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采風

以口述之名,顯時代擔當-第九屆口述歷史之夜在京舉辦(上)

中國傳媒大學校長張樹庭致辭 大江大海少年影像學院負責人唐建光分享青少年影像教育的意義 11月10日晚,由中國傳媒大學發起並主辦的第九屆中國口述歷史國際週特別發布儀式-「口述歷史之夜」三年後重返線下,在初冬時節晚上零下兩三度的北京,可容納400人的中傳講堂座無虛席,年度優秀口述歷史項目短片展映、年度十大口述歷史項目分享暨證書頒發、特別項目分享、「口述歷史國際研習營」結業儀式相繼進行。國際口述歷史泰斗亞歷山德羅•波爾泰利,英國口述歷史協會理事維如思卡•卡拉布里亞,新加坡口述歷史學者賴素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定宜莊、姚力,澳門大學講座教授王笛,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楊祥銀,北京大學教授張藜、助理教授黃江軍,人民政協報社副社長許水濤,軍事科學院研究員陳傳剛、副研究員李振林,北京科技大學教授熊衛民,南京大學副教授武黎嵩,著名主持人敬一丹,歷史作家餘戈等專家學者等與會,在中國傳媒大學校長張樹庭和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丁俊傑的致辭中,開啟這場堪稱口述歷史學界年度聚首的國際盛會。 活動中,丁俊傑透過十張照片把中國傳媒大學崔永元口述歷史研究中心的十年歷程展示出來。他介紹到,1996年「口述歷史」還是個遙遠而陌生的術語,經過《實話實說》《電影傳奇》《我的抗戰》的前期探索,2012年中心正式成立,以口述歷史積累和崔永元老師個人收藏的數十萬件藏品為基礎的七大展館透過「朝館夕室」——白天是博物館、晚上是自習室的方式開始為廣大師生提供服務;2015年第一屆中國口述歷史國際週舉辦,一座供全國的口述歷史從業者以及十幾個國家和地區的口述歷史學家在此傳播、交流,並探討口述歷史長期發展方向的高品質平台誕生,近年來受到國內外口述歷史學界的高度認可,影響力與日俱增。 張樹庭校長在致詞中對口述歷史在學術、社會、公眾層面的價值給與肯定,認為口述歷史可以加深與促進公眾對特定公共議題的理解,提高並促進公共政策中的公共參與賦權,改善與增加公共政策的透明度與相容性。此外,他特別提及口述歷史學術研究對於中國傳媒大學的意義,口述歷史「幫助我們收集了更多的紅色記憶,進一步提升歷史自覺與文化自信,幫助我們從馬克思主義文藝觀的基本原理,到毛澤東文藝思想,再到習近平文化思想一脈相承,深刻理解黨所領導的文化工作的重要地位與角色」。 作為口述歷史之夜的重頭戲,年度十大口述歷史項目與特別分享項目備受關注,“川菜尋遊記”出品人、川菜文化研究者陳妍,導演、編劇夏文林,雲南廣播電視台新媒體中心內容部主編盛雪梅,長春廣播電視台導演、主持人齊美慧,重慶市規劃學會城市更新學委會向聰,大江大海少年影像學院負責人唐建光,大公網特約撰稿人、紀錄片總策劃、總製片人陳永新,西安交通大學檔案館、博物館助理研究員楊珈瑋,南京戎耀退役軍人幫扶中心理事長、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副館長薛剛,上海音像資料館口述歷史工作室主任蔣春柳,“幫寧工作室”創辦人葛幫寧等人先後帶來《川菜口述歷史實錄「川菜尋遊記」-老師傅的故事》、紀錄片《永恆:關於一戰華工的記憶》、《口述雲南•科學家系列》、紀錄片《我是誰:戰爭遺孤啟示錄》、《重慶母城建築口述叢書》、「大江大海少年影像計畫」、抗戰口述史紀錄片《尋找飄蕩的忠魂》、《最美西遷人-交通大學西遷口述採集工程》、《家•國記憶-紀念抗美援朝勝利70週年》、《拾光留聲盡芳華-上海電影老藝術家口述歷史》、《大國車志-汽車口述歷史系列》等口述歷史項目的分享。

