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集錦

「科舉制度在台灣——台灣進士專題展」及「筆墨抒懷·情聚兩岸」兩岸書畫名家交流展同時在台灣逢甲大學舉辦

〔本報特約記者 北聯報導〕12月12日,「科舉制度在台灣——台灣進士專題展」及「筆墨抒懷·情聚兩岸——兩岸書畫名家交流展」開幕式在台灣逢甲大學舉辦,本次展覽由北京市台灣同胞聯誼會、台灣中華文經交流協會和台灣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共同主辦。這是「科舉制度在台灣」專題展和海峽兩岸書畫名家交流展第一次同時在島內展出,也是科舉展在島內巡展的第13站。開幕式上,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所前所長、美術學院前院長林章湖做《解析後現代書畫》專題演講。此次展覽將持續至2022年1月2日。「科舉制度在台灣——台灣進士專題展」是北京市台聯基於台灣會館的特殊歷史地位,傾力打造的文化交流品牌項目。它彙集兩岸專家、學者的研究成果,遍訪兩岸台灣進士遺跡,得到兩岸學者的高度關注。展覽展示了33名台灣文進士題名碑拓片,讓參觀者在觀展時,能夠感受科舉展傳承的深厚文化底蘊,認識台灣進士這個為近代台灣社會、政治、文化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的特殊群體。「筆墨抒懷·情聚兩岸」兩岸書畫名家交流展於2015年至2021年在京台兩地已連續成功舉辦七屆九次,在兩岸的影響力和品牌效應日增,超過150位兩岸書畫名家用精湛的筆墨、獨特的匠心和藝術語言,表達了他們對中華文化的熱愛和追求。此次展覽以水墨、書法為主,是台灣現代水墨與大陸傳統水墨的一次交流和比試,展覽彙聚了兩岸52位、年齡跨越50載的優秀書畫家100幅作品,這是對中華傳統文化共同認知、傳承的體現,進一步增進兩岸同胞的相互瞭解,加深彼此的感情,促進中華文化在兩岸的傳承和弘揚。今年恰逢北京市台聯成立40周年及台灣逢甲大學建校60周年,在逢甲大學同時舉辦台灣進士專題展及兩岸書畫名家交流展,希冀藉以加強兩岸的歷史、文化、藝術交流,促進兩岸文化認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主持人:逢甲大學漢字文化中心主任蕭世瓊 北京市台聯副會長王慧視頻致辭 開幕式上程代勒教授致辭 開幕式現場 林章湖 展覽現場吸引大學生觀看 大學生在科舉制度展覽前合影

冬奧會那些默默奉獻的人!

■ 本報特約記者 石鵬飛 隨著北京冬奧會的臨近,觀眾們的心情也越發澎湃,迫不及待想要一睹奧運健兒們傲人的風采。而在選手們奮力拼搏的同時,還有這樣一群人在幕後,為比賽的順利開展默默奉獻。 磨刀師:冬奧賽道旁的「手藝人」 冰鞋冰刀打磨中 在冬奧會冰上比賽的賽場旁總有一群辛勞的「手藝人」。他們會在運動員比賽、練習後幫運動員打磨、調試冰刀鞋,他們就是國家隊的磨刀師。冰刀鞋是冰上運動的必備器材,根據不同比賽類型可分為花樣冰刀、冰球刀、速滑冰刀,對於專業運動員來說,冰刀打磨技術的高低會直接影響到比賽成績。以短道速滑為例,比賽場地為橢圓形跑道一圈111.12米,近三分之二都是彎道,運動員比賽時會以接近每小時50公里的速度逆時針滑行,為了方便過彎,短道速滑的冰刀設計得又長又薄,對於專業運動員來說,每個人冰鞋的冰刀位置、弧度、彎度都有自己嚴格的參數要求。磨刀師介紹運動員每次滑行後冰刀的各項參數都會有所變化,他們的工作就是幫運動員調試、打磨冰鞋、矯正冰刀的弧度和彎度,冰刀數值的偏差必須小於一根頭髮絲。 從軋鋼工到冬奧製冰師 製冰師劉博強 保障國家冰壺隊訓練的製冰師劉博強,曾是一名在首鋼園工作20多年的軋鋼工。2017年3月,劉博強報名參加集團製冰工作培訓,陌生的製冰工作點燃了這位老鋼鐵工人心中的「火苗」。入行四年,他從在場邊掃雪做起,悄悄觀摩學習,他曾背著打點壺在馬路上苦練數月,第一次「上冰」就驚豔眾人。如今能45秒完成一條賽道打點的他,最大的心願就是參與北京冬奧會。他說「全世界的頂級製冰師不超過20人,裡面沒有咱中國人,我的夢想便是以中國工匠的身份擠進去!」 滑雪醫生戰隊,與時間賽跑 滑雪醫生戰隊 滑雪醫生工作時所有裝備 說到醫生大家都非常熟悉,可穿著滑雪板工作的醫生就不是那麼常見了。付妍來自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是一名急診科醫生,作為中國冬奧滑雪醫療保障夢之隊的一員,也是中國第一代滑雪醫生。北京延慶海陀山國家高山滑雪中心是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賽場主賽道,全長2950米,垂直落差894米,地勢複雜、風向多變,難度名列世界前茅,高山滑雪比賽又是速度最快、救援難度最大的冬奧項目,因此滑雪醫生的配備至關重要。根據國際雪聯規定,賽時如果發生運動員摔傷事故,醫務工作者必須在4分鐘內趕到現場,而他們能依靠的交通工具就是滑雪板。入選冬奧會的滑雪醫生都通過了滑雪技能、專業技術和外語水準層層選拔,對他們來說,滑雪就像走路一樣熟練,這樣才能在極端條件下開展急救,在高山賽道上和時間賽跑。 678道精美菜肴!大廚拿出當家手藝 冬奧會北京特色美食 「民以食為天」,北京冬奧會期間,大廚們將為各國運動員提供充足、食品安全、營養健康具有中國特色的優質餐飲,弘揚中華民族傳統飲食文化。本次冬奧會有1800餘名餐飲保障人員,大廚們充分考慮了不同國家和地區、不同宗教信仰和民族飲食習慣的需求,合理設置中餐、西餐、亞洲餐的比例,每天準備約200道菜供各國運動員食用,以每8天為一個週期進行輪換。同時,由於冬奧正逢新春佳節,大廚們為奧運村的飲食增添了春節文化元素,除了特色食品炸春捲、北京烤鴨,正月十五時還精心準備了元宵等食品。

