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見影

父親是男人最溫柔的名字

(散文隨筆)■陳默文 在一家水果店買水果,前面是位六十多歲的老伯,買了一袋新鮮的蘋果,又去挑香蕉、稱火龍果。買了一大兜,轉身走時,看見有新鮮的車厘子,馬上又轉回頭去挑車厘子。店主大約和他是熟人,笑問:「老伯,平時那麼儉省,今天怎麼捨得買這麼多水果啊?」老伯一邊挑一邊笑呵呵地答:「閨女回來了,俺那閨女,嘴刁得很,大魚大肉不吃,就喜歡吃這些東西……」老人頭髮花白,高大的身軀彎下來,面容安詳,目光柔和。粗糙的手在鮮亮的水果中溫柔地穿行,像是怕碰疼了那些果實。我跟在後面,心怦然而動。這個男人,平日必定是粗糙的、嚴峻的、雷厲風行的,可是此刻,他如此細緻地為女兒挑每一個車厘子,臉上的表情溫柔似水,只因為這一刻,他承擔了一個特殊的角色——父親。朋友的父親,是有名的火暴脾氣,挑剔、粗魯、沾火即著,只要他一進家門,氣氛立馬緊張,所有人都得小心翼翼,唯恐冒犯了他。可這個暴躁的男人,也有他的軟肋——女兒。再大的火氣,只要女兒一出面,立刻煙消雲散。在女兒面前,他完全像換了個人一樣,溫柔、謙恭、耐心。那次他和女兒一起坐車,行至中途,女兒忽然看到路邊一簇簇的野梔子花開得格外燦爛,就驚喜地喊:「爸,你看那些花開得多漂亮,摘一束放在房間裡一定很香……」她轉回頭時,父親已經跑到前面,又是遞煙又是說好話,司機終於答應停車。車還沒停穩,他已經跳了下去,飛奔到那叢花前,摘了一大束回來。一車的人都看著他,那麼剽悍的一個漢子,捧著一束鮮花,放在鼻子下面深深吸了口氣,興沖沖地遞到女兒手裡,說:「真的很香呢!」朋友每說到這事,都會特別感慨:為什麼粗糙暴烈的父親,竟會有如此柔情的一面?我想,只有一個答案:那一刻,他的角色是父親。去看剛生了寶寶的女友,一進門,就看見那位年輕的父親,一隻手輕托著寶寶的頭,另一隻手臂托著寶寶的身體,來回不停地走動,輕柔而有節奏地晃動著。女友嗔怪道:「說過多少次了,不要這樣晃寶寶,你就是不聽,這樣慣她,以後我可哄不了!」男人賠著笑:「我哄,我哄……」說話時,他的眼睛始終沒有離開過孩子,一會兒說:「快看快看,她在笑!」一會兒又說:「呀,她在皺鼻子呢。」他的目光裡滿是憐愛和疼惜,溫柔無比。女友說,沒生寶寶時,他一點都不喜歡孩子,哥哥的小孩到家裡來,稍微吵鬧一點,他就唬著臉把孩子訓一通。現在自己有孩子了,沒想到他竟疼得不得了,說話都不敢大聲,怕驚著寶寶。寶寶哭一聲,像剜他的心一樣。從前那樣大大咧咧的一個男人,現在給寶寶換尿布、沖牛奶,動作比我還溫柔細緻。是的,這些粗糙的男人、暴烈的男人、強橫的男人、驕傲的男人、不拘小節的男人,一旦做了父親,就變成了天下最溫柔的男人。只要有人柔柔地叫他一聲「爸爸」,再強硬的男人也會化成一灘水,軟得提不起來。父親是個特殊的稱呼,柔軟,通透,春風化雨,直抵人心。它會撥動你心裡最柔軟的弦,改變你的言行舉止,甚至,改寫你的後半生。男人最溫柔的名字,是父親。

疫情下的溫馨場面 打疫苗巧遇80年前國小同學!

(圖/高雄市政府提供) 〔本報綜合報導〕高雄市陸續開放為長輩施打疫苗,路竹高中日前就上演兩位80年前「老」同學因接種疫苗巧遇的溫馨場面,疫情下共同抗疫的溫暖令人動容。17日上午在路竹高中施打會場中,有2名87歲、正好都姓洪的阿公比鄰而坐,2人越看越眼熟,才驚覺對方竟是自己國小時的同班同學,因為老同學洪允可好不容易才想起自己的名字,洪壁錄阿公忍不住消遣對方:「對啦,不然我是誰?你剛才都不記得了,是在『著猴』!」稍微有些重聽的洪允可阿公由兒子陪伴接受醫師問診,面對一旁兒時玩伴連珠砲般的敘舊,似乎有些招架不住,但洪壁錄阿公不改本性,以為老同學打完疫苗不舒服,還大聲自誇:「我明天還要去把『七辣』,哪像你都待在家。」站在旁邊的兒子立刻再附上老爸耳邊又重複一次:「他說他等下要去把七辣啦!」讓一旁的醫護人員都偷笑起來。這場30分鐘的同學會,終究要互道珍重再見。兩位阿公站起身,互相揮了揮手,洪壁錄阿公見同學需由兒子攙扶、走的慢,還刻意放慢腳步走在後方,一路跟到出口處,才互道再見。高雄市首波為87歲以上高齡長者注射新冠肺炎疫苗至17日告一段落,18日隨即接續展開82至86歲長者的疫苗施打,市府所有局處首長全部出動,分別擔任各場地的現場指揮官,也因此親睹疫情下令人備感溫馨的場面。

