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集錦

200多名兩岸高校師生在武漢共話融合心聲

〔本報特約記者 喻珮報導〕第四屆海峽兩岸青年教師融合發展論壇19日在湖北舉辦,來自台灣亞洲大學、台灣銘傳大學、武漢大學等兩岸高校的師生代表200餘人參加。在大陸工作的台灣教師分享收穫、暢談感悟,期待促進兩岸青年進一步深化合作、增進共識。本次論壇以「才聚荊楚.同心同行」為主題,是第17屆湖北.武漢台灣周重點交流專案之一。在主旨演講環節,台灣政治大學外交系兼任副教授、台灣時事評論員賴岳謙說,大陸可以延攬更多台灣優秀教師到湖北來任教,台灣高等院校的老師也應該盡可能地推動邀請大陸師生到台灣來交流,鼓勵兩岸師生合組隊伍參加一些學術專業的競賽,讓更多兩岸青年成為同心同行、攜手打拼的好夥伴。多年來,教育部積極支援兩岸教育領域交流合作、融合發展,擴大對台招生規模,完善兩岸師生往來常態化機制,落實台灣教師在大陸的同等待遇。據瞭解,目前在大陸高校任教的台灣青年學者已有2000多名,其中在鄂台灣教師有130餘人。湖北經濟學院院長方潔介紹說,湖北經濟學院積極踐行湖北「才聚荊楚」台灣博士引進計畫,從2013年至今累計引進台灣教師近60人,其中全職台灣教師46名。學校堅持對台引才,為台灣教師幹事創業、安居樂業創造良好條件,讓台灣教師發展的信心更強大、空間更廣闊。訪談環節分為「高山楚水遇知音」「跨過海峽來愛你」「同心同行赴星辰」三個章節,來自湖北大學、青島大學、廣西師範大學、湖北經濟學院、黃岡師範學院、湖北理工學院的10位台灣教師代表從工作、生活等方面分享了自己的故事。台灣亞洲大學兩岸教育交流中心主任陳朝鍵說,從兩岸融合發展的踐行者、受益者到推動者,台灣教師在大陸走出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反映了兩岸同胞期盼交流融合、攜手共創未來的共同心聲。本次活動由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和教育部指導,湖北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湖北省教育廳和湖北經濟學院聯合舉辦。當天的活動中,湖北經濟學院與台灣亞洲大學、台灣銘傳大學等進行了姊妹校教師融合發展簽約,並有多所院校與台企簽約。

時尚文化拉近兩岸青年距離

〔本報特約記者 武一力報導〕海峽兩岸(武漢)青年時尚創意節暨第二屆金裳獎決賽,20日在武漢市江漢區舉行。來自台灣和武漢的近百名高校學生以「衣」會友,同台展演。本次大賽從環保程度、藝術表現、商業價值、技能水準、創新程度五方面進行評判,最終評選出金獎1位、銀獎2位、銅獎4位、優秀獎8位。金獎獲得者柯王加樂來自樹德科技大學,作為台灣青年「首來族」的他稱,回台灣後,將嘗試把武漢的歷史文化、建築風格融入到服裝設計中。台灣大四學生陳柚璿作品《FLIPPED.觸電》獲得優秀獎。她介紹,希望借服飾表達兩岸青年親密無間的關係,電線元素代表兩岸青年相遇時「觸電般的心動」,水管則意味著彼此心靈相通。「我自己都想來武漢讀研了!」台灣青年教師林禎唯笑道。此番來鄂,他去到湖北美術學院、武漢紡織大學等院校交流,「武漢許多高校大力培養數位化服裝產業人才,開設了一系列數位化技術課程,特別是用3D建模製作虛擬服飾,讓我們很感興趣。接下來,我會持續與大陸同行交流,引導學生往數位化方向發展。」他說。武漢台資企業協會會長蕭永瑞表示,以服裝為橋樑,兩岸青年成為志同道合的好朋友,距離更近了,希望兩岸青年成為引領時尚潮流的先行者,文化交流的推動者。此外,蕭永瑞建議來漢的台灣學生「打卡」黃鶴樓、長江大橋等地標,感受武漢的生態環境、人文歷史,從中找尋設計靈感。