走出去——我在莫斯科修地鐵!

■ 本報特約記者 李一晨 莫斯科地鐵 莫斯科時間12月7日下午,俄羅斯總統普丁通過視頻連線的方式出席通車儀式,見證了中企在歐洲建設的首個地鐵工程,莫斯科地鐵第三換乘環線西南段的正式開通!俄羅斯總統普丁稱「新環線正式開通運營標誌著莫斯科地鐵的新里程碑!」 順利封頂移交現場 莫斯科地鐵第三換乘環線全長70公里是全球最長地鐵環線,莫斯科地鐵第三換乘環線西南段線路全長5.4公里,包含3個車站9條盾構隧道。這是俄羅斯首次在地鐵施工領域引進中國企業,在4年半的建設中,中國鐵建建設者實現了技術和文化深度融合,帶動中國方案、中國技術、中國設備中國資本,集群式「走出去」,為中俄友誼再添佳話,成為了「一帶一路」倡議與歐亞經濟聯盟對接合作的碩果! 祥雲飄進莫斯科 中國風車站亮相歐洲 莫斯科地鐵擁有近90年歷史。被公認為世界最漂亮的地鐵體系規範,標準嚴謹,上世紀50、60年代,蘇聯專家指導幫助新中國規劃設計第一條地鐵線,如今地鐵修到了昔日「師傅」家門口難度可想而知!中俄設計理念技術標準和管理規範的融合,是團隊初到莫斯科面臨的最大的挑戰,團隊經過對俄羅斯的設計方法和規範標準深入研究上百次方案調整優化,最終破解了地鐵設計、工期統籌規劃和中俄技術標準融合等難題。 上一張 下一張 在米丘林大街地鐵站裡設計項目融入了紅色立柱、團壽紋、祥雲等具有濃郁中國風的吉祥圖案亮相,莫斯科地鐵藝術殿堂成為歐洲首座中國風地鐵站。具有中國元素的地鐵車站矗立於中國駐俄羅斯大使館友誼大街旁,被中俄兩國媒體稱作為「中俄友誼的新地標」,還獲得了俄國最高設計管理機構認可。在建設過程中,他們積極應對中俄兩國技術標準差異,在俄羅斯地鐵施工領域首次應用鋼筋混凝土箱體接收工藝等多項創新技術,得到當地政府和合作方的高度認可,在建設管理、施工技術和盾構設備等領域填補諸多「中俄空白」,編寫首部《中俄雙語地鐵施工專業手冊》,取得2項國家、省部級QC成果申請6項發明專利,創造性地形成一整套具有中俄特色世界水準的地鐵建造技術! 貫穿極寒,閃耀歐洲 莫斯科從每年10月底進入冬季最低氣溫可達零下30℃,為了克服世界上罕見的極寒天氣,順利完成施工任務,中國鐵建自主研發5台直徑6.28米土壓平衡盾構機,土壓平衡盾構機配備可耐-30℃低溫,主驅動液壓泵站變頻器及輔助加熱系統,使設備完全適應俄羅斯極寒施工環境,這標誌著我國自主研製的地下掘進裝備達到國際高端市場施工要求。中國鐵建為其量身定制10餘項「中國方案」,攻克盾構下穿運營中的百年鐵路等多項世界級難題,實現9次安全始發、接收10次穿越重大風險源,創下多項全俄施工紀錄!在中俄關係迎來更高水準、更大發展的新時代高品質共建「一帶一路」! 中俄工作人員合影

