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集錦

2023「新疆是個好地方」對口援疆19省市非遺展舉辦

〔本報特約記者 閆伊喬報導〕8月23日至27日,2023「新疆是個好地方」對口援疆19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在新疆阿克蘇地區舉辦。本次非遺展以「文化的瑰寶 人民的非遺」為主題,吸引了來自19個援疆省市、新疆14個地州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383位非遺傳承人和330項獨具特色的非遺代表性專案齊聚阿克蘇,通過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非遺活動,搭建成果展示、展演交流、互動體驗的非遺宣傳推廣平臺。共同探討非遺保護傳承路徑、交流非遺文創開發,為推動非遺援疆、文化潤疆發揮積極作用。現場開闢非遺集市,設置食、閱、玩、樂多塊區域以及直播間,以「非遺+展演」「非遺+文創」「非遺+旅遊」「非遺+科技」等跨界融合為主要展示內容,並舉辦「樂舞非遺」「指尖非遺」「夜韻非遺」「繪夢非遺」等非遺活動。此外,阿克蘇老街以「流光溢彩 非遺夜韻」為主題打造夜遊場景,融入非遺美食、國潮快閃、非遺表演等。阿克蘇地區三館同步舉辦非遺展覽,聯合天籟加依景區、刀郎部落景區共同推出非遺民俗主題旅遊線路。據悉,19省市對口援疆非遺展已經連續舉辦三屆,本屆是第一次在烏魯木齊市之外的地區舉辦,主會場設在新疆理工學院。

〔各地風情〕

貴州岑鞏:制種水稻收割忙8月28日,農機手駕駛收割機在貴州省岑鞏縣天星鄉東興村收割制種水稻。初秋時節,貴州省岑鞏縣水稻制種迎來收穫季,制種農戶和加工企業搶抓晴好天氣進行收割、裝運、烘烤,確保水稻種子顆粒歸倉。胡國鑫攝青海囊謙:白扎鹽場美如畫 白扎鹽場是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囊謙地區最為古老的鹽場之一。白扎鹽場至今仍保留著原始的采鹽方式,每年主要在春秋兩季產鹽,產出的鹽分為白鹽和紅鹽兩種。楊僧宇攝天津靜海:加快積水農田排澇 位於東淀蓄滯洪區大清河以南部分的天津市靜海區台頭鎮、王口鎮積水嚴重。連日來,天津市水務部門在大清河沿線,調集一批大型抽水泵、移動發電機、挖掘機等工程設備,24小時持續排除農田積水,為後續農民開展田間管理、補種補救創造條件。趙子碩攝浙江寧波:建築垃圾「變廢為寶」 近年來,浙江省寧波市為切實解決建築垃圾消納處置難題,積極探索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全力推進吃渣利廢,運用渣土和廢棄混泥土等燒結製作空心磚、水泥磚、複合保溫砌塊、燒結牆板等。胡學軍攝湖北宜昌:「鎖」懸崖 保平安 G348三峽公路地處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峽畔,是獨具三峽特色的旅遊廊道,沿線有三峽樞紐工程、三峽人家等重要景區。該市交通部門在國道沿線對有安全隱患的懸崖峭壁進行治理,在懸崖上佈設防護網,防止因岩石風化、暴雨、大風造成山石掉落,確保行人和車輛的安全。鄭家裕攝山東萊西:葫蘆方寸間 演繹大世界 山東青島萊西是中國葫蘆藝術的重要發源地,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萊西葫蘆藝術主要分為雕刻葫蘆、烙畫葫蘆、彩繪葫蘆三種工藝,圖案以山水、花鳥、人物和書法為主,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和較高的觀賞收藏價值。今年75歲的葫蘆雕刻非遺傳承人周強一在傳承中求創新,方寸之間演繹著大千世界,並多次開展非遺傳承進校園活動,義務傳授非遺技藝,受到年輕人的追捧,古老技藝煥發出勃勃生機。張進剛攝

