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采風

一碗牛肉麵,敲開蘭州人一日的生活

■ 映丞 蘭州牛肉麵是中國的一種傳統美食,具有豐富的歷史和獨特的文化特色,並在中國各地以及海外的華人社會中廣泛流傳。牛肉麵做為蘭州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已經不能單純的用「小吃」加以定義。對於某些人來說牛肉麵是每日的必須,是一天的開始。大部分麵館每日6:30開門,到10:00是每天的上座高峰,一個不大的麵館每天的接待量可能達到幾百人。這一時段牛肉麵館人聲鼎沸,點麵的、站座的、賣票的之間要想溝通必須大聲喊叫才可以,這也構成了牛肉麵館的一大特色。傳統的麵館不設服務員,大家奔著同一個目的,交了錢直接取麵就好,顧客與店員都有著很好的配合。在牛肉麵館座位不足的情況下,食客也只有蹲在街邊品味拉麵,這也是蘭州舊時的一大景觀。從1990年代初期開始新式的牛肉麵連鎖店使以上缺點得到改進。但整個牛肉麵館的快食的特性依然保留。歷史記載最早的蘭州牛肉麵館是成立於清朝初年。1915年時回族人馬保子以「一清(湯)、二白(蘿蔔)、三綠(香菜蒜苗)、四紅(辣子)、五黃(麵條黃亮)」統一蘭州牛肉麵的標準,並使用煮羊肝、牛肝的湯來煮麵以提升其風味。直到2007年7月,蘭州市政府開始徵集專門的蘭州牛肉麵標誌,方案選定後最終在2010年獲得審批。其圖案以綠色為主,同時象徵著拉麵的動作和牛頭。同年7月1日《蘭州牛肉麵商標使用管理暫行辦法》實施,此後凡符合註冊商標使用條件的個人或企業都可以免費使用此標誌。蘭州牛肉麵是中國的一種著名麵食,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製作方式。蘭州牛肉麵作為一種平民食品,價格非常便宜,通常在8元人民幣左右。在蘭州的歷史上,牛肉麵館的數量迅速增加,並在九十年代初期開始建立連鎖店。隨著連鎖店的崛起,蘭州牛肉麵開始向全中國以及世界各地的華人社會擴展。需要注意的是,蘭州拉麵在蘭州以外的地區,特別是在南方地區,可能會有口味和食材的差異。一些地方可能會添加青椒等蔬菜以適應當地口味,而麵的烹飪方式也可能有所不同。蘭州市以外地區常見的「蘭州拉麵」與蘭州牛肉麵並非同一種食物,實為青海化隆拉麵。牛肉麵的發展牛肉麵在蘭州人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僅是一種美味的食物,更是一種文化和生活方式的體現。對於蘭州人來說,早晨往往以一碗牛肉麵作為一天的開始。人們匆忙地前來品味這道美食,有些人甚至早早就排隊等待。蘭州牛肉麵館不僅是一個用餐場所,也是社交和交流的場所。在麵館內,人們可以與朋友、家人和同事一起享受美食,交流最新的消息和生活近況。這種交流是蘭州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蘭州的牛肉麵館也吸引了許多遊客和觀光者。遊客來到蘭州,往往會品嚐當地的特色美食,其中蘭州牛肉麵是一個必試的選項。這也使得蘭州的牛肉麵館成為了城市的一個旅遊亮點。自牛肉麵發明以來,一直作為平民食品存在,其價格非常便宜,目前在蘭州這樣的中型城市其價格一直保持在8元人民幣左右。在蘭州的歷史上牛肉麵館的足跡可以說是隨處可見,九十年代初隨著連鎖店的建立。牛肉麵開始大規模向外擴張,到目前牛肉麵館遍布全中國乃至世界各地的華人社會。但目前中國各地的蘭州拉麵館很少有蘭州人開辦的,多為青海的循化與化隆兩縣的回民開辦。一家清真蘭州牛肉麵館,這類帶有「清真」和「蘭州拉麵」字樣的拉麵館通常不是蘭州人所開,而是青海人所開。口味和蘭州拉麵的差別主要體現在牛肉的肉料選擇、肉湯的用料和製作方法上,在中國南方很多省份都添加青椒等蔬菜以適合當地口味,而對於麵的火候掌握各地也不同。一碗牛肉麵不僅是蘭州人的美食選擇,更是他們生活中的一部分。它代表了蘭州的文化、風味和社交,並在早晨的熙攘和繁忙中敲開了一天的生活。無論是在當地人還是遊客眼中,蘭州的牛肉麵都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元素。 (圖/翻攝自Unsplash圖庫) 蘭州牛肉麵與蘭州拉麵有何差異蘭州牛肉麵和蘭州拉麵是兩種不同的中國麵食,雖然名稱相似,但它們有一些明顯的差異,包括以下方面:主要成分:蘭州牛肉麵:蘭州牛肉麵的主要特點是以牛肉為主要成分。它通常包括經過切碎的牛肉片、牛肉湯、細麵條、蘿蔔絲、香菜、辣椒等配料。牛肉麵的湯汁通常是以牛骨或牛肉熬煮而成的。蘭州拉麵:蘭州拉麵主要以拉麵為特點,它的主要成分是手工拉製的麵條,通常是細長的,和麵條的口感是這道菜的重點。拉麵湯汁通常不含大量的肉片,而是以清淡的湯底為基礎,可能包括一些蔬菜和一些調味料。湯底:蘭州牛肉麵:湯底通常是以牛骨或牛肉熬煮而成,味道較為濃郁,並帶有牛肉的風味。湯底中可能會有一些油脂,使湯更滑順。蘭州拉麵:湯底通常比較清淡,主要用來潤滑拉麵,以突顯麵條的風味。湯底的味道可能會因不同的地區而有所不同,但一般來說,它不像牛肉麵那麼濃郁。配料:蘭州牛肉麵:主要的配料是牛肉片,通常是煮熟或快速燙煮的牛肉片。此外,還有蘿蔔絲、香菜、辣椒、蒜苗等可以根據個人口味添加的配料。蘭州拉麵:主要的配料是拉麵,湯底可能會添加一些蔬菜如蔥、蒜、紅椒等,但不像牛肉麵那樣以肉為主。總的來說,蘭州牛肉麵和蘭州拉麵都有其獨特的特點,前者注重牛肉的風味和湯汁的濃郁,後者則注重手工製作的麵條和清淡的湯底。這兩種麵食都是中國美食的代表,各有各的風味,可以滿足不同口味的人。

