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采風

大陸成功發射和德三號A至E星

〔本報綜合報導〕北京時間2023年8月14日13時32分,中國大陸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使用快舟一號甲運載火箭,以「一箭五星」方式將和德三號A至E星5顆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和德三號A至E星是由北京和德宇航技術有限公司抓總研製的交通VDES衛星系統組網星,主要用於「陸海空天」一體化的交通運輸安全保障體系,提供商業遙感服務。交通VDES衛星系統是海上智慧航運通信、海洋態勢感知、智慧海洋探測的基礎保障,並可提供全球覆蓋的衛星物聯網通信服務和通航領域飛行器監管服務,將成為「全球海上遇險與安全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次任務是快舟一號甲固體運載火箭的第22次發射,快舟系列運載火箭第27次飛行。

「海青節」折射兩岸青年交流兩組熱詞

〔本報特約記者 龍敏報導〕在兩岸青年交流交往中,近些年誕生了不少從「探路者」到「引路人」的動人故事。連日來,在福建福州舉辦的第十一屆海峽青年節(簡稱「海青節」)集中活動上,兩岸青年登台講述,詮釋了「紮根大陸,夢想花開」「雙向奔赴,未來同行」兩組熱詞。「我寧可奔向未知的大海,也不願意待在魚缸裡。」擔任中國女子棒球國家隊投手教練員的台灣青年許語宸說,「紮根大陸,夢想花開。」許語宸曾代表中國台北隊取得不俗戰績,但在事業巔峰期退役,隻身來到上海從事棒球培訓工作。她於2017年創辦上海奧盛小飛象女子棒球隊,如今更成為中國女子棒球國家隊投手教練員。「當你跨過海峽,才知道舞台有多大。」許語宸說,希望能夠在5年內,幫助中國女子棒球國家隊拼出更好成績。廈門「黑貓兩岸青年文旅基地」副執行長台灣青年賴淑珍說,過來廈門考察後,發現這裡和家鄉太相似了,「不管是語言還是風俗,都讓我感覺還沒離開過台灣,所以立刻決定留下來。」與賴淑珍一樣紮根在廈門集美城內村的,還有來自台灣台南的強森、台灣高雄的大頭,他們自2020年起不僅找到了「家的感覺」,還打造了黑貓兩岸青年文旅基地,助力當地鄉村振興。把鄉村振興當成人生職業,賴淑珍在大陸找到了人生定位。「我在這裡做鄉建,舉辦廟會集市等活動,看著這片老社區越來越熱鬧,吸引了更多兩岸青年朋友來,很有成就感。」跨越海峽與當地同齡人面對面交流,已經成為兩岸青年學子交流交往的常態。正如台灣中華青年交流協會秘書長鄭婷文所言,兩岸融合發展更需要兩岸青年一起來「添磚加瓦」。來自台灣高雄的簡佑霖從事教育行業10年,輔導過800多名學生參加大陸高校招收港澳台僑學生的相關考試,其中有200名台灣學生。他建議,兩岸青年「雙向奔赴,未來同行」。「每當看到自己學生考上理想的學校,比自己考上大學還開心。」簡佑霖說,台灣青年需要開拓眼界,增長見識,大陸可以提供一個看世界的廣闊平台。近期結束台灣行的大陸高校師生訪問團學生成員,以及參與馬英九訪大陸期間座談的學生代表,也分享了參與兩岸青年交流的感受和思考。北京大學學生陳凱迪說,寶島之行與一名台灣同學在沒有排練的情況下合奏古箏,在現場音樂中找到默契。「在後續溝通中,我發現我們都在練習同一首曲目,我們已經約定,期待更多人聽到屬於兩岸青年的合奏曲。」「交流的最後一晚,我們和台灣學生一起吟誦了《將進酒》。」湖南大學學生姚睿婷分享說,回來觀看電影《長安三萬里》後,和一名台灣青年分享了電影裡的故事,「共同的血脈和傳承,讓我們擁有共同的感動。」作為兩岸暢敘友情、凝聚共識、展望未來的青年嘉年華,「海青節」迄今已連續舉辦十一屆,處處彰顯「紮根大陸,夢想花開」「雙向奔赴,未來同行」兩組熱詞。首次參加「海青節」的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副研究員謝楠說,很高興看到台灣青年來到大陸、認識大陸、融入大陸的整個過程以及他們不斷努力的身影,希望兩岸青年能夠在兩岸互動中成為第一縷清風、第一朵浪花,推動兩岸未來更好更美。