“文創中國:兩岸文脈與數智人生”白馬湖論壇暨第二十二屆兩岸文化創意產業高校研究聯盟大會在杭州師範大學召開

11月10日,2023“文創中國:兩岸文脈與數智人生”白馬湖論壇暨第二十二屆兩岸文化創意產業高校研究聯盟大會在我校召開。會議由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中國文化產業協會指導,兩岸文化創意產業高校研究聯盟、我校、杭州國際城市學研究中心、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聯合主辦。來自兩岸三百餘家高校、科研機構、行業協會及文創企業等聯盟單位代表參加了本次大會。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屆杭州市委員會主席、兩岸文化創意產業高校研究聯盟顧問葉明,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副會長王慧,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文宣部部長武曉峰,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杭州市委員會副主席林革,學校黨委副書記應飆,杭州國際城市學研究中心黨組書記、主任、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江山舞,杭州市委宣傳部部務會議成員、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中心(市動漫遊戲產業發展中心)副主任周曄,兩岸文化創意產業高校研究聯盟理事長、國家文化和旅遊研究基地首席專家、北京京和文旅發展研究院院長、我校文化創意與傳媒學院名譽院長范周及我校文化創意與傳媒學院相關負責人出席會議。王慧在致辭中強調,以中華文化作為文化創意產業的基礎和底色,是文化創意產業最根本的堅守。兩岸有著共同的文化底蘊和基礎,兩岸同胞對中華文化有著強烈的認同感,期盼兩岸文化的交流越來越多、越來越豐富。應飆在致辭中向參與論壇的各位專家學者和企業代表表示歡迎。他表示,杭師大將繼續攜手聯盟高校,精心打造白馬湖論壇系列品牌活動,以文化賦能新時代新征程,為文化繁榮興盛貢獻力量。范周回顧了兩岸文化創意產業高校研究聯盟的發展歷史,提出聯盟要立足新時代,承擔起更重要的使命,完成更重要的任務。本次論壇以專家主旨演講和4個平行分論壇形式展開研討交流。主旨演講環節中,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彭鋒教授探討了《關於智慧劇場的設想》,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文化產業促進會副會長陳少峰教授帶來了《數智影視的商業模式創新》的思考,我校文化創意與傳媒學院副院長袁瑾副教授做了題為《數智時代非遺資源的視覺生產:以神話題材遊戲為例》的報告。此外,五位企業家代表為與會人員帶來了優秀文創產業案例分享。當天下午,四場平行論壇分別圍繞“中國式現代化文旅新業態”“兩岸文化·融合交匯”“文旅賦能鄉村振興”“文旅影像敘事”四個主要議題展開,從兩岸文創、數位景觀、文旅創新、人才教育等具體角度,探討了國家形象、兩岸認同、人才培養、文旅振興等內容與數智傳播之間的聯動關係,來自兩岸的專家學者與企業家代表進行了深入交流研討。會議還舉行了兩岸文化創意產業高校研究聯盟第二屆理事會理事成員受聘儀式,我校為秘書長單位。會上宣讀第二十二屆《白馬湖宣言》,明確聯盟將進一步加強兩岸文創產業研究實踐,繼續為兩岸文創產業的繁榮發展建言獻策。

台灣黃埔團體到四川參訪 共話親情共促統一

〔本報特約記者 黃川報導〕日前,台灣黃埔團體到四川參訪。 這次交流活動由四川省黃埔軍校同學會發起並邀請,旨在弘揚「愛國、革命」的黃埔精神,促進川台兩地民眾的交流交往,增進兩岸人民共識。在成都市大邑縣安仁鎮參觀建川博物館,參訪團認真聆聽關於黃埔軍人、抗戰軍民浴血奮戰的英勇事蹟,深情緬懷為抗擊日本侵略者、爭取民族獨立付出生命和鮮血的革命先輩。在成都市郫都區黃埔聯誼之家、姚霽月美術館,兩岸藝術家潑墨揮毫,以書法、繪畫等中華傳統文化深入交流,互贈書畫作品。 台灣參訪團代表現場書寫“我愛中華”,表達兩岸同胞同為中華兒女的赤子之情;郫都區黃埔後代書寫“兩岸黃埔 百年一脈”,贈送參訪團一行。在川期間,參訪團還赴都江堰水利工程、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杜甫草堂、武侯祠、樂山大佛等地,深切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自然風光的絢麗多彩、人文歷史的同根同 脈。嘉賓表示,這次來川考察是新冠疫情後首赴大陸,參訪交流活動十分成功,深刻感受到了近年來祖國巨大變化和偉大成就,一路所見所聞,不論基礎設施建設,還是人文歷史和自然 風光,都給參訪團每位成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對身為中華兒女感到驕傲和自豪。 參訪團成員一致表示,「台獨」是死路一條,大家都希望早日實現祖國完全統一,並願意為之而共同努力奮鬥。參訪過程中,四川省黃埔軍校同學會與台灣黃埔團體就共辦人文交流等項目達成許多共識。

