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集錦

〔各地風情〕

新疆:建設將淖鐵路打通「疆煤外運」新通道〔本報綜合報導〕目前,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昌吉回族自治州和哈密市的將淖鐵路專案建設已完成98%以上,預計將於9月19日正式通車。將淖鐵路於2021年4月開工建設,全長約432公里,設計時速120公里,東起哈密市紅淖鐵路,西至昌吉州烏將鐵路,與蘭新線和臨哈線等國家鐵路網幹線相連。該專案建成通車後,將構築起「疆煤外運」新通道,全面提升新疆對外運輸通道能力,增強鐵路運輸的機動靈活性。王鵬攝雲南劍川:非遺傳承惠民生 〔本報綜合報導〕8月31日,木雕藝人在進行木雕創作。近年來,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劍川縣基於當地劍川木雕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力發展木雕產業,通過進行木雕技藝培訓、建設木雕藝術小鎮、舉辦木雕文化節等多種形式,擦亮劍川木雕名片,帶動就業,富民增收。梁志強攝江蘇鹽城:托養服務助力殘疾人就業 〔本報綜合報導〕8月30日,在鹽城市殘疾人托養中心作訓室,老師指導學員進行繪畫訓練。江蘇省鹽城市殘疾人托養中心於2019年啟用,為全市16至59周歲的各類殘疾人士提供輔助性就業、醫療護理等綜合性托養服務,現有托養學員92人。啟用初期,托養中心即引入一家公司的氖燈加工項目,在托養中心設立集中安排殘疾人就業的託管車間。據瞭解,截至目前,已有50餘名學員通過培訓實現了正式就業。蔚可任攝

兩岸情「聲聲不息」創未來青春同心

〔本報特約記者 鄧婕報導〕8月27日,第十五屆兩岸大學校園歌手邀請賽在廈門鼓浪嶼開賽。十名兩岸青年歌手站在總決賽舞台上,唱響兩岸一家親的青春樂章。本屆邀請賽由中華全國學生聯合會、台灣中華青年交流協會主辦,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廈門市人民政府支持,福建省學生聯合會、廈門市學生聯合會承辦。兩岸大學校園歌手邀請賽創辦於2005年,現已發展成為兩岸青少年交往交流的重要品牌專案。在團中央、團省委的指導下,廈門團市委不斷拓展賽事的廣度、深度,為兩岸青年相識相知、增進友誼搭建廣闊平台,帶動更多學子同心同向、同力同行。本屆歌手賽吸引了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台灣大學、台灣政治大學等51所兩岸知名高校的選手參賽,歷經多輪比拼,十名選手脫穎而出。他們當中有唱作俱佳的音樂達人,有獲獎無數的校園天籟之音,也有獨具一格的音樂界「萌新」,共同演繹了一場不同凡響的視聽盛宴。經過兩岸專業評委的綜合評判,來自福州大學的賴晶晶獲得金獎,台灣樹德科技大學的蔡德妮獲得銀獎,清華大學的王永強獲得銅獎。兩岸選手的精彩表現,獲得本次大賽評委的點贊認可。評委戈非表示:「兩岸選手的表現都非常棒,呈現了一個風格各異、多元融合的音樂舞台。」評委孫清吉說:「我非常高興看到兩岸年輕人有這麼高的音樂水準,希望通過這樣的交流,從中誕生一批樂壇新人,實現他們的音樂夢想。」音樂架起兩岸青年友誼的橋樑,南開大學的鬍子貝與陳昱蓁抱有同樣的想法。鬍子貝說:「比賽設置團體賽環節,大陸選手和台灣地區選手一起組隊,共同選曲、確定主題、設計表演,逐漸增進瞭解結交成朋友。」今年,主辦方特意準備了豐富多樣的活動,讓選手們感受廈門日新月異的城市發展和創新創業的熱烈氛圍。

心安之處即是家——這30個「京」彩瞬間值得回顧!

■京奇隊長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u4mCZ_KxBU近年來,大陸出台不少惠台政策,越來越多的台灣同胞選擇來到大陸追夢、築夢、圓夢。他們的故事和經歷,也為更多台胞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8月1日至30日,光明網聯合北京市台辦融媒體中心推出「心安之處即是家」系列短影片,內容聚焦30位生活在大陸的台灣同胞,通過鮮活的人物、真實的經歷、生動的表達,記錄台胞融入大陸、紮根大陸的印記,全景呈現大陸台胞的工作生活故事,展現兩岸同胞血脈相連的真情實感。該專題片在境內外平台發布後,引起了廣泛關注,收穫了諸多熱心網友的建言和讚譽,今天我們把30位台胞在拍攝過程中留下的難忘瞬間匯總在一個短影片裡,以饗讀者。心安之處即是家,期盼更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鬥的台灣同胞,都能在大陸火熱的實踐中綻放絢麗之花!

林書任:紮根四川涼山的臺灣青年,帶村民脫貧致富

■京彩台灣 http://www.newstw.org/wp-content/uploads/2023/08/videoplayback-1-1-1.mp4我是在四川大涼山種橄欖樹的北大博士林書任,我來自寶島臺灣,我身上有三個標籤:第一個是“台青”,現在台青是兩岸交流的一個生力軍;然後另外一個就是“北大博士”,一般人想像北大博士畢業之後,應該是去科研院所或者高校,要不然就是去企業做一些比較研發的工作,我跟他們的選擇不太一樣,我是到四川大涼山去搞農業;所以我的另外一個標籤就是“鄉青”,青是青年的青,是指紮根於大陸鄉村工作的青年。比較機緣巧合的是,我父親在我去念北大博士之前,先到了四川大涼山去投入橄欖油產業,就是去當地種橄欖樹,然後去生產橄欖油。因為我們知道涼山過去出現在公眾的視野,都是因為它的極端的貧困問題,所以我們國家也在2013年開始提出精准扶貧。這也讓我意識到,其實我們在當地通過發展產業,帶給當地村民可持續的收入,能夠幫助他們更好地去生活。去通過自己的勞動,去證明自己的社會價值,我覺得這是一件挺有意義的事情。他們的收入大概可以比過去高三倍以上,戶均大概能夠到萬元左右。這樣的收益不僅僅能夠讓他們在家鄉過更好的生活,甚至還有富餘的錢能夠支援他的子女。等於相對來說,他們的老人其實活得更有尊嚴。我覺得我現在在做的,比較像是為當地的小朋友帶來希望。我觀察到,就像在涼山這樣的地方,未來如果要實現一個綠色的可持續的發展,比較適合的方向有兩個:一個就是像我們在當地做的這種現代化農業,還有一個就是做旅遊觀光。做這兩個產業勢必需要具備(人才),所用的人才是需要具備一定的外語能力。所以我們在照顧了老人的收益之後,我們也需要為當地的人才培養去做一些努力或者做一些嘗試。一個意義在於是說,他們能夠具備一定的外語能力,或者是一定的素質教育的技能,將來能夠留在當地,然後繼續推進這個產業的發展。然後另外一個就是,他們能夠以後走出大山走向世界,他具備一個很好的能力。所以我們為當地小朋友帶來希望主要是著眼在這兩個部分。就是在這個項目上,能夠看到他們臉上的笑容,我們就覺得好像自己做這個事業還是挺溫暖的,還是挺好,好像還是有成果的。臺灣在鄉建鄉創方面起步比較早,所以我覺得很適合把這樣的經驗帶到大陸。這既是一個能夠實現自我價值的很好的機會,同時又能夠助力我們祖國大陸的一個鄉村振興,所以對於小我跟大我來說,都是一件我覺得有意義的事情。心安之處即是家,希望涼山人民過得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