邂逅蘇式生活 第五季「兩岸大V跟著詩詞走江蘇」圓滿收官

■新浪江蘇 8月31日至9月14日,「兩岸大V跟著詩詞走江蘇」第五季活動再出發,來自海峽兩岸的嘉賓透過線上線下多種方式參與,一起沿著北宋大文豪蘇東坡的足跡,感受江南秀麗,領略詩詞魅力,邂逅蘇式生活,分享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蘇東坡一生漂泊沉浮,30年間曾14次到過常州,並在此終老。「多謝殘燈不嫌客,孤舟一夜許相依。」賓客漫步常州蘇東坡紀念館、東坡公園,與東坡後人笑談風流人物,在艤舟亭前遙望大江東去。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社長、文化學者張鵬感懷:走進蘇東坡居所,能夠沉浸式體會東坡人文精神涵養和詩詞中飽含的灑脫、樂觀的人生態度。來自台灣的影視人、綜藝總導演、製作人邱慶齡也分享著自己的體會:這裡留存的不僅是蘇東坡彌留之際的生活、作品、思想,還有無形中激勵一代又一代毗陵子弟的精神力量。在東經120°經線穿城而過的常州迪諾水鎮,賓客們登頂俯瞰,感受常州日新月異的城市發展面貌。獨特的東坡宴,令人饞涎欲滴的東坡肉,毛筆狀的子瞻酥,無不寄託後人對東坡先生的懷念。在溧陽,兩岸嘉賓登上天目湖日月潭號,共同見證2009年天目湖和日月潭結為「姊妹湖」的兩岸佳話,台灣嘉賓盛情邀請大陸嘉賓到日月潭一起乘坐天目湖號。「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首流傳千年的《遊子吟》,也正是誕生在這裡。旅遊作家曾瀞葳分享交流說,2019年4月,「台灣民謠之父」胡德夫帶著新作《遊子吟》來到這裡,現場首次獻唱這首寄託了自己鄉愁的新作。「買田陽羨慕將老,從來只為溪山好。」行走於東坡買田築廬、講學傳道之所——宜興東坡書院,回溯東坡的人生經歷,青年詩人劉馳興起作詩,來自台灣的創作歌手李儀萱現場譜曲。煮茶論詩,一首《癸卯秋日,諫常州藤華舊館》在東坡書院吟唱。 宜興獨樹一格的紫砂文化,在連結兩岸歷史文化、喚起兩岸同胞共同歷史記憶中有著獨特作用。來到宜興陶瓷博物館,一把把匠心獨運的紫砂壺,讓賓客們興奮著迷。在高級工藝美術師和志工的指導下,兩岸嘉賓親身體驗了紫砂製作技藝,完成了自己的創作作品。李儀萱興奮地說,我很喜歡陶文化、陶藝,這在台灣年輕人來說是蠻流行的,我分享出去,他們一定會很羨慕我。「天子未嘗陽羨慕茶,百草不敢先開花。」兩岸大V來到陽闍茶院,變身「茶農」,跟當地人一起採茶、製茶,感受大自然的遼闊與曠達,也親身感受鄉村振興的發展成果。 旅遊錄影帶導演賴雅婷一邊採茶,一邊帶著大家哼唱著鄧麗君的《高山青》歌曲,她說,在詩情畫意的茶園裡與大家一起歌唱,這樣樂融融的感受特別好。早在線下訪開始前,一批與蘇東坡相關的融媒體產品已經在線上預熱傳播。連續五季參加活動的文化學者、《百家講壇》主講人魏新,作家、編劇馬伯庸,江蘇省作家協會副主席、省詩詞協會副會長丁捷,南京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我在島嶼讀書》第二季書屋主理人葉子,以及中國詩詞大會第三季總冠軍雷海為、第六季總冠軍陳曦駿等也透過發布微博、錄影、連線分享等多種形式線上參與。

第二十屆中國-東盟博覽會成功舉辦

〔本報綜合報導〕第20屆中國—東盟博覽會(簡稱東博會)、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9月17日在廣西南寧舉行開幕式。中國、東盟等國家和地區工商界代表等約1200人出席。本屆東博會為期4天,時間為9月16日至19日。主題是「和合共生建家園,命運與共向未來——推動『一帶一路』高品質發展和打造經濟增長中心」,其間舉辦了開幕式、東博會和峰會20周年成果展等活動。展覽總面積10.2萬平方米,參展企業總數近2000家。其中東盟展區展覽規模恢復至疫情前水準,參展企業約640家。本屆東博會聚焦同東盟國家一道加強科技創新合作,把握變革新機遇,打造競爭新優勢,設立智慧裝備、數位技術、先進技術、綠色建材與智慧家居展區,集中展示綠色低碳技術和應用,助力「碳達峰碳中和」,促進區域綠色發展。本屆東博會圍繞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一帶一路」等合作機制,繼續舉辦第三屆RCEP高峰論壇等機制性活動,發佈《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商機前瞻》藍皮書。

大陸職業技能人才迎來新發展機遇

〔本報特約記者 李亭 宋瑞報導〕烘焙、美容、時裝設計等傳統技能賽項精彩紛呈,雲計算、物聯網、虛擬實境等新興賽項類別引人入勝……正在天津舉辦的第二屆全國技能大賽上,來自各地的4000餘名職業技能高手大顯神通,角逐109個項目獎牌。以賽促訓、以賽促培、以賽促建正是本屆大賽的主旨。為了更符合技術技能融合發展趨勢,本屆大賽增加了20個新職業和數位技術技能類賽項,如全媒體運營、互聯網行銷、物聯網安裝調試等。據大陸相關部門統計,目前中國大陸已累計建成954個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和1196個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2022年,大陸有1234萬人次取得職業資格證書或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大陸技能人才總量已超2億人,占就業人員總量26%以上;高技能人才超過6000萬人。各類技能人才活躍在生產一線和創新前沿,成為推動社會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