2023川台農業合作發展交流現場會在四川鹽邊舉行

〔本報特約記者 張堃報導〕近日,2023川台農業合作發展交流現場會在四川省鹽邊縣舉行。活動由四川省農業農村廳、省台辦和攀枝花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以「推進國家級台灣農民創業園健康發展」為主題,邀請全國台企聯、台灣苗栗縣農會,江蘇、安徽、湖南、重慶等省、市台灣農民創業園和台資農業企業相關負責人,以及四川台資農業企業委員會、台創園、川台鄉村振興合作試驗園、川台農業合作示範基地等相關負責人、兩岸農業領域專家學者等近130人參加。四川省農業農村廳總農藝師徐斌總結了川台農業交流合作豐碩成果,介紹了四川「10+3」現代特色農業發展資源條件、政策機遇。他指出,四川與台灣情誼相通,農業合作源遠流長。廣大台資農業企業家和台灣農民創業園在促進四川鄉村振興和兩岸農業融合發展方面發揮了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希望兩岸台企台農持續引進台灣農業先進理念、技術和管理模式,共謀四川現代農業發展。四川將一如既往落實好各項惠台利農政策,營造台商台農最優發展環境。台灣苗栗縣農會理事長吳峻毅在致辭中盛讚四川、攀枝花豐富的農業資源和農特產品,並介紹了苗栗的優勢特產。他表示,在農業轉型大趨勢背景下召開兩岸農業交流會具有重要意義,兩岸農業在生產技術、農業管理和市場銷售等方面都有自己的專長和優勢,願意繼續參與台灣與四川、攀枝花農業交流合作,互學互鑒,共啟兩岸現代特色農業交流合作新局面。「新時代新農業必須先有新觀念,中國傳統落後農業已結束,新時代農業已經積極起航。」全國台企聯常務副會長兼農業委員會主委、廣西兩岸紅農業(集團)董事長莊久毅在演講中表示,台灣的未來系於兩岸統一,兩岸統一是大勢所趨,兩岸農業融合發展是大勢所趨,全國台企聯農委會將持續為台農在大陸發展提供服務。活動中,安徽廬江台創園、重慶北碚台創園、四川新津台創園、四川鹽邊台創園簽署締結友好園區協定,鹽邊台創園內企業天府頂珍公司與台資企業四川實兆貿易有限公司及兩家企業簽約。簽約各方將整合資源,優勢互補,加強經濟、技術、人才等方面合作,實現深度融合與互利共贏。交流現場會期間還組織了台灣農民創業園與攀枝花市農特產品展覽展示。攀枝花市和鹽邊、新津、廬江、北碚台灣農民創業園的枇杷膏、紅葡萄酒、笮酒、桑葚酒、桑枝菌、芒果、鳳梨酥等數十種優質特色農產品吸引與會嘉賓紛紛駐足品嘗。會後,兩岸嘉賓還前往鹽邊台創園、金河芒果產業園、京東(鹽邊)鄉村振興示範園、三線建設博物館等地開展考察交流活動,共話兩岸農業合作新機遇。據瞭解,近年來,四川充分發揮農業大省資源優勢,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共建川台農業合作論壇機制,大力培育新津、鹽邊2個國家級台灣農民創業園,支援台農台商創建川台農業合作示範基地,支援瀘州創建川台鄉村振興合作試驗園,從政策引領、平台搭建、機制健全等方面著力,積極推動川台農業交流合作向全方位、多層次發展,吸引了大量台商台企來川發展現代農業。目前,四川已有註冊登記台資農業企業300餘家,累計在川投資近150億元。

