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采風

台胞到訪三星堆博物館:感受古蜀文明 點贊文物保護

〔本報特約記者 朱賀報導〕「原來青銅神樹如此高聳,樹上的鳥兒也栩栩如生。」18日來到位於四川廣漢的三星堆博物館,台灣政治大學歷史學系本科生黃柏諺在館藏文物青銅神樹前駐足良久。當天,包含黃柏諺在內的百餘位參加2023年兩岸關係研討會的兩岸有關人士和專家學者到訪三星堆博物館新館,參觀「世紀逐夢」「巍然王都」「天地人神」等展陳,領略距今3000多年的古蜀文明。三星堆是大陸西南地區迄今所知規模最大、延續時間最長、文化內涵最豐富的先秦時期遺址。該博物館新館於今年7月底面向公眾開放,展出的1500餘件(套)文物中有近600件是首次亮相。青銅鳥足神像、青銅騎獸頂尊人像、金杖……各式新出土文物吸引著到訪者的目光。黃柏諺認為,展陳文物充分反映了古蜀人安居樂業的生活狀態。許多青銅面具無論大小,都似帶有微笑,意味著當時民眾的生活十分愉快。文物中出現的青蛙、烏龜、鳥等動物形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此地先民與自然生態相當和諧,是真正的「天府之國」。黃柏諺告訴記者,自己從前只在歷史課本中看到過有關文物,今次貼近參觀更覺震撼;現代考古專家也對文物做了很好的保護與修復,才令這些珍寶得以呈現在世人面前。他說,作為五千年中華文明的傳承人,我們要在現代技術輔助下做好保護者,捍衛好中華文明,也讓後世感受古蜀人的精湛技藝與燦爛文化。展覽中呈現的AI演算法復原文物、裸眼3D還原考古「方艙」等文化體驗,讓台灣成功大學教授丁仁方感到,博物館不僅在保留文化瑰寶,也通過現代科技令文物煥發新的光彩。他希望帶更多台灣朋友來川參訪,感受巴蜀之地的人文氣息、古典風格。「早在數千年前,我們的先人就已掌握如此獨特的冶金技術。」台灣競爭力論壇學會執行長謝明輝感歎道。他已三次到訪三星堆博物館,仍對所見文物讚美不已。謝明輝常常參加兩岸交流活動,看到此行不少台胞為展陳感到震撼,他認為,這意味著台灣民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也期待兩岸在文博領域增進交流,幫助年輕群體瞭解中華歷史的演進與延續。

楊詠傑:我們有必要也有責任向臺灣老鄉們介紹大陸

■京彩台灣 http://www.newstw.org/wp-content/uploads/2023/08/楊詠傑-1.mp4我叫楊詠傑,今年是38歲了,我目前在北京是從事新媒體運營的工作。我是在8年前來到我們祖國大陸來到北京發展的,我目前也是幫助臺灣中華青年發展聯合會在做新媒體運營的部分。我們主要的目的其實是想要幫助臺灣的年輕人,他們的未來發展以及他們的職業生涯規劃。因為我們深刻地認知到對於臺灣青年來講,臺灣的發展跟祖國大陸的發展是息息相關的,臺灣青年的發展,他們的未來一定也跟我們祖國大陸是息息相關的。希望能夠借由兩岸交流的方式,兩岸深度的交流,學生的交流,從學生時代就開始交流,正確並且客觀的方式幫助臺灣的年輕人去認識祖國大陸,這樣子對他們的生涯規劃跟他們的未來發展才是真正有益的。暑假寒假我們都有很多的營隊,那會幫助臺灣的年輕人,來讓他們能夠到祖國大陸來看一看祖國大陸的狀況,認識祖國大陸的社會。其實臺灣年輕人還是有很大的意願來大陸的,對於我們臺灣的社會來說,由於我們的面積比較小,加上我們的產業各方面的一些問題,導致可能臺灣年輕人的發展很大程度是沒有辦法留在臺灣本島的,很多年輕人自己就認知到,他們的未來一定在大陸。對於我自己來說,我其實就是在兩岸交流下的一個產物,我的家庭在臺灣是一個很一般很樸實的家庭,那個時候我對大陸,有很大一部分還是不認識的。當時我就在這樣的一個環境之下,我就來到大陸,我的岳父岳母是非常好的一對岳父岳母,我在他們身上我看到了真正兩岸的那種同胞情,他們是真的把我們當成臺灣同胞就是自己的同胞,臺灣就是中國的寶島。我就是在這樣的一種社會氛圍下,去改變了我對於對岸的那種認識。民間的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它會改變一個人對於這個地方的認識,我們有必要也有責任要向臺灣我們的老鄉們去介紹大陸,我們來到大陸享受了祖國大陸給我們的機會,我們不能夠自己享受自己體驗,我們要讓我們身邊所有的人都知道這件事,這才是我們臺灣同胞這一代人的責任。心安之處即是家,兩岸是一家,臺灣同胞們我們要一起努力把這個家顧好。

