國大陸加快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體系建設,建成完善了由1座長期庫、1座複份庫、10座中期庫、43個種質圃、205個原生境保護點以及種質資源資訊中心組成的國家作物種質資源保護體系;成立了農業農村部作物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中心,保存資源總量突破52萬份,位居世界第二。新國家作物種質資源庫將於今年建成使用,可保存150萬份種質資源,將極大提升大陸種質資源保護能力。據萬建民介紹,在種質資源收集方面,中國農科院牽頭組織開展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已全面啟動大陸31個省(區、市)的普查和收集工作,收集各類作物種質資源5.4萬份,其中96%以上為新收集資源,搶救性收集耐水淹玉米等一大批珍貴資源。在種質資源鑒定和挖掘方面,中國農科院逐步實現由全面鑒定向精准鑒定的轉變。在對收集、保存的種質資源進行基本農藝性狀全面鑒定的基礎上,組織開展了對水稻、小麥、玉米等主要農作物3萬餘份種質的精准鑒定,進一步強化了種質資源有效支撐產業發展的物質基礎。在新種質創制方面,中國農科院通過遠緣雜交等途徑,創制了一批關鍵性狀突出、遺傳基礎明確、育種家想用、育種中好用的自主智慧財產權核心育種材料。其中,首次攻克利用冰草屬優異基因改良小麥的國際難題,創制了一批多粒、廣譜抗病性強且產量高的育種新材料。在共用利用方面,中國農科院通過田間展示與年均實物分發共用8萬份次,作物種質資源在解決國家重大需求問題的支撐作用日益顯著。據不完全統計,「十三五」期間,該院支撐或服務國家科技獎15項,支撐培育了一大批重大作物新品種。

從32釐米到4600公里!中國大陸構建全球首個星地量子通信網

[本報特約記者 徐海濤 劉方強]32年前,人類歷史上首次量子通信在實驗室誕生,傳輸了32釐米。而今,中國人將這個距離擴展了1400多萬倍,實現了從地面到太空的多用戶通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1月7日宣佈,中國科研團隊成功實現了跨越4600公里的星地量子金鑰分發,標誌著中國大陸已構建出天地一體化廣域量子通信網雛形。該成果已在英國《自然》雜誌上刊發,《自然》雜誌審稿人評價稱,這是地球上最大、最先進的量子金鑰分發網路,是量子通信「巨大的工程性成就」。量子通信是量子科技三大方向之一,經過20多年努力,大陸在該領域實現了從跟跑到領跑的重大轉變。2016年,大陸成功發射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2017年,建成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幹線「京滬幹線」。「墨子號」牽手「京滬幹線」,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陳宇翱、彭承志等與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王建宇研究組、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及中國有線電視網路有限公司合作,構建了全球首個星地量子通信網。經過兩年多穩定性、安全性測試,實現了跨越4600公里的多用戶量子金鑰分發。據瞭解,整個網路覆蓋大陸四省三市32個節點,包括北京、濟南、合肥和上海4個量子都會區網路,通過兩個衛星地面站與「墨子號」相連,總距離4600公里,目前已接入金融、電力、政務等行業的150多家用戶。基於「不可分割」「不可克隆」等量子特性,量子通信被稱為「原理上無條件安全」的通信方式,在多領域具有應用前景。星地量子通信網的建成,為未來實現覆蓋全球的「量子網」奠定科技基礎,也為相對論、引力波等科學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天地實驗室」

中國天眼 4月1日 正式對全球科學界開放

[本報特約記者 齊健]被譽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將於2021年4月1日正式對全球科學界開放,徵集來自全球科學家的觀測申請。記者從中科院國家天文臺「中國天眼」運行和發展中心瞭解到,自4月1日起,各國科學家可以通過線上方式向國家天文臺提交觀測申請,申請的項目將交由「中國天眼」科學委員會和時間分配委員會進行評審、提出專案遴選建議,並於8月1日起分配觀測時間。據「中國天眼」運行和發展中心常務副主任、總工程師姜鵬介紹,面向全球科學界開放的第一年,預計分配給國外科學家的觀測時間約占10%。按照科學目標和相關戰略規劃,「中國天眼」已確立多個優先和重大項目,其中包括多科學目標漂移掃描巡天、中性氫星系巡天、銀河系偏振巡天、脈衝星測時、快速射電暴觀測等,但觀測申請不限於這些領域。「中國天眼」於2020年1月11日正式開放運行,在中科院國家天文臺主導建設之初,即確立了「中國天眼」將按國際慣例逐步開放的原則,以更好地發揮其科學效能,促進重大科學成果產出,為全人類探索和認識宇宙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