安徽:新合肥西站配套路網建設忙

■張敏 新合肥西站是合肥鐵路樞紐三大客站之一,設計規模為8台18線,建成後將成為長三角區域重要的交通樞紐。8月26日,新合肥西站周邊配套路網建設現場,施工人員正在加緊施工。新合肥西站作為國家「八縱八橫」高速鐵路網京港(台)通道的重要客站、合肥鐵路樞紐第二大客運站,是合安、合新高鐵的起點站,合蚌、合福、商合杭高鐵的中間站,項目位於清溪路與潛山路交口西南角,總建築面積約24 萬平方米,主要由站房、站場和東、西廣場組成。新合肥西站站房建築面積約8萬平方米,分為地下三層和地上三層,車站規模為8台18線。東廣場是新合肥西站的重要門戶和城市客廳,彙聚地鐵軌道3號線、10號線、S1線。新合肥西站以「大湖雲帆、科技方舟」為主題構思,專案實施將進一步奠定合肥國家級鐵路樞紐的重要地位。同時,項目還配套建設合肥西環貨車外繞線、合九聯絡線、合肥南至肥西聯絡線及合肥動車運用所等工程,專案總投資334億元人民幣。項目建成後將有效擴大合肥對皖南、皖北、皖西的區域影響力,增強合肥與這三大區域的經濟要素流動。

海外及兩岸華文媒體甘肅「高原行」采風活動圓滿舉辦

〔本報特約記者 張堃報導〕8月22日至25日,海外及兩岸華文媒體甘肅「高原行」采風活動精彩啟程,來自兩岸及法國、加拿大、日本、菲律賓、捷克、馬來西亞、奈及利亞、斐濟等國家的逾20位華文媒體代表齊聚蘭州,走進臨夏回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等地,從文化、生態、宗教、民生等多方面參觀考察,共探歷史文化悠久的西北城市,讓更多的人們認識甘肅、瞭解甘肅。在蘭州,華人媒體代表們參觀了讀者出版集團博物館,瞭解集團發展歷程、出版發行、《讀者》雜誌的演變等情況,品味到了「中國人的心靈讀本」。探訪甘肅省博物館時,感受古絲綢之路的歷史和文明,瞭解甘肅彩陶文化的發展,體會到佛教藝術的莊嚴與宏偉。走進被譽為「世界藏學府」的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之一——拉卜楞寺,一眼望去,那金色的廟頂,紅白交相輝映的院牆,牆壁上特有的藏區圖騰,路上不斷踱步的喇嘛,無論是來自各地虔誠的信徒或是探索者,都沉醉其中,享受此刻的平靜。在寺院的周邊建有一條世界上最長的轉經筒,總長超過3公里,順時針轉一圈大概要走1小時,信徒和遊客們日復一日的波動著轉經筒,或虔誠的誦經,或默默的感受這濃厚的佛教文化。據瞭解,寺內還擁有全蒙藏地區建制最為健全的六大學院經堂,僧侶們在學經的同時,還會學習天文曆算、醫藥、英語等知識,打破了一些人所認為「打壓宗教」的偏見。在中國唯一一座脊椎古哺乳動物化石博物館——和政古動物博物館,嘉賓們在這座被譽為「世界的和政,古動物的伊甸園」裡,看到了六項世界之最化石: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和政羊、世界上最大的鬣狗——巨鬣狗、世界上最豐富的鏟齒象化石、世界上最大的三趾馬動物群化石產地、世界上最大的真馬——埃氏馬、世界上最早的第四紀披毛犀,這些生命經過了歲月侵蝕,它們是歷史的見證者,是人類文明的珍寶。在深入藏區入戶參觀考察時,代表們感受到藏區百姓的生活品質大幅提升,大街小巷乾淨整潔,百姓們利用獨特的飲食文化和優渥的環境做起了民宿、咖啡館、特色餐廳等多種經營場所,帶動了旅遊業的同時也增加了營收。採訪中,尕秀村村長提到,政府在提供補貼的同時還修建了安置房,讓牧民們冬天也能坐在屋子裡開暖氣、看電視,「現在有寬寬的公路,到城裡辦事太方便了,這是以前都不敢想的事情!」說到村子裡近幾年的變化,村長的情緒也跟著激動起來。幾天的行程,讓媒體代表們不禁讚歎著甘南地區的高速發展,深刻體會著民族文化展新貌。海外及兩岸華文媒體「走進高原」活動始於2011年,由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組織發起,彙聚五大洲華文媒體代表於高原之地訪問,進入西藏自治區、四川,甘肅、雲南、青海的涉藏州縣,通過多語言、多頻道的廣泛報導,讓世界各地的人們瞭解地域遼闊、自然資源豐富的甘肅。

