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集錦

兩岸新聞台 : 王海峰羅慧書畫展靜思堂展覽 「靜思語」最好的祝福躍廳堂

■轉載兩岸時報 / 特派員鄒志中報導 為讓台灣民眾感受「臺南400年」積澱豐厚文化及書畫藝術的力量,盼透過藝術與人文彰顯美化心靈及淑世濟人的精神;慈濟台南靜思堂即日起至2023年9月25日在大廳展出靜思語書畫展,展出台灣畫院院長王海峰、海峰藝術館館長羅慧兩人共60幅作品,師徒兩人透過翰墨創作,讓府城渾厚的文化資產與藝術風華交融,同時結合「靜思語」的書法藝術,相互輝映與交融;近百位藝文界好友、教育工作者、企業家熱情與會共襄盛舉,欣賞王海峰與羅慧師徒再度聯袂,結合藝術與佛教人文的藝文展,為「觀自在」做了最佳的詮釋。據了解,台灣畫院王海峰院長為斐譽國際的藝術家,擅長水墨、西畫、書法等藝術創作,畫風無論寫情、寫意均璀璨出奇;羅慧書法之筆韻、筆觸渾厚圓融,無論行、楷、篆、隸各體,蕴涵氣韻雅致古典。王海峰院長與羅慧師徒兩人曾多次在台南市政府、新營文化中心聯手展出作品,為了此次在慈濟的展出,兩人更增添許多優秀的作品,融入「靜思語」參展,展出60幅的書畫作品;歡迎台灣民眾於每天9-16點蒞臨感受「靜思語」的祝福,讓願意付出的人,即使只是微小的力量,只要可以幫助到別人,就是對自己最好的祝福。國際畫馬大師王海峰擔任臺灣畫院院長、臺灣大學卓越典範研究中心曁跨領域辦公室聯盟首席藝術顧問,其海峰藝術館經常巡迴各地展覽。為迎接2024年臺南府城四百年,這次的前導展,慈濟志工歷經六個月的籌畫,多元的書畫作品,讓靜思堂增添人文風采,成為文化藝術的殿堂。王海峰院長中西畫均擅長,尤以水墨人物、動物畫、簽字筆的速寫,尤其筆下展現的馬,超越古今,被譽為「天馬王子」;而藝術家羅慧,擔任海峰藝術館館長,臺灣畫院秘書長、中華國際女書畫家協會理事。羅慧館長師承王海峰大師,書畫均擅長,尤是隸書《心經》作品更為突出,其水墨蝦畫作系列獨樹一格,兩人珍貴的作品,今都在會場上一一展出。書畫展則以茶會呈現,喝心茶傳心法,靜思茶道深蘊寧靜優雅的藝術境界,更有悲心濟眾的宗教情懷,與策展主題相契合。在〈感恩、尊重、愛〉柔和攝心的樂曲中,二十八位志工身著旗袍,以「茶禮茶」群組奉茶的方式,簡樸素雅清淨莊嚴的身形,豐富的人文關懷與藝術之美結合,茶香人文處處飄香,更彰顯書畫展的用意與目的。展場上除了王院長氣勢磅礡六連屏的駿馬大作〈鴻圖大展〉及〈阿里山雲海〉,更將臺南靜思堂躍於畫作,西畫色彩的線條,加上國畫水墨渲染的技巧,淋漓盡致將靜思堂的美呈現在大家眼前,賓主盡歡、交流熱絡。其中,令人耳目一新的還有羅慧館長多幅恭錄證嚴上人「靜思語」的作品,長軸下方畫上清麗脫俗的蓮花,貼近大眾的佛教藝術,將慈悲與定力融入畫中。令觀展者不只是欣賞藝術,畫作上的智慧法語,撫慰人心指引方向,提醒大家,時時關照自己的內心。台南市政府副秘書長王楊智代表台南市長黃偉哲前來送上祝福。王楊智特別詮釋「觀自在」的意義,就如「觀世音菩薩」聞聲救苦,觀世、觀自、也觀人,也如「證嚴上人」所教導,要有能力愛人如己,對己、對他人都要付出適度的愛心與關懷。王楊智副秘書長更藉此機會,感恩慈濟志工們不遺餘力、對台南市政府各項的市政的推動與配合,例如新冠疫情、登革熱等等,將大愛與慈悲帶進社區。主辦單位表示,工商發達、科技發展,需要融合藝文才更能溫暖人心。感恩王院長及羅館長將佛法及上人的靜思語融入書畫展,期盼人心淨化,社會祥和,人與人之間無災無難。為了此次開展典禮,王海峰院長與羅慧師徒兩人,共同創作一幅長達760公分的畫作,以24幅蓮花及靜思語完成。王院長氣韻靈動的蓮花,與羅慧館長方勁古樸的書法,每一筆每一畫,一氣呵成的畫作,攝受人心,備受與會者肯定與矚目。由於此次展出因緣,羅慧館長將靜思語融入作品,羅慧館長指出:「誠如上人的靜思語,要做一個被需要的人,能對社會奉獻才能,就是一個最幸福的人。」這也是羅慧老師對「幸福」的定義。王海峰院長由衷感恩慈濟提供場所及人力,讓展出能夠感動人心,他們師徒倆也將這幅760公分的畫作提供給慈濟永久珍藏。主辦單位表示,王海峰、羅慧「觀自在」書畫展,即日起至2023年9月25日在臺南靜思堂一樓大廳盛大展出,展覽時間為上午九點至下午四點。邀請台灣藝文愛好者前來體會,讓大師級的書畫融合佛教的人文關懷與藝術美學,讓「觀自在」的開朗與智慧,沉浸感受不一樣的心靈饗宴。

