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集錦

海外華裔青少年母親河畔唱響「黃河之歌」

〔本報特約記者 范曉恒報導〕7月6日,2023年「中國尋根之旅」海外華裔青少年夏令營——遇見河南.印象營走進鄭州黃河文化公園,來自澳大利亞、美國、西班牙、比利時等國的海外華裔青少年共同唱響新時代「黃河之歌」。據瞭解,黃河之歌MV作品緊扣黃河元素和民族大團結元素。據悉,2023年「中國尋根之旅」河南營分為4期,將在7月、8月間邀請150餘名海外華裔青少年參加遇見河南.印象營、遇見功夫.鄭州營、遇見古都.洛陽營、遇見黃河.文化營「遇見」系列實體營,旨在説明廣大海外華裔青少年學習中文、瞭解中華文化,促進海內外華裔青少年的互動交流。

十三處中國自然保護地被授予「世界最佳自然保護地」

〔本報特約記者 向定傑報導〕7月8日至9日,2023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在貴州省貴陽市舉辦。在「呵護自然之美.促進綠色發展——高品質推進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主題論壇上,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為中國入選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綠色名錄的13個自然保護地舉行授牌儀式,授予上述自然保護地「世界最佳自然保護地」稱號。據瞭解,本次授牌的中國自然保護地分別為內蒙古大興安嶺汗馬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吉林長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吉林龍灣群國家森林公園、黑龍江五大連池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錢江源國家公園候選區、黃山風景名勝區、湖北七姊妹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神農架國家公園候選區、湖南八大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湖南壺瓶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廣州海珠國家濕地公園、黃果樹風景名勝區、陝西長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無人車」真正上路 上海浦東發放首批無駕駛人測試牌照

〔本報特約記者 胡禕瑋 朱志遠報導〕在7月8日上午舉行的2023世界人工智慧大會——智慧駕駛論壇上,上海市浦東新區為首批三家企業發放無駕駛人智慧網聯汽車道路測試牌照,獲得牌照企業可在浦東行政區域內劃定的路段、區域開展車內全無人的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當天下午,三家獲牌企業即在浦東金橋智慧網聯測試示範區進行了無駕駛人上路測試。這裡也是大陸首個特大型城市中心城區開放道路測試區域,企業可在這裡進行各類場景測試驗證,來加速商業化落地。據瞭解,這樣的開放測試道路今年還將進一步擴圍。今年3月,浦東新區頒佈了大陸首個智慧網聯汽車創新應用地方性法規——《上海市浦東新區促進無駕駛人智慧網聯汽車創新應用規定實施細則》,為智慧網聯汽車無人駕駛夯實了法律保障。據介紹,依託浦東新區立法優勢以及完善的政策法規體系,無駕駛人智慧網聯汽車從封閉道路走向開放道路,並從有安全員的狀態轉變為完全無人化,為自動駕駛無人化商業應用奠定了基礎。

差1位,還有人想「拼車」上太空嗎?