2023世界大河文明論壇在河南鄭州舉辦

〔本報特約記者 任勝利報導〕9月17日,以「文明交流互鑒·發展共創未來」為主題的2023世界大河文明論壇(中國·鄭州)在河南省鄭州市舉辦。此次論壇包括主論壇會議和「世界大河文明的多樣性與交流互鑒」「中華文明與黃河文化傳承弘揚」「華夏文明與世界文明對話」「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4個分論壇,討論並發佈《世界大河文明論壇·鄭州宣言》。來自國內外的專家、學者代表300多人參加論壇。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是中國大陸重要的生態屏障和經濟地帶。舉辦2023世界大河文明論壇,是踐行全球文明倡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舉措,也是大力推進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的重要成果。

心中的拉卜楞寺傳奇

■ 映丞 位於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大夏河岸邊的拉卜楞寺,是中國著名的佛教聖地之一,也是整個藏傳佛教中的寶藏之地。這座壯麗的寺廟以其深厚的歷史、宗教價值和文化典藏,在藏族信徒和文化傳承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拉卜楞寺本名噶丹夏珠卜達吉益蘇奇貝琅,簡稱扎西奇寺,「拉卜楞」由「拉章」(嘉木樣佛宮)音變而來,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六大寺院之一,也是甘肅南部藏族地區最大的寺院,1982年被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拉卜楞寺在歷史上號稱有108屬寺(其實要遠大於此數),是甘南地區的政教中心,目前拉卜楞寺保留有全國最好的藏傳佛教教學體系。目前寺主是第六世嘉木樣呼圖克圖嘉木樣·洛桑久美·圖丹卻吉尼瑪,其他領導人包括四大賽赤(貢唐倉、薩木察倉、霍爾藏倉、德哇倉)、八大堪布。歷史和名稱拉卜楞寺原名噶丹夏珠卜達吉益蘇奇貝琅,簡稱扎西奇寺。「拉卜楞」一名來自「拉章」(嘉木樣佛宮)音變而來。寺廟建於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由第一世嘉木樣活佛阿旺宋哲大師創建。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建立「拉章」,象徵著寺廟最高活佛府邸。拉卜楞寺在歷史上號稱擁有108個屬寺,是甘南地區的政教中心。宗派的光輝拉卜楞寺屬於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六大寺院之一,在整個佛教界中享有盛譽。作為藏地佛教的噶舉派(Kagyu派)教派的代表之一,拉卜楞寺在噶舉派的教義、實修和傳承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噶舉派以其密續實修和直接體驗佛性的教義而聞名,而拉卜楞寺則成為了噶舉派弟子學習和修行的寶貴場所。信仰的綻放拉卜楞寺是甘南南部藏族地區最大的寺廟,喇嘛人數曾多達3000餘人。寺內的銅鍋甚至能煮四頭大牛。寺內所保存的藏書數量驚人,藏有全國最豐富、最齊全的藏族文化典籍。從藏書樓的建立開始,拉卜楞寺不斷搜集、求購各類圖書,目前蒐藏書籍超過10萬多部,涵蓋醫藥、經典、密宗等多個領域。