閩台悠悠歌仔戲:曲同調 語同音

〔本報特約記者 張金川報導〕「早年台灣歌仔戲萌芽時期所演唱的曲調,都是由福建流傳過來的錦歌發展而成的。」台灣宜蘭人陳建銘在他撰寫的《錦歌過海成歌仔》一文中這樣描述。據載,錦歌是流傳於漳州及周邊地區的民間藝術。300多年前,大量漳州人隨軍入台,帶去了家鄉的錦歌、車鼓弄等,為解思鄉之情,逐漸將其搬上舞台,在清末民初的宜蘭演變為台灣歌仔戲。記者近日走進福建省漳州市歌仔戲(薌劇)傳承保護中心的排練大廳,看到不少戲迷正參加暑期「歌仔戲(薌劇)、錦歌愛好者」傳習班公益培訓活動。 7月25日,在漳州市歌仔戲(薌劇)傳承保護中心排練大廳,不少戲迷正在參加暑期「歌仔戲(薌劇)、錦歌愛好者」傳習班公益培訓活動。20世紀20年代,台灣歌仔戲班渡海回閩,歌仔戲因此回傳漳州。抗日戰爭時期,歌仔戲被迫停演。為避免這項傳統藝術就此消亡,漳州人邵江海等老藝人將其發展為閩南改良戲,重新在漳州唱響。後因發源於薌江流域,該劇種被稱為「薌劇」。在漳州市歌仔戲(薌劇)傳承保護中心副主任鄭婭玲手中,一張印有「大陸歌仔戲回娘家」字樣、在台北火車站六樓演藝廳演出的宣傳單,已珍藏近30年。「我們唱的錦歌,就是台灣鄉親唱的歌仔戲。」鄭婭玲說,1995年,漳州市薌劇團一行近70人受台灣業者之邀,帶著《呂蒙正》《呂洞賓與白牡丹》等八台好戲赴台。「許多台灣觀眾彙集到宜蘭的文化中心廣場」,鄭婭玲對赴台演出記憶猶新。其間,兩岸歌仔戲界進行了多種形式的交流比較,最引人注目的是漳州薌劇團與台灣蘭陽歌劇團連袂演出的邵江海力作《謝啟娶妻》。 1995年5月,台灣藝人白冰冰(右三)在台灣中華電視台演播廳主持漳州歌仔戲團赴台演出的宣傳活動時與鄭婭玲(左四)一行合影。為什麼歌仔戲起源宜蘭而非台灣的其他地區?宜蘭縣誌記載,該縣98%人口是以福建漳州漳浦為主移民族群,漳州人的「吃飯配魯(鹵)蛋」「死鴨硬嘴脾」「娶某做大舅」等上口腔(閩南語),是漳州與宜蘭民間通用的口頭語。因此,台灣文藝界認為:宜蘭是台灣歌仔戲的誕生地,其開基祖、著名歌仔戲藝人「歌仔助」祖籍就在漳州漳浦,其唱腔道白,無一不是地道的漳州錦歌調。從漳州錦歌到台灣歌仔戲,再到閩南改良戲和薌劇,鑼鼓同聲,弦管同調,語言同音。許多台灣歌仔戲演員到漳州尋根,想再次學習扎實的唱腔基本功,而大陸的薌劇團也紛紛在燈光、舞美、服裝、造型、樂器上改良提升,以符合當下審美。 5月12日,漳州市歌仔戲(薌劇)傳承保護中心青年演員在漳州古城公益演出。如今,在保護傳承好傳統劇碼的同時,以新版《保嬰記》為代表的原創歌仔戲紛紛登上舞台。「新版《保嬰記》以『愛』貫穿全劇,是發生在古代閩南鄉間眾人互助保嬰的傳奇故事。」鄭婭玲說,她們還編排現代戲《谷文昌》《華僑女英雄李林》等,拓展薌劇的時代內涵。在漳州,閩南師範大學的台灣教師李姿瑩,同樣在為學校的歌仔戲社團編創新戲。近期,她結合漳州本地特色創作了《九龍江與水仙花》,接下來還將創作以台灣霧峰林家為主題、具有兩岸元素的歌仔戲。「未來我們會更好地帶領高校學子進行戲劇創作,同時很希望台灣演員到大陸來交流,或者大陸演員到台灣去演出,」李姿瑩說,「藝術創作的生命力要在交流中迸發。」