■本報特約編輯 李子堯 長征系列火箭發射機會首次公開競拍不久前,中國航太科技集團發佈我國首次火箭發射機會競拍公告,有衛星發射需求的企業都可以通過競拍的方式,來獲得進入太空的機會。航太供應鏈大廈負責此次火箭的競拍,大螢幕上正在即時顯示的就是這次競拍的詳細情況。 大螢幕上正在即時顯示的就是這次競拍的詳細情況 火箭競拍的發佈和交易都是由航太電子採購平台來實施的,負責人表示在他們平台上有各類航太相關企業,15萬家每天都有各類的產品競拍活動,但是火箭的競拍還是第一次。據瞭解此次競拍將在7月13日下午3時開始,參與競拍的火箭是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八院研製的長征六號丙運載火箭,預計今年年底發射。長征六號丙運載火箭是一型兩級液體運載火箭,一、二級採用液氧煤油推進劑,主要用於執行近地軌道和太陽同步軌道的發射任務,起拍價格為每千克8萬元。「共用火箭」發射模式更靈活、成本低其實,不僅是這次參與競拍的火箭提供商業搭載機會在今年4月中國航太科技集團發佈了2023和2024年度運載火箭搭載和「共用火箭」發射機會清單包括本次發射在內共有9次發射任務面向國際、國內市場提供長征火箭的「整箭發射」「搭載發射」和「組網發射」等不同方式的發射服務。所謂「共用火箭」就是火箭「拼車」發射類似拼單團購、拼車出行。2015年國家發佈《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2015-2025年)》,明確鼓勵民營企業發展商業航太。此後,我國商業航太高速增長,產業涵蓋多個領域傳統的搭載服務,已經無法滿足商業航太的發射需求。面對商業航太市場對微小衛星發射需求的急劇增長,我國一方面研製了長征十一號、長征六號、長征八號新一代運載火箭,另一方面啟動了「長征快車」計畫推出「共用火箭」的「拼車」發射模式。 與以往任務中搭載的形式相比,「共用火箭」發射模式是先確定運載火箭型號和初步發射計畫,再到市場上招攬衛星乘客,具有發射成本低、任務適應性好等特點。探索共用新模式我國已多次實施「拼車」發射長征八號火箭是中國航太科技集團為滿足商業航太發射需求而研製的一款新型運載火箭,可以填補我國運載火箭在太陽同步軌道衛星發射能力的空白,滿足資源衛星、科學試驗衛星等各類商業航太的需求。2020年12月22日,長征八號成功首飛。研製團隊使用共用模式到市場上去尋找載荷,用「拼車」的方案把很多小衛星湊在一起。研製團隊走訪了20多家各類的衛星公司,在經過無數次的反復溝通後長征八號遙二運載火箭,最終確定由7家衛星製造商來共同完成這次任務。2022年2月長征八號遙二運載火箭,以一箭22星的「拼車」方式,成功發射創造了當時我國一箭多星的紀錄。 近幾年我國多次實施了「拼車」上太空的發射任務目前,我國在軌的商業衛星數量已經超過350顆。為中國航太點贊!

「兩岸學者面對面」共議閩南文化

〔本報特約記者 付敏報導〕由廈門大學和中華文化學院共同主辦的「兩岸學者面對面」系列活動第五場9日在廈門舉辦。台灣成功大學名譽教授王三慶與廈門市閩南文化保護發展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廈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專家組組長陳耕教授以「維繫海內外的共同心聲:從閩南歌謠到歌仔、南音和戲劇」為主題展開對談。王三慶與陳耕深度暢談兩岸民間音樂和戲曲。他們以實物展示,從當代研究新發現談起,介紹素有「中國音樂史上的活化石」之稱的南音在兩岸的創造性新發展,深度對談各自對歌仔及歌仔戲的見解,回顧與展望兩岸民間藝術的交流合作歷史、現狀及趨勢,進而談及非遺的保護與傳承議題。王三慶表示,期待通過這次活動,讓大家追溯閩南文化的歷史,更好地認識、傳承閩南文化。「閩南語是漢語的一個支系,語言是一種維繫海峽兩岸情感連接的重要力量。」王三慶說,「不管是歌謠,還是歌仔戲、南音,它們都是閩南語的表現形式。它們從形式到內容,都展現了我們祖先早期的衣食住行的狀態,都是我們的文化根底。」陳耕認為,兩岸戲曲的交流與非遺保護對兩岸民間藝術合作發展的影響深遠。「從閩南語到歌仔戲、南音,這些閩南文化都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中華文化是它們發展的源頭。」陳耕說,「閩南的歌謠,閩南的方言,閩南的戲曲,這些都是維繫兩岸鄉情、親情不可割斷的紐帶。」兩位學者特別強調兩岸民間藝術交流合作的重要價值及現實意義,期待未來兩岸民間藝術交流合作繼續深化,讓中華文化在兩岸融合發展中綻放璀璨光彩。「兩岸學者面對面」系列學術活動由廈門大學與中華文化學院輪流舉辦,邀請大陸和台灣學者就同一議題展開深度對談。本次活動由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承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