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采風

兩岸120餘位太極愛好者齊聚客家土樓 交流傳承太極文化

〔本報特約記者 黃秋萍 賴彬鐿報導〕第九屆閩台客家太極文化交流會暨永定客家太極文化交流活動8月29日在福建省龍岩市永定區洪坑土樓景區舉行,來自台灣陳氏太極拳總會和永定、上杭太極拳協會等120餘位太極愛好者齊聚土樓,弘揚客家精神,交流傳承太極文化,展現兩岸同根、兩岸一家的情懷。在天涯明月刀環興樓,兩岸太極拳協會會員們同場展演陳氏太極拳39式、陳氏太極功夫扇、陳氏太極春秋大刀、陳氏太極拳新架一路展示等節目。太極愛好者們以陳氏太極基礎套路為依歸的表演行雲流水、剛柔並濟,引得台下參會人員掌聲連連。「非常開心能夠參加此次閩台太極文化交流,土樓文化、客家文化博大精深。」台灣陳氏太極拳總會教練謝玫晃說,「通過參加閩台兩岸太極愛好者的互動與交流,我們之間相互學習、深切感受到太極一脈相承、兩岸情深的魅力所在,真的很開心。」閩台地緣相近,血緣相親,文化相承,客家精神和太極拳是兩岸民眾共同擁有的文化符號。此次閩台太極文化交流活動,依託太極元素,豐富交流成果,促進了兩岸客家太極文化的融合與發展,增進了兩岸民眾的感情交流,使兩岸同胞「人更親、心更近、情更濃」。「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太極文化學習與交流之旅,更是一次融合與發展之旅。」永定區弘強太極拳協會秘書長盧瑞慶說,「接下來,我們將在建立常態化交流機制的基礎上,加大合作交流力度,進一步弘揚客家精神和太極文化精神,加強閩台客家太極文化的交流與合作,促進兩岸關係的和諧發展。」

15部台灣作品入圍第三屆IM兩岸青年影展

〔本報特約記者 閆旭報導〕記者8月30日從IM兩岸青年影展組委會獲悉,在第三屆IM兩岸青年影展的50部入圍作品中,15部來自台灣。IM兩岸青年影展組委會人士稱,台灣電影人作品數量的逐年增多,更加堅定了IM兩岸青年影展致力於促進兩岸影視產業融合發展的決心。第三屆IM兩岸青年影展今年9月12日至14日將在福建平潭舉辦。IM兩岸青年影展(IN MOMENTS FILM FES-TIVAL,英文縮寫為IMFF),是以扶持全球高校青年影視創作力量為目標,集短片評比、論壇、展映等於一體的專業影像節展。作為高校青年影視創作人成長路上的支持與見證者,IM兩岸青年影展宣導青年創作人以影像為手段,呈現多元時代下社會發展的真誠表達。本屆影展共徵集到1849部參賽作品,來自全球331所高校,征片數量創下三屆之最,其中88.6%的主創群體為「95後」新生代電影人。據組委會透露,中國獨立電影先鋒人物、電影「第六代導演」之一的王小帥將繼續擔任影展主競賽單元評委會主席,北京師範大學教授胡智鋒擔任影展學術委員會主席。徐小明、馬可.穆勒、阿美、黃旭峰、周黎明、黃鴻端、周浩等兩岸電影人、導演、編劇及影評人、高校學者,共同組成本屆影展評委會。陳玲珍、李睿珺、張釗維、孔靜蕾、阿美、耿軍、蕭汝冠擔任本屆影展「生生不息」成長計畫的導師。本屆影展將舉辦多場電影大師班及展映活動,包括馬可.穆勒電影大師班、評審論壇、影視產業論壇、IM畢業生返場談、生生不息公開課等。多個展映單元將在平潭西航國際影城舉行,包括王小帥主席特展、張國榮電影數字修復版特展、兩岸經典電影作品特展、共未來:兩岸青年科幻短片展及主競賽入圍作品展映等。此外,作品主創團隊也將親臨現場,與廣大觀眾分享拍攝體驗,交流創作心得。9月12日晚,龍王頭海漁廣場將舉行「電影的夏天」海島音樂會,知名搖滾樂隊低苦艾、台灣民謠之父胡德夫、民謠歌手莫西子詩、河樂隊傾情加盟。在同一地點,9月14日晚扶持表彰大會將舉辦,共同揭曉「麒麟表彰」單元及各項榮譽。