馬安妮: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京彩台灣 http://www.newstw.org/wp-content/uploads/2023/08/mda-phh1wzanmq19rq0p-1.mp4我是馬安妮,來自臺灣桃園,目前在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就讀本科生,是中國史方向大三的學生。我非常喜歡北京,我高二的時候去了北京的一些古跡名勝,那時候就非常喜歡北京歷史悠久的文化氣氛,以及北京大學優美的校園風景。將近三年的大學時光,我也是過得非常開心,除了在學業上面收穫很豐富以外,我也積極參與各項學生活動,我現在擔任北京大學國際合作部秘書處融媒體中心的主任,平常負責一些港澳臺以及國際的專案以及交流活動。我們這個組織大概有200多個人吧,就是北京大學最大的一個學生組織,下面有14個部門,其實都是處理國際交流以及港澳臺的相關事務,像是比如說一些港澳臺的交換生的一些交流項目,然後北大跟港澳臺高校的一些合作,還有專業課程等等,然後我們也會處理一些留學生的事務,包括進行留學生的採訪,還有外國專家的採訪,以及帶領外國專家學者來導覽校園等等。學校會定期舉辦國情實踐活動,我第一次的國情實踐經歷,就是去山東東營去看黃河出(入)海口,這個活動也是對於我來說非常印象深刻的,上到瞭望台,從高處往下俯瞰,真的看到那種中國的大江大浪在奔騰的感覺,就有一種在歷史洪流中走過的那種感覺吧,因為我本身是讀歷史系的,對黃河包括民族或者文化的概念也是特別感同身受的。另外我也參與了一些學校之外的兩岸交流活動,包括2021年的暑假,我參加了中國作家協會舉辦的兩岸青年文學之旅,面向在大陸就讀的臺灣學生舉辦的文學交流活動。我對於文學其實也算是相識已久,初高中的時候也是參與了臺灣那邊的一些文學獎,然後在資訊方面也是獲得很多的獎項,當時看到這個活動非常開心,希望它是一個重新開啟我文學之路的契機,更有助於我了解這些作品以及中國文學的一個發展脈絡。我覺得北京帶給我這幾年,包括在心靈上或在學業能力上的一個昇華,包括一些非常豐富而且珍貴的人生體驗,也是我在其他地方得不到的,它在我人生中佔據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所以我覺得故鄉它不只是一個出生地的概念,它也是你對這個地方是否有產生一個歸屬感,或者它在你的人生裡面佔據了多重要的一個分量,所以可能北京它會變成我的第二個故鄉。心安之處即是家,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不管是臺灣還是大陸,不管是桃園還是北京,都是我難以忘懷的故鄉。

拉薩雪頓節:傳統節日與現代意義

〔本報特約記者 趙振宇 旦曲報導〕8月16日,隨著哲蚌寺巨幅強巴佛唐卡的展出,2023年拉薩雪頓節拉開帷幕。雪頓節是西藏僅次於藏曆新年的重大節日,作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雪頓節既保持傳統,又與時俱進豐富了文化內涵,成為全民參與的盛大傳統節日。雪頓節期間,哲蚌寺的曬佛儀式歷來都是一場重頭戲,節慶活動由此拉開序幕。曬佛儀式結束後,才是羅布林卡的藏戲、歌舞表演,然後每家每戶過林卡、吃優酪乳,所以雪頓節也稱「曬佛節」。自1994年拉薩雪頓節由拉薩市政府主辦以來,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讓雪頓節發展成為集文藝匯演、體育競技、商務洽談、旅遊休閒於一體的傳統與現代相融合的節日盛會。如今的雪頓節既保留了傳統特點,又融入了當代多元文化和商業娛樂因素,順應了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在滿足當代人精神需求的同時,也成為促進西藏經濟、社會、文化跨越式發展,加強民族團結的重要節日。

第七屆南博會集中簽約338個專案 協定投資額4040億元人民幣

〔本報特約記者 孫敏 熊軒昂報導〕8月17日,第七屆中國—南亞博覽會暨第27屆中國昆明進出口商品交易會經貿合作項目簽約儀式在雲南省昆明市舉行。此次活動共有338個投資專案進行集中簽約,協定投資額達4040億元(人民幣,下同)。據介紹,此次集中簽約的專案中,10億元以上的重大項目有116個,其中50億元以上的項目有15個,100億元以上的項目有4個。此外,雲南省投資促進局還在南博會官網上發佈了161個重點招商專案,涵蓋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綠色能源、先進製造業、文旅康養、現代物流、生物醫藥、數字經濟等重點產業,計畫總投資超50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