大陸首例接受台灣骨髓捐獻的女孩迎來「20歲」生日

〔本報特約記者 薛元報導〕「我對16這個數字特別敏感,因為當時我一直躺在16號病床。所以2016年,我回到蘇州。這裡所有的醫生都是我的再生父母,我想做病人和家屬之間的橋樑,我想更加關心白血病患者,為他們做更多的事!」6月13日,「生命依然美麗 陳霞新生命20歲感恩會」在蘇大附一院血液科舉行。陳霞深情地分享了自己的重生之路,在場的不少病友及病友家屬都感到動容,眼眶含淚。今年41歲的陳霞出生於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梁徐鎮二塘村。2000年9月,年僅20歲的她被確診患有急性粒細胞白血病,住進了蘇大附一院血液科病房開始治療。由於陳霞有罕見的先天耐藥性,一般的藥物對她均不起作用,一度瀕臨死亡的邊緣,後經過4個療程的大劑量化療,陳霞的病情得到了控制。但要讓病情根本好轉,接受骨髓移植是最有效的辦法。幸運的是,她在蘇州治療過程中,台灣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旗下的骨髓捐贈中心成功為其找到配對骨髓。6月13日,由台灣花蓮的鄭姓男青年為陳霞捐獻救命骨髓,經過台北、香港、上海輾轉運到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經過20個小時,成功地移植入陳霞體內,陳霞新的生命也從那一刻開始了。這是大陸第一例來自台灣的骨髓配對成功。兩岸三地多家電視媒體聯手直播了跨海3000公里的骨髓抽取、運送、移植的愛心接力全過程,千萬顆心為陳霞的命運跳動。2001年骨髓移植後,在醫護人員的精心治療和護理下,僅服了半年的藥,陳霞身體就完全康復了,被稱為「江蘇幸子」。陳霞說,患上白血病後,社會上不少無名好心人和愛心企業伸出援助之手,使得她能夠成功手術。痊癒後的多年來,陳霞走遍了大江南北,她聯合海峽兩岸多地的政府機構、慈善部門,組織發動了上百次愛心活動,募集善款達2個多億,全部用於對社會弱勢群體和血液病、殘、孤人員和失學兒童等的救助。據悉,20年來,中華骨髓庫庫容量從不足5000人份擴容到了2954333人份,捐獻造血幹細胞從6例增加到11051例(資料截至2021年3月31日),庫容人數和捐獻例數都提升到了全球前列。而作為江蘇省首例非血緣造血幹細胞移植術的操刀者,吳德沛大夫不僅成功挽救了陳霞的生命,也帶來了蘇大附一院血液科的突破性發展。

在滬台胞傳授疫苗接種經驗 希望島內家人和朋友能早日接種

台灣姑娘廖子瑄正在接種新冠疫苗 〔本報特約記者 繆璐報導〕作為大陸吸引台商投資最多的城市之一,上海於4月19日零時起按照「知情、同意、自願」原則,將在滬居住台胞中18至75歲的適齡人群納入國產疫苗接種人群範圍。據上海市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的資料顯示,截至6月11日16時,在滬台胞累計接種超3萬劑次,8519位台胞已完成了全部兩劑疫苗的接種。「超高效率便利的打疫苗過程,先網上預約,有條碼形成就能來打,我這怕打針的,完全沒有感覺被針打。」5年前來上海創立「城市小農」品牌的台灣姑娘廖子瑄,12日上午在社區衛生中心完成第一劑疫苗接種後,便第一時間通過微信向台灣家人「彙報」,還把接種的照片分享到了朋友圈。廖子瑄在朋友圈還寫到,「(醫護人員)還很貼心地詢問有沒有吃飯,沒吃過飯會先給一大盒餅乾讓你吃。」她說: 「之所以發朋友圈,是因為我想讓關心我的人都放心,我在這裡一切安好。」在廖子瑄的朋友圈發出去不久,她就收到了很多評論,「很多台灣的朋友都很想來大陸打疫苗,他們問我感覺怎麼樣,還有朋友問我有沒有什麼特殊的隔離政策,因為隔離費用加起來太高。」在學校的統一安排下,正在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攻讀博士學位的蔡孟軒分別於4月底和5月中旬完成了兩劑疫苗的接種。「第一劑打完手臂稍微有點酸痛,休息一天就恢復得差不多了,再接種第二劑時沒什麼感覺。」蔡孟軒回憶道。眼下,台灣的家人沒有接種疫苗,而且接種排序也比較靠後,這些都讓蔡孟軒感覺很無奈, 「台灣現在疫情非常嚴峻,但當局始終不願意執行普篩,社區內不知道還有多少確診者存在,也不知道這一波要持續多久。」蔡孟軒說: 「接種完疫苗後,我個人是覺得安心了很多,有了疫苗護體,等於有了基本的防護力,新冠病毒估計在短時間內難以被完全消滅,唯有接種疫苗才是保命之道。」