「大美中國」數字藝術文化工程啟動儀式在京舉行 兩岸合作講好中國故事

「大美中國」數字藝術文化工程啟動儀式暨《中國版圖》數字版權作品發佈會現場 〔本報綜合報導〕8月26日下午,由兩岸臺胞民間交流促進會指導,《海峽兩岸》雜誌社主辦的海峽兩岸共創「大美中國」數字藝術文化工程啟動儀式暨《中國版圖》數字版權作品發佈會在北京臺灣會館舉行。這是海峽兩岸數字業界首次攜手合作,本次活動緊扣「大美中國」內核,運用前沿數字技術,圍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改革開放巨大成就等主題,共創最新科技數字版權作品,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全國台聯黨組成員、副會長鄭平,兩岸臺胞民間交流促進會秘書長潘新洋,華夏經緯網總經理林瑤,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二級巡視員郭兆祥,北京市台聯二級巡視員許俊章,上海交通大學規劃研究院副院長鮑達芃,以及中華海峽兩岸民間交流團體促進協會會長、《海峽兩岸》雜誌發行人兼社長吳一昌,《海峽兩岸》雜誌總編輯馮涵瑛,杭州風啟天承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董事長台青劉楚玥、總經理台青劉燕萍等領導和嘉賓出席。發布會由兩岸和平志願者聯盟執行主席沈一葉主持,來自海峽兩岸近百位數字業界藝術家、企業家代表參加了啟動儀式和發布會。 《海峽兩岸》雜誌發行人兼社長吳一昌致辭 作為此次活動的發起方、組織者,《海峽兩岸》雜誌發行人兼社長吳一昌在感謝詞中動情地說,剛剛參加完海外及兩岸華文媒體「高原行」采風活動,從蘭州趕來北京,雖風塵僕僕,但內心十分高興,能在這裡再次見到許多老朋友,雖說民進黨當局人為阻隔和三年疫情,但終究阻不了、隔不斷我們兩岸同胞息息相通的心。吳一昌說,雜誌創刊已經好幾年了,以發行人、社長的身份來參加在大陸舉辦的這麼重要的活動還屬首次。創辦《海峽兩岸》雜誌的初衷就是讓臺灣同胞多多瞭解大陸。企盼在有生之年實實在在地為推動兩岸和平做些有益的事。 兩岸台胞民間交流促進會秘書長潘新洋致辭 兩岸臺胞民間交流促進會秘書長潘新洋表示,當前,在國內國際兩個大局都發生深刻複雜變化的時代背景下,推進祖國完全統一面臨著新的形勢。他強調,遏制「台獨」分裂活動,推進祖國統一進程,需要兩岸同胞加強交流、增進共識,才能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實現融合發展。此次海峽兩岸雜誌社發起並組織的兩岸數字領域精英共創「大美中國」數字藝術文化工程活動,是兩岸同胞加強交流合作的新舉措,也是兩岸同胞共同講好中國故事的新探索。 全國台聯副會長鄭平致辭 全國台聯對此項工程給予高度關注。全國台聯黨組成員、副會長鄭平表示,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運用當今最新科技成果——數字版權藝創作品,再現中華五千年優秀傳統文化和新時代中國發生的巨大變化和重要成就,進一步向世界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不失為當下兩岸中國人共同推動中華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的一個重要舉措。 啟動儀式 戰略合作夥伴授牌儀式 啟動儀式上,工程組委會秘書長、融和之美(杭州)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董事長郭麟從定位、主旨、內容、傳播方式、路徑、價值等方面介紹了「大美中國」數字藝術文化工程的整體情況;安徽省文化產權交易所國版優藏代表卓美玉介紹了國家版權登記、國版優藏平臺以及參與並支持「大美中國」數字版權線上傳播情況;從事全國旅遊一卡通技術研發的北京中創智信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亓文華介紹了參與並支持「大美中國」工程賦能的相關情況;鮑達芃、黃瑩等分別代表主創團隊和創作人員作了主旨發言,最後還舉行了授牌儀式。據悉,此項工程將以主題系列為軸心,持續展開,如《中華姓氏》《中華民族服飾》《中國非遺》《中國戲曲》《祖國河山》《名勝景點》《中國航太》《中國高鐵》《「一帶一路」》《中國製造》等,每個主題獨立成組。由兩岸數字藝術家團隊共同完成創作。數字作品成品後,即在國家版權中心申請「版權登記」,升級為「版權類數學藏品」。所有主題數字版權作品採取線上發行,由安徽省文化產權交易所國版優藏平臺發行和寄售。最終,全都在「大美中國元宇宙」網站上向世界展現。期間,將不定期、不間斷地舉辦各類延伸活動,並決定從2024年開始,每年舉辦一場「海峽兩岸數字藝術世界高峰圓桌會議」,從而更好地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