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集錦

陳文成:通過體育交流讓兩岸民心走得更親更近

■京彩台灣 http://www.newstw.org/wp-content/uploads/2023/08/陳文成-1.mp4我叫陳文成,來自臺灣彰化,目前是北京大學體育教研部的教師。我從本科就開始學體育教育,然後一路以來也就是喜歡運動,包含跑馬拉松、騎自行車、游泳等等。我在2012年的時候,我在北京體育大學,應該是第一個臺灣的學生,在團委成立一個魔天球社團,這個魔天球是從島內引進過來的,它是結合羽毛球網球跟棒球的一個運動項目,它最大的特點就是不怕風的影響,而且它甩出去的時候,可以產生一些變化,所以大家看了會很有觀賞性。然後我覺得像這樣的運動,非常適合推廣到現在我們的這種戶外休閒運動當中。一般理解體育就是身體鍛煉,但就我理解它還有最重要的是強健身心,另外還有一個體育非常重要的是一個強社交的作用,它可以讓大家同樣在一場比賽當中,你沒有你的這種身上包袱,所謂身份地位,我們可以一起踢場球打場比賽這樣的方式,去更好地融入彼此。當然對於我又是一個臺灣同胞,我覺得兩岸有很多體育方面可以借鑒的一些經驗。在2019年的時候,我就成立了一個(6月成立)臺灣青年體育教育文化交流發展協會,我希望通過這樣一個載體,我們不只是讓更多的青少年或者是各個年齡層,可以通過體育的方式來到大陸交流之外,我們也可以為我們國家在發展體育強國建設當中,也有臺胞的身影在貢獻我們的力量。今年的時候,我們有一個兩岸青年體育大聯盟的項目已經啟動了,然後當時我們就做了一個,現在北京在弘揚中華根脈,我們就讓很多在大陸的臺灣學生,去感受一下老北京的胡同,還有騎行故宮。所以他們都會覺得說,這是一生當中非常美好的回憶,因為從來沒有過。他們也會覺得說,我在北京,除了工作或學習之外我還有一些更好的愛好,而且能更好地融入,然後我愛上北京這座城市。北京她本身是一個包容性非常大的城市,然後在整個北京現在體育氛圍非常好。所以我想這個部分,我會結合我現在在北大的本職工作,希望能帶到不止是北京、我希望帶動到兩岸去,我們能做一些有品牌的這些民間交流的比賽,我感覺這個社會就需要有這種正能量,所以體育是非常好的一種形式。心安之處即是家,希望未來兩岸的體育交流更加地熱絡,在兩岸青年體育大聯盟的事業上,讓兩岸的民心走得更親更近。

李浩雲:用運動康復的方式,幫助更多人遠離傷痛

■京彩台灣 http://www.newstw.org/wp-content/uploads/2023/08/videoplayback-1-3.mp4我叫李浩雲,我今年28歲,我是在2018年的時候從臺灣來到北京這邊讀書的,我是就讀北京體育大學研究生,我主要專攻于運動康復這一塊,我在2021年的時候畢業是做運動康復產業這一塊。運動康復這一塊像我們以前受傷的時候,第一件事我們先去醫院,可能醫生跟你說沒什麼事情回家去養著了,讓你能夠日常的正常生活就沒問題。運動康復師我們這一塊就會針對你之後要去做的一個運動,去做一個量身定制的治療方案。脊椎側彎,目前在國內是一個蠻多青少年會有的問題。像平常學生的時候背包有可能是單肩背的,現在課業那麼重,所以說書特別得多、特別得重,所以有可能身體就歪了一側。或者說像現在有些學生喜歡翹腳,這種其實對他自己的生長發育並不是很好。如果說你真的有脊椎側彎的話,這個時候你可以去找我們這種專業人士去做一些專業上面的治療。我平時喜歡的運動有打籃球、飛盤跟潛水,最近玩的是飛盤比較多。北京這邊很多的這種跑步的俱樂部、飛盤俱樂部也很多,或是籃球的俱樂部也非常多,所以我本身也愛運動,我既然可以接觸到這麼多的一些運動俱樂部,甚至說那麼多的一個運動項目的話,其實對我這個產業行業的發展其實是還不錯的。之前是去重慶有一個兩岸之間交流的體育活動,我是以籃球員身份去的。跟本地的一些重慶的青年,然後進行一些籃球甚至羽毛球這些交流,讓我們去了解到重慶當地的一些文化。在兩年前有一次無錫的籃球交流賽,邀請了全國的一些臺灣青年,到無錫那邊進行了三天的這種籃球比賽,來增進一些我們對當地的一些文化更加地了解、一種籃球的交流方式。我自己未來規劃是想要去經營自己的一個康復工作室。因為本身有能力,自己身邊的運動朋友也比較多,所以說我想要有自己的工作室,可以幫助自己身邊的一些朋友。也可以借著自己本身愛運動這項特質,可以成為像這種體育達人,以康復類的這種方向,來幫助自己在網路上互聯網上面有更加多的名氣。心安之處即是家,希望大家在熱愛運動之餘,能夠有個更健康的身體,遠離傷病,更加了解自己的身體。