兩岸以球會友 第七屆「台協盃」慢速壘球賽重慶開賽

〔本報特約記者 梁欽卿報導〕投球、揮棒、奔跑…運動場上,加油助威聲不斷。 第七屆「台協盃」慢速壘球邀請賽28日在重慶開賽,來自天津、蘇州、成都、廈門等地的6支球隊120餘名台胞,在為期兩天的角逐中切磋球技、以 球會友。慢速壘球由棒壘球運動衍生而來,由於簡化了棒壘球規則,擊球難度更低,成為推廣棒壘球的絕佳選擇。 在台灣,慢速壘球運動十分火熱,伴隨著「登陸」台商持續增加,這項運動在大陸也逐漸興起。從第二屆「台協盃」開始,來自台北的張凱賀每屆都來參加。 從小學開始接觸壘球運動的他表示,他雖不是專業運動員,但在大陸工作十多年一直推廣壘球。 在江蘇崑山,張凱賀成立了一個壘球相關的協會,600多名成員裡台灣人佔八成。 於他而言,這次來重慶是故地重遊,隊員中也有沒來過重慶的台灣人,想趁著比賽空檔去景點走一走,感受下標準的「重慶味兒」。「這個活動以壘球為媒介,是兩岸民眾溝通交流的好機會。」來自台中的潘俊吉在重慶生活多年,他告訴記者,一上賽場就有熱血的感覺,希望「小球賽」能推動兩岸「 大團結”,打開台胞了解大陸、走進大陸的新視窗。作為本屆比賽為數不多的女選手,來自台南的黃琬玲此前是一名快速壘球職業運動員。 2016年,她退休後來到廈門工作,認識了許多和她一樣熱愛壘球的台灣人。 「這是我第二次來重慶,見到了很多許久未見的朋友,也認識了很多新朋友。」黃琬玲說,這些年她常在大陸參加壘球比賽,希望帶動更多兩岸愛好者參與這項 運動。據了解,「台協盃」慢速壘球邀請賽今年是第七屆,該賽事立足重慶,開闢海峽兩岸民間體育社團交流合作的新路子,以壘球比賽為新窗口,發揮渝台兩地交流的優勢 和特色,推動兩岸交流。

第一屆海峽兩岸動漫配音大賽在廈門頒獎

〔本報特約記者 楊伏山報導〕第一屆海峽兩岸動漫配音大賽最終獲獎名單揭曉,頒獎典禮27日晚間在廈門大學翔安校區舉辦。經專業評選,160組兩岸選手入圍決賽,選出競賽一等獎1組、二等獎4組、三等獎6組、奶龍專項獎1組、最佳創意獎24組、最具潛力獎 24組,同時選出優秀獎100組、優秀指導教師50位、最佳組織單位50家。浙江傳媒學院唐旭、徐芳頔、趙煌嶔、顧芙寧、杜涵睿團隊表演的《赤炎錦衣衛》動畫作品配音片段獲得大賽一等獎。武漢體育學院楊思然、呂鵬和湖南長沙選手張敬雨涵、許子堯、吳雅文、付佳林分別表演的《霧山五行》,台灣參賽者臧孟君、杜彥樺表演的《戌天伏魔錄》和台灣參賽者 張至超、張乃文表演的《兩不疑》等4組動畫作品配音片段獲得競賽二等獎。西安華學院武少雄、王汶思表演的《最強反套路系統》,台灣參賽者連思宇表演的《電器少女》等8組動畫作品配音片段獲得大賽三等獎。國台辦新聞發言人、新聞局副局長、一級巡視員陳斌華,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副秘書長高健,廈門市翔安區委書記黃鶴麟等嘉賓出席,並為兩岸獲獎選手們頒獎。由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指導,廈門市翔安區人民政府和廈門外圖集團有限公司共同主辦的本次大賽,自7月啟動以來,透過線上發布、徵集、評選、沙龍、頒獎等流程和環節 ,邀請兩岸6,300多位配音愛好者參與個人化動漫配音創作與交流互動,共收到兩岸200多所高校和100多家配音社團、聲音工作室選購的2852部參賽作品,其中台灣參賽作品521部 。騰訊動漫、嗶哩嗶哩、愛奇藝、優酷、新漫畫、第七印象為大賽提供20多部優秀動漫作品作為配音素材,為參賽者提供了內容豐富的創作空間。全國大學配音聯盟、台灣中華廣播電視節目製作商業同業公會、台灣動漫出版同業協進會、台灣中華青年交流協會等機構協助支援。 大賽邀請兩岸配音界的知名專家、導演和演員擔綱評審。主辦單位介紹說,評審團認為,兩岸參賽者在作品中呈現的個人化聲音特質和深邃的作品領悟能力,充分展現了中文配音藝術的魅力。參賽者們表示,透過這場比賽,他們不僅結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更在大賽中得到了成長和提升。據介紹,此前,主辦單位於27日下午在廈門市翔安區同期舉辦海峽兩岸青年配音沙龍,邀請騰訊動漫、第七印象、哆啦聲工坊分享最前沿的影視動漫資訊,北京冠聲、 哆啦聲工坊、廈門外圖等與競賽優秀選手簽約,推動兩岸動漫配音人才培育合作。 第七印象與大賽合作特設的奶龍專項獎,提供奶龍動畫合作配音員簽約機會,為《奶龍》IP注入了新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