文化的承傳拉卜楞寺的歷世嘉木樣繼續發展藏書事業,使其成為全國藏傳佛教寺院中藏書最為豐富、齊全的之一。此外,拉卜楞寺創辦了藏醫學院「曼康」,致力於培養醫學人才,並成功開發出多種藥劑,其中部分已列入國家醫典。當代保護與修復為保護這片歷史文化寶地,拉卜楞寺進行了一次大規模整體保護修繕工程,投資超過4億元。此工程涵蓋佛殿建築、油飾彩繪、壁畫、電路照明改造、安防、消防等多個方面,旨在保護和傳承拉卜楞寺的宗教和文化遺產。位於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區的高原上,拉卜楞寺猶如一顆閃亮的明珠,為藏地佛教的聖地之一,也是整個藏傳佛教中的重要中心。拉卜楞寺以其壯麗的建築、深厚的教義和文化底蘊,承載著信仰、智慧和精神的薪火。教派的璀璨作為藏地佛教的噶舉派(Kagyu派)教派的重要代表之一,拉卜楞寺在佛教世界中有著崇高的地位。噶舉派強調密續實修和直接體驗佛性,被認為是藏傳佛教的四大主要教派之一。拉卜楞寺在噶舉派中的地位突顯了其在信仰和實修方面的價值,也使其成為噶舉派弟子前來學習和修行的聖地。在藏傳佛教的地位拉卜楞寺在藏傳佛教版圖中佔據著極其重要的位置。作為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寺廟,它不僅是噶舉派教派的代表,更是整個藏傳佛教教派之間的聖地之一。這裡是藏族人尋求靈性寄託的地方,也是他們與佛法智慧連結的場所。智慧的傳承拉卜楞寺內寶貴的經典、壁畫和雕刻蘊含著噶舉派教義的智慧。噶舉派著重個人修持的重要性,並強調實踐的價值,而這些資源為學習者提供了深入了解佛法的契機。拉卜楞寺成為了噶舉派教義的活潑載體,引導著修行者走向心靈的深處。信仰的凝聚力拉卜楞寺不僅是學習和修行的場所,更是藏族信仰的核心。信徒在這裡虔誠地禮拜,與神聖的世界交流。寺廟成為了藏族社區聚會和慶典的場所,這些活動加強了社區凝聚力,使信仰成為人們共同的連結點。結語拉卜楞寺的存在不僅象徵著噶舉派的教義,更代表著整個藏地佛教的信仰和精神。它的建築壯麗,教義深邃,文化博大,宛如一座閃亮的明珠,照亮了信徒心靈的深處。在這片寧靜的高原上,拉卜楞寺的光芒繚繞,指引著人們的心靈前行,也成就了一段段關於信仰和智慧的傳奇。

續寫山水情 美麗橫山行 第三屆海峽兩岸同名鄉鎮「橫山」互動 協作會議在常州舉行

9月6日至8日,以「續寫山水情 美麗橫山行」為主題的第三屆海峽兩岸同名鄉鎮「橫山」互動協作會議在江蘇常州經開區橫山橋鎮舉行。來自台灣新竹縣橫山鄉、重慶市綦江區橫山鎮、廣東省廉江市橫山鎮、廣西壯族自治區陸川縣橫山鎮、江西省上饒市廣豐區橫山鎮、陝西省榆林市橫山區、四川省遂寧市安居區橫山鎮、浙江省龍遊縣橫山鎮、江蘇常州經開區橫山橋鎮等海峽兩岸9個同名橫山區、鄉鎮(街道)的代表130餘人參加會議。海峽兩岸「橫山」因同根而相知,因同名而相聚,因同心而相約。開幕式上,常州經開區橫山橋鎮與台灣新竹縣橫山鄉締結友好鄉鎮。會議期間,舉行了鄉村振興主題演講,兩岸嘉賓共同分享鄉村發展經驗,探討助推鄉村發展的思路和舉措。與會嘉賓還前往橫山橋鎮芳茂山沐心園,共揭「同心石」,共栽「同心樹」;參觀了常州天寧寺、青果巷、常州大運河工業遺產展覽館;觀看了反映兩岸「橫山」鄉鎮近年發展成果的攝影作品展。這次會議是海峽兩岸互動交流合作的一件盛事,兩岸橫山鄉鎮可以藉助這座友誼與合作之橋,在產業發展上共享機遇、在經貿合作上共謀突破、在文旅交流上共創繁榮,使鄉鎮人民生活得越來越富足和美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