截至6月,大陸互聯網普及率達76.4%

〔本報綜合報導〕8月28日,中國互聯網路資訊中心在北京發佈第52次《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6月,大陸線民規模達10.79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76.4%。報告指出,數字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快,資源應用不斷豐富。截至今年6月,大陸功能變數名稱總數為3024萬個,IPv6活躍用戶數達7.67億,互聯網寬頻接入埠數量達11.1億個,光纜線路總長度達6196萬公里。移動互聯網應用蓬勃發展,大陸市場上監測到的活躍APP數量達260萬款,進一步覆蓋線民日常學習、工作、生活。報告指出,截至今年6月,大陸行動電話基站總數達1129萬個,其中累計建成開通5G基站293.7萬個,占移動基站總數的26%。移動互聯網累計流量達1423億GB,同比增長14.6%。今年上半年,大陸各類互聯網應用持續發展,多類應用使用者規模獲得一定程度的增長。報告稱,截至6月,即時通信、網路視頻、短視頻使用者規模穩居前三,分別達10.47億人、10.44億人和10.26億人,用戶使用率分別為97.1%、96.8%和95.2%。同時,網約車、線上旅行預訂、網路文學的使用者規模較2022年12月分別增長3492萬人、3091萬人、3592萬人,增長率分別為8.0%、7.3%和7.3%,成為使用者規模增長最快的三類應用。伴隨著數位技能的穩步提升,廣大線民將更好共用數位時代美好未來。

60餘位兩岸婚姻家庭成員歡聚江蘇徐州開啟國學之旅

〔本報特約記者 朱志庚報導〕8月24日晚,2023年江蘇省兩岸婚姻家庭國學研習營在江蘇省徐州市開營。來自南京、無錫、徐州、蘇州、連雲港、淮安等地的60餘位兩岸婚姻家庭成員歡聚一堂,暢敘情誼,共同開啟國學之旅。2023年江蘇省兩岸婚姻家庭國學研習營由江蘇省台聯、徐州市台聯共同主辦。研習營以國學文化為紐帶,通過詩歌誦讀、研習參訪等形式促進在江蘇的兩岸婚姻家庭溝通交流,增進兩岸婚姻家庭成員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兩岸婚姻家庭成員著古裝、品古韻,朗誦《論語》《將進酒》等古詩詞,共同弘揚國學經典,品味中華文化。「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台灣大學生周玖桉身著華麗的古裝驚豔出場,悅耳的歌聲和優美的舞姿贏得陣陣掌聲。「我對古詩詞接觸得比較多,對漢文化、漢元素非常喜歡。」第一次參加國學研習營,周玖桉專門買了唐裝漢服,頭型頭飾也是和媽媽一起研究設計的。「蝴蝶蘭在台灣盛開,茉莉花在江蘇綻放......蝴蝶蘭和茉莉花完全不同,台灣島和江蘇省相隔千里,但這兩種花同時盛開在我家,同時生長在我心田。」來自兩岸婚姻家庭的許愷晏誦讀了《蝴蝶蘭和茉莉花》,其弟弟許梓延朗誦的《我的家》。「老師說:兩岸一脈,海峽永跨。從古至今,家在中華!」許愷晏的媽媽崔佳來自徐州,是一名語文老師。目前,一家四口都生活在徐州。「兩個孩子誦讀的詩歌都是原創作品。」崔佳介紹,從她奶奶到父親再到自己,家裡三代都是教師,有著這樣的家風和成長經歷,她對傳統教育、傳統美德非常重視。而且,孩子們所在的學校也重視傳統文化教育。她經常帶著孩子們參加這類活動,讓孩子們掌握古詩詞的含義,也是「溫故而知新」,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活動期間,兩岸婚姻家庭成員將到徐州漢文化景區、徐州博物館等地瞭解徐州悠久的漢文化,到賈汪區馬莊村研學鄉村特色產業發展情況。此外,他們還會到曲阜孔府、孔廟、孔林等處學習儒家經典文化。江蘇省台聯副會長、徐州市台聯會長邱麗說,兩岸婚姻家庭是連結兩岸的重要橋樑與紐帶,在維繫兩岸親情、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等方面發揮著寶貴而獨特的作用,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見證者、受益者和直接推動者。「希望大家用心領略徐州、曲阜兩地的歷史和文化,體驗蘇魯兩省的人文風情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感受兩岸同胞一脈相承的中華文化基因。」