中國國民黨前代理主席林政則一行到訪杭州臨安

〔本報特約記者 張堃報導〕日前,中國國民黨前代理主席林政則一行5人來杭州臨安參觀交流,先後考察瞭解臨安天目山景區、錢王文化等。天目山地質古老、植被完整,是浙江省唯一加入國際生物圈保護區網路的自然保護區。參訪團沿著山間小道邊走邊看,感受著清新的空氣,並詳細瞭解天目山景區的人文歷史故事以及近年來的管理運營、環境保護等情況,身臨其境感受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參訪團成員紛紛表示,臨安的森林資源豐富、周邊風景優美,是一個非常適合居住的休養之地。在錢王陵,參訪團瞭解到吳越國王陵是十國時期陵墓的重要代表,反映五代十國時期東南地區的經濟發展水準、政治制度、文化思想和社會風貌。在聽到錢王「三拓杭城」「保境安民」「納土歸宋」等事蹟後,中國國民黨前代理主席林政則被錢王的豐功偉績深深感動,在其墓碑前深鞠三躬,表達了內心的敬佩之情。參訪結束後,林政則一行對天目山優美的風景讚不絕口,對錢王生平的光輝事蹟深表敬佩,希望今後兩地能進一步加大交流合作、溝通聯繫,有效促進兩岸和平發展。

兩岸街採丨趣談東坡

#跟著詩詞走江蘇#【兩岸街採丨趣談東坡[開學季]】提起東坡,你的第一印象是什麼?如果有機會,你最想問蘇東坡什麼問題?你最喜歡他的哪句詩詞?你知道他走過江蘇哪些地方?我們隨機採訪了江蘇、台灣多位青年,聽聽大家心目中的蘇東坡,答案或許讓你意想不到!http://www.newstw.org/wp-content/uploads/2023/09/兩岸街採丨趣談東坡-1.mp4

杭州第十九屆亞運會火炬正式交付

〔本報特約記者 竇皓 陶相安報導〕9月4日,杭州第十九屆亞運會火炬在浙江寧波交付。2000多把火炬將裝車運往全省11個地市。9月8日,杭州亞運會火炬傳遞將正式啟動,於9月8日至20日在全省11地市依次傳遞。杭州亞運會火炬是亞運會的重要象徵物之一。火炬名為「薪火」,設計理念源自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良渚文化,以其莊重大氣、意蘊深遠的造型,通過火炬手們的手手相傳,向世界展現中國設計的獨特創意、中國製造的硬核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