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集錦

大運會,成都準備好了

〔本報特約記者 董小紅 李力可報導〕盛夏時節,「大運之城」成都生機勃發,綠意盎然。來自全球的青春之火點燃,夢想激情綻放,共譜大運樂章。7月28日,成都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正式開幕。這是繼2001年北京、2011年深圳之後,中國大陸第三次舉辦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也是中國大陸西部首次舉辦世界性綜合運動會。大運會49個場館中,36個場館為既有建築改造升級,13個新建場館均達到綠色建築二星級標準。作為成都大運會核心場館,東安湖體育公園包含綜合運動場、多功能體育館、游泳跳水館和綜合小球館,總建築面積約32萬平方米,承擔成都大運會開幕式以及體操、游泳等項目賽事。東安湖體育公園內的另一側,成都大運會主媒體中心已於7月25日正式運行,面向全球註冊媒體敞開大門,為媒體記者提供賽事報導所需的辦公、語言、交通、餐飲、技術、商業配套等各類設施與服務。豐富多彩的大運會新聞報導將從這裡傳向世界,讓更多人認識瞭解此次盛會。

大陸首次舉辦國際紅樹林保護高級別論壇

〔本報特約記者 郭香玉報導〕7月26日,中國大陸首次舉辦的國際紅樹林保護高級別論壇在深圳開幕。本次論壇是落實去年11月召開的《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成果的一次重要行動,也是貫徹大陸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的一項重要舉措,旨在進一步凝聚全球共識,共同推進紅樹林保護事業,向世界展示我們的行動意願。本次論壇共邀請到29個國家、《濕地公約》秘書處和聯合國糧農組織等相關國際組織的160名代表參加。論壇期間,舉辦了部級圓桌會議、全體會議、各國紅樹林風光圖片展覽等多項活動,形成一系列有價值、有意義的工作成果,為進一步推進全球紅樹林保護事業健康發展作出積極貢獻。論壇期間還設立了國際紅樹林保護專項基金,主要用於資助並支援開展紅樹林保護國際合作、科學研究、生態修復等項目。

創歷史!湖南24歲小夥5次刷新亞洲紀錄

〔本報綜合報導〕2023福岡游泳世錦賽男子50米蛙泳決賽,中國運動員出現雙雄爭霸的精彩場面!最終,覃海洋憑藉穩定的發揮,以26秒29的成績奪得冠軍。覃海洋在男子50米蛙泳預賽、決賽中均有不錯的表現,兩次刷新亞洲紀錄!此外,覃海洋還在男子100米蛙泳、男女4*100米混合泳接力賽項目上奪得冠軍,收穫3枚金牌。覃海洋在男子100米蛙泳比賽中也曾三次刷新亞洲紀錄,再加上前面提到的兩次,覃海洋在本屆世錦賽中五次刷新亞洲紀錄,成功創造歷史。值得一提的是,覃海洋在男子100米蛙泳比賽中奪得冠軍,填補了中國游泳隊在該項目上未曾奪得過金牌的空白,影響巨大!