江蘇昆山啟動兩岸青年「3+X」聯盟

〔本報特約記者 鐘升報導〕10日,江蘇昆山的昆山開發區、張浦鎮兩岸青年「3+X」聯盟啟動儀式舉行。聯盟將針對昆台創新創業青年、昆台大學生、三代台商3類群體,圍繞海峽兩岸文化、鄉村振興、產業發展等多個領域,實現資訊共用、資源互通,共拓昆台青年發展賽道。昆山是大陸台商投資最活躍、台資企業最密集、兩岸經貿文化交流最頻繁的地區之一。近十萬名台商台胞以昆山為家。長久以來,昆山致力於為兩岸青年搭建資訊共用、資源互通、交流互學的平台。據統計,2016年以來,昆山已吸引900多名台灣大學生前來參與深度實習活動,在全省率先創新增設司法、環保、社區服務等基層實習崗位,並為台青到昆山實習、就業、創業提供更多機會、創造更好條件。活動中,參加台灣大學生江蘇實習就業特訓營的吳幸庭回憶了這個夏天跨越海峽,在昆山度過的一段溫暖、受益良多的實習之旅,希望更多島內小夥伴「都來大陸看一看」。昆山當代昆劇院優秀青年演員黃朱雨引領台灣大學生們追溯了「百戲之師」昆曲流傳數百年的文化魅力。兩岸青年還實地瞭解了大陸鄉村振興可持續發展之路,並在昆山德國工業園參觀了園區綠色孵化基地。作為台胞台青活動交流較為密切的區域,昆山開發區近年來以昆台青年融合發展為方向,深入推動昆台青年交流,聚焦工作、生活等多領域,組織開展「一杯咖啡之約」昆台青年青春微聚會、「兩岸青年聚昆山數位經濟領未來」主題團建、昆台青年區鎮研學交流等特色活動,在此創新創業的台青們書寫了一個個生動的「兩岸故事」。此次活動也是昆山開發區「一區四鎮」昆台青年融合發展研學行動的延續,以文潤城、以文聚力,推動兩岸青年共話成長、共融交流。近年來,結合昆山團市委「社區青春行動」「『益』舉兩得」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等活動,昆山開發區依託國家級海峽兩岸青年就業創業基地,不斷優化人才引進舉措。張浦鎮連續舉辦四屆「歸雁計畫」,主動貼近聯繫青年,提供見習實踐崗位,不斷吸引高校畢業大學生返昆來昆就業創業,紮根基層,圓夢青春。

陳羿名:為祖國健康工作50年,實踐理想揮灑熱愛

■ 京彩台灣 http://www.newstw.org/wp-content/uploads/2023/08/mda-phd1nf3hiknztgwy-1.mp4我叫做陳羿名,目前在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就讀碩士研究生,我主要的研究方向是跟青年創業相關的事物。在過往我也參加過許多跟兩岸交流或鄉村振興相關的活動。大陸這幾年來在鄉村振興的發展上走得比較前面的,所以來到大陸一有這個機會,我也就想看看有沒有機會來實際下鄉參與這樣子的社會實踐。很高興的是清華大學也很鼓勵學生去組建鄉村振興相關的支隊,到全國各地的鄉村來進行一些調研考察,以及看看能不能用我們的智慧讓鄉村變得更好。我們現在準備去山東省的一個鄉村來進行考察,我們這一次主要關注就有幾個項目,分別是當地的一些光伏產業發展,以及如何在既有的基礎上讓當地的傳統產業粉條有更好的升級,讓它的產量銷量以及整體的附加價值都有所提升。除此之外,可能也針對當地的一些人才外流的部分,看看能不能協助當地的居民有更好的職業發展。其實我們也有一些想法,在這個過程中了解說粉條除了初級的產品之外,有什麼方法可以讓它通過加工的方式來提升附加價值。現在大家吃東西可能看的不只是食物本身,而是看食物它有沒有蘊含一些類似健康的價值、營養的價值之類的。我們也希望在這個過程中更進一步地找出說粉條的價值在哪里,以及說如何讓更多消費者因為這些它特別的價值而受到吸引。同時在這個過程中,其實也接觸到蠻多大陸的好朋友們,我們後續也會再交流一些兩岸之間的一些有趣的事情以及兩岸之間的經驗。在第一次來到大陸的過程中,就讓我覺得他們會展開雙手,然後給我們一些幫助,然後也會很熱情地帶領我們做一些事情。我覺得在這個過程中更深度地建立我對於大陸的一些美好的印象。我覺得心安之處就是隨遇而安,任何一個新的地方都是一個機會,讓你去認識不一樣的文化,認識不一樣的城市,以及認識不一樣的人。清華大學有個校訓,要為祖國健康工作50年,未來不管會不會一輩子待在大陸,我希望能夠在大陸貢獻自己的才華,並且能夠在這邊收穫更多的不可思議的理想。心安之處即是家,願大家都能夠在這塊沃土下實踐理想、揮灑熱愛。

海外華裔青少年在民樂、詩詞和書畫中品味中華文化之美

〔本報綜合報導〕2023海外華裔青少年夏季研學營於8月6日開營,來自23個國家和地區的近百名華裔青少年相約北京,共赴中華文明體驗之旅。學員們漫步頤和園讀文化中國、參訪國家版本館覽文明中國、夜遊八達嶺長城瞰巍巍中國。8月9日下午3點,第一屆海外華裔青少年中華文化實踐大賽圓滿收官,在頒獎典禮上,一幅書畫長卷在舞臺上緩緩展開,長卷上展示的是書法類和繪畫類比賽中獲獎選手的作品,《山居圖》《松林問道》《菊香圖》等作品體現了選手們深厚的書畫功底。多位華裔青少年表示,他們在活動中收穫滿滿,體味了民樂的魅力、感受了詩詞的美好、探尋了書畫的文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