「天宮課堂」開課 時隔8年中國太空授課再開講

〔本報特約記者 馬帥莎報導〕據中國載人航太工程辦公室消息,北京時間12月9日15時40分,「天宮課堂」第一課正式開講,時隔8年,中國太空人再次進行太空授課。「太空教師」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在中國空間站為廣大青少年帶來了一場精彩的太空科普課,這是中國空間站首次太空授課活動。在約60分鐘的授課中,神舟十三號飛行乘組太空人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生動介紹展示了空間站工作生活場景,演示了微重力環境下細胞學實驗、人體運動、液體表面張力等神奇現象,並講解了實驗背後的科學原理。授課期間,太空人通過視頻通話形式與地面課堂師生進行了即時互動交流。此次太空授課活動進行了全程現場直播,在中國科技館設地面主課堂,在廣西南寧、四川汶川、香港、澳門分設4個地面分課堂,共1420名中小學生代表參加現場活動。據介紹,此次授課活動由中國載人航太工程辦公室聯合教育部、科技部、中國科協、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共同主辦,中國科技館及載人航太工程相關參研參試單位提供支援。後續,「天宮課堂」將持續開展太空授課活動,積極傳播載人航太知識和文化,持續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航太科普教育。

排面!四面五星紅旗在休士頓同時升起

■ 本報特約記者 李麗君 在休士頓世乒賽女單決賽中王曼昱奪冠男單決賽中樊振東戰勝莫雷加德奪得冠軍!本屆世乒賽上中國乒乓球隊最終以4金的成績收官其中孫穎莎世乒賽獲2金1銀 休士頓賽場同時升起四面五星紅旗 王曼昱贏「新生代」之爭力克孫穎莎女單奪冠北京時間11月30日上午,休士頓世乒賽女單決賽上演了一場「新生代」領軍人物之爭。22歲的4號種子王曼昱和21歲的2號種子孫穎莎大戰六局,以4比2戰勝隊友。兩人雙雙加冕本屆世乒賽「雙冠王」。本屆比賽,中國女隊「五朵金花」表現強勢,除陳幸同不敵王曼昱外,其餘四人包攬4強,助國乒提前實現世乒賽女單14連冠。半決賽中,王曼昱將頭號種子、新科奧運冠軍陳夢斬落拍下,孫穎莎則淘汰了王藝迪。在女雙決賽中,孫穎莎/王曼昱聯手擊敗日本名將伊藤美誠/早田希娜,衛冕女雙冠軍。 王曼昱和孫穎莎大戰 五個小時後,兩人再度登場,在女單決賽中隔網相對。兩人此前在國際賽場上交手11次,勝率相差無多,而在最近一次的重要比賽中,則是王曼昱直落四局獲勝,奪得全運會女單冠軍。本場比賽開場便進入白熱化,首局孫穎莎在6比9落後的情況下奮起直追,以13比11逆轉取得「開門紅」。次局王曼昱拒絕重蹈覆轍,在率先拿到局點的情況下抵禦住對手追擊,以11比7扳平局分。隨後兩人以11比6各勝一局,再度戰平。第五局,王曼昱在錯失三個局點後以11比8再下一城,占得先機。第六局比賽進行得格外激烈。背水一戰的孫穎莎在開局取得4比0領先,但王曼昱馬上還以顏色,追成4平。請求暫停後,孫穎莎逐漸佔據上風,並以10比8拿到局點。但王曼昱沒有放棄,連追兩分。隨後雙方展開「拉鋸戰」,王曼昱共挽回六個局點,最終把握住第二個賽點,以17比15戰勝隊友,首捧世乒賽女單桂冠。孫穎莎則憑藉混雙、女雙兩冠,同樣成就本屆世乒賽「雙冠王」。 王曼昱奪冠 孫穎莎獲勝 樊振東力克瑞典「黑馬」五戰世乒賽終男單加冕在最後進行的男單決賽中,頭號種子樊振東直落四局力克19歲瑞典新星、本屆比賽最大「黑馬」莫雷加德,五戰世乒賽終奪男單冠軍。同時,他也成為世乒賽首位「90後」男單冠軍。24歲的樊振東曾在2017年世乒賽中躋身單打決賽,但最終不敵馬龍居亞,上屆比賽則爆冷不敵梁靖崑無緣8強。此戰休士頓,他表現出上佳狀態,連勝王楚欽、林高遠、梁靖崑三位隊友,再度躋身決賽。世界排名第77位的莫雷加德則在首次世乒賽之旅中一鳴驚人,先後淘汰多位名將。半決賽,面對德國名將波爾,莫雷加德再度上演大翻盤,以4比3險勝,表現出絕佳的心理素質。 樊振東戰勝莫雷加德 繼上屆世乒賽馬龍戰勝法爾克後,本屆世乒賽男單決賽再迎「中瑞大戰」。面對「黑馬」,中國名將的穩定性更勝一籌。在11比6輕鬆拿下首局後,面對對手的搏殺,樊振東穩紮穩打,以11比9、11比7再下兩城。第四局,「小胖」克服了開局3比7落後的不利局面,最終以11比8鎖定勝局。中國男隊連續第九次、歷史上第21次捧起聖·勃萊德杯。 樊振東力克瑞典「黑馬」 收穫滿滿完美收官為中國乒乓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