共用兩岸鋼琴藝術盛宴 奏響心靈契合青春華章

〔本報特約記者 王文青報導〕7月25日晚,由福建省文化和旅遊廳指導,福建藝術職業學院、台灣藝術家音樂交流協會、省閩台文化交流中心主辦的2023年兩岸(福州)藝術青年鋼琴音樂節在悠揚琴聲中開幕。福建省文化和旅遊廳副廳長蘇慶賜、省中華職業教育社黨組書記黃玲、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副主任翁雲萍、共青團福建省委副書記李楠、省文聯黨組成員、秘書長許瑞生及中央音樂學院鋼琴系主任韋丹文、台灣藝術家音樂交流協會理事長謝采羚、兩岸藝術青年聯合交響樂團首席、台灣藝術家劉融等兩岸音樂專家學者、音樂愛好者近200人出席開幕活動。此次音樂會開幕式採用線下觀摩與線上直播方式,通過福建日報全媒體、東南網、海峽網等平台向全球同步直播。截至發稿前,各平台流覽量累計達944.26萬。兩岸鋼琴協奏曲音樂會等活動將在福建大劇院持續舉辦至8月4日。本屆音樂節由北京中央音樂學院鋼琴系主任、中國音協鋼琴學會副會長、施坦威全球藝術家韋丹文教授擔任本屆音樂節主席、指揮,協同兩岸音樂界師生150多人與兩岸藝術青年交響樂團50多人傾情合作、攜手合奏,創新推出開幕式音樂會、兩岸大師公開課、兩岸鋼琴協奏曲音樂會等二十多場活動,以鋼琴為媒介,共話兩岸藝術交流合作,共促兩岸同胞心靈契合。開幕式現場,韋丹文等兩岸鋼琴大師、藝術青年用磅礴的氣勢、精湛的技藝,充沛的感情為大家帶來了李斯特《降E大調 第一號鋼琴協奏曲》、拉威爾《G大調 鋼琴協奏曲》、柴可夫斯基《降B小調 第一號鋼琴協奏曲》等經典曲目,彈指起落間,美妙靈動的琴聲從指間流瀉而出,令人心曠神怡,現場觀眾聽得如癡如醉。當最後一個音符落下,潮水般的掌聲響起,人們起立、歡呼、鼓掌、喝彩,欣喜之情、讚美之意溢於言表。

探遺址訪中學 台港澳教育界人士走進福建三明參訪交流

〔本報特約記者 陳建新報導〕由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委員會和葉聖陶研究會聯合主辦的2023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基礎教育交流活動24日在福建省三明市舉行。20餘名台港澳教育界人士當天走進萬壽岩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參訪,瞭解文物保護開發利用工作,並在三明一中陳景潤初中部座談交流。「北有周口店,南有萬壽岩。」坐落於三明市三元區岩前鎮岩前村的萬壽岩遺址,因出土千餘件遠古時期的石製品及發現早期人工石鋪地面等重要遺跡聞名於世,是迄今為止中國華南地區發現最早的舊石器時代洞穴類型遺址。這裡出土的銳棱砸擊石片,製作工藝和類型與台灣長濱八仙洞遺址出土的石片相似,但年代更為久遠,萬壽岩遺址也被稱為「海峽兩岸的遠古家園」。交流團一行人驅車來到萬壽岩遺址博物館,在工作人員講解下,詳細瞭解萬壽岩遺址保護、研究及開發利用等發展歷程。館內陳列的大量石製品、動物牙齒化石等各式文物,吸引團員們駐足拍照。交流團還進入船帆洞,近距離感受遠古先民的生存環境和生活風貌。台灣新北市退休校長張榮輝曾多次往返兩岸參與基礎教育交流活動。他告訴記者,萬壽岩遺址將古人生活過的足跡很好地保存下來,讓他感受到當地對文物的重視和對遠古先民的緬懷。早在20多年前,文物保護和礦產開採的矛盾十分突出,當地為此付出了不懈的努力。台北市教育工作者江文隆表示,對於歷史文化的保護,儘管可能短時間內看不到成效,但當經過教育普及,它的深遠影響就會逐漸顯現出來。當天下午,交流團還前往三明一中陳景潤初中部參訪。該初中部於2022年9月建成並投入使用,秉承「求真至和」校訓,弘揚校友陳景潤勇攀科學高峰的治學精神。參觀校園後,一行人在圖書館圍繞「閱讀與寫作」話題座談交流。澳門中華教育會理事長、澳門商訓夜中學校長鄭洪光多年前曾到訪這座城市。他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無論是校園環境的打造,還是以校友陳景潤命名學校,都能看到當地政府和學校老師對於教育的熱情和用心。儘管建成不久,但他相信學校未來能夠發展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