線上線下超3萬家展商參展第七屆中國—南亞博覽會

第七屆中國—南亞博覽會舉辦地昆明滇池國際會展中心 第七屆中國—南亞博覽會東南亞館 〔本報特約記者 趙珮然報導〕為期5天的第七屆中國—南亞博覽會8月16日在雲南昆明開幕。來自85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的代表嘉賓,以及線上線下超3萬家展商圍繞「團結協作,共謀發展」的主題參會、參展。本屆南博會實現了南亞、東南亞國家和RCEP成員國全覆蓋,設尼泊爾主題國館和緬甸主賓國館2個形象展區,共設南亞館、東南亞館、區域合作館、資源經濟館、園區經濟館、口岸經濟館、生物醫藥和大健康館、文化旅遊館等15個展館,其中專業展館9個,展覽面積共15萬平方米。本屆南博會期間,還將同期舉辦中國—南亞合作論壇、中國—南亞商務論壇、中國—南亞技術轉移與創新合作大會、中國—南亞東南亞智庫論壇等多項活動。南博會已成為中國與南亞、東南亞國家開展多邊外交、經貿合作、人文交流的重要平台。大陸相關部門提供的資料顯示,從首屆南博會舉辦時的2013年,中國和南亞國家貿易總額不足千億美元,到2022年這一數字已達到1974億美元,年均增長率達8.3%。

2023年世界機器人大會在北京舉行 近600件機器人集結「炫技」

〔本報綜合報導〕2023世界機器人大會8月16日在北京開幕。本屆大會以「開放創新 聚享未來」為主題,由開幕式、閉幕式和主論壇、專題論壇及配套活動組成,同期舉辦2023世界機器人博覽會及2023世界機器人大賽。據瞭解,世界機器人大會自2015年至今已成功舉辦七屆,是中國大陸機器人領域規模最大、規格最高、國際元素最豐富的行業盛會。為提升展會國際化、專業化、市場化水準,本屆大會博覽會首次全館打造「機器人+」製造業、農業、商貿物流、醫療健康、商業社區服務、安全應急和極限環境應用等10大應用場景展區和1個關鍵零部件展區,多維度、多視角呈現機器人行業新技術、新產品、新方案、新應用。作為推動全球機器人產業和技術交流合作的平台,大會歷年來都是機器人行業成果彙聚之地。據悉,本屆大會期間將發佈《中國機器人技術與產業發展報告(2023年)》,機器人十大前沿技術(2023-2024),2023世界機器人大會論文集等,展現全球機器人技術和產業的最新碩果。此外,2023世界機器人大會「投創之星」、2023世界機器人大賽十大技術創新成果、機器人產業發展相關政策等也將在大會期間相繼發佈。

126位台生「登陸」實習結營:「希望畢業後有機會留在這邊工作」

〔本報特約記者 楊伏山報導〕「參與實習的同學們從一開始不是非常熟練,甚至有些緊張,到現在呈現給大家的一個月實習成果,每一個都成長得這麼好,這麼快,真是非常了不起。」談及參與2023年度廈門銀行台灣高校青年實習計畫的126位台灣學生實習成果,廈門銀行台商金融部零售行銷崗柯央央嘖嘖稱讚。2023年度廈門銀行台灣高校青年實習計畫結營儀式15日在廈門銀行總行舉行,參與實習的台灣青年學子做「旅遊金融」主題研究成果彙報。回想起當年自己剛進入銀行這個行業也曾像他們一樣,經歷從膽怯到老練的過程,作為評委之一的柯央央感慨道,這就是銀行人的一個成長過程。結營儀式上,廈門銀行組織同學們開展課題研究,並邀請行內不同部門的從業人員,結合市場實際情況對學生課題進行評選,對優秀課題予以表彰。參加此次實習的台灣逢甲大學財務金融方向研究生一年級同學林韋志接受記者採訪時說,他來自台中,此次實習被安排到廈門銀行泉州鯉城支行,這也是他第二次來到大陸。「變化實在太大了」,林韋志曾在小學六年級時跟媽媽一起到北京遊玩,「此次實習,對金融業務方面有了比較深入的瞭解,很好玩也很有趣,就是可惜時間只有一個月,短了些」。台灣靜宜大學國際企業管理大四學生陳冠廷也來自台中,此行是他第四次來到大陸,之前曾隨家人一起來廈門、江蘇、湖南等地旅遊。他對記者說,此次他被安排到廈門銀行重慶分行實習,相比台灣,這邊的工作環境、步調是他比較喜歡的,希望畢業後有機會留在這邊工作。廈門銀行相關人士說,此次是第十二批台灣學生在該行完成實習,首次實現兩岸台灣學生共同參與;台灣學生們通過在大陸為期1個月工作、生活,參與金融一線運營,親身感受大陸現代化建設成果。實習期間,廈門銀行組織台生參訪在陸台企,感受大陸的發展力量;走進台青創業基地,與在陸工作的台胞開展座談,瞭解各項惠台政策的同時就台胞在陸創業、就業等主題進行交流;參觀不同主題的歷史博物館,在一件件文物中感受兩岸歷史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