300餘名台胞陝西共話「周秦漢唐」同尋「根脈」之源

〔本報特約記者 張一辰報導〕8月21日至25日,「姜水迎赤子心香祭神農——2023兩岸同胞走進陝西寶雞炎帝故里」系列活動在陝西舉行,由台灣中華神農大帝協進會等組織的台灣基層信眾代表三百餘人參加此次活動。通過五天的行程,赴法門寺、炎帝陵、乾陵、西安碑林博物館、華清宮、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等地進行了一場文化與「尋根」之旅。作為炎帝神農故里的寶雞,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重要發祥地之一。位於寶雞市區南郊常羊山上的炎帝陵,是海內外中華炎黃子孫尋根祭祖的聖地。來自陝台兩地3000餘名各界民眾代表於8月22日在此間共同拜謁華夏人文始祖炎帝。「我們先祖炎帝神農的發源地在這裡,來到寶雞有一種回到祖先懷抱之感,內心感觸良多。」台灣中華神農大帝協進會理事長李火炎表示,兩岸同胞血濃於水,炎黃子孫同本共源,希望通過宗教文化的交流,能夠助推兩岸民心相通、情感相融。「兩岸同根同源、同宗同祖,是根植於我們血脈的共同精神信仰和文化基因。」寶雞市人民政府市長王勇表示,此次祭祀炎帝典禮的舉行,生動體現了兩岸同胞是血脈相連、手足相親的骨肉兄弟,希望能夠通過共祭炎帝,續寫兩岸深情。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氣勢磅礴的「地下軍陣」令台胞們印象深刻,感歎「先輩創造的文化令人震撼」。「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自己的心情,那就是『歷史的輝煌』。」在秦始皇帝陵兵馬俑一號坑參觀的過程中,台胞管志明如是說。「秦始皇統一六國,促進了民族之間的融合。再看今天的兵馬俑,我們哪一個華夏兒女不引以為榮?這是中華文化向世界展示的名片。」管志明表示。「無論是秦俑的髮型、鬍鬚,還是掌紋與鞋底設計,其工藝製作的細緻程度令人驚歎。」來自台灣雲林縣的許樹福表示,華夏文明在歷史的發展中不斷融合與吸納各民族不同的文化元素,是其能夠源遠流長的重要原因。梁布丁在台灣從事主持人工作,此番是她第一次來到西安。在大唐不夜城,身穿漢服的她直言「有些感動」。「穿行於這些充滿唐代氣息的步行街中,我感覺沒有穿漢服反而會比較顯眼。」梁布丁坦言,「這裡就像一個古今時空的交匯點,『古人』在這裡,現代人也在這邊。我除了體驗身著漢服後的穿越感以外,也希望瞭解妝造背後的歷史文化。」「之前在社交網路上看到過大唐不夜城的圖片,但是到了現場才真實地感覺到『盛唐風韻』的壯觀,這是在台灣看不到的景致。」台灣青年孫小喬說,「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值得我們每一個炎黃子孫為之驕傲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